摘 "要:三峽水利遺產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重要體現,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文章從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兩個層面,探討了三峽水利遺產的構成,包括供水、灌溉、防洪、航道治理、水力發(fā)電等工程,以及文藝遺產、水利民俗和與水相關的音樂歌舞。重慶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能夠集中展現三峽水利遺產的價值,呈現三峽工程的新面貌,推動長江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三峽水利遺產;文化價值;遺產構成
中圖分類號:K928.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135(2025)01-0012-12
隨著黨和國家對長征、大運河、長城、黃河和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基本布局的完成,2022年12月27日,重慶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以三峽工程、白鶴梁等為代表的三峽水利遺產不僅是重慶文化和長江上游文化的重要標志,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是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峽水利遺產關涉社會民生,歷來研究成果頗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長江志》《重慶市水利志》等為代表的史志類著作,詳細記載了區(qū)域內江河水系分布、歷代水利建設和水利文化等?!堕L江志》首卷第三章細致分析“川江水系”干支流河段構成情況及其河流形態(tài)、水文特征及其開發(fā)條件[1]?!吨貞c市水利志》第十三篇“水利文化”采錄、記載重慶境域的水利文物、詩詞歌賦、風俗習慣、神話傳說[2]?!端拇▋群雍竭\史》系統梳理包括重慶在內的四川航運史[3]。二是集中研究白鶴梁、三峽工程等典型水利遺產,產出大量論著。其一是集中整理和研究白鶴梁題刻。21世紀以前,專家學者重在整理白鶴梁題刻。21世紀以來,專家學者加強研究白鶴梁題刻文化,如《白鶴梁題刻文獻匯集校注》注解題刻文字和題名人情況[4]。曾超發(fā)表了系列學術成果,如《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的姓族考察》[5]、《白鶴梁題刻易學文化考察》[6]、《白鶴梁涪州牧治政理念研究》[7]等10篇論文,全面觀照白鶴梁題刻。其二是研究白鶴梁水利遺產的保護。謝向榮等《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上篇主要介紹水下保護工程的實施方案及技術報告,下篇主要解讀白鶴梁水下題刻保護工程的保護方案以及關鍵技術問題、工程實踐等[8]?!栋Q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安全監(jiān)測系統設計研究》[9]、《淺析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措施及成效——以白鶴梁題刻為例》[10]、《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與展示提升概述》[11]等皆屬此類。其三是白鶴梁文化產業(yè)開發(fā)、旅游品牌打造等應用研究,代表文章有《以游客體驗為基礎的產品開發(fā)——ASEB柵格分析法——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為例》[12]、《淺談遺址類博物館的研學實踐教育探索——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為例》[13]、《民族文化遺產與城市發(fā)展的互動:歷史變遷與功能重塑——以重慶涪陵白鶴梁石刻為例》[14]。專家學者關于三峽工程的研究論著較多,在此不再贅述。
水利遺產是指人類歷史上利用水資源在當代留下的歷史遺存,包括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兩個層面。長江流域的水利開發(fā)歷史悠久,考古發(fā)掘顯示,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開始了修筑河堤、開挖水溝、引水灌溉等活動,懂得發(fā)揮水利的作用。戰(zhàn)國時期,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成為中國始建于古代、澤及今世的偉大水利工程。西漢司馬遷《史記·河渠書》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爭言水利。”[15]第四冊卷29河渠書此處“水利”一詞包括疏浚水道、修筑堤壩以防洪、灌溉和航運等含義,揚水之利與避水之害在漢代比較普遍。此后,中國水利在技術與工具上更趨進步,規(guī)模與程度上更加提升,成果與成就上更加突出,遺產傳承與利用上愈加深廣。
一、三峽水利遺產的形成及文化構成
中華民族及其先民與水相伴、相爭、相和,興修水利工程,開發(fā)利用長江干支流及其沿岸地區(qū),造福于民眾,形成了豐厚的長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長江文化以水為載體,以水為題材,創(chuàng)造了大量神話傳說、詩詞歌賦、繪畫攝影、科學著述等,包含與此相關的風俗習慣、宗教儀式、社會關系及社會組織、法律法規(guī)等,積淀治水、管水的制度文化和制度文明,都是內涵豐富的精神財富,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重慶位于長江上游,地處三峽文化區(qū),境內眾多的江河均屬長江水系,是三峽庫區(qū)的主體。歷史上,三峽地區(qū)的人們依托長江干支流及其沿岸地區(qū)的開發(fā)利用,規(guī)避水患和水災,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傳承至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形態(tài)。
(一)三峽水利遺產的形成與積淀
長江三峽指長江自西向東接續(xù)連貫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作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至少包括西起重慶、東至湖北宜昌共650余公里的江段。三峽水利遺產廣義上指長江上游干支流在歷史上被用于養(yǎng)殖、漁捕、生活、航運、灌溉和發(fā)電等方面,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體現,涵蓋了物質與精神文明成果,包括生活經驗、工藝技巧、生產智慧、歷史規(guī)律、社會理想、宗教信仰、科學精神和審美情趣。這些遺產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水利開發(fā)歷史悠久。三國時期,奉節(jié)縣已用竹管、石枧引水。唐代,奉節(jié)白帝城建有“青苗陂”蓄水灌田。宋代,合川建東堤防洪。明、清時期,重慶廣泛修筑塘堰、引渠、堤防??箲?zhàn)時期,國民政府水利機構促進了農田水利和航道整治,建成黛湖水庫,綦江成為川江最早渠化的支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重慶水利建設大規(guī)模推進,龍溪河實現梯級水電開發(fā)。重慶直轄后,水利建設加速,三峽工程成為現代水利建設的標志性項目。
(二)三峽水利物質遺產
三峽水利遺產體現了長江上游地區(qū)人民利用長江干支流,結合自然環(huán)境和人力資源,規(guī)避水患,創(chuàng)造并傳承至今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這包括供水、灌溉、防洪、航道整治和水力發(fā)電等工程,以及其中的勞動成果、工藝技術、生活經驗、生產智慧、歷史記憶、口頭傳承和宗教信仰等,內涵豐富。在物質層面上,三峽水利遺產表現為人們的飲水供水、灌溉防洪、水上運輸與航道管理整治、水能開發(fā)與水力發(fā)電等工程。
1.飲水供水工程。重慶多山區(qū)丘陵,少平地,竹木資源豐富。歷史上人們貫通竹節(jié),搭建輸水渠道,以之續(xù)接供水,解決便利取用飲水的問題,形成早期的飲水供水工程,逐漸成為山區(qū)民眾普遍的做法,至今還比較常見。三國蜀漢建興時期,奉節(jié)縣城已有利用竹管、石枧引水供水的工程,以致唐代接竹飲水現象比較普遍。對此,杜甫《引水》有“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詩句,宋代王十朋《給水詩并序》也生動描繪了這一現象:“接筒引水下山陬,端為夔民解百憂”,“官費接筒竹,民蠲沽水錢”。明代,巫山西井是縣城居民的主要生活水源之一,但因年久而堵塞頹?。骸熬泳镁皖j,污潴,填沮洳,泉流混淆?!币虼?,明代隆慶六年(1572)、崇禎二年(1629)官民對西井進行整治,清代巫山整治西井可見朱斐然《重修西井碑記》。另外,清代奉節(jié)縣城亦多次重修潤澤池??箲?zhàn)期間,在北碚建成重慶首座水庫黛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城鄉(xiāng)供水列為“民心工程”,大力解決城鎮(zhèn)供水和居民飲水困難問題,主要結合興修水利發(fā)展灌溉,不斷加快城鄉(xiāng)供水和居民飲水工程建設步伐,興建大批城鎮(zhèn)供水工程,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力度,推進城鄉(xiāng)節(jié)約用水工作,迄今已經實現從“有水吃”到“有衛(wèi)生水吃”,基本解決城鄉(xiāng)居民飲水安全問題。2003年,澤渝工程啟動,新修水庫15座。其中,銅梁玄天湖工程是銅梁歷史上首座中型水庫,庫容1"056萬立方米。截至2005年底,長江流域重慶段建有大型水庫4座,中型水庫27座,小型水庫1"500多座,城鎮(zhèn)供水和居民飲水已經得到較好解決。
2.灌溉防洪工程。長江流域重慶段雨量充沛,但降水分布不均,極易造成洪澇干旱等災害。另因喀斯特地貌突出,土地貧瘠,需修建農耕灌溉的保障設施,形成并傳承三峽水利遺產至今。晉代重慶等地已有關于陂池的記載,唐代奉節(jié)白帝城等地建有能夠小型灌溉的渠堰“青苗陂”。宋治平三年(1066),合川建成東堤以防洪。明清以降的堰塘、引渠和堤防等水利工程更為普遍。清代乾隆時期是重慶境域水利興修的高峰時期之一,各地提出很多因地制宜的治水方略,積累了水利工程興建中的地方性知識和成功經驗。重慶江津等地“江深岸高,難以灌溉”,但山多泉多,瀑布高懸,可建橋漕引溉;時降甘雨,帶來溪澗易盈,適宜設置諸多潴沃以儲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秀山楊文臣等人花費數萬金,興修著名的巨豐堰工程。秀山清溪鎮(zhèn)三合場西有五拱橋,橫跨復興河河口,是歷史上重要的輸水建筑,為重慶境域內文字記載最早的石渡槽。光緒五年(1879),該工程被大水沖毀,丁朝佑、鄧清云等人倡議修復。直到1984年9月,五拱橋渡槽因多年受洪水沖刷而垮塌,1985年由秀山縣水利局重修。道光年間,秀山修建了永豐堰工程。酉陽有治理梅樹堰、渤海堰工程,屬于重慶市的文物保護單位。民國二十一年(1932),政府通令重慶各地收租50石以上者“開堰一口”,要求“凡有河流的地方,應設法利用”,也比較重視水利灌溉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持續(xù)興建、大力整治大批農田灌溉設施,開工新建大批骨干水利工程,不斷完善水利建設的資金籌措、工程管護和工程渠系的制度建設,推動水利事業(yè)持續(xù)向好發(fā)展。
3.航道治理工程。重慶境域長江干支流密布,水運及水陸聯運為三峽水利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航道整治歷史悠久。川江航道尤為險峻,歷史上持續(xù)治理。根據黃輝《直指李公平險灘碑記》記載,明代巡撫李時鏟平豐都觀音灘。清代則重點整治重慶至宜昌的青灘、泄灘、興隆灘和巨梁灘。青灘漢代即成型,雖多次整治,隱患未除。從嘉慶十年(1805)至道光二十年(1840),商人李本忠因多次遭遇水難,心生“追思先人之思,愿許力鑿治險灘,永除后患”的決心,歷時36年,耗銀18余萬兩,整治奉節(jié)至宜昌險灘,開鑿纖道54處,貢獻顯著。秭歸泄灘礁石眾多,清代以來多次開鑿支流、修筑纖道,航行仍難。光緒二十五年(1899),川鄂幫再次集資整治炸礁,即便到宣統三年(1911)商人出資整治,灘險如故。云陽興隆灘因光緒二十八年(1902)山崩滑坡致航行受阻,渝萬商幫集資鑿寬河口,后得官方資助,炸礁修纖,改善航道。除主流航道整治外,歷代官民亦重視整治長江支流的航運條件。烏江中下游河道是川黔交通的重要通道,素有天險之稱。光緒三年(1877),四川總督丁寶楨為解決川鹽入黔運輸問題,全面整治從涪陵至酉陽龔灘的烏江航道。巨梁灘位于嘉陵江合川牛鼻峽峽口,江內橫亙大石,江水激浪洶涌,船行至此易翻船,在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道光十七年(1837)、光緒十八年(1892),合州知州張兌和、強望泰、張熙谷先后整治,通過開鑿頑石、疏通河道,達成治理水患的目的,在嘉陵江航道整治史上成就空前。民國時期,水利建設人才匯聚四川,重慶境域的內河航道建設達到高潮。渠化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閘壩,抬高上游水位,增加航道水深,幫助船舶順利通過,而綦江是川江中渠化最早的長江支流。民國二十七年(1938)至民國三十年(1941),綦江渠化一期工程在綦江羊蹄峒、蓋石峒,蒲河石板灘、大場灘、桃花灘5處各建大壩1座,解決向重慶運輸原煤和鋼鐵原料的問題。民國二十九年(1940)8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3月,綦江渠化二期工程建成石溪口大中閘、滑石子大華閘等船閘6座。1938—1944年,綦江工程局還治理了綦江干流及蒲河淺灘,建壩筑堤,疏浚航道32處,極大地改善了綦江航運條件??谷諔?zhàn)爭期間,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全國水利機構云集,推動長江上游諸河流的勘測和治理。揚子江委員會負責整治干流宜賓—重慶段,江漢工程局承擔嘉陵江的整治,導淮委員會負責整治綦江和烏江。自1944年起,整治小南海、連石三灘、嘉陵江航道等。
4.纖道工程。歷史上,長江干支流航運長期依賴人力牽引,纖道即為歷代船工航行的歷史遺跡。早在明代,重慶境內已有纖道工程。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川參政吳彥華在瞿塘峽開鑿纖道,以促進水運拉纖助航?!袄w道辟后,‘人得陸行,無風波患’?!?sup>[3]91青蓮溪纖道位于白帝城鐵柱溪至重慶湖北交界處,全長65公里,寬2.3米,光緒十四年(1888)九月由夔州知府汪鑒等倡建,歷時三年完工,纖夫轎夫可以并行。在風箱峽崖壁鐫刻“天梯津竦”“開辟奇功”,真實反映了人們征服自然的壯舉和勇毅精神。對此,四川總督劉秉璋向清王朝詳奏夔州知府汪鑒等倡導修建夔、巫兩峽纖路、轎路、橋道之事。清代三峽開官漕、修纖路,被史料和論著予以記載。《四川通志》等記載:清乾隆年間,荊南觀察史李拔主持峽江開官漕,修纖路,去危石,“群工云集,萬斧雷鳴”。清末湖北商人李本忠專營水運,深諳險灘之害,獨募石工鑿巖通道,以利舟船溯江挽纖,先后兩次開鑿夔州峽內白果背至干溝子的纖道,亦修理小湖灘、大湖灘、千堆峭石等不利舟行的險灘。岸上立石栓可系舟,開坦途可利步,涉川者甚便而賴之[3]91。1939年1月至1945年12月,國民政府為適應川湘水陸聯運的需要,重點整治烏江,修整纖道94處38公里,在龔灘和潮砥修建供搬灘使用的駁道。其中,龔灘駁道長達1"300米,每年最大運輸量可達18萬噸。
5.水力發(fā)電工程。長江干支流水能豐富,水電開發(fā)雖晚但成就顯著。1910—1949年,重慶段開始建小水電站,如長壽桃花溪電站和下硐水電站。1938年,龍溪河水力發(fā)電工程處成立,開發(fā)龍溪河與桃花溪水能。龍溪河電站是當時長江流域自行修建的最大水電站,也是最早實現階梯開發(fā)的河流。桃花溪水電站利用80多米落差的瀑布發(fā)電,1941年建成,老一輩水電工程技術人員貢獻突出。龍溪河下硐水電站1939年開工,利用26米落差,規(guī)劃4個梯級開發(fā),1948年擴建至3"000千瓦,使用當時國內最大單機容量水輪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長壽建成4個階梯水電站,總裝機10.45萬千瓦。此外,民國時期重慶還有萬州區(qū)瀼渡電廠,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長江流域重慶段水利工程快速發(fā)展,水能開發(fā)規(guī)模顯著擴大。除龍溪河二級上硐水電站、三級回龍寨水電站外,還有合川渭沱水電站等。至2001年底,重慶段已建和在建水電站上百座,水能開發(fā)更加有序。其中,葛洲壩水利工程雖不在重慶,但作為三峽工程的試點,是20世紀長江干流上首座現代水壩,三峽工程更是舉世矚目。周恩來總理要求:“先建葛洲壩,為三峽工程作實戰(zhàn)準備,三峽工程存在的問題,葛洲壩都包括在內,只要葛洲壩解決了,三峽也就解決了。”[16]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于1970年12月動工,1989年底基本建成,是長江干流上首座水電站,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年發(fā)電量157億千瓦時,曾為全國最大水電站。2020年12月,葛洲壩被列入國家工業(yè)遺產名單,其“一體兩翼”設計被三峽工程沿用,科技成就為三峽工程提供了實戰(zhàn)準備。三峽工程是當代重慶乃至全國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歷經幾代人不懈努力,于1992年開工,2016年完成整體竣工驗收,成為中國水電開發(fā)新典范,翻開了中國水利史新篇章,創(chuàng)造了世界水利開發(fā)史上的奇跡。
(三)三峽水利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各群體視為文化遺產的社會實踐、文化藝術、宗教民俗、知識技術體系及相關工具、實物、文化場所,對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傳承民族特性至關重要。水利遺產是人類歷史上關于水的利用與認知的文化遺存,包括工程性文化遺存及與非工程性水利行政管理相關的遺產。非工程形態(tài)的水利遺產不依賴于特定工程,也是特定文明的象征,蘊含深厚的政治文化意蘊,體現在跨行政區(qū)的水行政管理建筑、水神建筑、水利文物、知識體系、祭祀活動等,以及水旱災害衍生的文化、水文、自然遺產等,展現了水利與社會、政治、文化、民俗的緊密聯系。三峽水利遺產具有工程和非工程形態(tài),融合了技術與文化建構,且跨越了不同的時空尺度,展現了自然與人文景觀。
1.文藝遺產。重慶,歷朝歷代吸引文人墨客吟詠江河,尤多江水、洪水題材詩作。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成為詠江名句。清代陳在寬作《庚午合州大水詩(四首)》描繪洪水景象。枯水季節(jié),長江流域重慶段的河床與石梁成為游覽與觀測水位之地,江津蓮花石、朝天門豐年碑題刻、巴南迎春石題刻、涪陵白鶴梁題刻、豐都龍床石題刻、云陽龍脊石中的詩文最為著名。歷代水利工程亦催生眾多碑記與詩文,如明代王鳳鳴《利澤泉記》、許宗鑒《泉池記》,清代單思邁《圣水堰銘》、王夢卿《安慶堤記》等。唐杜甫《引水》、宋王十朋《給水詩并序》提及古代奉節(jié)竹筒引水工程。為紀念治水英雄大禹,巴渝地區(qū)有建禹廟、崇神祈福之俗,杜甫、白居易、賈元、王夢庚等人均有描寫涂山禹廟的詩文傳世。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民間廣泛流傳關于治水用水的英雄傳說、宗教故事和上古神話等,是三峽水利遺產的組成部分。幾乎每條江河及激流險灘都有內容豐富的神話傳說,如岷江、瀨溪河、龍溪河和烏江等河流的望娘灘傳說等?!吨袊耖g故事集成·重慶市卷》記載重慶直轄市境域有關河道、灘頭的神話傳說有60多篇,其中長江題材24篇,嘉陵江題材23篇,渠江題材10篇,涪江題材4篇,最具代表性的是大禹治水和聶郎化龍的傳說。《巫山縣故事集》也分別單列長江巫峽傳說20篇,大寧河小三峽傳說17篇。
2.水利民俗。長江干支流在重慶境內縱橫交錯,治水用水活動深刻影響著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漁獵、經濟、社交及宗教信仰,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因水域兇險,行船規(guī)矩眾多,如“八大忌”“八不準”“四不開航”等,即忌諱講龍、虎、鬼、夢、翻、滾、倒、沉等字;不準上坡吃飯,不準船頭解便,不準在跳板上提水,不準赤身看艙,不準拉跑頭纖,不準亂開鋪,不準看艙時說話,不準吃坐湯飯(先舀飯后舀湯);老鼠上坡不開航,犯了忌語不開航,逢每年正月十三、二月十一等忌日不開航,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屬陽公忌不開航。另外,船工鑲樁時,忌喊號子,船老板忌說萬年樁等。人們崇拜河神,沿岸建有供奉二郎神的王爺廟,船工及船東常祭拜以求平安。農歷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的生日,人們奉香秉燭酒醴侍候,請戲班演戲酬神。長江流域重慶段還有草把龍、黑山請水等祭祀祈雨習俗,有許多關于陰晴雨霧和行船走水的諺語。
3.民間音樂歌舞。歷史上人們開發(fā)長江干支流及其沿岸地區(qū),在耕牧漁樵等生產勞動、經濟開發(fā)和社會交往中,無不伴隨著音樂歌舞,與水利典型相關的民間音樂就是川江號子。川江號子數量眾多,主要分為上水號子、下水號子、靠船號子、開船號子、渡船號子、抬工號子、石工號子等,結構包括曲譜、唱詞,是一種自成體系的水系音樂文化,是長江水系音樂文化的瑰寶,屬于人類水系音樂文化的精品。川江號子具有豐富厚重的文化內涵,既表現了船工傳承古老巴人的民族精神和能歌善舞的豁達性格,又孕育了川劇藝術的高腔音樂,彰顯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剛健有力的巴渝舞長期保存民間,影響深遠。長江流域重慶段亦是我國土家族、苗族及其先民生息之地,民俗舞蹈尤其發(fā)達,土家擺手舞、苗族巫舞等流傳甚廣。受龍神崇拜等影響,重慶境域多有龍舞、燈舞流傳,如北泉板凳龍舞、石溪板凳龍舞、萬古鯉魚燈舞等,尤以銅梁龍舞為最,已入列國家級非遺。
二、三峽工程中的水利遺產保護的原則和經驗
三峽工程是三峽水利遺產最杰出的代表,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fā)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航運、發(fā)電等巨大的綜合效益。三峽工程中水利遺產保護的原則和基本經驗等,是舉世矚目的水利遺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三峽工程中水利遺產保護的原則
1.整體保護原則。三峽工程興建與利用是一個連續(xù)一貫的整體,科技價值與人文精神熔鑄于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配套和每個構成,只有整體性保護和展示才能充分全面地保護和呈現它的價值。
2.歷史性與特殊性原則。三峽工程是古往今來利用長江與治理三峽的重大成果與智慧結晶,理應用歷史眼光認識三峽工程,尤其是階段性推進過程中的典型人物與事件,承載厚重的歷史人文積淀。
3.生態(tài)保護屬性原則。三峽工程歸根結底是人類改造利用大自然的重要成果,體現“天人合一”與“人定勝天”哲學意蘊的辯證統一,每處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配套都是對自然屬性的尊重與利用,屬于人類巧奪天工的智慧體現,尊重自然的哲學思想、綜合利用的價值取向都高度對標于三峽工程,歸根結底是個生態(tài)保護工程。三峽工程以工程管理區(qū)為中心向外輻射,整合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形成了由生態(tài)保育圈、生態(tài)核心區(qū)、生態(tài)協調區(qū)、生態(tài)輻射區(qū)等組成的系統完整的生態(tài)保護圈層,使之成為一個巨型的生態(tài)示范基地。
(二)三峽工程中水利遺產保護的主要對象
三峽工程建設,淹沒了沿江區(qū)縣的許多土地,無法回避三峽地區(qū)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三峽工程的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包括水利遺產在內的文化遺產,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與內在要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是惠及子孫、造福人類的重要事業(yè),是三峽工程建設本身的共同心愿。梳理發(fā)現,保護利用的典型案例主要有涪陵白鶴梁、忠縣石寶寨、云陽張飛廟、巫山大昌古鎮(zhèn)以及三峽工程的相關保護展示區(qū)和三峽博物館等。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最大的水利遺產,包括建筑文化遺產,位于長江西陵峽中段的湖北宜昌三斗坪。經過長期論證與建設,創(chuàng)建系列世界水利工程的紀錄,保留了大量的建設文化遺產。
三峽工程建設形成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三峽水庫,淹沒區(qū)涵蓋重慶的巫山、奉節(jié)、云陽、萬州、忠縣、豐都、涪陵和長壽等區(qū)縣,是自古以來人類聚集、耕作、生息的重要地區(qū),留存有大量諸如人類遺址、古城、古廟、橋梁、墓葬、民居等文物古跡,僅水文題刻就有古代枯水題刻六處和洪水題刻數十處,堪稱一部“中國實物通史”。三峽庫區(qū)重要的文物古跡除前述的白鶴梁、石寶寨等,還有巫山大溪遺址、奉節(jié)草堂古人類化石點、涪陵施家祠堂和巫山溫家大院等清代建筑。其中,有“水下碑林”之稱的涪陵白鶴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包含有珍貴的石刻藝術和歷史文獻;有1"700多年歷史的巫山大昌古鎮(zhèn),是歷代軍事重地;有“文藻勝地”之稱的云陽張飛廟不僅匯集了歷代建筑精華,還保存有大量字畫碑刻珍品;被譽為“世界奇異建筑”的石寶寨,是我國現存體積最大、層數最多的穿斗式木結構建筑。綜上所述,凡是三峽庫區(qū)的各類遺址、文物古跡、碑刻文獻、文學作品、民俗文化等,皆是三峽水利遺產保護的對象。
(三)三峽工程中水利遺產保護的基本經驗
三峽工程建設引發(fā)了水利遺產保護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從時間上可以分為:建設前的文物地勘,建設中的文物搶救,建成后的生態(tài)屏障區(qū)地面文化遺產保護、消落區(qū)地下文物的搶救發(fā)掘工作,以及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建設時期,三峽水利遺產保護的重點是文物搶救。建成后,保護工作主要轉向遷建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出土文物的搶救,以及文物的展陳和社會宣教。通過建立專題文博展陳單位、準備充足的場地和平臺等方式,水利遺產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得以被社會認知和利用,使其成為全社會共享的財富。
在長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三峽工程中水利遺產保護經驗如下:一是地毯式調查摸“家底”,專業(yè)團隊做保護。從1994年開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對三峽地區(qū)文物開展了地毯式調查,探明“家底”后,組織專業(yè)團隊進行系統規(guī)劃,并按計劃實施保護,高效保護了三峽淹沒區(qū)文物。二是保護有力保重點,據實依類抓落實。三峽庫區(qū)文物保護局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重點保護、重點發(fā)掘”等原則,結合文物本身的具體情況,采取了不同的保護措施?!皩Φ叵逻z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進行修復、統計、測試、整理及研究,及時發(fā)表發(fā)掘簡報,對重點的考古資料編寫出版專題發(fā)掘報告;對出土文物進行收藏、登記、入庫等保護工作,并建立適當陳列展示系統對文物進行陳列展覽,以達到充分發(fā)揮文物綜合效益的目的。對地面文物保護采用就地保護、搬遷保護和取齊資料等三種形式?!?sup>[18]這些寶貴經驗,都屬于三峽水利遺產的組成部分。
三峽工程極大影響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包括文物古跡在內的文化遺產影響突出。因此,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既要對三峽工程為代表的水利遺產進行建設與保護,又要有效利用三峽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和經驗。
三、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視域下三峽水利遺產的價值和意義
三峽工程是三峽水利遺產的杰出代表,不僅是長江流域也是全球最宏偉的水利工程,其價值和意義遠超水電范疇,文化內涵深厚,是中國一張亮麗的名片。在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新時期,打造三峽工程博物館和主題公園,對于展現重慶及中國魅力,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高度集約化了長江流域重慶段的三峽水利遺產
重慶境域文化遺產積淀深厚且類型多樣,三峽水利遺產的資源化利用價值尤為顯著。在名人文化方面,有張飛廟、巾幗英雄秦良玉墓、張自忠將軍墓、劉伯承將軍故居及紀念館等;在風俗風情上,有黔江地區(qū)的土苗風情與巴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三國歷史文化領域,則有白帝城、張飛廟、八陣圖、孔明碑等遺跡;文物古跡包括巫山人文化遺跡、白鶴梁、石寶寨、白帝城等。三峽工程的修建,不僅推動了重慶對三峽地區(qū)文物的系統梳理與搶救,還催生了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建設,以及張飛廟、屈原祠、大昌古鎮(zhèn)等一批地面文物的遷建工作,有助于人們重新認識和珍視三峽庫區(qū)的開發(fā)歷程與輝煌成就。根據已制定的規(guī)劃,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將被打造成具有國家文化特色的“超級線性公園”,包括重慶段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慶長江古人類文化公園、巴文化考古遺址公園、長江水文水電遺產保護利用工程、釣魚城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廣陽島文化生態(tài)建設、《長江圖志》項目等,將集中展示三峽水利遺產,凸顯長江文化中重慶的獨特元素,對外展示中國與中華民族形象、對內凝聚各民族力量。
(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最大程度呈現三峽工程的水利遺產價值
三峽工程是一道新的亮麗景觀,也是當代中國最偉大的水利遺產之一,象征著中華民族從獨立到富強的偉大歷程,蘊含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價值,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資源。大壩、船閘、發(fā)電機房等建筑及工業(yè)器具,均成為寶貴的旅游財富?!伴L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水利發(fā)展史上建設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在發(fā)揮防洪、發(fā)電和航運功能的同時,還獲得700余項發(fā)明專利,帶動了水利工程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快速提升”[17],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成就和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在大江截流技術、爆破技術、混凝土澆筑技術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舉措,以及在防洪、發(fā)電、航運等方面取得的進步,都具有展示價值和深遠意義。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應聚焦于三峽工程在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工程組織管理創(chuàng)新以及中華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方面的杰出成就,充分展現當代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建設輝煌與精神風貌。
(三)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直接呈現全新的長江三峽面貌
三峽工程建成后,形成了高峽平湖的全新自然人文景觀。三峽大壩截斷長江,形成一個長度約700公里、平均寬度為1"100米、水域面積為1"084平方公里的大湖泊。這個大湖泊,連接著諸多水系,整個湖泊中景色奇詭,有廣袤的湖面,有寬闊平緩的航道,有蜿蜒幽深的峽谷彎道,沿途鑲嵌有諸多湖心小島,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奇景,加上不斷集約化呈現的文化遺產、文物古跡和特色文化,“新三峽”在文旅融合發(fā)展的當下,更具魅力和旅游開發(fā)價值。值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之際,應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fā)展重慶長江段的游船項目,建設游艇基地等旅游設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三峽旅游品牌,實現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新的長江水運文化
三峽工程建成后,形成了全新的碼頭文化。三峽庫區(qū)水位的提高,實現了貨物吞吐億噸的目標,是打造長江干支流沿岸城鎮(zhèn)港口文化的重要契機。以重慶朝天門碼頭為中心,升級改造長江沿岸重要港口,形成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大中小結合的港口群,構建容量更大的航道體系,把重慶打造為長江上游的航運中心。三峽水庫蓄水后,提升了長江干支流重慶段的水位。其中,長江干流水位最高可達175米,支流水位也紛紛上漲,改變了人們熟悉的出行道路。因此,重慶境域各地為解決沿江兩岸人民的出行交通,修建了眾多的現代橋梁,形成頗具科技含量的現代橋都文化,成為長江水利遺產新的打卡地。截至2007年,重慶地區(qū)已建成和在建的橋梁總數超過6"000座,其中長江、嘉陵江上主要跨度150米以上、長度800米以上的特大橋梁就有36座。人文景觀是場所精神的象征,是“場地”轉向“場所”的內生力量[19]。這些位于長江三峽庫區(qū)沿岸的橋梁數量眾多、橋型豐富、技術先進,它們不僅是交通建筑物,也是展現人類智慧的藝術品,構成了特色鮮明的重慶橋都文化。生態(tài)產品的價值轉化是生態(tài)產業(yè)的進一步延伸[20],這一文化可以被開發(fā)和打造成為重慶橋都文化品牌,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四、結 "語
三峽水利遺產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物質層面主要體現為人們的飲水供水工程、灌溉防洪工程、航道治理工程、纖道工程、水力發(fā)電工程等,在非物質層面上主要體現為留下了眾多以江水、洪水災害等為題材的文學遺產、治水用水的水利民俗、以號子為代表的民間音樂及別具一格的民俗舞蹈等。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最宏偉的水利工程,呈現了全新的長江三峽面貌,是長江上游重要的交通干線,為區(qū)域間經濟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通道,推動了不同區(qū)域的物質交流;在工程規(guī)劃與建筑技術等方面,體現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展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長江流域重慶段是多民族聚居雜居之地,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三峽工程移民規(guī)模達100余萬,反映了各族人民對國家政策的鼎力支持和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傊?,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三峽水利遺產,深刻影響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形態(tài)和習俗,衍生出豐富的地域文化,為中國文明和歷史進程提供了生動見證。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過程、事實和成果,成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標志著中華民族的不朽成就,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無法忽視的重要對象。
參考文獻:
[1]"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志·卷一·流域綜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107-176.
[2]"重慶市水利局.重慶市志·水利志[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76-632.
[3]"王紹荃.四川內河航運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389.
[4]"王曉暉.白鶴梁題刻文獻匯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1-206.
[5]"曾超.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的姓族考察[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2):1-6.
[6]"曾超.白鶴梁題刻易學文化考察[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5-13.
[7]"曾超.白鶴梁涪州牧治政理念研究[J].三峽文化研究,2021(1):63-72.
[8]"謝向榮,等.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341.
[9]"胡長華.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安全監(jiān)測系統設計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4):5-7.
[10] 蔣銳.淺析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措施及成效——以白鶴梁題刻為例[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0(1):114-119.
[11]"鄧佳,蔣銳,黃麒瑾.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與展示提升概述[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34-37.
[12]"周蘭.以游客體驗為基礎的產品開發(fā)——ASEB柵格分析法——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6(10):166-167.
[13]"李艷.淺談遺址類博物館的研學實踐教育探索——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4):135-137.
[14]"蔣尉,孫惠臨.民族文化遺產與城市發(fā)展的互動:歷史變遷與功能重塑——以重慶涪陵白鶴梁石刻為例[J].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2023(1):213-228.
[1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1414.
[16]"湖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三峽文史博覽[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37.
[17]"李木子.新發(fā)展理念下制約水利工程建設成因分析——以三峽工程與南水北調疊加影響為例[J].中國科技信息,2022(3):116-117.
[18]"肖建紅,于愛芬,于慶東,等.保護三峽工程影響的重要文物古跡的經濟價值評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825-829.
[19] 許德如,王丹麗,楊慶坤,等.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大洲塘地質文化村建設路徑選擇[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422-428.
[20] 馮一桃,張智勇,吳華安,等.從生態(tài)移民邁向生態(tài)富民——百年演進、經驗啟示及行動策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101-113.
(責任編輯:鄭宗榮)
收稿日期:2024-04-20
作者簡介:高月(1974—),女,四川天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彭福榮(1974—),男,重慶涪陵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民族史。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chuàng)新項目“推進民族地區(qū)現代化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系研究”(2023YZD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