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盡管城鄉(xiāng)流動為農民工提供了創(chuàng)造收入、發(fā)展致富的機會,但由于有限的資源稟賦和分割的城鄉(xiāng)戶籍制度,農民工在人力資本積累和社會保障的獲取方面相對不足,更容易陷入工作貧困當中。學前兒童照料支持體系是生育保障和改善女性就業(yè)困境的重要內容,但鮮有學者關注父母以外學前兒童照料方式的減貧效應及其作用機理。本文基于2016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CMDS),實證探究學前兒童照料方式對農民工工作貧困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子女接受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照料均會顯著抑制農民工的工作貧困,內生性處理后結論仍穩(wěn)健。整體來看,相比于非正規(guī)照料,正規(guī)照料能為家庭提供更強、更穩(wěn)定的照料支持,對于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更強。影響機制方面,子女接受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照料都可以促進父母參與工作進而抑制貧困,且對女性的促進作用更強。正規(guī)照料也可以通過提升農民工工作密度抑制貧困?;趯嵶C研究結果,本文從加強正規(guī)兒童照料體系建設、緩解女性照料負擔及農民工工作貧困治理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對于工作貧困問題的認知,為農民工工作貧困治理提供了兒童照料服務減貧的新視角,對促進學前兒童照料體系建設并釋放農民工特別是女性群體的勞動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工作貧困;相對貧困;正規(guī)照料;非正規(guī)照料;農民工
[中圖分類號] G619.2;F32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672-4917(2025)01-0052-14
一、引言
目前我國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現(xiàn)行標準①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但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所造成的相對貧困問題、城市貧困問題仍然突出。區(qū)別于無業(yè)貧困,工作貧困是指雖然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但由于收入水平低、權益保障不足、家庭負擔沉重等原因仍難以避免地陷入相對貧困之中,是城市貧困問題的主要類型。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有許多農民開始向第二、第三產(chǎn)業(yè)轉移并逐漸向城市流動。由于有限的資源稟賦和分割的城鄉(xiāng)戶籍制度,農民工創(chuàng)造收入并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能力較為缺失,且難以享有與本地居民相同的公共社會服務和勞動就業(yè)等權利,面臨著收入、能力、權利等多維度的貧困,是我國工作貧困群體的主要構成部分(喻林和唐健飛,2014)[1]。根據(jù)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衛(wèi)生計生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shù)據(jù),攜帶0~6歲學前子女一同前往流入地生活的農民工占全部育有學前子女農民工的比例高達72.2%,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照料問題值得關注。
近年來,我國生育政策由“全面二孩”向“全面三孩”不斷優(yōu)化,然而現(xiàn)實生育情況與政策預期仍存在較大偏差,適齡生育女性“不想生”“不敢生”這一社會問題愈發(fā)凸顯。就業(yè)權益保護不足、生育保障不足、兒童照料服務可得性差是抑制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呂紅平和鄒超,2018)[2]。沉重的兒童照料負擔不僅限制了女性生育意愿,也使部分農民工父母因為照料子女而減少工作時間甚至退出勞動力市場,進而加劇了家庭貧困風險(李勇輝等,2020;李振剛等,2021)[3-4]。我國“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推動生育政策與經(jīng)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減輕家庭生育、養(yǎng)育、教育負擔,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2021年《國務院關于優(yōu)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的決定》也進一步明確了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必要性,鼓勵各地完善托育支持體系并發(fā)展多種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務。由此可見,兒童照料體系的建設不僅為生育政策的實施提供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還有助于釋放農民工就業(yè)潛力,鼓勵農民工積極參與工作并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在家庭結構小型化、子女照料壓力突出的背景下,祖輩或其他親友等提供的非正規(guī)照料逐漸成為我國學前兒童的重要照料方式之一。此外,幼兒園、早教中心等機構提供的正規(guī)照料也是學前兒童照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口老齡化和生育政策逐漸優(yōu)化的背景下也越發(fā)受到重視。但鮮有學者對除父母照料以外兒童照料方式的減貧效應進行研究,因而本文產(chǎn)生疑問:子女接受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照料是否會降低農民工陷入工作貧困的概率,其影響機制是什么,不同照料方式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本文將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本研究有助于加強對我國農民工工作貧困問題的認知,為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照料的減貧效應及其影響機制提供理論依據(jù),并且對于豐富學前兒童照料體系、釋放農民工特別是女性農民工的勞動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與理論分析
(一)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對于工作貧困問題的關注較早,對工作貧困的成因起源、影響因素等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探究。國內學者對工作貧困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有部分學者從我國實際出發(fā)分析我國工作貧困群體的特征,并以國內微觀數(shù)據(jù)為基礎探究工作貧困的影響因素。
根據(jù)已有研究,影響工作貧困的因素可以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影響工作貧困率的因素包括轉移支付水平、福利水平、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可得性等國家福利制度因素(Lohmann,2009;Brady et al.,2010;王大哲等,2022)[5-7],也包括工會化程度等勞動力市場因素(Brady et al.,2013;VanHeuvelen and Brady,2022)[8-9],以及經(jīng)濟全球化沖擊、科技水平進步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因素(Carr and Chen,2002;Crettaz,2013)[10-11]。微觀層面,已有研究主要是從個人、家庭、勞動力就業(yè)三方面考察工作貧困的影響因素(Lohmann,2009;涂麗和樂章,2018;李振剛和張建寶,2020)[12-14]。個人特征包括年齡、性別、教育和技能水平(Crettaz,2011;Goerne,2011;Lohmann and Marx,2008;尹海潔和王翌佳,2016)[15-18],移民和流動群體的流動時間、流動距離等流動特征也對其工作貧困發(fā)生概率具有顯著影響(Kazemipur and Halli,2001;李振剛和張建寶, 2020;李振剛等, 2021)[19-21]。家庭特征包括家庭規(guī)模、家庭結構、依賴兒童占比、依賴老年人占比(寇競和胡永健,2014;涂麗和樂章,2018;Malecˇek and Cˇermkov,2015;左文琦,2020)[22-25]。勞動力市場特征則包括是否臨時就業(yè)、受雇經(jīng)濟部門、崗位類型和家庭成員參與勞動的特征(Kazemipur and Halli,2001;Murakami,2011;李振剛和張建寶,2019;Marx and Nolan,2014)[26-29]。由此可見,盡管很多學者關注到家庭中依賴兒童占比和家庭結構對工作貧困的影響,卻很少有學者從學前兒童照料的視角探究學前兒童照料方式對工作貧困的影響。
Lohmann(2009)[30]和Spannagel(2013)[31]最早從宏觀層面分別探究了歐洲國家托兒服務支出和公共托兒服務的可用性對工作貧困的影響,但均未發(fā)現(xiàn)顯著性的影響關系。直到Van Lancker and Horemans(2017)[32]使用歐盟收入和生活條件微觀數(shù)據(jù)(EU-SILC)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家庭兒童保育服務使用能顯著抑制家庭工作貧困發(fā)生,但在宏觀層面沒有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顯著性的影響關系。究其原因,可能是接受國家托兒服務的家庭類型、女性在家庭收入分配中的位置,以及接受托兒服務后父母參與工作的性質和回報等微觀因素的差異,導致兩者在宏觀層面沒有顯著關系。此外,Van Lancker and Horemans(2017)還發(fā)現(xiàn),在部分國家,家庭兒童保育服務可以通過提升家庭工作強度和父母薪酬水平抑制貧困。李振剛等(2021)[33]使用我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也發(fā)現(xiàn),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照料有助于抑制農民工工作貧困,其中正規(guī)照料是通過改善農民工就業(yè)狀況從而抑制工作貧困。然而上述關于學前兒童照料對工作貧困影響的研究,大多使用反映正規(guī)照料可得性的間接指標來衡量是否獲得正規(guī)照料,不夠直接。此外,已有研究缺乏內生性問題的處理和異質性分析,也未對不同種照料方式的減貧效應進行對比,在影響機制的探究方面還不夠深入。
(二)理論分析
根據(jù)阿馬蒂亞·森的貧困理論(Sen,1982)[34],貧困的根源是自身生存發(fā)展、融入社會、行使權利等可行能力的不足,而可行能力不足的背后是社會分配不均、公共資源缺乏、社會保障不足等權利的貧困。目前我國學前兒童照料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可得性較差,使得農民工等脆弱群體可能因為難以負擔照料費用而減少工作時間甚至退出勞動力市場,削弱了他們參與社會勞動的可行能力。同時,由于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分割和農民工的流動特性,農民工難以享有和城鎮(zhèn)居民平等的勞動保護和生育保障等權利,其子女也難以獲得與城鎮(zhèn)居民子女同樣的入托、入學資格和教育資源,面臨著多方面的權利貧困。農民工面臨的能力和權利貧困最終外化為收入貧困,而學歷、戶籍和技術變革造成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則進一步加劇了貧困風險。反之,如果農民工父母能夠獲得來自祖輩等提供的非正規(guī)照料,或幼兒園、社區(qū)照料中心等提供的正規(guī)照料,將有助于他們積極融入社會、參與工作,并促進其自我發(fā)展、脫貧致富等能力不斷強化,從而幫助其打破勞動力市場分割并降低貧困風險。
關于學前兒童照料對農民工工作貧困的影響機制,Crettaz(2011)[35]的工作貧困影響機制模型受到了學者的廣泛認可。這一模型首先從宏觀層面總結了影響工作貧困的因素,包括經(jīng)濟因素、社會人口因素和社會福利因素。在此基礎上,確定了三種直接影響工作貧困的微觀因素,工作貧困來自這三種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第一為低小時工資,較低的工資水平增加了勞動者陷入工作貧困的風險。第二為家庭低勞動力依附度,家庭勞動力依附度由家庭工作量除以勞動力人口得出,與家庭中勞動力人口工作參與率和個人工作強度有關。第三為來自家庭的高需求,高需求來自家庭中需要照顧的兒童或老年人。
結合工作閑暇決策理論,勞動者會根據(jù)自身對于工作和閑暇效用程度做出效用最大化的時間分配。當家庭中有子女需要照料時,農民工外出工作的機會成本增加,工作閑暇分配決策也會受到影響。如果農民工能夠獲得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的兒童照料支持,將大大減輕其子女照料負擔并降低其外出工作的機會成本,促使其家庭成員更多參與勞動力市場,提升家庭勞動力依附度,從而降低陷入貧困的風險。Schultz(1961)[36]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知識和體能的綜合體現(xiàn),由醫(yī)療保健、職業(yè)教育等投資形成。如果農民工父母可以獲得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的兒童照料支持,將能夠分配更多的時間和金錢用于自身醫(yī)療保健、職業(yè)教育和勤奮工作等人力資本投資,提升個人的工作技能和生產(chǎn)效率,從而提升工資水平并降低貧困風險。結合上述理論可以發(fā)現(xiàn),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的兒童照料可以通過提升家庭勞動力依附度和小時工資水平而抑制工作貧困發(fā)生。上述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此外,本文進一步認為正規(guī)照料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要強于非正規(guī)照料。首先,正規(guī)照料可以提供穩(wěn)定的照料服務,使父母可以更專注于工作,而不需要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在子女的照料上。而祖輩照料,尤其是當祖輩不具備足夠的照顧能力時,父母可能需要犧牲部分工作時間來照顧子女,從而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和收入水平。其次,學?;騼和諜C構等正規(guī)照料方式通常會提供一些額外的社會支持和資源,如學習輔導、心理健康服務等,這些資源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解決小孩教育和撫養(yǎng)等問題,從而幫助父母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而非正規(guī)照料方式可能無法提供這些社會支持和資源,使得父母還需要抽出一定時間照顧子女,從而影響他們的收入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以往文獻多從個人、家庭、勞動力就業(yè)三方面找尋工作貧困的原因,鮮有學者從學前兒童照料的視角探究其是否影響工作貧困。本文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了學前兒童照料方式如何影響農民工工作貧困,豐富了工作貧困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本文和李振剛等(2021)[37]的研究有一定相似性,后者主要考察了兒童正規(guī)照料對農民工工作貧困的影響,而本文則側重于分析和比較學前兒童照料的兩種方式的減貧效應及其作用機理。在一定程度上,本文豐富和拓展了李振剛等(2021)的研究。第二,學前兒童照料影響農民工工作貧困的機制仍未得到充分驗證。本文實證考察了正規(guī)照料和非正規(guī)照料如何通過家庭渠道和個人渠道抑制農民工的工作貧困,豐富了學前兒童照料影響工作貧困的機制分析。此外,本文從性別和子女年齡角度進行了異質性分析,有助于加強對我國農民工工作貧困問題的認知。第三,本文將祖輩照料、正規(guī)照料及農民工工作貧困納入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為構建以“政府—家庭—社會”為一體的中國新型兒童照料支持體系、提高家庭經(jīng)濟能力提供了微觀層面的經(jīng)驗證據(jù),對豐富學前兒童照料體系、釋放農民工特別是女性農民工的勞動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全國流動人口衛(wèi)生計生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簡稱CMDS),該調查的對象是在全國31個?。▍^(qū)、市)及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樣本城市居住1個月以上、非本地戶口的15歲以上流動人口。調查內容覆蓋家庭成員與收支情況、就業(yè)情況、健康與公共服務情況三個方面,調查范圍廣、樣本量大,數(shù)據(jù)代表性較強。由于2016年后的CMDS問卷中不再詢問受訪者子女照料情況,因此本文選用2016年的CMDS數(shù)據(jù)展開研究。
借鑒喻林和唐健飛(2014)[38]、王大哲等(2022)[39]對于農民工的定義,農民工是指不居住在戶籍地、有農村戶口或農業(yè)轉居民戶口、在城市從事非農工作并生活居住6個月以上的群體。為了盡可能地將臨時就業(yè)者和有勞動能力但因為技能不足或照料家庭等原因暫時沒有就業(yè)也沒有找工作的家庭成員也納入研究范疇,本文擬采用廣義工作貧困定義,即本人所在家庭至少有一份勞動收入且家庭收入低于貧困標準即為工作貧困。因此,本文選取攜帶0~6歲學前子女一同生活在流入地、戶籍為農業(yè)或農業(yè)轉居民戶口、在流入地生活1年及以上、所在家庭至少有一份勞動收入的流動農民工為研究對象。經(jīng)過上述篩選,最終得到符合條件的樣本27 639人。
(二)變量設計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是否工作貧困,對工作貧困的衡量分為“工作”和“貧困”兩個條件:對于是否有一份有勞動收入的工作,本文借鑒李振剛和張建寶(2019)[40]、李勇輝等(2020)[41]的方法,以問卷中“五一節(jié)前一周是否做過1小時以上有收入的工作”為標準來判斷。對于是否貧困,本文選取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為貧困線的相對貧困定義方法(姚建平, 2016; 李振剛等, 2021)[42-43],使用農民工流入地地級市當年城鎮(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作為相對貧困線。地級市城鎮(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自2016年各地《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根據(jù)問卷可以得知過去一年家庭平均月總收入和家庭人口數(shù),家庭人均年收入使用過去一年家庭平均月總收入乘以12個月再除以家庭人口數(shù)的平方根得出,平方根的處理主要考慮到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可能產(chǎn)生的生活成本節(jié)約效應(李振剛等,2021)[44]。再使用家庭人均年收入和這一相對貧困線進行比較,當調查對象滿足所在家庭至少有一份勞動收入且收入貧困時,即定義為工作貧困,賦值1,否則賦值0。
本文有兩個核心解釋變量,分別是學前子女是否獲得正規(guī)照料以及學前子女是否獲得非正規(guī)照料。此外,本文擬進一步探究學前兒童照料對工作貧困的影響機制,根據(jù)Crettaz(2011)[45]的工作貧困機制框架,影響工作貧困最直接的原因是低小時工資、低家庭勞動力依附度和高家庭需求。其中前兩個原因與勞動力市場密切相關(Brülle et al.,2019)[46],因此本文擬驗證家庭勞動力依附度和小時工資兩條影響路徑。根據(jù)Crettaz(2011)[47]對于家庭勞動力依附度的定義,家庭勞動力依附度等于家庭總工作量與勞動力人口之比。由于數(shù)據(jù)限制,本文難以具體計算出家庭勞動力依附度,但家庭勞動力人口工作參與率和個人工作強度對家庭勞動力依附度有直接影響,可以作為家庭勞動力依附度的替代性指標。樣本本人是否參與工作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家庭勞動力人口工作參與率,而個人工作強度則可以使用工作密度來衡量。綜上,本文選用樣本本人是否參與工作、工作密度和小時工資作為機制變量。借鑒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以每周工作至少35小時為全職工作界定標準,工作密度等于五一前一周工作時間與35小時之比。對于小時工資的度量則借鑒李振剛和張建寶(2019)[48]的做法,使用五一前一周工作時間乘以4.3周得出月工作小時數(shù),再使用問卷中詢問的上個月純收入除以月工作小時數(shù)得出。在回歸分析時,對其進行對數(shù)處理。
本文的控制變量包括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勞動力工作特征三方面。個人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是否跨省流動、是否參加醫(yī)保、是否參加養(yǎng)老保險、是否參加工傷保險以及是否接受過職業(yè)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家庭特征包括家庭規(guī)模、依賴兒童占比和外出務工人員占比;勞動力工作特征包括個人就業(yè)情況、就業(yè)單位性質和是否從事技術或管理類工作。此外,模型還控制地區(qū)虛擬變量和行業(yè)虛擬變量。具體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三)模型設定
本文研究的是正規(guī)兒童照料或非正規(guī)的兒童照料對農民工工作貧困的影響,被解釋變量為“是否工作貧困”,是一個0-1離散變量?;谝酝墨I(杜鳳蓮等,2018;李勇輝等,2020;李振剛等,2021)[49-51],本文選取Prob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具體設定如下:
Pr (IWP = 1) = Φ(β0 + β1 Regucare /Grancare + βi Controls + μ)
其中,IWP代表農民工是否處于工作貧困狀態(tài)的虛擬變量,工作貧困記為1,反之記為 0;Regucare、Grancare為本文的核心變量,即子女是否接受正規(guī)照料、子女是否接受非正規(guī)照料;Controls為本文的控制變量。β0表示回歸截距項,β1表示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的回歸系數(shù),βi (i = 2, 3…) 為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反映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方向,μ為隨機擾動項。Φ為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數(shù),Pr (IWP = 1) 表示農民工處于工作貧困的概率。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礎回歸
表2展示了學前兒童照料方式對農民工工作貧困的影響的Probit模型回歸結果。列(1)和列(2)的回歸結果顯示,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分別在1%和5%的顯著性水平上對農民工工作貧困具有顯著的負向抑制作用。列(4)和列(5)報告了邊際效應結果,發(fā)現(xiàn)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的農民工比子女沒有接受正規(guī)照料的農民工陷入貧困概率低3.02%,子女接受非正規(guī)照料的農民工比子女沒有接受非正規(guī)照料的農民工陷入貧困概率低1.50%。
列 (3) 將兩種照料方式放在一起回歸,發(fā)現(xiàn)它們的回歸系數(shù)依然顯著。而且,Regucare回歸系數(shù)要顯著小于Grancare回歸系數(shù)(t統(tǒng)計量為12.05),由于這兩個系數(shù)都為負數(shù),所以說明正規(guī)照料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要顯著強于非正規(guī)照料?,F(xiàn)實中,正規(guī)照料可以提供穩(wěn)定的照料服務,使得父母可以更專注于工作。而祖輩照料,尤其是當祖輩不具備足夠的照顧能力時,父母可能需要犧牲部分工作時間來照顧子女,從而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和收入水平。此外,學?;騼和諜C構等正規(guī)照料方式通常會提供一些額外的社會支持和資源,如學習輔導等,這些資源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解決小孩教育和撫養(yǎng)等問題,從而幫助父母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而非正規(guī)照料方式可能無法提供這些社會支持和資源,使得父母還需要抽出一定時間照顧子女,從而影響他們的收入水平。
個人特征方面,女性比男性農民工陷入工作貧困的概率低,可能由于在我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下,女性也參與工作時,整個家庭的工作參與率可能更高,更不容易陷入貧困。方程中農民工年齡和年齡的二次方對工作貧困的影響顯著,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民工陷入工作貧困的概率降低,但當年齡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民工陷入工作貧困的概率提升。這是因為在青壯年時隨著技能經(jīng)驗和社會資本的積累,農民工收入水平有所提升,貧困風險降低;然而隨著年齡繼續(xù)增大,農民工勞動能力下滑且家庭撫養(yǎng)負擔日益加重,陷入工作貧困的可能性增加。相比于在省內流動的農民工,跨省農民工更有可能因為缺乏在當?shù)氐纳鐣Y源和親朋間的互助關系而陷入貧困。農民工參加醫(y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抑制工作貧困的發(fā)生,說明風險保障類險種的減貧作用顯著。而參加養(yǎng)老保險抑制工作貧困的程度較小,可能由于養(yǎng)老保險的收入保障作用需在退休后才能顯現(xiàn),貧困抑制效果相對較弱。另外,如果農民工接受過職業(yè)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則“因病致貧”的概率會顯著下降。
家庭特征方面,家庭規(guī)模和外出務工人員占比都顯著抑制農民工工作貧困??紤]到隨著家庭規(guī)模和外出務工人員占比的增加,家庭收入來源逐漸多樣化,人力及社會資本積累增多,因此家庭陷入貧困的概率降低。而依賴兒童占比提升會顯著增加陷入工作貧困的概率。
勞動力工作特征方面,從就業(yè)類型來看,相比于沒有參與工作,參與正規(guī)工作、非正規(guī)工作能使得工作貧困的發(fā)生概率降低3.06%和4.48%,而成為雇主或自營勞動者則能使工作貧困的發(fā)生概率降低12.17%和7.46%。此外,從事技術或管理類工作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抑制農民工工作貧困發(fā)生,這可能因為從事技術或管理類工作的農民工專業(yè)性強且可替代性較低,他們的工作穩(wěn)定性和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更不容易陷入工作貧困。
(二)內生性處理
本研究考慮內生性問題并嘗試解決。一方面,農民工父母可能會為了緩解經(jīng)濟壓力或為了工作,主動尋求祖輩或親朋幫助照料子女或者送孩子入托,因此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問題。另一方面,本文的解釋變量子女是否獲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并不隨機,農民工父母選擇照料方式是個體選擇的結果,受到個人及家庭觀念、資源稟賦、社會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自選擇性偏差。本部分擬使用工具變量法對內生性問題進行處理。
考慮到數(shù)據(jù)可得性并借鑒杜鳳蓮等(2018)[52]、李勇輝等(2020)[53]、劉根榮和吳敏(2022)[54]的研究,選取“祖母是否在世”作為非正規(guī)照料的工具變量,選取“幼兒園密度”(Kdgtnum)作為正規(guī)照料的工具變量。祖母包括受訪者的母親、婆婆、祖母、外祖母這類女性祖輩?!白婺甘欠裨谑馈保℅ranlive)直接影響到非正規(guī)照料的可獲得性,與內生變量有關,而與農民工工作貧困沒有直接關系。幼兒園密度等于流入地地級市幼兒園數(shù)量除以該地級市常住人口,該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4年《中國區(qū)域經(jīng)濟統(tǒng)計年鑒》?!坝變簣@密度”反映了幼兒入托、入園的可得性,對能否獲得正規(guī)照料有影響,而對農民工工作貧困沒有直接影響,因此上述兩個變量均滿足工具變量的要求。
表3報告了IV Probit模型的回歸結果。Wald檢驗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外生性的假設,說明正規(guī)照料和非正規(guī)照料都是內生變量。列(1)和列(2)中,第一階段的F統(tǒng)計量都遠大于10,表明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列(3)—(5)展示了第二階段回歸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仍能顯著抑制農民工工作貧困的發(fā)生,且正規(guī)照料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依然顯著強于非正規(guī)照料。在后面的表格中,本文都將使用工具變量法進行回歸分析,故不再報告Wald檢驗的結果。
(三)穩(wěn)健性檢驗
本文將從兩個方面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首先,本文參照張雄和張慶紅(2019)[55]的方法構造相對工作貧困深度(Povdepth),并將其作為因變量重新進行回歸。構造方式如下:
Povdepth=z-SizSilt;z
0Si≥z
其中,z為流動人口所在地級市城鎮(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Si為家庭人均年收入。當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所在地級市城鎮(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時,該表達式為正數(shù),可以反映出以當?shù)爻擎?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基準的家庭貧困深度,否則為0。由于Povdepth是一個左截斷變量,所以使用Tobit 模型進行回歸估計。
其次,也有一些文獻使用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涂麗和樂章,2018;李振剛和張建寶,2020)[56-57]。為了檢驗基準結果的穩(wěn)健性,本文使用Logit模型重新進行回歸。表4報告了回歸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本文的基本結論保持不變,即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對農民工工作貧困具有顯著的負向抑制作用,且正規(guī)照料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依然顯著強于非正規(guī)照料。
(四)異質性分析
1.性別差異
考慮到男女承擔的家庭照料責任和資源稟賦存在差異,因此本文按性別分組進行回歸,如表5所示。
回歸結果表明,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均能顯著抑制其工作貧困。更為重要的是,相對于女性,男性農民工的子女在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后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更大。以列(1)和列(2) 的回歸結果為例。女性的Regucare回歸系數(shù)要顯著大于男性的Regucare回歸系數(shù)(t統(tǒng)計量為117.32),由于Regucare的回歸系數(shù)為負,所以男性農民工的子女在接受正規(guī)照料后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大于女性。由于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農民工,他們大多從事體力勞動或勞動密集型行業(yè),一般而言男性相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chǎn)率和小時工資水平。因此,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后,男性的貧困抑制作用更強。
2.子女年齡差異
不同年齡段的子女對父母的需求依賴程度不同,對于不同類別的照料方式可得性也存在差異,因此將0~3歲兒童和3~6歲兒童的父母分組進行回歸,如表6所示?;貧w結果表明,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均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抑制兩個年齡段兒童父母工作貧困的發(fā)生,但是對于0~3歲兒童父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更強(t統(tǒng)計量都非常顯著)??紤]到我國幼兒園入園門檻普遍為3歲以上,3歲以下兒童對父母依賴度較高,父母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照料子女。因此,對0~3歲兒童的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的照料支持將更大程度地減輕農民工父母的照料負擔,使他們能夠投入更多時間參與工作,從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工作貧困的概率。
(五)機制檢驗
1.家庭渠道影響機制
根據(jù)前文的分析,“本人是否參與工作”可以側面反映家庭勞動力人口工作參與率,從而衡量出家庭勞動力依附度,因此本文嘗試探究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對父母是否參與工作的影響。表7的回歸結果顯示,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均能在家庭層面上促進家庭中勞動力的工作參與,提升家庭勞動力依附度,從而抑制工作貧困的發(fā)生。此外,列 (3) 的回歸結果表明,Regucare回歸系數(shù)要顯著大于Grancare回歸系數(shù)(t統(tǒng)計量非常顯著),說明相對于非正規(guī)照料,正規(guī)照料更能提升父母參與工作的概率。這一結論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正規(guī)照料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要強于非正規(guī)照料。
進一步分性別對這一影響渠道進行檢驗。表8同時報告了分性別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對父母工作參與的影響的回歸結果??梢钥闯?,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均能顯著促進父母參與工作。系數(shù)差異檢驗發(fā)現(xiàn),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對女性工作參與的促進作用更強。這是因為在我國,男性更多承擔著掙錢養(yǎng)家的責任,而女性承擔了較多的家庭勞動,這種現(xiàn)象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傳統(tǒng)家庭觀念濃厚的農民工群體而言尤甚。因此,當他們的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后,女性就可以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進入勞動力市場;而男性原本就有較高的勞動參與率,所以子女接受照料對他們的工作參與影響不大。綜上所述,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都能從家庭層面上促進家庭勞動力人口參與工作,從而抑制工作貧困,其中對于女性的促進作用更強。
2.個人渠道影響機制
為進一步考察在個人層面上,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對農民工“工作密度”和“小時工資”的影響。工作密度能夠反映個人工作強度,是衡量家庭勞動力依附程度的指標之一。在回歸分析時,工作密度定義為五一前一周工作時間與35小時之比。表9報告了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分別對農民工工作密度的影響的回歸結果。列(1)和列(2)的回歸結果顯示,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提升了農民工工作密度,而非正規(guī)照料對工作密度的影響不顯著。另外,列 (3) 的回歸結果表明,Regucare回歸系數(shù)要顯著大于Grancare回歸系數(shù)(t統(tǒng)計量為22.07),說明相對于非正規(guī)照料,正規(guī)照料更能提升父母的工作密度。這一發(fā)現(xiàn)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正規(guī)照料對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要強于非正規(guī)照料。
同樣考慮到性別差異,分性別來進一步分析,如表10所示。回歸結果表明,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農民工,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均能顯著提升他們的工作密度,且對女性的提升作用大于男性。而非正規(guī)照料對夫妻雙方的工作密度影響都不顯著??傮w來看,正規(guī)照料和非正規(guī)照料對于女性工作密度的促進作用強于男性。這一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與前述類似,男性農民工為了補貼家用可能本就工作時間較長,所以即使有外部照料支持,對男性農民工的工作強度促進作用仍較弱。
根據(jù)Crettaz(2011)[58]的工作貧困影響機制模型,勞動者“小時工資”越高,家庭陷入工作貧困的可能性越低。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對農民工小時工資的影響如表11所示。回歸結果表明,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降低了農民工小時工資,而非正規(guī)照料對小時工資的影響不顯著,這一結論與預期的影響機制相悖。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小時工資水平與個人生產(chǎn)效率直接相關,受到教育水平、個人生產(chǎn)效率等多種因素影響,與子女是否獲得外部照料支持的關系可能不大。另一方面,受限于數(shù)據(jù)可得性,本研究中小時工資是根據(jù)上個月工作純收入和五一節(jié)前一周工作小時數(shù)計算得出。由于農民工打工具有臨時性、季節(jié)性等不穩(wěn)定的特點,上個月工作純收入和五一節(jié)前一周工作小時數(shù)都可能存在偶然性,會影響小時工資計算準確性,從而使研究結論存在偏差,因此尚不能得出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可以通過個人渠道提升農民工小時工資來抑制工作貧困的結論。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2016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CMDS),實證探究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兒童照料對農民工工作貧困的影響并對其中的內生性問題進行處理,進一步地從個人和家庭層面探究其影響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都會顯著抑制農民工工作貧困,正規(guī)照料的抑制效果更強。異質性分析發(fā)現(xiàn),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對于男性工作貧困抑制效果大于女性,對于0~3歲兒童父母的工作貧困抑制效果大于3~6歲兒童父母。從影響機制來看,家庭渠道方面,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都能促進父母參與工作從而抑制工作貧困,且兩種照料方式都對女性工作參與有促進作用。個人渠道方面,子女接受正規(guī)照料可以提升農民工工作密度從而抑制工作貧困,且對女性工作密度提升作用更強;而非正規(guī)照料對夫妻雙方的工作密度影響都不顯著。此外,尚不能得出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能通過提升小時工資來抑制工作貧困的結論。
對比兩種照料方式,正規(guī)照料相比于非正規(guī)照料對于農民工工作貧困的抑制作用更強,正規(guī)照料可以為農民工家庭提供更強、更穩(wěn)定的照料支持。對比不同性別的農民工,由于男性農民工本就具有較高的勞動參與率和工作強度,所以正規(guī)照料或非正規(guī)照料對女性農民工的工作參與促進作用更強。由此可見,未來工作貧困的治理應注重緩解女性照料負擔并加強正規(guī)兒童照料體系建設,以釋放農民工特別是女性農民工的勞動潛力,在緩解貧困的同時實現(xiàn)生育支持和勞動權益保護的相互發(fā)展。具體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豐富我國兒童照料服務供給,減輕女性照料負擔。積極發(fā)展社區(qū)兒童照料服務,鼓勵有資質的家政企業(yè)或教育機構開展由專業(yè)照料人才提供的學前兒童照料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公立或民辦幼兒園發(fā)展3歲以下幼兒早托班,提供價格適宜的托育服務。鼓勵發(fā)展隔代照料,通過實施彈性退休制度或為祖父母提供照料津貼,提升祖輩參與兒童照料的積極性。此外,應科學看待近年來出現(xiàn)的家庭托育點等非正規(guī)照料模式,通過制定相關規(guī)范引導新型照料模式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注重幼齡兒童對父母的情感和照料需求,推進育兒假制度建設,鼓勵用人單位為幼齡兒童的父母提供低薪照料假期及靈活的用工安排。
第二,加強學前兒童正規(guī)照料體系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傻眯苑矫妫哟蠊k幼兒園、公辦早教機構的建設力度并鼓勵企事業(yè)單位為職工子女提供托育服務,通過補貼引導民營資本參與平價優(yōu)質的普惠型幼兒園建設??韶摀苑矫?,通過教育補助、稅收減免或納入社會福利制度等方式來減輕照料費用負擔,提升農民工等貧困脆弱人群對正規(guī)兒童照料服務的可得性。同時,各地有關部門應制訂正規(guī)兒童照料標準,并加強對兒童托育機構的監(jiān)管和照料質量評估,提高托育服務質量。
第三,提升工作貧困識別能力,由扶貧向防貧轉變。工作貧困具有相對性、動態(tài)性的發(fā)展特點,精準識別貧困人群是工作貧困治理的前提。各地應積極構建符合實際的工作貧困衡量標準和信息識別系統(tǒng),識別貧困邊緣群體并盡早采取救助措施。同時注重扶貧政策的延續(xù)性和階段性設計,對新脫貧群體進行持續(xù)性、階段性跟蹤和幫扶,起到鞏固脫貧成果的效果。
第四,加強城市貧困問題關注,強化農民工權利及能力貧困治理。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和農村向城市流動人口增加,城市貧困問題日益凸顯并呈現(xiàn)出隱蔽性的特點。農民工作為城市貧困問題的重要主體,應從多維度加強農民工的權利及能力貧困治理。權利貧困方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居住地為依據(jù)的社會管理制度,保障農民工可在居住地享受和當?shù)貞艏用裢瑯拥木蜆I(yè)、醫(yī)療、子女教育等權利。細化現(xiàn)有法規(guī)關于反歧視內容的規(guī)定并加大執(zhí)法力度,加強對農民工、女性就業(yè)權益的保護。推進生育保障體系和學前兒童照料體系建設,從根本上緩解生育顧慮,實現(xiàn)女性生育權和勞動權益的相互促進與發(fā)展。能力貧困方面,積極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促進工作貧困群體技能提升。進一步優(yōu)化農民工子女就地入學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轉移。
[參考文獻]
[1][38] 喻林、唐健飛:《我國農民工權利貧困的立法救濟》,《宏觀經(jīng)濟研究》2014年第9期,第17—26頁。
[2] 呂紅平、鄒超:《實施“全面兩孩”后家庭支持政策改革與完善研究》,《人口與發(fā)展》2018年第2期,第71—78頁。
[3][41][50][53] 李勇輝、沈波瀾、李小琴:《兒童照料方式對已婚流動女性就業(yè)的影響》,《人口與經(jīng)濟》2020年第5期,第44—59頁。
[4][21][33][37][43][44][51] 李振剛、張建寶、黃璜:《學前兒童正規(guī)照料是否有助于緩解青年農民工工作貧困——來自50個大中城市的經(jīng)驗證據(jù)》,《中國青年研究》2021年第12期,第72—80頁。
[5][12][30] Lohmann H: “Welfare States, Labou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the Working Po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0 European Countrie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5, No.4, 2009, pp.489-504.
[6] Brady D, Fullerton A S, Cross J M: “More than Just Nickels and Dime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Working Poverty in Affluent Democracies”, Social Problems, Vol.57, No.4, 2010, pp.559-585.
[7][39] 王大哲、朱紅根、錢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能緩解農民工相對貧困嗎?》,《中國農村經(jīng)濟》2022年第8期,第16—34頁。
[8] Brady D, Baker R S, Finnigan R: “When Unionization Disappears: State-Level Unionization and Working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78, No.5, 2013, pp.872-896.
[9] VanHeuvelen T, Brady D: “Labor Unions and American Poverty”, ILR Review, Vol.75, No.4, 2022, pp.891-917.
[10] Carr M, Chen M A: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How Glob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mpact on the Working Poor,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2, p.9.
[11] Crettaz E: “A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Working Poverty in Advanced Economies: Theoretical Models, Measurement Issues and Risk Group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Vol.23, No.4, 2013, pp.347-362.
[13][23][56] 涂麗、樂章:《城市工作貧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來自CFPS數(shù)據(jù)的實證》,《人口與經(jīng)濟》2018年第5期,第20—30頁。
[14][20][57] 李振剛、張建寶:《正規(guī)與非正規(guī):就業(yè)模式對農民工工作貧困的影響——來自八個城市的經(jīng)驗證據(jù)》,《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第29—44頁。
[15][35][45][47][58] Crettaz E: Fighting Working Poverty in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Causes, Trade-Offs and Policy Solutions,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p.36,172.
[16] Goerne 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Work Pover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Working Poverty in Europe, January 2011, pp.15-45.
[17] Lohmann H, Marx I: “The Different Faces of In-Work Poverty Across Welfare State Regimes”, The Working Poor in Europe: Employment, Poverty and Globalization, September 2008, pp.17-46.
[18] 尹海潔、王翌佳:《城市工作貧困研究:回顧與展望》,《改革與開放》2016年第9期,第71—73+124頁。
[19][26] Kazemipur A, Halli S S: “Immigrants and New Poverty: The Case of Canad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35, No.4, 2001, pp.1129-1156.
[22] 寇競、胡永?。骸冻擎?zhèn)勞動者個人和家庭因素對工作貧困的影響分析》,《貴州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第90—94頁。
[24] Malecˇek P, ACˇGermkov K: “In-work Poverty in the Czech Republ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st Vulnerable Groups”,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30, 2015, pp.566-572.
[25] 左文琦:《人力資本視角下的中國城鎮(zhèn)勞動者工作貧困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第32—45+205頁。
[27] Murakami M: “A Statist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orking Poor in Japan and Canada”,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Vol.3, No.2, 2011, pp.316-332.
[28][40][48] 李振剛、張建寶:《勞而不富:青年農民工緣何工作貧困?》,《社會發(fā)展研究》2019年第4期,第134—153+241頁。
[29] Marx I, Nolan B: “In-Work Poverty”, Reconciling Work and Poverty Reduction: How Successful are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April 2014, pp.131-156.
[31] Spannagel D: “In-Work Poverty in Europe: Extent, Structure and Causal Mechanisms”, COPE( Combating Poverty in Europe) Project Working Paper, 2013, https://uol.de/f/1/inst/sowi/ag/sozialstruktur/download/In-work_Poverty_in_Europe.pdf.
[32] Van Lancker W, Horemans J: “Into the Great Wide Unknown: Untang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care Service Use and In-work Poverty”, CSB( Herman Deleeck Centre for Social Policy) Working Papers, 2017, https://ideas.repec.org/p/hdl/wpaper/1704.html.
[34] Sen A: 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4,162.
[36] 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1, No.1, 1961, pp.1-17.
[42] 姚建平:《中國城市工作貧困化問題研究——基于CGSS數(shù)據(jù)的分析》,《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第42—51頁。
[46] Brülle J, Gangl M, Levanon A, et al.: “Changing Labour Market Risks in the Service Economy: Low Wages, Part-Time Employment and the Trend in Working Poverty Risks in Germany”,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Vol.29, No.1, 2019, pp.115-129.
[49][52] 杜鳳蓮、張胤鈺、董曉媛:《兒童照料方式對中國城鎮(zhèn)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影響》,《世界經(jīng)濟文匯》2018年第3期,第1—19頁。
[54] 劉根榮、吳敏:《兒童照料對已婚在職女性工資收入的異質性影響——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實證分析》,《中國經(jīng)濟問題》2022年第3期,第130—145頁。
[55] 張雄、張慶紅:《金融包容的減貧效應研究——來自中國微觀數(shù)據(jù)的經(jīng)驗分析》,《貴州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第82—88頁。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Preschool Childcare Mode
on Working Poverty of Migrant Workers
HAO Junfu1,XI Feiyang2
(1.School of Insuranc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2.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 Co., Ltd.,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rural-urban mobility provides migrant workers with opportunities to generate income and achieve prosperity, due to limited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the segmented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migrant workers ar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i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access to social security, making them more susceptible to falling into working poverty. The support system for preschool childcar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fertility security and improving women’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However, few scholars have focused on the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preschool childcare mode other than parental care. Based on the 2016 China Migrant Dynamic Survey (CMD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preschool childcare methods on working poverty among migrant work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 for childre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working pover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conclusion remains stable after endogeneity treatment. Compared to informal care, formal care provides more robust and more stable care support for families, with a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on working poverty. Regarding impact mechanisms,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 for children can promote parental participation in work, thereby inhibiting poverty, with a more substantial promotional effect on women. Formal care can also inhibit poverty by increasing the work density of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article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formal childcare system, alleviating the burden of female care, and addressing poverty among migrant worker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working poverty issue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childcare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working poverty among migrant worker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chool childcare system and releasing the labor potential of migrant workers, especially female groups.
Key words:working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formal care; informal care; migrant workers
(責任編輯 編輯朱香敏;責任校對 劉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