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血清葡萄糖(GLU)、凝血功能及血常規(guī)指標與骨折部位及創(chuàng)傷程度的關系,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深圳市龍崗區(qū)骨科醫(yī)院收治的243例骨折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于深圳市龍崗區(qū)骨科醫(yī)院體檢的10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骨折部位的不同將觀察組患者分為尺骨骨折組(35例)、肱骨骨折組(50例)、脊柱骨折組(33例)、股骨骨折組(30例)、脛腓骨骨折組(36例)、足骨骨折組(41例)、多發(fā)性骨折組(18例);根據(jù)損傷嚴重程度(ISS)評分將觀察組患者分為輕度骨折組(217例,ISS評分≤16分)與重度骨折組(26例,16分lt;ISS評分lt;25分)。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不同骨折部位和嚴重程度患者GLU、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紅細胞壓積(HCT)、血小板計數(shù)(PLT)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標水平與創(chuàng)傷程度的相關性。結果 觀察組研究對象GLU和PL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APTT、PT、TT均短于對照組,HCT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lt;0.05)。不同骨折部位患者GLU、APTT、TT、PT、HCT及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重度骨折組患者GLU水平高于輕度骨折組(Plt;0.05);組間APTT、TT、PT、HCT、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GLU水平與創(chuàng)傷程度呈正相關(Plt;0.05)。結論 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GLU、凝血功能及血常規(guī)指標存在異常變化,GLU水平與創(chuàng)傷程度呈正相關,監(jiān)測GLU有利于評估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病情程度。
【關鍵詞】創(chuàng)傷性骨折;血清葡萄糖;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骨折部位;創(chuàng)傷程度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1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33
創(chuàng)傷性骨折是一種常見的外傷性損傷,其診斷較簡單,但關于其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尚缺乏標準。相關研究顯示,機體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會引起一定程度的應激反應,實驗室指標更有利于輔助病情程度的判斷[1]。既往研究顯示,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呈現(xiàn)高血清葡萄糖(GLU)狀態(tài),增加軟組織感染的風險,影響骨折和軟組織的修復能力,延遲骨折愈合時間,對疾病轉歸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2]。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伴有局部出血和組織損傷,易導致凝血功能障礙,進而增加并發(fā)血栓性疾病的風險[3-4]。此外,血小板計數(shù)(PLT)升高可啟動黏附聚集,釋放活性物質,從而改變凝血狀態(tài),增加血栓事件風險[5]。因此,在治療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時,應該密切關注患者的GLU、凝血功能和血常規(guī)的變化,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GLU、凝血功能及血常規(guī)指標與骨折部位及創(chuàng)傷程度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深圳市龍崗區(qū)骨科醫(yī)院收治的243例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于深圳市龍崗區(qū)骨科醫(yī)院體檢的10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2.13±7.4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66例,女性77例;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43.03±6.58)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根據(jù)骨折部位的不同將觀察組患者分為尺骨骨折組(35例)、肱骨骨折組(50例)、脊柱骨折組(33例)、股骨骨折組(30例)、脛腓骨骨折組(36例)、足骨骨折組(41例)、多發(fā)性骨折組(18例)。尺骨骨折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2.95±7.87)歲。肱骨骨折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3.45±6.09)歲。脊柱骨折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3.31±6.89)歲。股骨折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3.23±7.12)歲。脛腓骨骨折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3.21±6.90)歲。足骨骨折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2.80±6.57)歲。多發(fā)性骨折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42.57±6.06)歲。不同骨折部位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根據(jù)損傷嚴重程度(ISS)評分[6],將觀察組患者分為輕度骨折組(217例,ISS評分≤16分)和重度骨折組(26例,16分lt;ISS評分lt;25分)。輕度骨折組患者中男性150例,女性67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3.31±6.72)歲。重度骨折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2.76±6.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深圳市龍崗區(qū)骨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觀察組患者符合創(chuàng)傷性骨折的診斷標準[6],均經影像學檢查(X線、CT)確診;⑵觀察組患者均為創(chuàng)傷后24 h內入院;⑶觀察組患者入院前均未進行過相關治療處理。排除標準:⑴創(chuàng)傷前使用過激素、化療藥物、免疫制劑者;⑵進行過血管重建術或存在抗凝治療史、血栓栓塞史者;⑶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原發(fā)性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撸虎群喜乐匦?、肺、肝、腎功能異常者;⑸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2 研究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入院1 d內采集其空腹靜脈血3 mL,對照組研究對象在體檢當天采集其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8.5 cm),取上清液,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GLU。另采集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靜脈血3 mL,抗凝后離心(操作同上),取血漿,采用凝血分析儀(DIAGNOSTICA STAGO,國械注進20162400821,型號:STA-R Evolution)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另采集兩組研究對象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模塊式血液體液分析儀(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62220775,型號:XN-10[B4])檢測紅細胞壓積(HCT)、PLT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的GLU、APTT、TT、PT、HCT、PLT水平。⑵比較不同骨折部位觀察組患者GLU、APTT、TT、PT、HCT、PLT水平。⑶比較不同創(chuàng)傷程度觀察組患者GLU、APTT、TT、PT、HCT、PLT水平。⑷分析GLU、APTT、TT、PT、HCT、PLT水平與創(chuàng)傷程度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兩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GLU、APTT、TT、PT、HCT、PLT水平比較 觀察組研究對象GLU和PL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APTT、PT、TT均短于對照組,HCT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不同骨折部位患者GLU、APTT、TT、PT、HCT、PLT水平比較 不同骨折部位患者GLU、APTT、TT、PT、HCT及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2。
2.3 不同創(chuàng)傷程度患者GLU、APTT、TT、PT、HCT、PLT水平比較 重度骨折組患者GLU水平高于輕度骨折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APTT、TT、PT、HCT、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3。
2.4 GLU、APTT、TT、PT、HCT、PLT水平與創(chuàng)傷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GLU水平與創(chuàng)傷程度呈正相關(Plt;0.05),APTT、TT、PT、HCT、PLT與創(chuàng)傷程度無相關性(Pgt;0.05),見表4。
3 討論
創(chuàng)傷性骨折發(fā)生后會導致局部疼痛和腫脹明顯,引起機體功能改變,且可導致多種并發(fā)癥[7]。創(chuàng)傷性骨折可破壞血管內膜,使內膜下組織暴露,激活凝血系統(tǒng),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引起相關并發(fā)癥,對患者的康復造成不良影響[8]。對病情進行動態(tài)評估是指導臨床干預、改善預后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研究對象GLU和PL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APTT、PT、TT均短于對照組,HCT水平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和血常規(guī)異常。分析原因為,創(chuàng)傷性骨折多伴有出血失血,進而出現(xiàn)凝血因子消耗和丟失,尤其是外源性凝血因子減少,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的情況[9]。因此,對于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來說,及時監(jiān)測和干預凝血功能異常,可以幫助患者盡快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臨床實踐中,應該加強對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監(jiān)測及干預,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和生存率。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骨折部位患者GLU、APTT、TT、PT、HCT及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不同骨折部位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常規(guī)無顯著差異。分析原因為,不同骨折部位均為創(chuàng)傷性骨折,其對凝血功能和血常規(guī)的影響相近。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骨折組患者GLU水平高于輕度骨折組,組間APTT、TT、PT、HCT、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GLU水平與創(chuàng)傷程度呈正相關,這提示GLU水平與不同病情程度骨折有關,監(jiān)測GLU水平有利于判斷病情。分析原因為,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機體大量分泌兒茶酚胺,抑制胰島素分泌,促進肝臟糖原分解,使GLU水平升高[10]。另外,有研究顯示,高GLU狀態(tài)下,機體的炎癥水平會增加,造成細胞代謝的混亂,影響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質量,加重患者病情,延緩愈合時間[11]。還有報道顯示,高GLU狀態(tài)下免疫細胞功能會受抑制,容易導致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一步加重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病情[12]。
綜上所述,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GLU、凝血功能及血常規(guī)指標存在異常變化,GLU與創(chuàng)傷程度呈正相關,監(jiān)測GLU有利于評估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病情程度。
參考文獻
張峰,施翔,曹真虎.創(chuàng)傷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指標的改變與血栓形成的關系[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 2017, 27(6): 833-835.
郭琦,蔡賢華.急性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Glu、GSP、EGF及TGF-β1變化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 2016, 22(11): 992-994, 1001.
鈔潤鎖,王子平.創(chuàng)傷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變學及凝血指標的改變及臨床意義[J].血栓與止血學, 2021, 27(3): 469-470.
高二娥. 創(chuàng)傷性骨折術后脂肪栓塞綜合征患者臨床特點與影像學診斷意義[J]. 新疆醫(yī)學, 2018, 48(9): 1005-1007.
李東陽,陳興國,王勇,等.凝血功能指標與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系[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7, 21(5): 789-792.
BRINKER M R.創(chuàng)傷骨科學精要[M]. 2版.章瑩,夏虹,尹慶水,譯.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8: 18-23.
PASSIAS P G, POORMAN G W, SEGRETO F A, et al. Traumatic fractures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alysis of changes in incidence, cause, concurrent injuries, and complications among 488, 262 patients from 2005 to 2013[J]. World Neurosurg, 2018, 110(1): 427-437.
高慧,何婷婷,高玲.凝血功能指標與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系[J].血栓與止血學, 2021, 27(1): 112-113.
杜耿,張晶,劉烈東,等.多發(fā)骨折創(chuàng)傷與單純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對預防血栓相關并發(fā)癥的意義[J].血栓與止血學, 2017, 23(2): 231-233.
鄭傳斌.創(chuàng)傷骨折后多項血生化指標連續(xù)性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CD].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18, 7(1): 97-98.
林志勇,魏人前,鄧睿,等.糖化血清蛋白在預測下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病人近期預后中的價值[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18, 43(2): 219-222.
李曉楠,劉軍權.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檢測價值比較[J].檢驗醫(yī)學, 2015, 30(2): 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