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想不到,近年來我竟然與石結緣。
我所在的魯中臨朐,地方雖不大,乾坤卻不小,很早就以紅絲石聞名于世。此石溫潤如玉、紋理如絲、紅黃相間、色澤艷麗,用其做成的紅絲硯唐宋時期就頗負盛譽,長期位居四大名硯之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fā)現(xiàn)的臨朐彩石,色彩絢麗,能呈現(xiàn)出各種形象逼真的圖案,引得世人爭相收藏,不僅很快風靡全國,而且走向了海外。有才情者贊之曰: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憑借這些獨特的資源,臨朐享有“中國觀賞石之鄉(xiāng)”的美譽。
縣內(nèi)那些大大小小的奇石市場,我也曾去過幾次,各種體型不一、面貌各異的石頭琳瑯滿目,有的以奇形取勝,有的以色彩奪目,有的以圖案招眼,確實讓人心生喜歡,同時也愈發(fā)叫人驚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但喜歡歸喜歡,贊嘆歸贊嘆,因為價格不菲,我并沒有產(chǎn)生貪戀之心,看過了也就看過了,想欣賞的時候,就再去,反正近在咫尺,抬腿就到。我有時也會安慰自己:世間的一切事物,原本就沒有完全徹底地屬于一個人的,只要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就行了。
前年春末夏初,幾個朋友約我去一位石友家里喝茶。此人姓王,經(jīng)營奇石已三十余年,在全國賞石界頗具影響力。為了便于存放那些寶貝蛋子,他特意在城南買了一塊地,蓋起了一個大院子。一走進那個院子,仿若踏入了一個石頭的世界。那些奇形怪狀、色彩斑斕的石頭,或高或矮或胖或瘦,大者如磐,小則可握,有的似騰飛巨龍,有的如雄雞引吭,有一塊雖然僅有拳頭大小,其形態(tài)卻猶如鷹擊長空,頗具氣勢。顏色雜糅赤橙黃綠青藍紫,呈現(xiàn)山水、人物、飛禽走獸等,形象極為逼真。與之久久對視,物我一體、兩相融合,叫我真正體味到了陸游所說的“石不能言最可人”那種意境。
進屋與主人品茗對談,感慨系之,人人都稱贊他慧眼獨具,玩石頭能玩到這般層次,同時也“望石興嘆”,埋怨自己囊中羞澀不能與石為友。沒想到老王卻神態(tài)淡定地告訴我們,他那滿院子的石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自己去山嶺溝壑里撿來的。聞聽此言我們幾個面面相覷,心底同時升騰起一股熱火,央求老王帶我們?nèi)ツ切┏霎a(chǎn)寶物的地方游覽一番。老王善解人意,當即掏出手機婉言辭掉了一個飯局,備好水和一些簡單的物什,就開著他那輛剛買來的悍馬拉著我們往城南開去。
行駛了十來公里,我們就到了一個叫老崖崮的地方——臨朐紅絲石產(chǎn)地。雖然我早就知道紅絲硯為天下名硯,然而距離它的產(chǎn)地如此之近,我以前卻從沒到過這地方,想想真是汗顏。老王前后左右審視一番,帶領我們下到一個深坑里,在一片亂石之中來回翻找,邊翻找邊給我們講解紅絲石的質(zhì)地、特點以及它的前世今生。由于多年的瘋狂開采,加上能產(chǎn)紅絲石的地方又不大,如今紅絲石已經(jīng)極少,再挖非得用大型機械挖到十幾米深不可。如此費時費力費錢,好不容易挖出一塊,主人是絕不會漏掉的。所以我們翻找了將近兩個小時,也沒能如愿。盡管如此,我卻毫無遺憾之情,因為我終于來到了紅絲石的產(chǎn)地,知道了關于紅絲石的很多知識和故事,并且得到了一塊上面有山水花紋圖案猶如一幅潑墨山水畫的石頭。
時近中午,我們在路邊一家羊肉館匆匆喝了一頓全羊湯,接著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fā)——國老坪山,一個出產(chǎn)彩石的地方。之所以取名國老坪,據(jù)說是因為秦朝時有一位國老到此山揀過石頭進貢給朝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玩石賞石之風逐漸興起,緊靠國老坪的崔冊村里的老吳突然想起老人給他講過的這個故事,決定上山尋石。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數(shù)月的苦苦尋覓,他終于在山上找到了一種色彩斑斕、帶有各種圖案的石頭,后經(jīng)專家鑒定,這就是珍稀的臨朐彩石。
消息一出,附近村民蜂擁上山尋寶,稍加切割、打磨,石頭上就呈現(xiàn)出線條清晰流暢、色彩豐富的各種物象:有秀美的行云流水、山川風物,有走獸飛禽、花鳥魚蟲,如畫似詩,極富神韻,讓人遐想無限。一塊酷似“姜太公釣魚”圖案的巴掌大的石頭,被一位韓國客人以八千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引起眾人震驚;一塊酷似地圖圖案的彩石在一次拍賣會上以四十二萬九千元人民幣成交,創(chuàng)造了當時國內(nèi)奇石價位的最高紀錄;有個玩石者居然湊齊了“紅樓十二釵”,個個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讓人嘆為觀止,給多少錢都不賣。
我們?nèi)サ臅r候,國老坪上的彩石早已被挖掘殆盡,只留下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石坑。我們跟上山勞作的村民交談,得知當時村子里家家戶戶都靠石頭發(fā)了財。最瘋狂的時候,山上的采石人晝夜不絕,十幾年下來,整座山被翻了好幾遍。如今,再到這里尋覓彩石已是千難萬難。雖然如此,還是經(jīng)常有人前來碰運氣。他們背著水壺和食物,常常在山上一轉悠就是大半天,或多或少總會有點收獲。帶我們前去的老王以前沒少在這里撿拾到好石頭,如今還會時不時地來這里轉悠轉悠。
第一次去國老坪,我揀得石頭三塊:兩塊巴掌大小,一塊長三十厘米、寬二十厘米左右。它們皆有山水圖案,我因此極為高興。同行者亦有收獲,皆大歡喜。
下午五點我們回到縣城,老王直接把我們拉到了一處奇石加工店,讓店家對我們撿拾到的石頭進行打磨、上蠟,配上木頭底座,約好一周后來取。活了四十多歲,經(jīng)歷過不少事情,我原本已修煉成了對事對物都能坦然面對、不急不躁的心態(tài),如今卻因為這幾塊石頭,度日如年起來。第三天我就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急切偷偷去了奇石加工店,一問才知石頭剛剛打磨完,還未上蠟。我細細端詳那幾塊被打磨好的石頭,圖案愈加清晰、有趣,心里的喜悅便又增加了幾分。余下的幾天我更覺時間漫長,什么事情都無心去做,就連文章都寫不安穩(wěn),但已不好意思再去,只好望眼欲穿,備受煎熬。
好不容易盼到朋友打來電話,我立即狂奔而去。一看到那石頭,我頓時狂喜得手舞足蹈起來。一家人請王某喝酒,一喝就喝了個老高?;氐郊依?,我小心翼翼地把那三塊石頭擺放在客廳里最顯眼的位置,仔仔細細地端詳來端詳去,時而引頸張目,時而縮脖瞇眼,越端詳越覺得有意思,一連數(shù)日皆是如此癡相。妻子就笑著罵我:當心讓它們把你的魂給勾去。兒子也跟著起哄:就像多值錢似的!我借此教育兒子:內(nèi)心的快樂,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世間最難得的,就是心里的歡喜!
就這樣,我跟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只要一有時間,就去山頂溝底尋石。朋友有時間一塊兒去,朋友沒時間自己去。天氣好時去,天氣不好時也要去。時間緊張時去近處的老崖崮,時間寬裕時去遠處的國老坪。一開始我貪心重,看到稍微有點形狀、有點圖案的就要,每次都拉回半后備廂石頭來,實則大部分廢而棄之。
后來我逐漸有了經(jīng)驗,不再貪多,不再“剜到筐子里便是菜”,而是學會了選擇,學會了舍棄。這過程挺像人生。年輕的時候,什么人都想結交,什么東西都想要,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才知道要學會做減法,年紀越長減去的東西越多,減去的越多生命就越精爽,越輕松,越本真??纯粗車恍┤吮挥罒o止境的欲望之鞭追攆得疲于奔命,以致到頭來竟把自己給壓垮了。也有的人想要的太多,什么好東西都想攬進懷里,都想據(jù)為己有,殊不知人人都如一個器皿,各有各的容量和限度,填充得太多太快了也未必是好事。物極必反嘛。
因為時不時地就會生發(fā)一些感慨,再到后來,我上山爬崖就不再僅僅是為了撿拾石頭,鍛煉和尋求野趣的成分逐漸多了起來。如此一來,我在撿石上常常收獲微小甚至空手而歸,卻愈加樂此不疲,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一次在老崖崮,我們幾個尋尋覓覓一上午卻一無所獲,正要打道回府,我突然發(fā)現(xiàn)在一個地堰上有塊石頭不錯,上面幾棵樹木圖案不但清晰,而且頗具古意,就像一幅仿古畫,石頭的右下方還有兩團紅色,像極了兩只紅狐在嬉戲。發(fā)現(xiàn)此石,我一時欣喜若狂,同時又犯了難:石頭是人家用來修砌地堰的,要是得之必然要毀掉地堰,可要是就此放棄又實為不甘,這該如何是好?
幾個人經(jīng)過一番商量,決定毀堰取石,同時從車上取來紙筆和一個空礦泉水瓶,由我擬稿,由寫字最好的劉兄寫下一張紙條:“我等三人尋石至此,在你地堰上發(fā)現(xiàn)佳石一塊,得之則毀壞地堰,必然問心有愧,棄之則心有不甘,必然耿耿于懷。經(jīng)三人合計,決定毀堰取石。今留下一百元錢,勞您重修地堰。得之你幸,不得勿怨。同時敬告有拾取此物者勿生貪婪之心,如此善莫大焉!”落款為我的姓名,并附有我的手機號碼。紙條寫好后,連同我的一張百元大鈔一塊放進瓶子里,用一根細繩綁在地中央的那棵小樹上,我們在頻頻回首中打道回府,一路上談論著可能發(fā)生的數(shù)種情形。
整整一周,此事并無任何音訊,我們?nèi)齻€決定周六下午再去一看究竟。到了那里,我們看到那樹上仍綁有一只瓶子,不過已不再是我們所綁的礦泉水瓶,而是一只碩大的飲料瓶,內(nèi)有紙條一卷。我們急忙取下閱之,只見上面寫著:“三位仁兄:所留紙條、錢款均已收到。你我雖未謀面,但已知你們都是良善之人,所作所為令人尊敬。如若不棄,請到寒舍一敘,隨時恭候光臨?!焙竺鎸懹小袄涎箩拇謇弦Α焙退氖謾C號碼。
我們幾個大為驚訝,甚覺有趣,決定立即聯(lián)系前去相見。電話一通,說好時間地點,我們直奔老崖崮村而去,十幾分鐘就到。老姚家住村頭,緊挨一家小賣部,非常好找,我從車上拿出一提秦池酒算是見面禮。我們進入大門,老姚熱情相迎,一同進屋品茶,相談甚歡。原來這老姚是一位退休教師,閑來無事,每隔幾天就到山上轉轉,發(fā)現(xiàn)我們留給他的紙條和錢款后覺得挺有趣,就同樣以紙條相約見面詳聊,成就了這一段奇緣妙事。
一壺茶喝罷,我們要走,姚老師卻連拖帶拉地非讓我們吃了飯再走,正拉扯著飯店已送了菜來,想來他早已預訂。菜既送來,再執(zhí)意不肯必然會辜負人家美意,只好各自重新落座,喝了一個高興。喝高了姚老師還不忘把那張百元大鈔拿出來,非要“完璧歸趙”,我不要他就說我看不起他。自此我們就跟姚老師成了忘年之交,每年都要見幾次面喝幾次酒,趣味很是相投。沒想到以石為媒,竟然造就了這一段人生佳話。
去年秋日里的一天,我去五井鎮(zhèn)訪友未成,順便到蓮花山上尋閑情。蓮花山盛產(chǎn)奇石,皆龐然大物,不論是豎立的還是橫臥的,動輒一二十米,上百噸重。有的玲瓏剔透,有的古樸丑拙;有的呈現(xiàn)多種形態(tài),有的什么都不像,就是看著享受。站在山頂俯瞰,巨石聳立,百狀千奇,如林似森,蔚為壯觀。天下奇石,種類繁雜,多被人把玩于股掌或裝點于居室。蓮花山的石頭,不宜小趣,只造大境,年復一年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全國各地,或安放于公園,或置身于廣場。一石成景,眾人驚嘆。蓮花山由此聲名大振,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風景石市場,日日接待著南來的客北往的商。
溜達了大半個上午,腿腳和眼睛都有些累,我便坐下來與一位正在石坑里忙活的中年漢子攀談,始知眾人都眼紅他們靠賣石頭發(fā)了大財,卻不知挖掘石頭竟是如此艱辛。談話得知,那漢子居然已有二十多年的采石經(jīng)歷。問其體會,漢子憨憨一笑:干這營生,最講究的是一個石緣,若是和石頭缺緣少分,一輩子也挖不出塊好石頭來。
我有些詫異:滿地都是石頭,怎么會挖不到好石頭呢?那漢子見我好奇,干脆停下手中的活兒,點起一支煙,給我講解:石頭多是不假,精品卻少,人的眼睛哪里看得清地下的事呢?挖石頭全憑運氣。我還是堅持己見: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肯挖,總能挖到好石頭嘛!那漢子爽朗地笑起來:這話用在別的地方管用,用在挖石頭上可就不靈嘍。當年和我一起采石的十幾個人,有的一年就能挖出好幾塊出色的,發(fā)了大財,有的這么多年了連一塊像樣的都沒挖著,挖出的石頭只好論噸賣,也就掙個辛苦錢;人是有靈性的,石頭也是有靈性的,需要緣分呢。
仔細想來,那漢子說得的確在理。往大了咂摸,世間的人和事,哪一樣不講究個緣分呢。緣分一到,水到渠成,有緣無分,或者是有分無緣,都麻煩著哩。
(責任編輯 李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