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13
摘 要:我國作為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小麥和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經濟作物,其產量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小麥套種玉米是一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xiàn)農作物高產高效的重要栽培技術。此技術通過合理安排小麥和玉米的播種時間、空間配置,優(yōu)化土壤肥力及水分管理,以達到穩(wěn)產增效的目的。本文結合實際種植案例,深入分析小麥套種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際應用要點。
關鍵詞:小麥;玉米;套種;栽培技術
小麥和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兩種糧食作物,它們的產量直接影響著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中,小麥和玉米多為分期開墾、分季種植,這導致土地資源利用率較低,生產效率不高。為提高農作物的綜合產量和經濟效益,小麥套種玉米的技術應運而生。這種技術通過在同一塊土地上先種小麥,接著套種玉米,充分利用了不同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空間分布優(yōu)勢,能夠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同時,套種技術對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具有積極作用。
1小麥套種玉米栽培的技術優(yōu)勢
1.1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在傳統(tǒng)農業(yè)中,作物往往是單一耕作,土地的利用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浪費情況。小麥套種玉米技術通過合理的時空配置,顯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在小麥尚未成熟時,玉米已經開始生長,兩種作物在時間上實現(xiàn)了互補,在空間上也相得益彰。這不僅使得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使兩種作物在養(yǎng)分、水分的需求上實現(xiàn)了互補和平衡,減少了資源浪費。
1.2增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小麥套種玉米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二者的產量,還能夠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起到積極作用。套種技術促進了生物多樣性,通過增加田間不同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減少了單一病蟲害的暴發(fā)風險。不同的作物對于病蟲害的抵抗力不同,這種多樣性配置有助于控制害蟲的繁殖。而且小麥和玉米的混合種植形成了遮陰和通風的微環(huán)境,有助于土壤濕度的保持和溫度的調節(jié),減少了水分蒸發(fā),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這種結構還可以減少土壤侵蝕,保護地表植被,進一步促進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1]。
1.3有利于實現(xiàn)旱澇保收
近年來,我國頻繁發(fā)生洪澇和干旱等氣象災害,對小麥和玉米的種植產生了顯著影響。通過應用小麥套種玉米的栽培技術,可以有效實現(xiàn)防范旱澇的目標。而這項技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小麥較強的抗旱性能及玉米較高的耐澇能力,在種植過程中將二者進行套種,能夠一定程度地保證農民即使在較為惡劣的天氣條件下也能夠有良好收獲,進而降低洪澇和旱災給農民帶來的影響,提升他們的經濟收入。
2小麥套種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分析
山東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小麥和玉米種植區(qū)域,截至2022年,山東省的小麥產量占全國小麥產量的20%左右,其玉米產量占全國玉米產量的15%,而且山東地區(qū)玉米和小麥的種植范圍廣泛,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和中部平原地區(qū)。因此本文將結合山東省小麥和玉米套種現(xiàn)狀對該技術進行深入分析。
2.1種植地塊的選擇
在選擇種植地塊時,工作人員需要考慮到小麥和玉米的生長需要,盡可能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疏松透氣的種植地塊。由于小麥的生長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因此,在選擇種植地時,應確保土壤肥沃且富含有機質。排水性良好的地塊可以有效避免積水對小麥造成不良影響。種植者還需考慮當地的光照條件,因為充足的陽光對于小麥高產至關重要。此外,在選擇種植地塊時,需要確保種植地土壤的pH為5.0~6.5,并且禁止在易積水、重金屬含量超標、處于風口的位置進行種植。最后,在正式種植之前,工作人員還需要對種植區(qū)域進行詳細的調查,對空氣、水源、土壤進行質量檢測,避開重大污染源,避免對小麥和玉米造成污染[2]。
2.2整地工作
在種植地塊選擇完畢之后,需要開展整地作業(yè),以便為玉米和小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在耕地過程中需要對耕地深度進行合理控制,以山東省為例,通常需要將深度控制在30cm,并且在耕地過程中需要對土壤板結問題進行處理,種植人員需要對土壤板結區(qū)域進行翻耕,以提升土壤的透氣性,并且要通過旋耕淺松的方式每間隔3年進行一次深耕深松。在整地過程中還需要將土壤中存在的垃圾、石塊等雜質進行清理,在雜質清理完畢之后,還需要將翻耕的土壤進行晾曬,利用紫外線進行殺菌,以便提升土壤的透氣性,并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在整地完成之后,需要進行松土與施肥工作,這兩項工作需要同時進行,以便進一步提升土壤肥力。在施肥過程中需要一次性施足底肥,每公頃建議施用農家肥3500kg左右、三元素復合肥50kg,具體施肥量需要根據土壤的整體肥力進行調整。
2.3品種的選擇
合適的品種是提升小麥和玉米產量的關鍵,因此在開始套種之前需要做好品種的選擇工作。首先,選擇的品種必須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以確保能夠在有限的生長季節(jié)里充分發(fā)揮其潛力。小麥和玉米都有各自的生長周期,合理利用二者的生長周期特征是實現(xiàn)高產的關鍵所在。通常,選擇生長周期較短的小麥品種可以為后續(xù)的玉米留出更多的生長時間。其次,在選擇小麥品種時,應盡量挑選抗病蟲、抗倒伏、矮稈、早熟且大穗大粒的類型。在玉米選種方面,應選擇中晚熟、優(yōu)質高產且緊湊的雜交玉米品種。在選擇種子時,無論是玉米還是小麥,都需要從正規(guī)渠道采購,并且要嚴把質量關。其具體要求如下:玉米種植純度需要在96%以上,凈度要大于98%,發(fā)芽率在85%左右,含水率要在13%以下。小麥種子純度需要在99.9%以上,凈度在99%左右,發(fā)芽率大于85%,含水率要小于13%。最后,在小麥品種的選擇上,應優(yōu)先考慮抗銹病、白粉病、紋枯病等常見病害的品種,以減少病害對產量的影響。而對于玉米,應重點選擇抗玉米螟、黏蟲等蟲害侵襲能力強的品種,確保作物在生長過程中不受害蟲的破壞[3]。
2.4種子處理
在小麥套種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中,種子處理是確保作物健康生長、提高發(fā)芽率和最終產量的關鍵步驟。種子處理不僅有助于防治種傳病害和蟲害,還能增強種子的抗逆性,提高出苗整齊度和植株活力,因此需要分別對玉米和小麥的種子進行處理。(1)在選好玉米種子之后,工作人員需要將玉米種子連續(xù)晾曬3d,但是在每天溫度最高的時候要停止晾曬,并且不能將玉米種子直接置于水泥地上,避免水泥地面溫度過高而導致玉米種子受到損壞。對經過晾曬的玉米種子,使用溫水浸泡8h,水溫需要控制在50℃左右,之后需要將溫水浸泡過的玉米種子用農藥進行拌種,這一步驟十分關鍵,能夠有效降低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可以共同使用多菌靈、粉銹寧、辛硫磷進行拌種。(2)針對小麥種子的處理,工作人員需要將小麥種子晾曬48h左右,在晾曬過程中需要選擇晴朗天,這樣能夠進一步提升種子的發(fā)芽率,在晾曬之后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對種子進行篩選,將其中的破粒、病粒及夾雜物進行去除,將大小均勻的種子留下進行種植。在種子篩選完畢之后,工作人員需要使用多菌靈或者石灰水對種子進行浸泡處理,以便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并且需要將微量元素肥料或含有氨基酸、腐殖酸的生物制劑均勻地拌于種子表面,提供種子早期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增強幼苗的抗逆性。
2.5播種
在進行播種時,選擇合適的套種方式對小麥和玉米的生長至關重要。在山東地區(qū),通常在種植小麥時要預留玉米的套種行距,約為70cm。具體來說,是在小麥的8行之間套種2行玉米,玉米行間距需保持在35cm,而小麥與玉米之間的距離應控制在20cm。
播種時需重視播種時間的選擇,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品種及土壤狀況等因素來確定。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常有種植者出現(xiàn)播種過早或過晚的情況。若播種過早,小麥和玉米可能在生長中相互競爭養(yǎng)分,影響總體產量;而播種過晚,則可能縮短作物生長周期,影響生長效果,導致小麥粒子干癟,進而降低整體產量。山東省最適宜的播種時間是小麥收獲前14d,每公頃需要播種52kg左右。這樣做可以利用小麥收割后土壤中尚存的水分,降低玉米苗期的灌溉需求,提高播種效率。同時,為確保高出苗率,盡量選擇在天氣穩(wěn)定的無雨季節(jié)進行玉米播種,避免降水過多導致土壤過濕而影響種子發(fā)芽。在播種過程中需要盡可能選擇東西方向進行播種,以保證小麥和玉米生長過程中能夠有充足的陽光供給,避免出現(xiàn)遮陽的問題[4]。此外,播種只是種植工作的開始,在播種完成之后還需要進行精細化的田間管理。
2.6田間管理
在套種過程中精細化的田間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工作:(1)間苗與定苗。在玉米播種完成的15d左右大部分玉米幼苗已經發(fā)芽,這時應及時進行間苗操作,以剔除生長過于密集和生長較弱的小苗,確保剩余的幼苗有充足的生長空間和資源。間苗的時間應在玉米長出2~3片真葉時進行,可以有效避免后期對光、水、肥的爭奪而導致植株生長不均。間苗后,要仔細檢查幼苗的生長狀況,確保間苗的均勻性。在玉米長至4~5片真葉時,應進行定苗操作。定苗是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保留下來,拔除多余的幼苗,確保相鄰植株的間距符合栽培密度要求。定苗后的植株應保持一致的生長勢頭,以確保后期的高產。此外,定苗后可適當培土,以防止根部暴露,增強植株的抗風能力。在定苗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遵循去弱留強的原則,并適當補種。(2)水分管理。小麥在拔節(jié)期、抽穗期和灌漿期的需水量大,這些時期應保證土壤水分充足,以促進小麥生長和發(fā)育。同時,在小麥的灌漿后期,應適當控制水分,以利于小麥的成熟和收獲。玉米的需水量較大,拔節(jié)期和抽雄吐絲期是玉米的需水關鍵期。此時充分灌溉能有效提高玉米的產量。要注意根據天氣和土壤濕度靈活調整灌溉次數和水量,避免過量灌溉導致土壤積水,從而影響根系呼吸。此外,如果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干旱天氣,工作人員需要根據不同的時期及時對灌溉量進行調整,以便為農作物提供充足養(yǎng)分。(3)施肥管理。在種植過程中,玉米和小麥在不同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施肥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在不同生長階段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具體來說,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當其長出3片葉之后,需要進行早追分蘗肥,每公頃施加75kg肥料。為了確保小麥可以在分蘗期正常返青,還需要在這一時期為小麥提供充足的底肥,確保其在冬季有足夠的養(yǎng)分,以便為后續(xù)的種植管理打下良好基礎。針對小麥抽穗期的施肥工作,重點是對植物的葉面進行施肥,在施肥過程中可以使用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噴灑,溶液濃度需要控制在0.2%,并且每周噴灑一次,一共噴灑兩周,確保小麥在抽穗期能夠獲得足夠的養(yǎng)分。在玉米施肥管理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在對玉米生長狀態(tài)進行監(jiān)控的同時,在玉米的4葉期施加尿素,每公頃施加530kg左右,并且在玉米后續(xù)生長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要根據玉米的長勢做好相應的追肥工作。如果長勢不佳,則可以使用45%鉀肥或者50%氮肥,為玉米的生長提供養(yǎng)分,具體的施肥量需要根據玉米的實際生長狀態(tài)進行調整[5]。(4)除草。在玉米和小麥種植過程中還需要適當進行除草,避免病蟲害通過雜草傳播。除草不及時會導致雜草搶奪農作物的養(yǎng)分。
2.7病蟲害防治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病蟲害防治是重要工作內容,一些危害嚴重的病蟲害如果不及時防治可能會造成農作物產量嚴重降低。種植人員需要明確小麥和玉米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
2.7.1白粉病
這種病害主要侵染葉片和莖稈,形成白色粉狀物,嚴重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針對這種病害,一方面需要從選種入手,選種時做好種子處理工作;另一方面,發(fā)病嚴重時可以使用化學方法進行防治,可以使用三唑類殺菌劑對小麥進行噴灑,每隔3天噴灑一次,噴灑4次之后便可以對白粉病進行有效治理。
2.7.2 根腐病
根腐病也是小麥和玉米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土壤中的病菌引起,導致根系腐爛、植株枯萎,嚴重影響?zhàn)B分吸收。根腐病的防治重點在于對土壤的治理,需要在種植之前對土壤進行全面殺菌,可以在紫外線殺菌的基礎上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公頃施加15kg左右,兌1500kg水。
2.7.3 黏蟲
黏蟲是玉米和小麥種植過程中常見的害蟲,針對這種害蟲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在發(fā)生蟲害之后引入害蟲的天敵,起到滅蟲的效果。同時也可以使用誘蟲燈,在田邊的高處設置誘蟲燈,將害蟲吸引到一起后進行集中處理,以達到良好的滅蟲效果。如果采用化學防治,種植人員可以使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噴霧防治。此外,針對這種蟲害的防治,需要遵循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的原則,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需要對田間進行定期巡查,一旦發(fā)現(xiàn)害蟲出現(xiàn),就需要立即將病株進行清除,并將害蟲進行集中處理,以減少蟲害的傳播和滋生。
綜上所述,小麥套種玉米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有助于實現(xiàn)優(yōu)質高效的農業(yè)生產,而且在提升農民經濟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然而,要實現(xiàn)這一技術的全面推廣和高效應用,仍需面對多個挑戰(zhàn)。本文結合山東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對套種技術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夠推動我國小麥套種玉米技術的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偉.小麥套種玉米經濟效益及其栽培技術探討[J].數字農業(yè)與智能農機,2023(1):109-111.
[2]李印象.小麥套種玉米復播大豆三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5):50-52.
[3]方馨,宗憲春,關法春,等.玉米-小麥-大球蓋菇間套種對玉米產量的影響[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2):17-19.
[4]郭海增,桑愛云,馬文全.安椒早辣2號套種小麥玉米輕簡化栽培模式[J].農業(yè)科技通訊,2023(3):148-149,244.
[5]劉保紅,蔡禮祥,程樂慶,等.夏邑小麥、花生、玉米間作套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價值及實施細則[J].種子世界,2024(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