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收集40條中外博物館文物英文解說詞構建小型語料庫,利用Swales的體裁理論及分析方法從宏觀體裁結構和微觀體裁語言特征兩個維度對語料進行比較研究,并總結出了博物館文物英文解說詞體裁基本特征。經比較分析得出:從宏觀角度來看,國外博物館更重視文物的文化背景介紹,并且結構順序更加靈活;微觀角度上,國內博物館傾向于突出文物的出土信息,而國外博物館中的制造者信息則更為突出。此外,國內博物館喜用描述性話語,而國外博物館多用陳述性表達。本研究所揭示的博物館文物英文解說詞體裁特征及中外博物館英文解說詞異同點,以期對博物館文物英文解說詞的撰寫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博物館;英文解說詞;體裁分析;比較;文化
【中圖分類號】H059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7-0064-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7.019
【基金項目】2023年華南農業(yè)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3105641191)。
體裁分析是由Swales(1990)等學者開創(chuàng)一種重要的語篇分析路徑,因其追求對語篇特征進行深度描述受到了話語研究領域學者的青睞。近年來不少學者將體裁分析應用于企業(yè)介紹(司顯柱,2023)、國際海事公約(邊白雪、張滟,2015)、學位論文摘要(羅桂花、周孟碩,2023)等各種文本研究,但對于博物館解說詞的體裁特征研究尚屬少見。博物館解說詞文本,兼具“信息”和“誘導”兩大功能特點(殷鴦,2016),是國外訪華者了解中國歷史文明和發(fā)展成果重要窗口。
國內對于博物館英文解說詞的研究并不缺乏,但大多只是外宣語篇翻譯方面的研究。如邱大平(2020)運用平行文本對比模式分析了國內博物館英文解說詞和大英博物館解說詞在文物命名特點、表達方式及文本結構與內容方面的差異,并揭示其對中國文物解說詞外譯的啟示。張建榮、王蓮(2023)以票據(jù)博物館解說詞為研究對象,分析解說詞文本類型并對解說詞文本進行翻譯方法總結。雖然上述研究有涉及文本類型、結構及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分析,但尚未有學者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對博物館解說詞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未出現(xiàn)對博物館英文解說詞進行體裁特征深度挖掘的研究。因此,本文從體裁理論角度研究中外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旨在為我國博物館解說詞的英譯策略的選擇提供有益的參考價值。
本文通過建立小型對比語料庫,通過語步和步驟分析法剖析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本身所具有的體裁結構和語言特征,對國內和國外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文本進行比較研究,揭示兩者之間的異同點。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為了實現(xiàn)本文的研究目的,筆者通過自建語料庫的方式,根據(jù)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發(fā)布的《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中的10強名單,從中隨機選取四所中國博物館里各五件文物的英文解說詞,分別是中國絲綢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同時根據(jù)主題娛樂協(xié)會與AECOM聯(lián)合推出的《2022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中的前十名單,從中隨機選取四所外國博物館里各五件文物的英文解說詞,分別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八所博物館涵蓋了藝術、自然、歷史、遺址等不同類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各博物館的英文解說詞文本均來自博物館內陳展文物。在收集語料之后,為便于分析,分別對國外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文本用W1—W20、對國內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文本用C1—C20進行編碼,建成國外博物館英文解說詞和國內博物館英文解說詞兩個子語料庫。
本文采用Swales(1990)的體裁分析理論為研究框架,從語篇的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探究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文本的體裁特征。在宏觀層面,本文運用語步(Move)和步驟(Step)分析法,深入剖析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文本的交際目的和體裁結構。在微觀層面,本文對每個語步和步驟的語言特征進行了詳盡的解析。語步作為“由具體交際功能所形成和限定的文本切分單位”(Holmes,1997),構成了一級分析層架,而步驟則屬于二級層次。語步通過多個下級步驟得以實現(xiàn),每個語步均具備獨特的交際目的和功能,同時服務于整個語篇體裁的總體交際目的。Swales(1990)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學術論文引言部分的CARS體裁模式,包含三個語步和十個步驟。本文受此啟發(fā),首先依據(jù)每段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文本的交際功能和目的進行語步和步驟的辨識與標注,隨后統(tǒng)計各語步和步驟在文本中的出現(xiàn)頻率及其次序,總結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文本的基本體裁圖式結構。此外,本文還對比了中國與外國在博物館英文解說詞文本的交際目的、體裁結構和語言特征的異同,并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體裁差異進行了闡釋。
二、分析結果與討論
(一)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宏觀體裁結構
通過Swales(1990)的闡釋可知,體裁作為一種交際事件,其特點在于其可辨識性、內部結構鮮明且高度符合社會規(guī)范。體裁的主要分類依據(jù)是一套社會認可且一同遵守的交際目的,這一目的不僅決定了體裁的存在,還使得具有相同交際目的的各類語篇展現(xiàn)出相似的結構特征。通過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中外博物館在文物解說詞上具有相似的交際目的,即通過傳遞有效信息,對內發(fā)揮公共教育功能,對外傳播文化。根據(jù)各語步的交際目的,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在體裁上大體一致,基本上由“基本信息、外觀和裝飾、歷史文化背景、意義及影響”四個語步構成。隨后筆者分別對每一語步及步驟在中外20篇語料中所出現(xiàn)的頻率和占總數(shù)的百分比進行了統(tǒng)計,并對每一個語步逐一進行了詳細分析,其中M1—M4代表語步一至語步四,而S1—S13代表步驟一至步驟十三(見表1),M1與M3的典型示例如表2所示。
(二)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宏觀體裁差異
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體裁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體裁結構和表現(xiàn)形式上。盡管中外博物館在文物解說詞上具有同樣的交際目的,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仍存在著明顯的體裁差異。如表1所示,M1基本信息在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出現(xiàn)頻率為100%,因此該語步為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必選語步,而M2外觀裝飾、M3文化背景、M4意義影響則為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非必選語步。
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在體裁結構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首先,對于必要語步M1,中外博物館在S1、S2、S5步驟的比例無較大差異。但對于S3出土信息,國內博物館提供該信息的文物比例達到了45%,國外博物館僅有10%。而對于S4制造者/所有者,國外博物館的比例達到了55%,明顯高于國內博物館。由此可見,雖同為必要語步,但中外博物館對于文物基本信息的重心分布仍有不同。除了M1這一必要語步外,國內博物館文物解說詞重點放在M2外觀裝飾上,各步驟頻次均高于國外博物館。而國外博物館則更看重S9文物的歷史背景、S13當今地位影響,比例明顯高于國內博物館。無論國內外博物館,都注重提供文物較為完整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礎上,國內博物館更側重于描述文物具象的外觀來為游客提供最直接認識文物的途徑。而國外博物館則更傾向于通過描述文物的文化背景來為觀眾提供文化內涵。
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在體裁結構的差異集中體現(xiàn)M3文化背景中。由表1可知,M3由S9文物的歷史背景、S10裝飾圖案的文化淵源實現(xiàn),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對于S10的出現(xiàn)頻率比較相近,但在S9出現(xiàn)了較大差異,國內博物館文物解說詞出現(xiàn)S9的比例為55%,而國外博物館高達95%。由此可見,國內與國外博物館對博物館的受眾群體定位有所不同。中國博物館面向的觀眾多來自本國,考慮到游客對于本土文化的熟悉程度,沒有進行過多的文化背景介紹。其次,國內博物館將同一板塊的文化背景放在了分區(qū)的簡介里,故沒有在單一文物的解說詞中作過多贅述。而國外博物館則更注重為國際觀眾提供全面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增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體裁結構差異還體現(xiàn)在語步次序上。國內博物館的語步次序總體是按M1-M2-M3-M4的順序出現(xiàn)的,也為國內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典型體裁結構。而國外博物館的語步順序則更為靈活,20件文物中有4件文物將M1基本信息放至最后,有8件文物將M3文化背景信息放在了M2外觀裝飾之前。即使是同一家博物館,不同文物之間的語步次序也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的思維習慣不同,國人更傾向于由淺入深的思維模式,故解說詞常按照由表及里的語步次序展開。而國外文化可能更強調個性與多元,根據(jù)文物的不同特性,來將某些語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三)博物館解說詞各語步/步驟微觀語言特征及中英文差異
M1(基本信息)主要目的在于讓游客初步認識該陳展文物。由表1可知,名稱是該語步的必要組成部分,且大部分解說詞都會說明文物的年代或產地。但國外博物館較少描述文物的出土信息,更多地陳述其制造者或所有者;而中國較多陳述出土信息,但不太重視說明其制造者或所有者。國外博物館通常將文物的制造者或所有者作為單獨成行的信息與S1、S2并列,如“Incandescent lamp// About 1891// Made by Edison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W2)。中國博物館常將出土信息單獨成行,而文物的制造者或所有者則被置于長篇說明中,如“Houmuwu Square Cauldron // Late Shang (1300–1046 BC)// Height 133cm, Mouth 112x79.2cm// Said to have been excavated in 1939 at Wuguancun ...”(C11)由此可見,國外更重視物品的版權問題,故展示文物時通常在顯眼的位置表明所示文物的所有者或制造者。而中國博物館更重視文物出土的時間地點,突出考古工作的發(fā)展進程。
M2(外觀裝飾)旨在讓讀者結合陳展文物及解說詞,對其外觀和裝飾有進一步了解。當外觀說明需要讀者依賴文化語境進行解讀時,國外博物館通常會添加相關文化的說明,如“This work ... relating to indigenous Sapi belief systems. The four snakes, associated with mystical wealth ...”(W10)而中國博物喜用狀物手法描述文物外觀,這也與中國文物的神話傳說關聯(lián)有一定關系。有部分國內文物解說詞中描述文物外觀涉及各種神話元素時,缺少對應的文化介紹,如:“The forehead features a Kui-dragon ornament inlay ...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human face to ...”此段描述青銅縱目面具上夔龍與人面結合的紋飾,卻沒有描述夔龍是何物,可能會造成一些不了解中國神話的人在信息解碼上的困難。諸如此類的還有“Taotie patterns(饕餮紋)”“double-tiger-eating-human patterns(雙虎吃人紋)”等。
M3(文化背景)旨在讓讀者識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及文化淵源,便實現(xiàn)博物館的存在價值——提高游客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如“This fine tapestry-woven garment features identical black ... Worn by men over a loincloth, such garments were one of the primary markers of identity in ...”(W7)說明了該文物的紋飾圖案在歷史上的文化背景,即其作為男性身份象征的標志。國內博物館也有類似陳述,如“The diankou was an ornament ... worn by imperial ladie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nine-phoenix diankou was of the highest rank ...”(C6)說明了該文物(鈿口)上不同數(shù)量的鳳紋對應象征著后妃不同的地位。由此,博物館通過介紹文物相關的歷史故事,呈現(xiàn)了本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背景。
M4(意義影響)旨在說明文物的歷史地位或影響,讓讀者了解陳展文物在宗教、特定歷史或當今社會中的存在意義。如“It is hailed as among the finest of the gold Buddha statues made in the Qing dynasty”(C10)和“Thomas Edison's development of an electric lamp ... made lighting more practical for ... and transformed city life”(W2)都說明了文物的意義和影響,前者陳述了佛像在清代的地位,后者說明了電燈對當代及后世的影響。
(四)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體裁典型語言策略
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在M2與M4中,傾向于使用正向的詞匯。如“fantasy”“dynamic”“elaborate”“l(fā)ifelike”(M2)、“highly developed”“finest”“extraordinary”(M4)。博物館文物解說詞作為一種特殊的外宣類體裁,其核心功能在于向游客傳遞文物的有效信息,展示其文化價值,因此適當?shù)厥褂梅e極詞匯不僅利于文物地位的提升,也增強了游客對于文物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在語言風格的選擇上有所不同。國內博物館的文物解說詞更常用描述性語言來描述文物,如“the fish head overlaps with the outline of the human mouth, which seems to ...”(C13)而國外博物館的文物解說詞則更多使用陳述性、說明性語言,如“This bronze zun vessel features two rams”(W17)。描述性語言能夠為游客帶來更直觀的想象,增強了解說詞的表現(xiàn)力;而陳述性語言則更為簡潔,使解說詞更具客觀性、實用性。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收集40條中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構建小型語料庫,利用Swales(1990)發(fā)展起來的體裁理論及分析方法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對語料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了博物館文物解說詞體裁基本特征及中英文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一些異同點。
從體裁結構看,“基本信息、外觀裝飾、文化背景、意義影響”這四個語步及其下屬的十三個步驟構成了博物館文物介紹語篇的宏觀建構特征。中外博物館介紹體裁結構層面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國外博物館解說詞中S9文物的歷史背景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多于中國博物館文物介紹。從整體結構來看,二者語篇結構大體相似,但國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表現(xiàn)形式更加靈活,中國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結構形式趨于固定。從各語步/步驟的微觀特征看,對于M1基本信息,中國博物館解說詞中突出顯示S3出土信息,而國外博物館中S4制造者/所有者所處的位置更為突出。語言層面上,中國博物館傾向于用描述性話語,給游客更豐富的想象力;而英語國家的博物館解說詞更偏向于陳述性表述,便于讀者提取信息。
本研究有利于深刻認識博物館文物英文解說詞這一體裁,為進一步研究中國博物館英文解說詞的結構設置和語言使用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Holmes R.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7,16(4):321-337.
[2]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58-189.
[3]邊白雪,張滟.基于自建語料庫的SOLAS公約體裁分析[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15,36(04):87-92.
[4]司顯柱.體裁結構潛勢視域企業(yè)簡介英譯質量研究[J].中國翻譯,2023,44(05):150-160.
[5]羅桂花,周孟碩.翻譯碩士學位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2):59-65.
[6]呂兆芳.傳播視野下三星堆博物館陳展文本英譯研究[J].中國博物館,2022(05):42-50.
[7]邱大平.基于平行文本對比的中國文物解說詞英譯探討[J].中國科技翻譯,2020,33(04):35-38
[8]殷鴦.體裁分析在博物館文本翻譯中的運用[J].嘉興學院學報,2016,28(05):103-108.
[9]張建榮,王蓮.票據(jù)博物館解說詞英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23,36(03):31-34.
作者簡介:
李滔滔(2003.6-),女,漢族,廣東河源人,華南農業(yè)大學,2021級英語專業(yè)本科生。
李飛武(1978.5-),通訊作者,男,漢族,江西九江人,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話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