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強調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必須堅持學習。學習,一般來說,是修身律己、涵養(yǎng)品德、培養(yǎng)才華、成就事業(yè)的基石。
漫溯歷史長河,自古以來,學習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黃宗羲總結道:“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自古圣賢盛德大業(yè),未有不由學而成者也?!睂W習能夠增長智慧、提升才干,有助于成就大業(yè)……古往今來,還有無數與苦學、勤學、樂學、好學相關的典故。例如,倪寬帶經而鋤,匡衡鑿壁借光,孫康囊螢映雪,歐陽修“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其母畫荻教子;范仲淹“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流傳“劃粥斷齏”的佳話……不勝枚舉。
顧盼信息時代,我們還有勤奮、刻苦學習的必要嗎?
學習當然是有必要的??萍既招略庐悾R爆炸式增長,新生事物處處萌芽、拔節(jié)生長,更加激起了人們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而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個體總是接軌于人類經驗的總和,只有學習才可以更好地拓展個體的經驗,實現最有效的進步。
當下的理念是終身學習,這與古代持之以恒的學習理念一脈相承??鬃诱f“學而不已,闔棺乃止”,這句話并不過時。經濟學家于光遠活到老、學到老,84歲開始使用電腦,86歲建立“于光遠網站”,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電腦上學著,寫著,寫出了《我的“四種消費品理論”》等。歲月讓人衰老,但終身學習讓人充滿激情地活著,再度年輕。
但是,古代那種死記硬背、死磕四書五經的學習已經被淘汰,因為它會扼殺孩童的想象力。當下,可在手機與電腦一鍵查詢各種知識,看起來更輕松,其實也更難,難的是如何化知識為智識,如何從“知道分子”變?yōu)椤爸R分子”,如何激發(fā)出好奇心、想象力、思考力、創(chuàng)造力。如愛因斯坦所說:“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于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p>
進一步深思之,在網絡時代、人工智能時代,學習內容極廣泛,學習途徑極豐富,學習工具極多樣,那現代人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古代,學習多半與仕途掛鉤,與功利的目的掛鉤,要學以致用;而現代,學習可以是純粹的、去功利化的,專注于學習本身帶來的無用之美,讓自己的靈魂更豐盈、更自由,讓日常的生活更充實、更有趣。例如,武漢的萬雪琴阿姨學習茶藝、唐詩宋詞、中國畫、楹聯(lián)等160多門課程;“學霸爺爺”王大康,每天堅持學英語、彈鋼琴、練書法、摘抄報紙、讀古文……
那當下還有什么學習上的障礙嗎?古人受到的干擾較少,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學習。而在浮躁喧囂的泛娛樂化時代,我們可能迷失在“信息超載”“流量圈套”“碎片化學習”中,失去了深度注意力。
總之,我們既要傳承古代的學習智慧,也要善于過濾、萃取當代的學習資源,方能獲得新知,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