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當蘇武作為漢朝使節(jié)出使匈奴后,他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匈奴羈押。匈奴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但蘇武誓死不從,始終堅守民族氣節(jié),三次想自殺而未遂,最終忍辱負重地在北海牧羊整整十九年……而他苦熬這么多年,都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再次回到心中的長安。
在闊別十九年后,蘇武終于見到了長安城高高的城墻。在城門下,他聽到了守城士卒們熟悉的秦地方言。他一開始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他進了城,來到了繁華的長安城街上。經(jīng)過了十幾年的顛沛流離之后,蘇武再次見到日思夜想的長安。最終這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再也難掩內(nèi)心的激動,一時間所有的心酸和委屈終于繃不住了,他喜極而泣地大聲高喊:“我回來了……”
長安在蘇武心中,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標志,以至于他可以為此去忍辱負重十九年。長安首先體現(xiàn)出來的,是其標志性的特征。長安的地形、城墻的樣式、街道的模樣等這些獨一無二的特征都可以幫助蘇武快速地識別出長安。當然,標志并不只是地理性的,也更是文化性的。蘇武聽到的秦地方言,看到街道上的里坊草市以及來往的市井百姓、西域客商等都給他帶來一種難得的親切感、熟悉感,這使得蘇武更加確定這是他魂牽夢縈的長安。
忍辱負重十九年,能讓蘇武威武不屈、富貴不淫,不僅僅是其自身的氣節(jié)和操守,還有其對長安深深的愛。那份愛飽含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厚重的故土情結(jié)。在蘇武的精神世界里,“長安”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精神信仰而出現(xiàn)的,代表了大漢帝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確切地說,蘇武心中的長安并不僅僅是一個城市,更是他出使匈奴前為官和生活的家國故土。這些都成為蘇武心中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支撐他勇敢地活下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十九年間,長安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如道路的不斷翻新,城郭面積的不斷擴大……蘇武回到長安之后,或許會感嘆長安的繁華富足,或許會感嘆物是人非,或許……
隨著歲月的變遷與王朝的更替,長安在滄海桑田中經(jīng)歷了繁華與衰落。每代人心中的長安也是不斷變化的,而長安作為一個文化標志一直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
蘇武心中的長安還在那里,直到今天,巋然不動。她見證了文化,見證了文明,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