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階段的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功利性的心境當中思考問題,從而保持一份美好與純粹。這樣的認知與情感遷移到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可以成為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著力點,這也符合新課標的基本要求。議論題材的文本當中存在思辨元素,讓高中學生在課文當中感知思辨元素的存在并探析其價值,既是語文教材解析以及教學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是讓學生在思辨當中獲得成長的必由之路?!白x書的目的”與“真正的修養(yǎng)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之間的“矛盾”,是打開關于本文理解大門的一把鑰匙。對于學生而言,發(fā)現(xiàn)思辨元素的存在,并通過有深度的思辨來獲得關于文本的深刻理解,直接表征著學生的文本解讀水平。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教材分析 《讀書:目的和前提》
在必修教材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讀書:目的和前提》(以下簡稱《讀書》)一文排在第五位,是一篇關于學習的隨筆作品。文章的作者黑塞首先闡釋理論,然后結合自己的切身經驗作具體論述[1]。隨筆通常都是具有議論性質的,而議論體裁的文本當中必然存在著一種元素,那就是思辨元素。讓高中學生在課文當中感知思辨元素的存在,并探析其價值,既是語文教材解析以及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讓學生在思辨當中獲得成長的必由之路。
一、思辨元素的價值
當課文中的思辨元素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意識,從而讓學生形成文本解讀能力時,思辨元素的價值也就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就《讀書》一文而言,課文本身與課文作者之間是論證載體與論證者的關系,后者圍繞目的和前提兩個關鍵詞來論證讀書,并且以豐富的內容表征出讀書與目的和前提之間的關系,充分顯示出作者的思辨能力?!蹲x書》一文的作者黑塞,是德國著名小說家、詩人,其著作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風格,他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被西方評論家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蹲x書》是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文藝隨筆,從表達方式所占的文字比例及所討論的問題來看,可以將其歸為議論文[2]。當一個人以目的和前提作為關鍵詞來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往往觀點是明確的、前提是清晰的,但是作者在論述讀書這一具體行為的時候,其思辨結果有著一定的不同。
比如文中最能引起讀者思考的一句話——“真正的修養(yǎng)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一如所有為了自我完善而做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不少學生在閱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有一個疑惑:既然課文的標題是“讀書:目的和前提”,那么自然要在文中說明讀書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在作者的行文當中,顯然認為讀書就是“真正的修養(yǎng)”,那么當“真正的修養(yǎng)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的時候,讀書不也就沒有目的了嗎?那又如何理解課文標題中的“讀書:目的”呢?如果在課文解讀之初不解決這一問題的話,學生在閱讀與理解課文的時候,難免會因為沒有尋找到答案而出現(xiàn)認知不平衡的情形;同樣,如果意識到這一癥結的打開本身就是一個思辨價值的發(fā)掘點,那課文的解讀或又可以出現(xiàn)未曾預料的精彩。
二、讀懂文本中的思辨元素
就《讀書》一文而言,上面提到的“讀書的目的”與“真正的修養(yǎng)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就是打開關于本文理解大門的一把鑰匙。
其實從《讀書》的表述形式,以及人們關于讀書的一般認識來看,讀書總是有目的的,比如為了積累知識或者提高素養(yǎng)等,對于絕大多數(shù)高中學生而言,大腦當中也儲存有這樣的認識。當這樣的認知基礎遇到“真正的修養(yǎng)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的時候,自然容易形成認知不平衡,而彌補這一不平衡,實際上就成為解讀課文、探析思辨元素價值的重要契機。那么如何理解上述“矛盾”呢?
進一步閱讀課文就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所有為了自我完善而做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還是其后“對于教養(yǎng)也即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狹隘目標的艱難跋涉,而是我們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從而使我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實際上是為了讓讀者對讀書的理解更加純粹,即不必追求功利性的讀書。說得更具體一點,那就是讀書與讀書的目的(及前提)并非截然分開的,讀書并非為了讀書之外的目的,讀書所需要的也并非讀書之外的前提;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需要通過讀書來達成,而書中所寫也正是那些作者在完善自己的精神與心靈。
顯然,對于作者黑塞而言,當他寫下《讀書》的時候,其實正在讀書與讀書的目的和前提之間進行深入的思考。有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很少有寫作者能夠一下子將自身的觀點清晰表達出來,所謂“文章不厭百回改”,實際上很多時候改的并不是遣詞造句,而是在修改自己的思考邏輯,是在改動的過程當中讓自己的觀點與邏輯變得清晰。著名哲學家培根所說的“寫作使人精確”,其實就是在闡述這個道理。
通讀《讀書》就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之所以說“真正的修養(yǎng)亦如真正的體育……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又從不停歇”,就是作者從自身的讀書經歷中總結后發(fā)現(xiàn)書海無涯,一個人不可能讀盡所有的書籍,哪怕是那些被稱為經典的書籍。既然達不到讀盡天下所有經典的境界,那不妨將讀書的目的回歸到讀書本身,即讀書既是過程也是目的;只要讀的是經典之書,那就能夠與經典之書的作者對話;只要是“研讀世界文學”,就能夠熟練地“掌握各國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由此可見,作者所闡述的觀點實際上是將讀書的過程與目的融為一體,追求的是將作為過程的讀書與作為目的的讀書融為一體。所以當一個人讀書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達成目的了。讀書時每翻過一頁,都會有新的目標達成,所以在不斷地讀書當中,人也就會不斷地獲得真正的修養(yǎng)。
三、思辨元素探析能力表征文本解讀水平
《讀書》中的思辨元素很多,比如文中說“要想建立與世界文學的生動聯(lián)系,讀者的第一要務乃是認識自己,進而認識那些特別能引起共鳴的作品”,何為“認識自己”,又如何“認識”那些能引起共鳴的作品,其實都值得思考與探究。從這個意義來看,上面所舉的例子只是課文解讀開始時容易遇到的思辨著力點。認真看待這一思辨元素,引導學生在這一思辨點著力,從而形成關于理解本文的基本邏輯,把握作者的觀點,奠定理解《讀書》的堅實基礎。
對于學生而言,發(fā)現(xiàn)思辨元素的存在,并通過有深度的思辨來獲得關于文本的深刻理解,直接表征著學生的文本解讀水平。如果學生能夠在面對《讀書》時發(fā)現(xiàn)更多的思辨元素,并且能夠從這些思辨元素出發(fā),無論是順藤摸瓜,還是峰回路轉,都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屬于自己的真知灼見。面對《讀書》一文時如此,面對其他經典文本也是如此。如果說《讀書》一文價值豐富,那尋找諸多思辨元素并形成思辨著力點,就是價值體現(xiàn)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王承棟.研讀經典,獲得修養(yǎng)的捷徑:《讀書:目的和前提》教學手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3(01):73-78.
[2]黃勇智.《讀書:目的和前提》說理邏輯探析[J].作文新天地,2021(31):47-49.
[作者通聯(lián):福建漳州市云霄元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