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藝術治療理念的逐漸普及,藝術院校圖書館也應將這一理念融入自身建設,以便更好地服務讀者。文章介紹了藝術治療的概念及作用機制、療愈空間的概念,梳理了國內(nèi)外藝術治療研究現(xiàn)狀,論述了藝術院校圖書館空間建設價值,分析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現(xiàn)狀。從藝術治療角度出發(fā),探討了藝術院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策略,包括運用空間色彩、光影與聲效,合理設計空間形式,設置藝術鑒賞與創(chuàng)作空間等,旨在為藝術院校圖書館的空間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藝術治療;藝術院校圖書館;空間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rt College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herapy
Abstract As the concept of art therapy gains traction, art college libraries should integrate this philosophy into their design to better serve their read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art college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herapy. It addresses the use of color, lighting, and sound effects in space design, the r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patial forms, and the creation of areas for art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 The aim is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art college libraries.
Key words art therapy; art college library; spatial development
藝術治療是一種結合藝術和心理學的跨學科治療方法,可以為個體提供情緒調(diào)節(jié)、壓力釋放和身心健康的改善途徑。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日益關注,藝術治療作為一種獨特的健康干預手段逐漸受到重視。藝術院校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應充分重視藝術治療理論及相關研究,將其與圖書館服務融合,以為圖書館建設提供新的視角和靈感。
1 藝術治療與療愈空間概述
1.1 藝術治療的概念及作用機制
1.1.1 藝術治療的概念
藝術治療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學界對于如何定義藝術治療仍然存在爭議,不同學者結合自身專業(yè)背景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釋。筆者比較認可的是中央美術學院孟沛欣所提出的:藝術治療以心理學和藝術理論為基礎,借助各種藝術形式(繪畫、雕刻、音樂、舞蹈、戲劇等)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藝術作品中富含的心理信息,以治療師、來訪者和藝術作品的互動為基礎,旨在解決情緒沖突、減少焦慮和抑郁、洞悉心理問題、揭示人際關系系統(tǒng)和整合人格等,以此促進來訪者心理成長,或給生活狀態(tài)帶來改變[1]4-5。
1.1.2 藝術治療的作用機制
藝術治療的理論基礎來源于斯佩里左右腦分工理論。美國心理生物學家羅杰·沃爾科特·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發(fā)現(xiàn)并證實了大腦的不對稱性,提出了“左右腦分工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左半腦主要負責邏輯理解、記憶、語言等,右半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情感、身體協(xié)調(diào)、美術、音樂節(jié)奏等,且具有圖像化機能[2]。以“左右腦分工理論”為依據(jù),藝術治療通過以下兩方面產(chǎn)生作用:
首先,個體所有有關情緒的信息都通過右腦進行處理,并以圖像的形式儲存,只有使用圖像化的語言,才能將感覺或體驗本身呈現(xiàn)出來[1]12。國外學者魯?shù)婪颉ぐ⒍骱D罚≧udolf Arnheim)于1969年提出“視覺思考”的概念,認為人們相當一部分思維活動是以“視覺”的形式進行的,圖像比語言更接近心理內(nèi)容。也可以說,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情緒信息遠比語言或文字所能傳達的更為豐富和深入,能夠直達心靈。由此可見,在藝術治療過程中開展藝術鑒賞活動,可以使人們產(chǎn)生情感共鳴,釋放負性情緒,減輕心理壓力。
其次,藝術治療通過非言語溝通方式表達情感。非言語溝通傳遞的是動作化、形象化和情緒化的信息,涉及到空間、姿勢、表情和聲音等內(nèi)容,這部分信息的加工主要在大腦右半球完成;言語溝通所傳遞的是抽象的、符號化、語言化和邏輯化的信息,這部分信息的加工主要在大腦左半球完成[3]。正如心理學家Robert G. Ley所說:“一個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鑰匙去打開右半球的鎖”[4],即個體很多的情緒體驗無法通過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若僅憑言語進行溝通,可能會影響治療進程或效果。因此,在藝術治療過程中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可以降低來訪者心理防御,使他們更好地將潛意識中壓抑的情緒、內(nèi)心沖突及愿望等投射到藝術作品上,便于治療師進行分析,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1.2 療愈空間的概念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尋找安全環(huán)境或空間進行生理或心理療愈的行為。公元前420年,古希臘建造了祭祀醫(y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廟。神廟的設計讓病人置身于自然、音樂和藝術之中,在未使用其他治療方式的情況下恢復平靜,促進康復。進入20世紀以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環(huán)境與個人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療愈環(huán)境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成果。療愈環(huán)境是指對個人成長、治療效果、加速恢復以及心理安撫提供支持,有療愈作用的物理環(huán)境[5]。研究表明,物理環(huán)境中的各種元素不僅能夠促進或阻礙療愈過程,還能影響個體的行為舉止和人際互動等方面[6]。目前療愈環(huán)境已衍生出療愈景觀、療愈花園、療愈空間等多個療愈場景概念,其中“療愈空間”由埃斯特·斯滕伯格(Esther M. Sternberg)于2009年首次提出,指通過空間干預為使用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支持,最大化釋放內(nèi)心壓力與消極情緒,促使空間使用者的情感由負向轉(zhuǎn)化為正向[7]。
2 國內(nèi)外藝術治療研究現(xiàn)狀
2.1 國外藝術治療研究現(xiàn)狀
最早開展藝術治療實踐的國家是英國和美國。英國藝術家阿德里安·希爾(Adrian Hill)于1942年正式創(chuàng)造了“藝術治療”一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藝術家愛德華·亞當森(Edward Adamson)參與到希爾在英國精神病院的工作,并運用藝術療法治療精神疾病患者,被譽為“英國藝術治療之父”。同一時間段,美國學者也開始進行藝術治療的相關實踐。瑪格麗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是第一個使用藝術療法的心理治療師,被視為美國藝術治療的奠基人,她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診斷和治療心理健康問題。
截至2024年7月17日,筆者以“art therapy”為關鍵詞在Web of Science中進行檢索,得到文獻3 909篇。其中近五年的重要研究包括:2020年,Moula Zoe對5—12歲兒童在學校環(huán)境中進行藝術治療的有效性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結果表明藝術療法可以有效改善兒童的生活質(zhì)量、焦慮、自我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校的態(tài)度以及情緒和行為問題[8];2021年,Durrani Huma提出基于感官的關系藝術治療方法(Sensory-Based Relational Art Therapy Approach, S-BRATA)框架,用于治療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兒童[9];2022年,Jenabi Ensiyeh等人研究了藝術治療對老年人抑郁癥狀的影響,通過對臨床試驗進行系統(tǒng)回顧和分析,得出治療師使用藝術治療可以減輕老年人抑郁癥狀的結論[10];2023年,Yin Yue和Ko Kyung Soon對受試者進行分組測試,結果表明團體藝術治療能為在韓中國留學生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11];2024年,Kim Jinkyung和Chung Yeo Ju利用元宇宙平臺探索數(shù)字藝術治療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兒童的經(jīng)驗和意義,一名確診ADHD的兒童參加了12次基于元宇宙平臺的數(shù)字藝術治療項目,通過持續(xù)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元宇宙平臺能夠從游戲化、在場感、互動性、可擴展性和多感官刺激五個方面增強參與者的治療體驗[12]。然而筆者以“art therapy”與“l(fā)ibrar*”為關鍵詞在Web of Science中進行檢索,僅獲得1篇外文文獻。2015年,Riedner May Beth指出圖書館員可以在阿爾茨海默病護理團隊中扮演類似于藝術和音樂治療師的角色[13]。筆者又以TS=(\"art therapy\") AND TS=(space OR spatial) AND TS=(librar*)為檢索式在Web of Science中進行檢索,得到文獻0篇。以上檢索結果表明,國外藝術治療領域相關研究十分豐富,而結合圖書館建設的研究卻鳳毛麟角,尚未見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
2.2 國內(nèi)藝術治療研究現(xiàn)狀
我國藝術治療發(fā)展較晚。2008年汶川地震后,藝術治療作為應對災后創(chuàng)傷的療愈方式逐步融入社會實踐當中。截至2024年7月17日,筆者以“藝術治療”或“藝術療法”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CNKI)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檢索,得到文獻824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獻128篇。國內(nèi)藝術治療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88年丁寧發(fā)表的《論藝術心理治療的意義》,近五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以下五個:2020年李晨等人認為,表達性藝術治療能有效減輕癌癥患者化療期間的心理痛苦程度,真正做到身—心—靈—社的照護,從而幫助患者提高應對癌癥的能力及生命質(zhì)量[14];2021年,王陳軍等人將90例腦癱患兒母親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常規(guī)護理和多元化團體藝術治療,以此得出多元化團體藝術治療能減輕腦癱患兒母親的負性情緒、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的結論[15];2022年郝婷等人指出,視覺藝術療法有利于改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認知功能,緩解其負性情緒[16];2023年,孔燕等人對舞動藝術治療在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中的情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舞動藝術治療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認知功能和臨床癥狀[17];2024年范麗青指出,陶藝作為藝術治療媒介,對特殊兒童的身體機能、心理疏導、環(huán)境適應力和創(chuàng)造力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18]。筆者又以“圖書館”與“藝術治療”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相關文獻6篇,其中近年研究成果僅1篇,為2023年陳菁、徐雁的《“閱讀療愈”的延伸實踐:“藝術療愈”與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其余文獻發(fā)表時間均在2010—2014年。筆者又以“心理學”與“圖書館”與“空間”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相關文獻17篇。經(jīng)筆者查閱,這17篇文獻大多是從建筑設計專業(yè)出發(fā),探討如何將心理學理論融入圖書館空間設計中,只有少量文獻是從圖書館服務的角度討論療愈空間構建策略。如2024年左麗華、池曉波提出從物理環(huán)境、空間形態(tài)及空間功能三個方面構建高校圖書館療愈空間[19]。同年陳婧、唐莉提出從空間格局建構、空間視覺感知、空間聽覺場域、空間觸感層次以及讀者情感訴求五個方面入手,為老年讀者提供全面優(yōu)化的學習環(huán)境[20]。由此可見,國內(nèi)學術界在探索療愈空間與圖書館領域相結合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相關研究仍屬少數(shù),尚未見藝術治療視角下的圖書館空間建設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藝術治療視域下的圖書館空間建設策略研究目前尚處于空白。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療愈空間與藝術療愈空間有極強的邏輯關聯(lián)性,二者本質(zhì)上都是通過空間干預產(chǎn)生療愈功效,有利于使用者身心健康。但筆者認為,療愈空間的概念相對寬泛,它主要通過植物配置、景觀營造及空間布局等環(huán)境設計元素促進人們身心健康。而藝術療愈空間則更加專注于藝術手段運用,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表達與鑒賞活動,引導人們釋放情感、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與力量,從而輔助心理治療。這一過程可以極大激發(fā)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顯示出藝術療愈空間在心理健康領域獨特且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將從藝術治療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將藝術治療應用于藝術院校圖書館空間建設中。
3 藝術治療視域下藝術院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的價值
3.1 藝術治療在藝術院校圖書館建設中的必要性
2023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lián)合發(fā)布《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21~2022)》。該報告調(diào)查了中國大學生負性情緒和睡眠健康狀況,結果顯示,新生在入學適應期普遍存在壓力、抑郁兩種負性情緒,嚴重程度相對較高,重度及以上抑郁風險的檢出率為30.3%,重度及以上壓力風險的檢出率為28.7%[21]。該結果表明大學生身心健康問題較為嚴重,需要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提升和個人的長遠發(fā)展。作為重要的校園文化建設基地,藝術院校圖書館應充分履行服務職能,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大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3.2 藝術院校圖書館在藝術療愈空間建設方面的優(yōu)勢
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已有藝術院校設立藝術治療相關專業(yè),進一步推動藝術治療的發(fā)展和藝術療愈空間的研究。2021年,中央美術學院新增藝術治療本科專業(yè),成為國內(nèi)首個設置藝術治療專業(yè)的藝術院校。中央美術學院同時還成立了藝術治療工作室,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如2022年5月的“蜉蝣之所”線上作品展,對中國語境下的藝術療愈空間進行探索,給人帶來深刻的啟示和靈感。
另一方面,藝術療愈空間不僅涉及藝術治療專業(yè),還涉及設計學相關專業(yè),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領域,而藝術院校在設計學類專業(yè)方面具有較大優(yōu)勢。根據(jù)教育部2023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設計學類專業(yè)包括但不限于視覺傳達設計、環(huán)境設計等二級學科。以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為例,筆者查閱了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發(fā)布的“2023中國大學專業(yè)排名”,開設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的本科高校有397所,其中27所為藝術院校。而教育部2022年發(fā)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顯示,全國本科藝術院校僅50所。由此可見,藝術院校在環(huán)境設計領域具備較為深厚的專業(yè)實力,且各院校師資團隊的研究方向涵蓋了該專業(yè)的多個細分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光與空間照明設計、陳設藝術設計等,為藝術療愈空間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4 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現(xiàn)狀分析
4.1 藝術院校圖書館空間建設案例分析
筆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我國部分藝術院校圖書館在空間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工作。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22],其在圖書館空間建設上實施了一系列的舉措。首先,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建立歷史檔案館,布置國立藝專(1950年以前的中國美術學院)院史陳列空間,設立專架陳列國立藝專時期藏書,開展一系列學術講座,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其次,開辟美術書畫臨摹空間,利用圖書館豐富的藝術實物藏品,將美術課堂移至圖書館內(nèi),提升學生的觀察力、鑒賞力及創(chuàng)作能力。再次,打造多元藝術展覽空間,將藝術展覽與文獻收藏融為一體,推出不同題材的展覽,如攝影、篆刻、繪畫等,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瑰寶。最后,構建學術研討空間。將電子閱覽室改造成學術研討共享空間——貢布里希高居翰圖書室,并舉辦各種國際學術活動,為世界各地的藝術學者提供優(yōu)質(zhì)的學術交流空間。雖然我國部分藝術院校圖書館在空間建設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筆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我國藝術院校圖書館特色空間以學習研討型空間為主,尚未進行藝術治療方向的空間建設工作。
4.2 高校圖書館藝術療愈空間建設案例分析
根據(jù)筆者調(diào)查,我國已有高校圖書館開展藝術治療相關實踐。2021年5月,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北路校區(qū)圖書館舉辦“心理畫外音——表達性藝術治療課程建設展”,整個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作品展示區(qū)”“藝術活動體驗區(qū)”“觀影區(qū)”。“作品展示區(qū)”展示了創(chuàng)作團隊的各種作品,例如,在16張一開的白紙上通過水粉顏料表達“我和悲傷情緒”這一主題。每個團體創(chuàng)作的個人對同一個主題有不同的理解,創(chuàng)作者按自己的理解共同繪制了這幅獨特的畫作,展出時參觀者還可以用便簽將自己的感受粘貼在作品旁邊。在“藝術活動體驗區(qū)”,參觀者可以現(xiàn)場體驗涂鴉活動,更加真切地感受表達性藝術治療的魅力,且參觀者創(chuàng)作的作品將被保留下來,作為展覽的一部分展出,為展覽增添更多互動性。除此之外,該展覽還舉辦了五場線下體驗活動,學校師生可在線下體驗圖畫療法和音樂療法。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舉辦的這場活動給參觀者帶來了新奇的體驗,他們仿佛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緒,并和這些作品之間產(chǎn)生了某種聯(lián)系,這不僅是圖書館服務與藝術治療理念融合的生動體現(xiàn),更為藝術院校圖書館進行相關嘗試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藝術院校可充分利用獨特的學科和資源優(yōu)勢,積極推動藝術治療視角下的圖書館空間建設。然而截至目前,我國藝術院校圖書館藝術療愈空間建設仍處于缺失狀態(tài),無法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需求。
5 藝術治療視域下藝術院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策略
療愈空間是基于環(huán)境心理學演變而來的空間概念。環(huán)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環(huán)境和心理的相互關系,揭示各種環(huán)境條件下人的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其中與空間構建有關的理論[23]包括:①環(huán)境知覺,是個體或群體直接地和真實地感知環(huán)境信息(如色彩、形狀、聲音等)的過程;②環(huán)境認知,是人對環(huán)境刺激的儲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組合,從而識別和理解環(huán)境的過程,如對建筑物形態(tài)的識別和理解等;③環(huán)境行為,是環(huán)境刺激所引發(fā)的生理和心理效應在外在行為上的具體表現(xiàn)。對應以上三點,藝術院校圖書館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藝術療愈空間建設工作。
5.1 運用空間色彩、光影與聲效,營造舒適氛圍
5.1.1 利用光影變化營造舒適氛圍,實現(xiàn)療愈效果
由于空間要素的多樣性,光影與照明結合更具感染力與沖擊力,形成的虛擬場景會讓空間性質(zhì)和人們心理認知發(fā)生改變[24]。光影變化能影響空間氛圍,通過明暗對比和動態(tài)效果,能夠增強空間層次,營造多變而富有情感的環(huán)境。目前,我國已有藝術院校圖書館進行了相關嘗試。2018—2021年,中央美術學院建筑系何崴帶領設計團隊,對中央美術學院燕郊校區(qū)圖書館進行建筑調(diào)整與升級改造,其中屋頂部分采用高格柵形態(tài),陽光通過屋頂形成多變的光影,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段內(nèi),陽光和陰影以一種“不可預計”的方式撒入大廳內(nèi),影響著空間的氣氛,帶給人獨特的心理感受。未來藝術院校圖書館在進行空間設計時,可借鑒這些先進經(jīng)驗,控制照明或光線,通過光影變化,打造舒適的療愈氛圍,從而實現(xiàn)情感療愈效果。
5.1.2 運用色彩設計渲染讀者情緒,治愈讀者心靈
美國色彩科學之父費伯·比倫(Faber Birren)在《照明、色彩與環(huán)境的科學化》中提出:“在設計現(xiàn)代環(huán)境時,必須充分了解顏色對人的重要性。事實上,在人無意識的注意領域中,總是先注意到所視對象的顏色,然后再是它的外形。”[25]1982年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藍色燈光可以極大減輕癌癥患者和罹患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痛苦[26]。由此可見,環(huán)境中的色彩會對人產(chǎn)生深遠影響。因此,藝術院校圖書館在空間建設過程中,可以依據(jù)空間類型和空間功能的差異進行不同的色彩搭配。如分別設置冷色系和暖色系的房間,前者有助于情緒暴躁的讀者恢復平靜,后者則可以給情緒壓抑低落的讀者帶來心靈的溫暖。
5.1.3 打造良性聲環(huán)境,舒緩讀者壓力
聲環(huán)境是一種能被人所直接感知的主要物理環(huán)境之一,它不僅是一種正常的物理環(huán)境變量,還與人的心理狀況有密切聯(lián)系,良性的聲環(huán)境對緩解壓力具有正向作用[26]。深圳市鹽田區(qū)圖書館在館內(nèi)打造“海洋聲音圖書館”,在該區(qū)域鋪設印著各種海洋生物的地毯,并配有持續(xù)播放自然音效的裝置,包括海浪拍打海堤、海鷗低鳴等聲音,緩解讀者的不安和焦慮。藝術院校圖書館可借鑒此類先進經(jīng)驗,在館內(nèi)相關區(qū)域播放舒緩悅耳的音樂或海浪聲、雨聲等白噪音,緩解讀者壓力,給讀者帶來心靈的慰藉。
5.2 合理設計空間形式,給讀者帶來積極心理感受
空間形式是指用來表現(xiàn)室內(nèi)空間形態(tài)特征的設計手法,其構成要素主要分為空間的體量與尺度、空間的形狀與比例、空間的圍與透[27]。研究表明,不同的空間形態(tài)會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見表1)。藝術院校圖書館在進行藝術療愈空間建設時,可從這三個構成要素出發(fā),合理設計空間形式,給讀者帶來積極的心理感受。
5.3 設置藝術鑒賞與創(chuàng)作空間,助力心靈療愈與自我成長
5.3.1 開辟藝術鑒賞空間,緩解讀者壓力
藝術院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以藝術類文獻為主,包括但不限于攝影、音樂作品、繪本等。藝術作品具有療愈心靈的作用,藝術鑒賞過程有利于人們釋放負性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因此,藝術院校圖書館可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yōu)勢,精心挑選部分藝術類文獻,設置專門的閱覽區(qū)或藝術展覽區(qū),讓讀者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舒緩情緒,釋放壓力。
5.3.2 提供沉浸式體驗,提升自我價值感
藝術院校圖書館還能為讀者提供虛擬空間中的沉浸式體驗?!霸钪妗备拍畋l(fā)后,虛擬服務技術已在我國部分圖書館中得到應用。如安慶師范大學圖書館于2024年5月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學生們通過VR(Virtual Reality, 虛擬現(xiàn)實)設備和繪畫感知心理、表達情緒,進行心理調(diào)適和情緒管理,緩解焦慮。可以預見,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未來虛擬服務技術將在圖書館領域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藝術院校圖書館可在館內(nèi)配備AR(Augmented Reality, 增強現(xiàn)實)、VR、MR(Mixed Reality, 混合現(xiàn)實)等體驗設備,在聲音、視覺、互動、場景等多個維度上進行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與設計,讓讀者在高度真實的環(huán)境下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享受身心愉悅的體驗,從而滿足心理情感需求。
5.3.3 開展藝術創(chuàng)作與交流,滿足情感需求
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也具有良好的療愈效果,藝術院校圖書館可在館內(nèi)開辟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提供桌椅、畫板、紙張等基礎材料。同時,鼓勵讀者根據(jù)個人需要自行帶入創(chuàng)作工具和器材,為讀者提供一個自由、舒適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使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實現(xiàn)心靈療愈與自我表達。還可設立作品展示區(qū),定期展示讀者的創(chuàng)作成果,舉辦小型畫展或攝影展等,鼓勵讀者之間進行交流互動,使讀者獲得情感需求的滿足,從而提升自我價值感。
參考文獻:
[1] 孟沛欣.藝術療法:超越言語的交流[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
[2] 蘇葉蘭.開發(fā)右腦記憶英語單詞的教學案例分析:基于斯佩里的左右腦分工理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33(3):38-41.
[3] 孫慶民,傅緒榮.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概念厘定與相互作用分析[J].心理學探新,2016,36(4):372-377.
[4] SHEIKH A A,SHAFFER J T.The potential of fantasy and imagination[M].New York:Brandon House,1979:55-56.
[5] ALKAISI O F,IBRAHIM S A H,KHALEEFA H G.The role of the physical components design for healing gardens in promoting psychological health[J].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1,910(1):1-8.
[6] SCHWEITZER M,GILPIN L,F(xiàn)RAMPTON S.Healing spaces: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that make an impact on health[J].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04,10(S1):71-83.
[7] ESTHER M S. Healing spaces: The science of place and well-being[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80-296.
[8] MOULA Z.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rt therapy delivered in school-based settings to children aged 5-12 yea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Theraphy,2020,25(2):88-99.
[9] DURRANI H.Sensory-based relational art therapy approach (s-brata): A framework for 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 with ASD[J].Art Theraphy,2021,38(2):78-86.
[10] JENABI E,BASHIRIAN S,AYUBI E,et al.The effect of the art therapy interventions on depression 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Journal of Geruatruc Psychiatry and Neurolgy,2023,36(3):185-192.
[11] Yin Y,Ko K S.The effect of group art therapy on acculturative and academic stress of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in South Korea[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3,14:1-9.
[12] KIM J,CHUNG Y J.A single case study of digital art therapy for a child with ADHD using the metaverse platform[J].Arts in Psychotherapy,2024,89:102146.
[13] RIEDNER M B.Librarians’role as part of the care team for Alzheimer’s patients[J].Journal of Consumer Health on the Internet, 2015,19(2):143-147.
[14] 李晨,馬東艷,李飛麗,等.基于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女性癌癥病房照護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20,41(9): 166-170.
[15] 王陳軍,劉一葦,周筱春,等.多元化團體藝術治療對腦癱患兒母親負性情緒與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21,20(4): 80-83.
[16] 郝婷,李紅梅,張俊,等.視覺藝術療法對老年乳腺癌患者認知障礙和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22,22(2):201-206.
[17] 孔燕,胡建軍,孫喜蓉,等.舞動藝術治療在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中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9):1629-1633.
[18] 范麗青.論陶藝作為藝術治療媒介對特殊兒童的作用[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4,58(5):8-10.
[19] 左麗華,池曉波.環(huán)境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圖書館療愈空間建設策略研究[J].圖書館雜志,2024,43(4):90-97.
[20] 陳婧,唐莉.基于環(huán)境心理學的圖書館老年讀者學習空間設計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2024(5):23-31.
[21] 魏高峽,張弛,張貝.2021年中國大學生負性情緒和睡眠健康狀況調(diào)查報告[R].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3.
[22] 張真,孟連生.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藝術院校圖書館空間再造:以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9,63(11):73-79.
[23] 俞國良,王青蘭,楊治良.環(huán)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3-63.
[24] 楊健.色彩與光影在交互性照明中的應用研究[J].光源與照明,2020(9):9-11.
[25] 比倫.照明、色彩與環(huán)境的科學化[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1988:55.
[26] 羅習羽.基于環(huán)境心理學的高校學生療愈空間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1.
[27] 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