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練員的角色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本研究以業(yè)余體校、省隊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8名教練員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表明三個不同場域中的教練員在角色實踐時扮演著多重角色,多重角色造成教練員角色內與角色間這兩個角色沖突的困境,針對教練員的角色沖突進行追因,認為教練員角色實現(xiàn)可以從自身調適、機構調適和社會調適這三個方面尋找突圍路徑。
關鍵詞:教練員;角色實現(xiàn);場域;質性研究
一、引言
面對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新使命、新要求,競技體育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1]。作為核心組成部分的教練員,在其中承擔的角色也將更加多元化,新使命對于教練員來說,不僅表現(xiàn)在奪標,還要發(fā)揮育人功能,他們既是領導者又是服務者、既是家長又是老師、既是管理者又是運動員的人格塑造者[2]。教練員角色的形成既是社會結構的反應,也是個體與情景互動的結果。這意味研究教練員角色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和新的理論視角。
目前關于教練員角色的研究存在靜態(tài)研究多,動態(tài)研究少;國外理論移植多,本土理論建構少;定量研究多,質性研究少等問題[3]。隨著競技體育不斷發(fā)展,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互動過程中,其角色是如何扮演的?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角色沖突?以及教練員角色實現(xiàn)所采用的策略具體有哪些?筆者以運動員個體的成長階段作為考察的切入點,研究其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的體校、省隊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這三個不同場域與不同階段下的教練員的角色及其實現(xiàn),一方面,通過研究希望能夠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一系列的動態(tài)性研究能夠以小見大,挖掘出三級訓練體系和體教融合不同場域中存在的矛盾及問題。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選取
本研究對象是筆者所經(jīng)歷的A市體校教練員、B省隊教練員和C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這三個階段的教練員。在研究者所處的運動階段在A市業(yè)余體校時的教練員分別為SXW和WB;在研究者所處的運動階段在B省S三線時的教練員分別為GF和SL;在研究者所處的運動階段在C大學校隊(本科)時的教練員分別為XJ和CZH;在研究者所處的運動階段在C大學校隊(碩士)時的教練員分別為CZ和ZHY;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線上網(wǎng)絡訪談、線下面對面訪談教練員的形式,并跟隊訓練獲取本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了解和觀察教練員在訓練場上和訓練場下的實踐邏輯、基本問題、現(xiàn)實矛盾以及背后較為隱晦的深層次問題,以提高質性研究的效度。
三、實踐:不同場域中教練員的多重角色
角色是個體和社會的中介,角色是一個聯(lián)結社會和個體橋梁并構成的一個有機體[4]。教練員作為一種社會角色,他處在社會結構中的某一特定位置,并承擔著扮演該角色的各種社會角色和期望。
(一)業(yè)余體校的教練員角色
作為研究的A市業(yè)余體校學校秉持“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校訓,是國家認定的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基地,為國家輸送了很多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體校教育從小學至中專,采用半訓半讀的模式。研究者通過個人經(jīng)歷和對教練員的深度訪談,梳理了教練員在業(yè)余體校中和運動員的互動中所采用的角色手段和承擔的社會角色。在與研究者本人及家長互動時采用“和家長溝通”“換位思考”“孩子健康”“未來前途”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談判者;在與研究者本人及家長互動時采用“檢查運動員吃早餐”“宿舍衛(wèi)生”“學習情況”“運動員安全”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監(jiān)護人;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運動員身體素質”“性格特點”“隊伍情況”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設計員;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思想教育”“場上作風”“生活習慣”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管理員;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激發(fā)潛能”“手勢”“點頭”“鼓勵”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促進者。
(二)省隊的教練員角色
B省女排是中國女排的重要后備力量,為國家隊輸送大量人才。B省三線隊伍的隊員每天的學習和訓練圍繞四點一線進行,三線運動員的學習和訓練與業(yè)余體校類似,采用半訓半讀的形式。其余時間圍繞周期性比賽進行訓練計劃,在重大比賽前往往需要進行封閉式訓練,文化課的學習通過后期補課的形式完成。研究者通過個人經(jīng)歷和對教練員的深度訪談,梳理了在B省三線隊伍中的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互動中所采用的角色手段和承擔的社會角色。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科學選材”“經(jīng)驗選材”“球場精神”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采購員;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整體階段設計”“個人階段設計”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訓練計劃者;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鼓舞批評”“引導內化”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訓導員;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平等交流”“相互信任”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合作伙伴;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個人積淀”“臨場指揮”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比賽領導者;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傳技育人”“為人師表”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人格塑造者;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答疑解惑”“提供資源”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職業(yè)規(guī)劃者。
(三)高校高水平教練員角色
C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為運動員專設運動員班,保證運動員的課時和訓練時間互不沖突。運動隊每年需要代表學校參加省級和國家級比賽,在全國大賽中表現(xiàn)出眾的隊伍有機會代表國家出國參加國外俱樂部的交流賽。高校教練員所面對的運動員和專業(yè)隊時明顯不同,“運動員學生”和“學生運動員”,似乎只是詞語上的顛倒,可是在辦運動隊的實際過程當中,它卻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研究者通過個人經(jīng)歷和對教練員的深度訪談,梳理了在C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中的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互動中所采用的角色手段和承擔的社會角色。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指導論文”“理論學習”“答疑解惑”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導師;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隊員與隊員之間”“隊員與教練員之間”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人際關系協(xié)調者;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排憂解難”“提供自身經(jīng)驗”“發(fā)展積極心態(tài)”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心理醫(yī)生;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相互支持”“換位思考”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朋友;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恪守敬業(yè)”“身體力行”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榜樣;在與研究者本人互動時采用“規(guī)劃設計”“促進發(fā)展”等角色手段時,教練員的角色為引路人。
通常三個階段的教練員角色體現(xiàn)在與運動員的互動中。A市業(yè)余體校的教練員處在運動員的成長初始階段,教練員與運動員的年齡差距較大,對初出茅廬的運動員,教練員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如:我教你學,我說你做的教學方式占主導地位,決定了教練員的監(jiān)護人與管理者的角色居于該階段的重要位置。隨著運動員的成長,在B省隊時期的教練員雖然主導作用依舊存在,但是其運作方式不同,更加突出了運動員的主體地位,教練員積極主動深入運動員的生活,拉近與運動員的距離,更加貼近運動員的實際,突出的是教練員人格塑造者、比賽領導者、合作伙伴等角色。在進入C高校運動隊之后,教練員不僅注重訓練與學習,而且還努力成為運動員的人生導師與知心朋友,運動員的主體功能更加強化,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調動與發(fā)揮,教練員的指揮方式主要是啟發(fā)性的指點,針對性的提示等,這一階段的教練員與運動員更強調的是平等關系。
四、困境:教練員角色沖突的現(xiàn)實表征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所有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jīng)歷相當多的內在沖突與不安全感?!盵5]教練員作為一個高度對運動員負責的角色,他承擔著運動員的安全與發(fā)展,成材與成人的雙重任務。這一角色活動常常成為社會公眾期望的焦點,被寄以較多、較高的期望。這些期望又因不同的期望主體而有較大的差異性,不可能同時被滿足,這就造成了人們對教練員的角色期望與角色職能之間相脫節(jié)[6],由于運動員這一培養(yǎng)主體涉及社會、學校和家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教練員這一角色的互動性較強,由此也構成教練員的角色沖突的兩種類型,即角色間和角色內的沖突。
(一)教練員的角色間沖突
角色間沖突表現(xiàn)教練員在扮演多重角色時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精神狀況。具體包括教練員與父母代理人的角色間沖突、工作與家庭的角色間沖突和研究者與教學者角色間的沖突。
教練員與父母代理人的角色間沖突主要存在于業(yè)余體校教練員,由于教練員訓練的對象處于未成年階段,原本屬于父母的那一份責任無形轉接到了教練員身上,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教練員在某種程度上還扮演父母的角色,在教練員有限的時間精力下,教練員的注意力同時要放在訓練場上和訓練場下,從而造成角色間的沖突。
教練員在工作與家庭的角色間沖突主要存在于省隊教練員,由于運動隊成績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自身的發(fā)展,迫使教練員的工作不得不圍繞“冠軍的夢想”而展開一系列的規(guī)劃,這一過程中工作-家庭之間的平衡問題相比較其他職業(yè)更加突出、尖銳。
(二)教練員的角色內沖突
角色內沖突表現(xiàn)在教練員個體對理想角色的認知與其實際角色行為的認識發(fā)生矛盾。具體包括性別角色沖突、不同角色期望而引起的角色沖突、來自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的角色沖突。
性別角色沖突主要表現(xiàn)在女性教練員身上。在現(xiàn)代競技領域里,教練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威信力、勇敢果斷、競爭精神、犧牲精神和吃苦耐勞等品質。這些特質造成的教練員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女教練員角色沖突的重要因素。
教練員由于不同角色期望而引起的角色內的沖突相比較角色間沖突更為明顯和突出。行政組織的實踐邏輯和教練員專業(yè)的實踐邏輯本該是目標一致,相互協(xié)調。然而在現(xiàn)實情況下,“奪標育人”往往會嚴重脫節(jié),表現(xiàn)在奪標先于育人,行政要求和職業(yè)晉升如同枷鎖束縛著教練員,使教練員感受到強烈的角色內沖突。
五、追因:影響教練員角色實現(xiàn)的內在動因
在解析三個階段教練員角色及角色沖突表征上,發(fā)現(xiàn)主要有組織環(huán)境因素、人際關系因素和個體因素在教練員的角色互動過程中觸發(fā)和推動了角色沖突的形成,影響并阻礙了教練員的角色實現(xiàn)。
(一)組織環(huán)境因素:歷史制度主義與組織內部的權力博弈
歷史制度形成的金牌的報酬遞增效應造成體教融合涉及的更多的是局部性改革。名次所帶來的各種利益關聯(lián)的印象,潛在的成為衡量各級主管部門和官員工作實效的重要標準。處在高壓環(huán)境下的教練員成為最大風險和壓力承擔的群體,個人工作績效的評價方式還存在原有制度路徑依賴。因此教練員在面對角色沖突和矛盾時往往采取妥協(xié)的方式,優(yōu)先考慮行政機構的意圖。
(二)人際關系因素:科層制控制與單通道的互動模式
科層制度因其自身的特點表現(xiàn)在教育組織里必然要以規(guī)章和權力等級制管理教育。長期以來,在組織管理方面,許多管理者非體育專業(yè)出身,存在明顯的外行管內行的情況,而教練員在以下達行政命令的執(zhí)行溝通為主的組織機構里得到的反饋溝通往往流于形式,這種僅靠執(zhí)行溝通的單通道互動模式造成的人際互動關系不順利是引發(fā)教練員的角色沖突的重要因素。
(三)個體因素:角色學習與角色調適能力不足
除了上述兩種因素的影響,教練員個體扮演角色時對角色認知與角色調適能力不足也是造成角色沖突的重要原因。我國運動訓練團隊實行的是多是主教練負責制,教練員每天帶隊訓練的同時還要面對很多復雜棘手的問題,在精力和時間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無法保證培訓時間,由任職準備不充分和專業(yè)培訓不足的教練員很容易由于角色學習不夠而產(chǎn)生角色沖突。
六、討論和建議
(一)討論
社會角色沖突的解決過程也就是角色實現(xiàn)的過程,角色實現(xiàn)的過程也就是主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過程。從根本上講,教練員的角色實現(xiàn)過程實質上是教練員社會化與繼續(xù)社會化的過程。
(二)建議
1.自身調適
教練員首先需要進行角色自審,踐行職業(yè)準則;其次,建立正確的角色認知,確定合理的角色承擔;最后,提高角色技能,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教練員作為運動隊主導,始終需要不斷發(fā)展自我,正視體育教學與科研的問題,不斷提高自我角色技能,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完善與發(fā)展。
2.機構調適
教練員所在組織機構是產(chǎn)生角色沖突和化解角色沖突的主要場域。因此,組織機構需要保證教練員角色資源供應充足,減少教練員的角色負荷感和非必要的角色扮演行為。建立健全暢通表達機制,暢通教練員自下而上的反饋和溝通渠道,加強對教練員情感支持、認知支持和行為支持等。建設合理的內部評估機制,關注教練員遠景的發(fā)展目標,建立過程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楊國慶.論新時代中國競技體育新發(fā)展[J].體育文化導刊,2019(03):11-16.
[2]鐘秉樞.教練員的工作目標與角色定位[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3(04):7-9+48.
[3]熊焰,王平,張寶峰,李榮,李贊.我國教練員研究進展與熱點評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02):139-144.
[4] Kahn R L, Katz 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M]. John Wile ySons, 1978:204.
[5]靳娟娟,俞國良.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與調適:角色理論視角的考量[J].教師教育研究,2021,33(06):45-51.
[6]蔡笑岳.試析教師角色的心理適應與沖突[J].中國教育學刊,1994(0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