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悠揚的樂聲、獨特的音韻,歷經(jīng)千年歲月長河淘洗,始終保持著神秘感。
琵琶
琵琶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屬于撥弦類弦鳴樂器。演奏時,演奏者豎抱琵琶,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中不可或缺的民族音樂瑰寶。
唐代是琵琶發(fā)展的興盛時期。當(dāng)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遂琵琶成為當(dāng)時盛行的樂器,而且琵琶在樂隊處于領(lǐng)奏地位。這種盛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進行了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p>
在唐代的文獻記載和詩詞中,有許多描述琵琶的精彩篇章,說明那時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進步,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
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發(fā)源于中國古代北部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原本稱“奚琴”,宋代稱“嵇琴”。
一般認為,胡琴由奚琴發(fā)展而來,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撥樂器的總稱,現(xiàn)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xiàn)深沉、悲凄的內(nèi)容,又能描繪氣勢壯觀的意境。最早記載奚琴的文字是唐朝詩人孟浩然的《宴榮二山池》:“竹引攜琴入,花邀載酒過?!彼未鷮W(xué)者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闭f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廣為流傳。
編鐘
編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興于西周,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編鐘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quán)力的象征。曾侯乙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guān)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shù)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編鐘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
編鐘雖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打擊樂器,但其音質(zhì)、音準、音色等方面,絕不遜色于排鼓、大鼓、大鑼、小鑼、大镲、小镲、缽等民族打擊樂器,也不遜色于定音鼓、馬林巴、鋁板琴、大軍鼓、小軍鼓等西洋打擊樂器,更不遜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擊樂器,其在世界打擊樂界中的地位已根深蒂固。
簫
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多管簫即“排簫”,單管簫稱“洞簫”。今之單管洞簫,唐代以前稱“笛”,宋代稱“簫管”。漢至唐代一直把橫吹和豎吹的兩種有側(cè)孔邊棱音氣鳴樂器統(tǒng)稱為“笛”。魏晉時期,豎吹的單管簫已有六孔,仍稱“笛”。故豎笛和橫笛常被后人混淆,為了區(qū)別兩者,樂家常稱排簫為“古簫”。唐宋之后,笛與簫已經(jīng)開始區(qū)分。例如,宋代學(xué)者朱熹所言:“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云簫方是古之簫,云簫者,排簫也?!敝敝了卧院螅胖饾u把排簫、洞簫、橫笛三者較明確地區(qū)分。依制作材料來分,有竹質(zhì)(紫竹簫)、陶瓷(德化瓷簫)、玉(白玉簫)、金屬(鐵簫)、紙質(zhì)(紙簫)等?!渡袝ひ骛ⅰ分杏涊d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簫的歷史悠久,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居于上端。簫適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diào),寄托寧靜悠遠的遐思,表現(xiàn)細膩豐富的情感。簫,幽靜典雅,令人回味無窮,陶醉其中。
笛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寫道:“笛,七孔,竹筩也?!钡炎?,是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戰(zhàn)國時,篪是祭神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但笛也非常流行,屈原的學(xué)生宋玉在《笛賦》中也曾講述過當(dāng)時南方的笛,與現(xiàn)代的笛已十分相像。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qū)別。
宋笛制式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fā)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并按伴奏劇種的不同分為梆笛和曲笛兩類。在民間戲曲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被當(dāng)作民族吹管樂的代表,稱其為“民樂之王”。
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籍記載琴的創(chuàng)制與華夏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guān),《琴操》記載“伏羲作琴”;《琴當(dāng)序》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禮記》記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fēng)”。古琴音域?qū)拸V,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極具東方文化特色。
古琴歷來備受文人階層所推崇,被尊為“國樂之父”“圣人之器”。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其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詩作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鐘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
塤
塤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地籟,乃是樂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籟的,在世界原始藝術(shù)史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塤最初可能是先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后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并逐漸增加音孔,發(fā)展成可以吹奏曲調(diào)的旋律樂器。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三千多年前,中國古代依據(jù)制造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種,稱為“八音”。其中,塤獨占土音。在古樂隊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詩經(jīng)·小雅》寫道,“伯氏吹塤,仲氏吹篪”;《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塤,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為之”。
笙
笙是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屬于簧片樂器中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xiàn)存大多數(shù)簧片樂器的鼻祖。其發(fā)音清越、高雅,音質(zhì)柔和,歌唱性強,具有濃郁的中國民間風(fēng)情。笙以簧、管配合振動發(fā)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并且對西洋樂器的發(fā)展亦產(chǎn)生過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傳統(tǒng)器樂和昆曲中,笙常常被用作其他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jīng)》的《小雅·鹿鳴》中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瑟
瑟是中國古代的撥弦樂器,形狀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因音階的不同而精心調(diào)配。古時,瑟常與琴或笙合奏。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其詩中寫道:“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瑟曾銷聲匿跡千年之久,其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弦樂器中所占比重最大。瑟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絕大多數(shù)出自東周楚墓,其他如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只有零星發(fā)現(xiàn)。
鼓
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做成的鼓。由于鼓具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且傳聲很遠,故而很早就被華夏先民所青睞,為軍隊助威之用。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dǎo)。鼓的文化內(nèi)涵博大而精深,雄渾的鼓聲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腳步,見證了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每一次跨越與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