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文化自信自強,才能理直氣壯向世界傳播自身文化。高校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密集地、散發(fā)地和傳播地,同時又是培養(yǎng)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的重要人才的主要陣地。專家指出,相對于知識教育,文化育人更強調文化整合能力的提高與培養(yǎng),這種文化的整合能力往往通過內化、積淀為人的心理結構,形成一定的人格。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學即文化,大學的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有計劃、有目的的文化過程,所謂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huán)境育人、服務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從區(qū)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出發(fā),發(fā)揮地域文化優(yōu)勢,不僅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彰顯大學使命和功能的需要,更是面向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各類各域需要的素質全面、技能突出人才的現(xiàn)實需要。
地域文化引入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是當地在歷史發(fā)展過程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創(chuàng)造和保存下來的一切文化資源,包括該地域在歷史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而形成的遺址文化、歷史文化,包括當地千百年以來遺存下來的民風民俗文化,以及該地域共有的思想境界、信仰追求、價值取向、生存狀態(tài)及人文積淀,是該地域所特有的各種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地方傳統(tǒng)生活歷史和精神觀念的資源結晶。所以,不管哪個地方的地域文化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都有其獨特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先烈遺志的必然選擇。紅色文化是指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發(fā)展形成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和鮮明的時代主題,特別是在當下紅色文化能起到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標識中國特色的價值作用,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紅色基因不僅存儲著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信息,還是后人繼承學習的精神財富。地域文化中有著當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地方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繼承汲取紅色文化的精神基因,因為歷史中的青年人塑造了紅色文化,當代青年人更要傳承紅色文化,只有繼承這種精神,才能不忘先烈遺志。
二是賡續(xù)優(yōu)秀文化、涵養(yǎng)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徑。地域文化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僅和其成長環(huán)境諸如家庭、教育等有關,而且還與其生活的地域有很大關系,地域文化是人對社會認識的積累和了解比起學校教育不可多得的資源。
三是豐富思政內容、提升教學效果的鮮活資源。大學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人才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就是培養(yǎng)做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就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建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思政課教學過程當中,讓大學生學習了解與其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地域文化,必然會潛移默化對學生發(fā)揮一種教育功能,地域文化中模范先進人物、特殊地域的文化精神內核會直接對大學生進行優(yōu)秀的文化的滋潤和人格的再塑,這種地域文化就會發(fā)揮更強的直接性和鮮活性。
寶雞地域文化在高職學生思政教育中的" " 價值分析
一、寶雞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特點
寶雞位于陜西關中西部,古稱“陳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地域文化資源特別豐富。
從類型看,寶雞地域文化呈多元化特點,既有物質文化,也有精神文化;從內容看,具有豐富性的特點,紅色文化突出,非紅色文化特別豐富,從歷時和共時結合觀察,有周秦文化、宗教文化、歷史文化、山水文化等;從分布地域看,寶雞十二個縣區(qū),每個縣區(qū)都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分布普遍且廣泛,隴縣龍門洞、千陽望魯臺、金臺北首嶺、金臺觀、渭濱大散關、陳倉釣魚臺、鳳縣兩當兵變策源地、太白羅馬灣遺址、眉縣張載祠等,這些地域文化資源在呈現(xiàn)方式上,大多以歷史遺址、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考古發(fā)現(xiàn)、文獻資料等形式保存,實物和文字并存,研究和推介兼具,開發(fā)和利用并舉。
二、寶雞地域文化的內容與類型
紅色文化:扶眉戰(zhàn)役紀念館、羅馬灣戰(zhàn)斗遺址、彭德懷紫荊村、任家灣軍事會議遺址、兩當兵變策源地紀念館、紅光溝航天遺址、長樂塬抗戰(zhàn)工業(yè)遺址,這些紀念館、遺址都蘊含了先輩們?yōu)榱诵轮袊慕夥攀聵I(yè)、民族大業(yè)的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航天精神和抗戰(zhàn)精神。
青銅文化: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量青銅器彰顯了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銘文記錄了漢字發(fā)展史和中華文明史。
周秦文化:周公廟、釣魚臺、周原博物館,這些廟、館和考古反映、記錄、保存、佐證了周時期的禮樂文化和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宗教文化:法門寺、靈山、金臺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些寺觀不但沿襲、發(fā)展、存續(xù)了佛、道精髓,而且其中的道義內核至今是人們內外兼修、修煉覺悟的精神內驅力。
歷史文化:先秦陵園博物館、大唐秦王陵等,集中展現(xiàn)了先秦和唐代諸侯、王侯的殯葬規(guī)模,對研究古代殯葬制度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遺址文化:鳳翔血池遺址、陳倉吳山遺址、下站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了秦漢延續(xù)百年的國家祭祀制度文化。張載關學“橫渠四句”成為關學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對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fā)展,強調個人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擔當,而千陽望魯臺則承載了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和優(yōu)秀傳統(tǒng)。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寶雞地域文化內容豐富、文化類型眾多、呈現(xiàn)方式多樣,具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地域特色。在高職思政教育中,地域文化有哪些價值呢?
三、寶雞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當代價值
首先,思政教育的資料價值。思政課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課程思政是學科教學進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根據教學內容與地域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適時穿插地域文化的相關內容,如地方歷史史料、人物傳記等,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還能起到愛國主義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作用,所以,地域文化具有資料價值。
其次,研學活動的實踐價值。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教學育人的長效機制?!敝朴喲袑W計劃,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紀念館等,開展主題研討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在這些地域文化資源中直接接受思想教育,這些鮮活、豐富的資源拓展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式,這些館、展、址等也成為思政課最好的實踐教學基地。
第三,文化傳承的精神價值。高校辦學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對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創(chuàng)新,從而使文化成為培養(yǎng)健全完善、精神豐富、人格完美的有效載體。文化傳承的核心是對文化主旨、精神、精髓的繼承、傳播、弘揚,地方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通過主渠道、主陣地,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過程,要把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精神內化為一種風貌、人格和魅力,抽象和外化為一種精神長相,帶動一種社會風尚,構建一種精神價值體系。如,寶雞職院生源的70%屬寶雞地區(qū),其余來自外省市,將寶雞地域文化滲透在思政教育中,讓學生熟悉和了解在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視域下,青銅文化、周秦文化就是寶雞地域文化的特色,“崇德尚禮、和諧包容、聞雞起舞、開發(fā)創(chuàng)新”的寶雞城市精神特質,不僅體現(xiàn)了寶雞的時代風貌,也代表了寶雞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向往,所以說,地域文化在被傳承中,其本身就具有一種精神價值。
寶雞地域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的" " 路徑探索
一、熟悉寶雞地域文化的“家底子”
在高職院校內,學生管理工作者、思政課教師和學科任課教師要善于學習、歸類、整理寶雞地域文化,熟悉本地地域文化的“家底子”。如前所述,對本地文化的內容、特點、類型等應該了如指掌、心中有數、運用自如。學科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在挖掘學科思政元素中,要善于尋找地域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契合點。如,歷史講授共產黨的革命奮斗史,離不開扶眉戰(zhàn)役,講抗戰(zhàn)精神就要挖掘長樂塬抗戰(zhàn)工業(yè)遺址的精神元素,大學語文講蘇軾的文學和民本思想,就要結合蘇軾初仕鳳翔時的“愛民親民、與民同樂”的“喜雨亭記”和東湖園林文化藝術等。
二、尋找地域文化與思政教育結合的“好路子”
課堂穿插是二者結合的最佳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需要,穿插課程內容相關的地方文化視頻、實物圖片、榜樣人物名言等,把地域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如,講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時,可結合張載關學“橫渠四句”詮釋內容大意,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育大學生要有社會擔當和責任意識。
主題研學是二者結合的有效方式。根據課程內容和目的要求、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確定研學內容,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研學活動,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遺址等,如以寶雞歷史人物為線索,可踐行以下主題,燕伋望魯臺與尊師重教、李冰與都江堰水利工程、文王訪賢與釣魚臺、馬融絳帳(絳帳傳薪)與培育英才,如以實物為線索,青銅何尊銘文與“中國”二字探源,這些人物、歷史事件、實物均代表了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可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以遺址為線索,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qū)集中體現(xiàn)了航天六院艱苦奮斗、探索創(chuàng)新、忘我犧牲的航天精神等。
精神分享是二者結合的最終目的。把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馬列主義的觀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浸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深處,外化為一種良好行為。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組織學生通過讀書報告會、主題征文、主題朗誦會、情景報告劇等,分享學習、參觀的感悟、體會和經驗,以此推動講好寶雞故事、中國故事;另一方面,大學生社團組織要擴展地域文化網絡影響,建設自我教育陣地,通過QQ群、微信、微博、論壇等,精心挑選具有本地域文化特色的資源,運用新媒體工具進行形式再造,向師生傳播積極向上、充滿地域文化色彩的主流價值觀念,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總結地域文化滲透思政教育的“金點子”
思政和學科教師要總結交流二者結合的教學經驗,以地域特色文化為載體,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和學科思政教育模式,如鳳翔是著名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xiāng),其中的鳳翔木版年畫、泥塑最為知名 ,寶雞職院又是全省高?!胺沁z文化”研究基地,可探索“美育思政+”的育人新模式,通過“手工技藝+藝術審美+文化體驗”,凸顯傳統(tǒng)技藝與大學生審美趣味的融合,讓大學生獲得情感和精神的雙重共鳴。
輔導員要總結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經驗和體會,通過“挖掘地域優(yōu)秀文化,講好寶雞好故事”主題班會,汲取民族文化精華,傳播和弘揚主流價值觀,在大思政背景下,借助專題活動、班級社團活動,把價值觀培育與塑造融入課堂內外,實現(xiàn)“文化+思政”雙重育人好經驗。
富有魅力的地域文化是思政教育最鮮活的素材,有著積極的作用,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整合資源,課堂內外大思政協(xié)同育人,熟悉本地域的文化特點,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不斷總結地域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總結和分享地域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的經驗,推動思政育人改革創(chuàng)新,從而讓這一育人的好思路走實、走深、走新。
作者簡介:
王碩,1990年生,女,漢族,陜西寶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及大學文化研究;冶靜芳,1985年生,女,漢族,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本文系寶雞市文旅局2022年研究課題“黨史教育背景下職業(yè)院校學生紅色經典閱讀推廣路徑研究”(課題編號:BJWL2022-O3)階段性成果之一。作者單位: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