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陪同朋友老顧、小吉一行,參加白雅雨烈士追思活動后,我們前往葵竹山房現場采風,沿途聊起了狼山的變化、寺廟藝術等話題。
眾所周知,狼山是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首,卻鮮有人窺破狼山寺廟“金龍伏狼”的建筑布局。且不說這種布局也是名列全國寺廟構建藝術之首的,僅就眼前的騰挪跌宕氣勢已令人嘆為觀止。
我推斷從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即公元976年開始支云塔的建造,就已經預伏金龍的雄姿。整體布局以狼山為依托,將廣教寺全部建筑勾連納入,構成一條張牙舞爪穿云破霧的“金龍”真身。你看,“金龍”呈頭下尾上從天而降的態(tài)勢:廣教寺山下金剛門為洞開的龍口,大佛殿現法乳堂就是其龍頭,兩側的輪藏殿、大悲殿分明是龍的兩只犄角,山頂的建筑群便是龍的后軀,支云塔不就是甩入云霄的龍尾嗎?半山腰的葵竹山房、三仙祠乃是伸展的兩只龍爪。那貫通上下蜿蜒曲折的山道,就是臆想中的軀體。每當月色朦朧或是晨曦降臨時,你會感受到金龍?zhí)膳P的安靜。而當游人香客在蜿蜒山道行走時,你恍然覺得金龍復活,陽光下晃動的人影如同閃動的鱗片。一剎那,眼前這條金龍就活靈活現起來。倘若云遮霧漫時,又使人覺得神龍見頭不見尾。
老顧插言,“伏狼”的構思,才是本質之所在。伏狼者,安撫人心也,自然包括明佛理、去嗔癡、養(yǎng)善念。昔日相傳有白狼踞其上,為非作歹。大圣云游至此,決意為民除害,裝扮作行腳僧人,向狼精商借一衲之地。用一襲袈裟遮遍全山,狼見此知是大圣化身,愿意讓出此山。現今,從狼山東大門進,在入山之門西側,有大白狼塑像,便是故事的一部分。
我們來到通往葵竹山房的小路進口銅獅旁??裆椒渴抢巧剿聫R藝術精華之所在。原名四賢祠,明嘉靖32年,即公元1553年建?!吧椒俊倍郑鲎詮堝酪盟未笤娙颂K東坡《宿臨安凈土寺》中詩句:“明朝入山房,石鏡炯當路。”葵,即蜀葵,開黃花;竹,天竹,結紅果。房內兩種植物,暗喻南通明代詩人姚存的詩句“登臨莫謂尋花晚,竹翠葵黃此一時”中的葵竹。
四賢祠依山取勢,構園精巧,占地僅半畝,卻創(chuàng)造出“景貴于深,不曲不深”的幽深環(huán)境,被載入名傳中外的《江南園林志》中。
我們順著向東蜿蜒石鋪小徑,見兩邊靜臥著九塊形狀各異的大石,石上刻有古人游山的詩作,末尾一塊怪石上刻著“迎賓石”三字,我聽見一年輕的情侶在自語,賓至如歸好溫馨。是的,黃山上迎客松是華夏禮義之象征,享譽世界,這兒的迎賓石不也正有此意嗎?
“待月坡”因其最先得到月光的照臨而得名,也是賞月最佳去處。身臨此境,既有《南史·謝惠連傳》“對吾飲者,惟當明月”的浪漫,又有待月西廂下的遐思。耐人尋味的是整塊待月坡石中,突然冒出一塊似古琴古箏大小的謂之“眠琴石”,取“眠琴綠陰”前兩字。想當年,葵竹山房主人詩僧芥舟在此撫琴覽勝,好不舒適!石后見一丈有余“飲虹澗”,昔日淙淙流水,如今枯竭,大概不在雨季罷了。轉身一睹三面玲瓏碧云半天閣的御碑亭,恰到好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御碑上刻著康熙大帝兩次下江南分別賜予狼山總兵劉含高和知縣施其禮的詩文。
轉過御碑亭,來到一個相對大的場地,一堵白墻北端,敞開紅色大門,門楣上方嵌入清末狀元張謇書《葵竹山房》的橫匾。葵竹山房原名準提庵,這四合院始建于明嘉靖十年四賢祠和三辰軒所在地。四合庭院是葵竹山房主體建筑,園內布景小中見大,東西相連,形成“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格局,山房南臨崖望江,北倚絕壁,斜向上支云塔巍然,下俯左視,望江亭翼然相望,四面皆美景,而匾額題名更具意味。
朝南“法苑珠林”為葵竹山房主建筑,得名于唐高僧道宣所著《法苑珠林》,法苑,佛教語,指佛法所在之處。院落東為“塔蔭堂”,內高懸鄭板橋書“十指成林”大橫匾。南為“一枝棲”,西為“退隱后潛心學習”之意的“退藏精舍”,我們到來,德祥法師正在專心致志做功課,木魚聲不緊不慢,清澈回蕩在庭院內。
院內四季花木扶疏,山石重疊,有五百余年的檜柏,其干猶如怪蟒出水;有二百多歲的羅漢松,其枝猶如虬龍舞空;可惜四十年前見過的百年茶花,不見了蹤影;有雪白的銀薇,三九蠟梅,三秋桂子更待秋后花香溢人。
德祥法師做完功課,陪同我們緩步西行,通過僅能一人行走的過道,進入一小小水院。來到院內一幢假二層小樓,樓椽懸掛《半粟》匾額。在當年芥舟會客的地方熱情接待了我們。倚樓俯視,半粟樓下有幾塊條石搭成的橋,謂留云橋,橋下為青蓮池,橋左“青蓮池畔”。元人喜歡以“青蓮池上”為題作詞,其中元初丘處機的“長生之道,以清心寡欲為要”思想,更貼近青蓮池取名初衷;此處青蓮有字無蓮,喻佛眼,與清廉諧音,“一品青蓮若為官,光風霽月伴清廉”。橋右為水云深處,宋朝劉子寰《齊天樂·壽史滄州》中“似畫出西湖,水云深處”。這里水云深處,是自有菩提,順其自然,實現無我境界。我們流連良久的是《半粟》匾額文字。
《半粟》大有深意,令人琢磨,抄錄如下:“狼山準提庵有亭翼然,背山面海,住持僧芥舟請以半粟書其額。摹減滄海一粟之半云爾。噫!海耶?粟耶?滄海耶?一粟耶?夫人爭,何常以之為一則一,以之為半則半?大千世界孰與爭也?古今作退步思者皆當如是觀。芥舟于此共有慧心歟?吾因書以付之。彭玉麟同治十一年壬申秋上月上澣吟……”
細品題識,玄機在于進退之間半粟足矣。謂半,不止持謙為德,也蘊進取為智。既為半,不可強為一;既為半,更要爭為一。彭玉麟讀懂了芥舟,芥舟讀懂了山水,山水即為人生,人生蘊含機遇,空山寂寂,禪意綿綿,正所謂惺惺相惜,緣在一場自覺矣。
彭玉麟,人稱雪帥,三中狀元,精通詩書畫,酷愛梅花,喜畫老梅,自稱十萬梅花王,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
芥舟,南通名詩僧,喜書琴棋,出家準提庵,位于狼山半山腰。前瞻大江,后貼峭壁,院落幽靜,樓臺錯綜,雖一枝之地,卻處處以小中見大自娛。據此,芥舟懂得滿足,懂得珍惜,懂得“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半稱心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和智慧。
芥舟與鎮(zhèn)江金山寺主持芥航,志同道合,互為好友,時稱二芥。在半粟樓南,有一敞開大門,芥舟每逢送客到止即回。這扇門開啟,另有一番情趣,此門平時應關著,這樣,賓客從法苑珠林向西走,一條窄長通道到水云深處,好一個幽靜地方,談學、傳道、論經、賦詩……送客開啟此門,馬上有種豁然開朗、眼前一新的感受。噫!歸路就在腳下。
過了水院,我們三人進入依山所建曲形過廊,室內一下陰暗起來,晴天似霧。出廊道,豁然開朗,花香鳥語,另一番天地。陪同僧人指著腳下說:“這是半千石,取蘇州半個虎丘千人石之意?!蔽夷恳暳艘幌拢鋵嵑苄?,僅二三十平方米而已,然而,可與蘇州千人石相比美。衡石樓、讓一著棋閣同建半千石上。很有意思的是衡石樓的建筑,園藝師將假二層樓建在一塊如同大鞋子的凸起覆石上,我從南向北瞇著眼看,衡石樓就像一只臥地雄獅,張開大嘴,覆石呢?好像獅口中戲耍的繡球,臆想的境態(tài)真讓人叫絕。樓上就是芥舟的書房。山后是一片山崖,叫香積崖,山巖上生長一種野菜,謂諸葛菜,相傳是諸葛亮行軍用菜,到此,一種野趣與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古稀之年,小半天采風,有點氣喘吁吁,年輕的小吉,善解人意,指著“讓一著”棋閣內一石幾和幾張石凳說:“老同志,小歇片刻,如何?”“好的,好的?!蔽疫B聲應和并請老顧先坐。
環(huán)顧四周,讓一著棋閣臨飲虹澗,面東——軍山在眼前;南墻是漏窗,近,氣勢恢宏的狼山南大門,遠,滾滾長江東逝水,船只穿梭往來。西、北墻壁嵌有明萬歷年間石碑,我欣賞之余,幡然醒悟:這石碑是有意而為之,彌補了西、北兩面無自然景觀之缺憾。讓一著棋閣成了真正意義的四面觀看的閣。庭院雖小,處處有玄機、藏學問。我數了一下共15塊,被譽為狼山小碑林,大碑林在北麓園題名坡??上]有墨描,字跡難辨,多少有點掃興。
“讓一著”吧,人生中的事情就如下棋一樣變幻莫測,讓一著并不意味著我損失了,心寬似海,容納百川才能達到無我境界。
作者簡介:
陸林,男,1948年4月生,江蘇南通人,畫家,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