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藻井圖案作為中國古代裝飾圖案中最為精美的藝術創(chuàng)造之一,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文章從隋唐藻井圖案出發(fā),探究其藝術原理和審美技巧,用來指導當下絲巾圖案設計的發(fā)展。通過對藻井圖案視覺元素的挖掘和提取,與之將現(xiàn)代設計手法和理念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符合當下大眾審美需求,具有當代商業(yè)價值的絲巾作品。將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進行了巧妙的結合可以為當代設計師進行圖案的繼承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隋唐藻井圖案;絲巾設計;傳承與創(chuàng)新;圖案設計;藝術
中圖分類號:J22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6-0010-04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exquisite artistic creations in ancient Chinese decorative patterns,caisson pattern has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artistic charm,especially developed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accompanied by the prosperity of economy and culture,during this period,the design of the ALGI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rt principles and aesthetic techniques of the design of silk scarves in terms of its shape,elements,composition,color and so on. By mining and extracting the visual elements of the pattern,we combine the modern design techniques and ideas with it. To create a contemporary aesthetic needs of the public,with contemporary commercial value scarves works. The clever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 design can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for contemporary designers to carr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esign of algae well pattern.
Keywords:Caisson pattern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Silk scarf design;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Pattern design;Art
伴隨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被注入現(xiàn)代設計中去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積累,大量優(yōu)秀文化遺產為設計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代表的隋唐藻井圖案,將其應用到現(xiàn)代絲巾設計中去,來提高絲巾品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產品附加值,已成為當下設計師所聚焦的重點。由此可見,隋唐藻井圖案在當代絲巾設計中有著重要影響。
(一)隋唐藻井文化歷史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活躍,多元文化體系的碰撞,思想文化的開放,為隋唐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隋朝初期,國內政權趨向穩(wěn)固,伴隨著隋文帝的一系列改革的推出和實施,百姓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大運河的開通使用加強了南北城市之間的聯(lián)系,經(jīng)濟的交流,帶來的是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體系的相互交織,在繼承南北朝時期的基礎上,隋朝前期的政治文化穩(wěn)定為藻井圖案的發(fā)展打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隋朝中期是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從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到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中國南北終于迎來的大一統(tǒng)時期,國力得到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藝術文化發(fā)展來到頂峰,這一時期,是隋朝藻井圖案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隋朝晚期的藻井圖案整體是對隋朝中期的延續(xù),但由于社會風貌的影響,藝術風格方面沒有隋朝中期藻井圖案的磅礴大氣,受西域文化的影響減弱,越來越多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至唐朝建立,絲路的進一步繁榮,佛教道教廣為傳播,外來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交織,對唐朝藻井圖案的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借鑒充分地體現(xiàn)在藻井圖案的發(fā)展過程中。隋朝和唐朝前期是藻井圖案藝術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藻井藝術上承北朝遺風,乃至上古三代之傳統(tǒng),又求新求異,孕育出瑰奇多變的隋代圖案、盛大華麗的唐代圖案,并開啟晚唐五代之新風。
(二)藻井圖案概念界定
藻井最初作為古代中國木制建筑內部裝飾手法(如圖1),即所謂的“天花板”,通常裝飾在宮殿,寺廟等建筑內。藻井整體結構呈現(xiàn)上圓下方的形式,這與古人相信“天圓地方”的說法相一致,其中蘊含著中國古代傳統(tǒng)造物思想的內涵。內部裝飾中常用水生植物如蓮花、荷葉等,體現(xiàn)了古人想借此來規(guī)避火災的愿望。藻井在漢代的建筑裝飾形式中已經(jīng)較為常見,并且伴隨著審美觀念的轉變,從最開始滿足實用功能發(fā)展出具有裝飾功能的結構。其中以隋唐的莫高窟藻井圖案最為著名,是藻井中的一個分支,圖案種類豐富,造型精美,藝術成分極高。藻井圖案看似千變萬化,但它們都有一個核心架構——疊澀式藻井。將建筑的方形圓形或八角形疊加成結構嚴謹,疏密有致的空間感構圖,并施以各種花紋,彩繪以及雕刻,此稱之為藻井圖案。
在隋朝早期,藻井圖案構圖方面繼承了南北朝時期藻井的三重套斗式構圖,裝飾紋樣以圓形蓮花為主,中心裝飾有“三兔共耳”圖案(如圖2)。受佛教文化影響,邊圈常裝飾有“忍冬紋”“千佛紋”“蓮花紋”?!奥?lián)珠紋”在這一時期也常被用于圖案裝飾中。其中忍冬紋在隋朝早期藻井圖案中畫風秀麗纖細,與藤蔓相互纏繞,手法精妙,造型靈動多彩,以敦煌莫高窟305窟最具代表性。藻井圖案發(fā)展到隋朝中期,擺脫了南北朝時期的構圖方式,發(fā)展出中心方井式。圖案元素相較于隋朝早期更加精致生動,又吸收了外來文化形式的圖案。整體結構從“方形內部—垂?!边^渡到了“方形內部—邊飾—垂?!保ㄈ鐖D3),增加了藻井圖案整體的節(jié)奏感,邊飾仍以“忍冬紋”“蓮瓣紋”“聯(lián)珠紋”為主,奠定隋朝中后期藻井圖案的主要形式。隋唐晚期藻井圖案延續(xù)中期圖案的特征,受到社會動蕩的影響,整體風格相較于中期風格略顯拘謹,中心方井結構變小,整體趨于簡單,中心圖案多為八瓣蓮花,多瓣蓮花或井心色輪。邊飾除繼承中期的“忍冬紋”“聯(lián)珠紋”外,又有“菱格紋”等紋樣。
初唐前期絲路暢通,佛教空前發(fā)展,外來文化進入主流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對藻井藝術的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這一時期藻井圖案既是對隋晚期的繼承,又呈現(xiàn)出轉向盛唐的華麗之勢,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特點,風格多變,造型奔放。同時,植物紋樣興起,中國裝飾紋樣形成以植物為主題的形式,“葡萄紋”“石榴紋”開始出現(xiàn)。中西文化大交流背景下,“寶相花”“卷草紋”等初步成型(如圖4)。初唐藻井圖案呈現(xiàn)出佛教影響下的理義和世俗文化相結合的審美特點。初唐藻井根據(jù)井心裝飾不同,可以分為葡萄石榴紋藻井、石榴蓮花紋藻井、蓮花紋藻井。蓮花紋藻井是初唐藻井圖案的主流,石榴,葡萄紋藻井數(shù)量雖有限,但是初唐藻井圖案的代表。
隋唐時期作為藻井圖案發(fā)展歷史上承前啟后的特殊歷史時期,雖前后時間跨度較短,但由于統(tǒng)治者的改革措施,社會思潮的變革以及歷史文化的頻繁更替,使得這一時期的藻井圖案類型豐富,既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精髓,又充分表達了社會歷史的變遷過程。為更好地對比分析這一時期的藻井圖案的演變過程,筆者結合參考資料對隋唐藻井圖案進行了整理歸納,見表1。
(一)飄逸靈動的造型之美
隋唐時期的藻井圖案紋樣從開始的忍冬紋,水波紋等單一紋樣,經(jīng)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社會思潮的推動,融合東西方文化特征的纏枝蓮花紋樣、聯(lián)珠紋與異獸紋的組合(如圖5)等紋樣登上了裝飾舞臺。這些紋樣造型多樣,線條飄逸靈動,其中,動物紋樣以三兔蓮花紋為代表,以蓮花為中心,周邊三只兔子共用一耳,相互嬉戲,造型頗具動感,畫面充滿趣味。植物紋樣中常見的如忍冬紋,到隋朝中期,線條逐漸變得纖細,更加趨向寫實表現(xiàn),雖到隋朝末期結構簡化,出現(xiàn)衰弱趨勢,但經(jīng)過唐初將忍冬紋體系中加入其他樣式的紋樣,卷草紋,寶相花等風格強烈的紋樣出現(xiàn)。人物紋樣中以飛天造型韻律感最為強烈,隋朝飛天造型多變,動作行云流水,動感節(jié)奏俱佳,婀娜多姿。
(二)華麗高雅的色彩之美
經(jīng)歷南北朝時期的動蕩局勢,促使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伴隨著隋朝大一統(tǒng),在繼承了南北朝時期藻井色彩審美經(jīng)驗的基礎上,隋朝早期藻井圖案色彩繪制沉穩(wěn)而莊重,不僅延續(xù)了南北朝時期的石青、石綠、土紅等色,并且出現(xiàn)了橘黃、朱砂,翠綠、灰綠等前所未有的新顏色。發(fā)展到中期表現(xiàn)出溫暖而明亮的效果,工匠師傅運用對比、調和、疊暈等技巧,在增加圖案色彩對比的同時,又使得它們和諧地統(tǒng)一在畫面之中。到后期,隋朝藻井圖案逐漸過渡到初唐的藝術風格,整體風格精美絕倫。唐朝用色范圍更加寬闊,色彩搭配豐富多變。以初唐莫高窟392石窟為代表,圖案以朱砂色為底,青綠色為方井內部底色,大膽地加入黑色,將青綠色和朱砂色的對比進行中和。畫面整體對比強烈又不失和諧,并以些許白色點綴畫面,風格磅礴大氣,華麗典雅。
(三)井然有序的構圖形式
藻井圖案的結構,即圖案整體的框架,在此基礎上,藻井圖案的元素方可安置其中,色彩置于其上??v向比較隋朝藻井圖案的發(fā)展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主要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方井套疊結構(如圖6),后來發(fā)展為“方井—邊飾—垂?!钡闹行姆骄Y構。方井套疊結構整體布局井然有序,層次分明,有一種縱向的視覺效果,而中心方井結構則通過簡化邊框,更好地突出了井心的裝飾。從形式美角度出發(fā)來看藻井圖案,其大多呈現(xiàn)對稱布局,可以將觀賞者的視線很自然地引入中心位置,層層遞進地欣賞藻井圖案,給予觀者穩(wěn)定的視覺平衡。中國古代對稱式構圖所體現(xiàn)的秩序感和莊嚴感在藻井圖案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藻井圖案復雜多樣的裝飾紋樣放置于安排好的框架結構內,這也是藻井圖案雖繁復但有序的重要原因。
(一)現(xiàn)代絲巾設計概述
17世紀后期,絲巾主要作為頭巾,和帽子相搭配使用。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yè)革命后,絲巾得到大規(guī)模生產,開始普遍流行起來,走入尋常女性日常服飾穿搭中。進入20世紀,絲巾的設計越來越多元化,現(xiàn)代絲巾就此誕生,復古風和現(xiàn)代風并存,款式豐富。隨著現(xiàn)代紡織材料的進步,絲巾的面料材質種類變得豐富,亦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時節(jié)來選擇不同材質的絲巾進行搭配,其中逐漸出現(xiàn)了棉、麻、絲、毛、化纖、混紡等面料,絲巾設計已經(jīng)成為紡織品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創(chuàng)意設計方向。絲巾成為傳播文化,宣揚審美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國外絲巾生產商以愛馬仕作為代表,憑借其獨特的設計風格,精湛的做工以及藝術設計感染力,文化魅力沖擊中國本土絲巾市場。中國本土絲巾品牌中有少數(shù)缺乏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抄襲搬弄現(xiàn)象嚴重,獨創(chuàng)性受到打擊。
基于以上現(xiàn)象,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表的藻井圖案用于本土絲巾設計中,對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一方面,絲巾作為現(xiàn)代服飾配件,男女老少皆可進行穿搭,對文化的傳播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將隋唐藻井圖案的元素,色彩,結構等用于現(xiàn)代絲巾設計,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時尚巧妙結合,增強本土絲巾品牌文化底蘊和藝術氣息,更好滿足當下消費者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
(二)隋唐藻井圖案在現(xiàn)代絲巾設計中的運用實例
對隋唐藻井圖案的研究傳承與創(chuàng)新近幾年一直是國內設計師聚焦的重點,其中也不乏出現(xiàn)了眾多的優(yōu)秀作品。
中國原創(chuàng)服飾配飾輕奢品牌BANAFLY蕉蝶的《一眼千年》系列絲巾作品(如圖7),設計師提取敦煌莫高窟隋朝407窟藻井中的“三兔共耳”圖案,將其置于畫面中央位置,三只兔子相互追逐嬉戲,造型靈動,預示著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循環(huán)往復的世界觀。在構圖方面借鑒藻井圖案的中心方井式結構,整體構圖井然有序,繁而不亂。方井結構內繪制有蓮花紋樣,飛天人物紋樣,卷草紋等傳統(tǒng)圖案,環(huán)繞在絲巾外圍,形式上對稱均衡,人物隨風飄逸。裝飾紋樣線條纖細灑脫,配以云氣紋,動物紋樣。該作品在借鑒隋朝傳統(tǒng)藻井配色基礎上,加入橙色,輔以土黃色,使得絲巾整體充盈著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同時又具有現(xiàn)代審美氣息。
《絲路仙音》是國內本土品牌aurora奧羅拉絲綢旗下的一款絲巾作品,靈感來自中國古代傳統(tǒng)藻井圖案,結構采用方井構圖形式,將莫高窟壁畫中標志性的人物裝飾元素飛天紋樣作為絲巾圖案的中心位置,內容豐富多彩,設計師提取了例如寶相花,蓮花紋,三兔紋,卷草紋等元素,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韻律進行組合,整體結構對稱,紋樣之間有靜有動,動靜結合的同時賦予畫面趣味性。顏色上整體配色雅致,黑色作為底色,用飽和度較低的黃色,藍色,土黃作為點綴裝飾畫面,具有明顯的層次效果(如圖8)。
在進行絲巾設計的應用實踐中,筆者以《井·夢》來作為絲巾主題,以隋唐時期藻井圖案作為靈感來源,進行頭腦風暴和創(chuàng)造性構思,思考將古代藻井圖案元素和現(xiàn)代設計相結合,通過對比的方式來突出不同時代的審美價值。在繼承隋唐藻井圖案基本格局的基礎上,融入現(xiàn)代圖案創(chuàng)意設計技巧,從元素,構圖,色彩3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創(chuàng)作結合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審美氣息的絲巾作品。
(一)隋唐藻井圖案在《井·夢》中的解構、重組運用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fā),對隋唐時期藻井圖案元素進行提取和轉化,運用到絲巾設計中去,對提升絲巾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提取藻井圖案中的幾何紋樣,蓮花紋,寶相花,在設計過程中運用現(xiàn)代設計語言對傳統(tǒng)紋樣進行重構設計,傳統(tǒng)的蓮花紋樣為多瓣蓮花,視覺上相對傳統(tǒng)。筆者提取其視覺特征,轉化為幾何蓮花紋樣,視覺上借鑒了現(xiàn)代裝飾元素風格,對其藻井圖案中的幾何紋樣進行提取解構,保留其外形特征的同時,加入流行色體系,展現(xiàn)出具有現(xiàn)代審美風格的幾何圖案。其中,將傳統(tǒng)蓮花紋運用形式美法則進行再設計,展現(xiàn)出具有美感的上下比例,線條由曲折轉變?yōu)槠交?,加入對比色系加強視覺效果(如圖9)。
此外,筆者創(chuàng)造性地將代表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結構進行符號化處理,提取以東方明珠為代表的上?,F(xiàn)代建筑形式,通過解構,重構的設計技巧賦予其全新的外在形式,采用線條和塊面的結合突出建筑外形特征,配色方面采取較為強烈的對比色方案,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如圖10)。元素安排方面筆者突破絲巾結構束縛,大膽采用俯視的構圖視角來展現(xiàn)元素,營造出立體空間感,與平面藻井圖案形成強烈對比,讓現(xiàn)代建筑與傳統(tǒng)圖案進行一場跨越古今的交流和碰撞。
(二)隋唐藻井圖案構圖在《井·夢》中的創(chuàng)意運用
絲巾圖案設計中主要涵蓋了構圖,元素,色彩三大要素,構圖作為絲巾圖案的框架結構,在絲巾的視覺感知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井·夢》系列絲巾構圖設計上,借鑒隋唐時期藻井圖案的中心方井式結構,絲巾圖案的其他要素圍繞著這一結構展開。筆者在進行絲巾的構圖形式創(chuàng)作中,同樣參考了隋唐藻井圖案的構圖形式,采用疊澀式的空間感構圖,畫面整體凸顯遠近的空間效果。為避免構圖形式過于嚴謹呆板,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放射性結構元素,將俯視構圖元素插入中心位置,對原本的結構進行打破和沖擊,使整個絲巾畫面視覺效果進一步提升(如圖11),是作為本次設計中的一大創(chuàng)新亮點。
(三)隋唐藻井圖案在《井·夢》色彩中的運用
色彩是觀者感知絲巾圖案時的第一視覺印象。任何有形的圖案物體通過不同的用色搭配能夠產生與眾不同的感知傳達效果,由此可見,色彩在絲巾圖案中的重要作用。隋唐藻井圖案的色彩形式豐富多彩,將藻井圖案的裝飾提升到了更高一層的視覺效果,凸顯了古代工匠家高超的審美意識和制作技巧。隋朝時期的藻井用色主要以土黃色和藍色相搭配,整體效果明亮而大膽。筆者在《井·夢》系列絲巾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隋唐藻井圖案的用色技法,提取藍色,土黃色作為主色調,同時,加入亮橙色、綠色、粉色等色提升了畫面的活躍性,賦予現(xiàn)代性美感的同時,加強色彩之間對比,圖案元素在此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對元素進行上色時,考慮色彩之間的冷暖變化和節(jié)奏性(如圖12)。
(四)《井·夢》系列絲巾圖案整體效果
運用專業(yè)繪圖軟件將整體的結構骨架通過草圖形式繪制完畢,根據(jù)最終稿效果安排元素的安放位置。按照設計構思通過上色繪圖軟件將元素線稿進行上色,上色過程中注意整體的色彩對比和統(tǒng)一關系,以及和主題的相關聯(lián)性。最后過程對畫面進行細微調整和修改,并增加細微修飾,彰顯絲巾圖案的趣味性。
《井·夢》系列絲巾配色方案一,底色采用深藍色,與絲巾元素的淺藍色,粉色,紅色拉開層次對比。配色方案二整體采用土黃色以及亮橙色作為主色調,加入綠色,藍色等對比色強化視覺效果,畫面色彩絢麗。元素圖案在借鑒參考了隋唐藻井圖案,如寶相花,蓮花紋,幾何紋等傳統(tǒng)紋樣的基礎上,將代表現(xiàn)代文明的當代建筑進行符號化處理,俯視的元素形式打破因結構規(guī)整可能帶來的單調乏味(如圖13)。
通過此次設計實踐,筆者在鉆研隋唐藻井圖案符號形式層面以及文化內涵層面的同時,充分意識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通過絲巾設計加以傳承保護,也可以運用在與大眾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各類文創(chuàng)設計中,用傳統(tǒng)文化將大眾包裹,讓中華文明在現(xiàn)代社會迸發(fā)新的魅力的同時培養(yǎng)大眾的藝術修養(yǎng),促進審美意識的形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隋唐藻井圖案伴隨歷史發(fā)展演變出眾多新分支,新紋樣造型。它們無不述說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為設計師進行文化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源泉和素材寶藏。從文化角度出發(fā),繼承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作為本土設計師的責任,我們在發(fā)掘這些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其的深度解讀和鉆研,了解在其視覺感知下的思想淵源,文化底蘊,更好地保護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讓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設計共同助推中國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筆者通過將隋唐藻井圖案運用于絲巾創(chuàng)作中,印證藻井圖案在當代絲巾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可行性,通過對傳統(tǒng)元素的挖掘、提取、解構、重組,賦予其現(xiàn)代生命力,符合當下主流審美意識,強化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牛晴晴,陳曉鵬.絲巾的發(fā)展與造型藝術分析[J].西部皮革,2022,44(02):21-23.
[2]張夢琦,駱廣東.隋代莫高窟藻井圖案的審美特征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3,(07):47-49.
[3]索麗媛.敦煌藻井圖案在產品視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絲巾圖案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3,(14):103-105.
[4]黃子健.初唐莫高窟藻井圖在現(xiàn)代服裝中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以329窟為例[J].西部皮革,2023,45(02):87-89.
[5]崔茜琳.敦煌藻井圖案元素在絲巾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西部皮革,2022,44(16):79-81.
[6]溫朝一.隋朝莫高窟藻井圖案在絲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22.
[7]楊小斌.莫高窟隋唐壁畫的色彩及情感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
[8]付好.唐代莫高窟藻井圖案在現(xiàn)代家用紡織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