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荀子“化性起偽”理念主張人性初始為惡,但可通過后天教化和個人修養(yǎng)轉變?yōu)樯?。與孟子的“性善論”不同,荀子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性偽之分”,認為人性中的惡需要通過圣人教化、禮法約束和個人努力來轉化,鼓勵通過教育和自我修養(yǎng)提升道德水平,促進個人和社會和諧發(fā)展。荀子的思想在當代仍具有價值,對高校德育、社會道德建設、家風傳承和法制建設都有積極啟示。
關鍵詞:荀子;化性起偽;性偽之分
中圖分類號:B2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22-0153-04
The Internal Logic and Contemporary Revelation of Xunzi’s Thought of “Hua Xing Qi Wei”
Chen Yi
(School of Marxism,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Abstract: Xunzi’s philosophy of “Hua Xing Qi Wei” posits that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evil, but it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goodness through postnatal education and personal cultivation. Unlike Mencius’s “Theory of Innate Goodness”, Xunzi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and educational influences. He introduc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artificiality”, suggesting that the inherent evil in human nature can b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teachings of the Sage, the constraints of rites and laws, and efforts of individuals. Xunzi encourages the enhancement of moral standards through education and self-cultivation to foster harmony in both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Xunzi’s philosophy remains valuable in contemporary times, offering positive insights into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 family tradition, and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Keywords:Xunzi; Hua Xing Qi Wei; distinction between “Xing” and “Wei”
荀子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社會紛爭不斷的社會背景下,因此他的學說更加具有現實主義傾向。譚嗣同曾說:“兩千年來之學,荀學也”[1],可以看出荀子思想影響之深遠。其中“化性起偽”思想注重個人德行的培養(yǎng),認為人可以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下充分發(fā)揮個體內驅力,去除人性中“惡”的一面,達到“君子、圣人”的境界。
一、“化性起偽”思想的生成邏輯
從荀子與儒家的關系來看,荀子既是儒家,卻又不完全是儒家,他的思想特點是“儒法融混”[2]。荀子首次提出了“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首先,他們二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孟子認為人生來便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人性本善的根據。但荀子主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3]228。人的本性是惡的,之所以有善,那是人為的結果,他批判孟子沒有把人的本性與后天的培養(yǎng)進行區(qū)分,“人之生,固小人也”[4]252,人的本性就是惡的。其次,二人的觀點發(fā)展途徑不同。孟子認為性善論的修養(yǎng)辦法關鍵在于反求諸己,即通過主觀的反省來保留四心;而荀子認為需要圣人對民教化,如《荀子·性惡》中提道:“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3]230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需要君主去建立權勢、禮法去統(tǒng)治、教化人們,天下人才能遵守秩序,懂禮守法,符合善的標準。當然,二人的思想也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標準。孟子講人皆可為堯舜;荀子講,涂之人可以為禹。孟子認為“性善”只有圣人君子可以保持,荀子的“性惡”只有圣人君子才可以去除,所以所謂的“性惡、性善”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標準,有明確的階級界限。因此,“性善論”與“性惡論”都是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學說之一。
二、“化性起偽”的理論基礎
荀子本身認為“性”是不分善惡的,為什么又認定“人性本惡”呢?因為這里的惡并非對人性的貶低,而是一種客觀形容。對此,他提出了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官場、社會物欲橫流,蒙蔽人心。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保?]228這段話中多次出現了“順是”一詞,因為荀子雖然主張“性惡”,但他并不認為所有人生來就是惡的,人的耳目之欲、聲色之好本身是不分善惡的,只有不加節(jié)制、不加引導的“順是”,盲目地順從這些欲望,才會導致人性越來越“惡”,造成社會混亂。
第二,“人在向外探求自己本身不具備的東西”時,才會體現出人性的惡。荀子說:“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故思慮而求知之也。”[3]237人們追求外物,是因為本身缺少這個東西,人之所以要追求善,表現出善,也是因為自身是“不善”的,人是需要積偽的,由此來證明“人性本惡”。
第三,用“性偽之分”的觀點來證明人性是“惡”的。荀子提出:“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保?]232如果你的本性是善的,就不需要修飾和美化。就像“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3]223,兒子對父親謙讓,弟弟對哥哥謙讓;兒子代替父親勞作,弟弟代替哥哥勞作,這是順應人性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那么,他就應該像目之視色、耳之聞聲一樣自然,用不著矯揉造作地表演給旁人看。事實上,當一個人處在非常寒冷、饑餓的情境下時,只能考慮到自己的穿衣、吃飯,而不是考慮到謙讓他人。只有通過后天的教化,才能讓人知禮儀。因此,被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道德并不是人性的本質,并不能證明人“性”是善的,所以荀子批評孟子“性善論”提出的“不及知人之性”和“不察乎性偽之分”。
三、“化性起偽”的人性改造論
荀子主張,人生來便帶有“好色”“貪婪”等原生欲求,這些原生的欲求若未能得到適當的教育、引導、約束,將會引發(fā)彼此之間的斗爭與傷害,進而對社會倫理道德構成破壞,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所以,為了阻止這些“惡”對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們需要用禮儀道德、法律法規(guī)等約束人們的行為。因此,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3]228,即“化性起偽”的觀點。
(一)“性”是“化性起偽”的基礎
首先,“性”作為一種先天規(guī)定之物,不是后天形成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3]231所以,“性”是與生俱來的,不可以被學習,是人自然而然就擁有的,而禮樂教義這些道德則是后天可事、可學的內容,荀子認為這屬于“偽”的范疇。其次,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保?]209“性”是質樸的、原始的、天生所具有的感官能力,無論是禹這樣的善人,還是桀這樣的惡人,生來都具備相同的“性”,這是不經加工的、自然的素材。最后,“性”還可以指人體各種生理或心理上對于外界物質的需求、欲望。就像當人感到饑餓、寒冷時,會自然而然地對食物、衣物產生需求,這是人體自發(fā)的,不需要后天培養(yǎng)就會產生的一種欲望。
荀子認為的“性惡”只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人性不是“性善”或“性惡”就可以簡單概括的,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件事,人有向善的可能,而向惡將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人們應該克制住自己“順是”的本能,只有這種克制成為一種習慣,人性才能被禮義所教化,所以荀子的思想重點并不在于論述人性的“惡”,而是如何推進社會進行禮義的教化。
“化性”并非要徹底否定“性”和消除“性”,而是在尊重人“生之謂性”的前提下,使“及物之性”不“逾矩”[5]。是對個體與生俱來、不可避免地帶有“惡”的潛在傾向的原生欲求進行教育和引導的過程,而“起偽”則是對人性進行改造、將“禮義”精神內化于個體內心的一種普遍且持續(xù)的過程。總而言之,“化性起偽”就是指通過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與主觀上的努力學習修養(yǎng),化惡性為善性,培養(yǎng)出品德高尚的一類人。
(二)“性偽”之分
“性偽”問題是荀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問題。荀子認為,“性”是人的本能,與生俱來便是“性”的一個典型特征,且人的本性一開始是沒有區(qū)別的,那么成為什么樣的人,后天的教化則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后天教化形成的“偽”與先天自然的“性”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叭舴蚰亢蒙寐?,口好味,心好利,……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保?]234首先,荀子提出:“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4]209所謂的“文理隆盛”是指,通過盛大的文理、禮法,對原始的“性”進行加工改造,使之變得完善美好。這是“偽”最基本的含義。其次,荀子還提出:“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3]231“偽”是經過后天教化、改造而成的美好的行為、品德,不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活動,是經過我們“心”的思慮和加工而表現出來的活動,因此,荀子說:“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保?]237最后,“偽”作為“性”的對立面,還體現在人的社會性,在人社會化的基礎上,經過思考將這個行為體現出來。這就凸顯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盎云饌巍钡摹盎眲t是指針對人性的教化,“性”作為起點,“偽”作為理想目標,“化”作為方法,三者相輔相成,最終形成“善”的人格。
(三)“性偽”之合
關于“性”與“偽”的關系,荀子認為這是一對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表達的側重點不同,“性”強調人的自然天生,沒有雕琢;“偽”強調人后天教化出的社會道德,這二者并非毫不相關,通過我們積極主動的“偽”,就可以做到“化性起偽”,“性偽之合”,即“無性則偽之無所知,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4]209可見,荀子不僅強調“性偽之分”的重要作用,同樣重視“性偽之合”,正是在“偽”的作用下,人們的品德禮儀逐步走向完善,擺脫了本性中的“惡”,向君子、圣人靠近,最終才能達到“天下治”的目的。
(四)“化性起偽”的路徑
第一,禮法的影響。首先,荀子重視“禮法”對人的教化。他深信,人的核心修養(yǎng)在于深諳禮儀之道。禮儀不僅是“化性起偽”過程中的最高層次,更是通往圣人境界的必由之路。它不僅是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基石,更是齊家治國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在荀子看來,禮儀不僅是一種行為準則,更是一種精神追求,能夠指導人們走向更高的境界。而“禮”無法完全約束人們的行為,僅僅依靠“禮”難以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還需要完備的“法”。“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秩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人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保?]238“法”作為一種具有強制性的措施,它的作用在于確保禮儀和道德規(guī)范的貫徹施行。因此,“法”有助于進一步糾正和改造人性中的原生欲求,即“惡”的部分,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但這與法家所倡導的理論不同,荀子始終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堅持以“禮”為主,只有先符合禮義的要求,法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第二,教師是影響人“化性起偽”的另一重要因素,“師”擔任著“解惑”的重要作用,他主張“貴師重傅”的理念,在荀子的思想體系中,他將教師的地位推崇至與天地并列的高度,深信教師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基石。他提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保?]300由此,在荀子的觀念中,教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第三,荀子還重視音樂對人的影響。“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茞合嘞?,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保?]219是指音樂在“化性起偽”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音樂可以感人、教化人,通過正確地使用音樂,可以將人愉悅自然地引入正道?!岸Y”與“樂”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實現對人的最好教化。
第四,“積、壹、行”的內在作用。荀子認為,能不能真正做到“化性起偽”,除了外界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觀努力,能不能自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積”即積善成德。強調積累的作用,通過找到正確的方法,不斷進行經驗的積累,逐漸培養(yǎng)出美好的品德,就可以“積善成德”?!耙肌奔磳R?。人們在修養(yǎng)道德的時候要摒棄雜念,內心寧靜,只有這樣才可以透徹地認識事物本質,才能夠掌握修養(yǎng)道德的精髓,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行”即行動、實踐。美好品德的形成絕不局限于書本的知識和老師的教化,更重要的是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只有通過行動的驗證,才能真正掌握道德禮儀,做到知行合一。
四、荀子思想的當代價值
在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人們的精神層面卻未達到社會文明的要求,荀子的思想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蘊,它不局限于法家的技術層面,也不局限于墨家的物質實用,他的思想對現代人們修養(yǎng)自身、去惡揚善仍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對高校德育而言,首先,高校應優(yōu)化校園德育環(huán)境?!盎云饌巍彼枷胝J為,每個人的人性在出生時都是相同的,人格是后天環(huán)境與教育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高校應不斷優(yōu)化校園德育環(huán)境,不將德育局限于課堂教學,重視現代社會的開放和價值多元的事實,重視現代社會對人們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呼喚。我們應立足社會現狀,引進新的時代成果,將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德育工作地位,科學開展學校德育,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習慣,對學生德育起正向的、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充分發(fā)揮德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十分重要。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所施加的直接、積極影響可以幫助學生擺脫人性中的“惡”,因此,教師也應積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通過自身修養(yǎng)對學生產生隱性影響。
對社會而言,首先,應重視社會的道德引領。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劇,西方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產生碰撞,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引領,就會導致人們滋生迷茫、空虛的情緒,西方的享樂主義等價值觀也會逐漸腐蝕人們的思想。因此,我們不能割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聯系,應該將其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塑造出符合當代社會的道德價值,激勵人們提升自身修養(yǎng),共同推進民族進步。其次,重視家風傳承。在現實社會中,對人們影響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家庭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在無形中以社會價值為導向,塑造著一個個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6]。馬克思曾說,“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他直接和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7],在家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人們可以獲得積極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影響不僅具有直接現實性,更具有深遠性,是構筑和諧社會的最初開端與起跑線。最后,為我國法治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對個人而言,有利于幫助人們內外兼修,塑造理想人格,樹立正確價值觀。在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的當今社會,更應重視人們的精神層面是否得到滿足。人是社會的主體,只有每個人都付出努力,社會才會更加完善。荀子說:“涂之人可以為禹”[4]257,普通人都可以成為像禹那樣的圣人,因此,人該如何塑造自己,起決定性作用的應該是自己。馬克思也曾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保?]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很多時候起著決定性作用,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完成“化性起偽”的關鍵。在外在方面,我們要重視教育的引導?!鞍倌甏笥嫞逃秊楸尽?,我們可以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完成對自己人性的改造,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五、結束語
荀子“化性起偽”的思想區(qū)別于傳統(tǒng)儒家的人性論思想,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它強調以“禮法”等外界約束為主,“樂”的熏陶為輔,使人們經過外界環(huán)境的熏陶后,自覺自愿地接受道德教化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穩(wěn)定的德行。在現代社會,荀子的思想依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我們應用發(fā)展的眼光更加深入地了解荀子“化性起偽”的思想,將其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為人性的塑造與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更加有益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譚嗣同.仁學[M].吳海蘭,評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98.
[2]李笑笑,朱鴻亮.論荀子“化性起偽”思想的價值意蘊[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4):21-23.
[3]饒宗頤.荀子[M].方世豪,譯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荀況.荀子[M].郭美星,譯注.江西: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
[5]肖艷歌.重思荀子“化性起偽”的內在理路[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22(5):38-46.
[6]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DB/OL].人民網.(2016-05-03)[2024-05-10].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319209.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84.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0.
作者簡介:陳義(1998—),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