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陳克文日記為線索,分析了全面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公務員遷至重慶后的生活狀況與思想變化。研究表明,盡管這些公務員在精神上仍保持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但在生活上卻依然保持著原來奢侈享樂的習慣,頻繁參加奢華宴會、出入咖啡館和電影院等,與普通民眾的艱苦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尋求新的異性伴侶以緩解壓力,私生活混亂;思想空虛、充滿苦悶和矛盾,這些問題加劇了國民政府的腐敗問題,并為其日后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關鍵詞:抗戰(zhàn)時期;陳克文;公務員生活
中圖分類號:K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22-0017-04
A Study of the Life of Civil Servants After Moving to Chongqing During the Total War of Resistance
—Centered on Chen Kewen’s Diary
Zhao XiangbingFu Xingyu
(History and Social Work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Centered on Chen Kewen’s diary,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ideological changes of civil servants after their moving to Chongqing in the period of total war of resistanc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these civil servants maintained the determination to resist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to the end spiritually, yet they were indulged in luxuriance and pleasure-seeking in their daily lives as they used to, frequently attending extravagant banquets and going to cafe and cinema, which stood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hard life of the ordinary people. To alleviate stress, they resorted to new romance and had affairs; with an empty mind, they were brimming with anguish and contradictions, all of which exacerbated the corrup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planted the seed of its collapse.
Keywords: the period of war of resistance; Chen Kewen; life of civil servant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由于戰(zhàn)爭局勢惡化,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重慶。他們在遷徙途中不僅要忍受日軍戰(zhàn)火的摧殘,還要承受水土不服引發(fā)身體疾病的困擾。這些公務員是國民政府政策執(zhí)行者,同樣也是抗戰(zhàn)大后方生活的親歷者。他們跟隨國民政府一起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陳克文陳克文(1898—1986),廣西岑溪人,1923年廣東高等師范畢業(yè),1925年加入國民黨,先后任職《國民新聞》日報、農(nóng)民部、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僑務委員會等機構,1935年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事,1948年當選立法委員,嗣短暫出任立法院秘書長,以至1949年辭職赴香港定居。陳克文先生遺留十二冊日記,1937年初至1950年3月間紀事為主,其中有關于八年抗戰(zhàn)及三年國共內(nèi)戰(zhàn)之個人經(jīng)歷、見聞、觀察、感想至為詳細;此外尚包括出使印尼經(jīng)歷,以及有關二三十年代國共兩黨人物、事跡之回憶文章,其整體史料價值,固毋容置疑也。 即其中一員,其青年時期滿懷革命熱情加入國民黨,跟隨孫中山參與國民革命,他的工作經(jīng)歷貫穿了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對以陳克文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公務員隊伍遷渝后的生活變遷進行研究,不僅能反映早期革命者在抗戰(zhàn)前后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的變化,而且能夠還原國民政府公務員隊伍在抗戰(zhàn)時期的真實生活狀況。此外,陳克文在自己隨行日記中將其對抗戰(zhàn)時期重慶生活狀況以及自己的想法進行了詳細描述,是研究抗戰(zhàn)時期民眾生活的重要史料。
學界有關陳克文日記研究更多集中在陳克文重慶生活上。學者以陳克文日記為線索把陳克文作為抗戰(zhàn)后方高級公務員群體代表進行研究分析,以陳克文視角洞察抗戰(zhàn)時期重慶大后方政府公務員人員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政府高級官員對時局的看法,并以此還原了抗戰(zhàn)大后方國民政府統(tǒng)治下政府官員的真實狀況。但學界有關陳克文遷渝后作為高級公務員生活習慣的變化和面臨抗戰(zhàn)大后方戰(zhàn)火逐步蔓延作為政府公務人員能否約束自己既往生活習慣在民眾中起到示范作用的研究則略顯不足。
本文以陳克文日記作為線索,反映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公務人員隨著抗戰(zhàn)逐步惡化對自己原有生活習慣進行約束,向普通民眾起到示范作用,為抗戰(zhàn)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事與愿違,作為國民政府高級公務員的陳克文雖然懷有積極支持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但在生活方式上仍保留有南京政府時期留下來的喝咖啡、看戲等奢靡生活習慣。本文以陳克文作為高層公務員群體的代表,反映面對抗戰(zhàn)危局下國民政府高級公務員生活與思想中的矛盾,揭示國民政府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一、公務員群體遷渝后的宴飲情況
遷渝以后,國民政府公務員們并沒有拋棄以前在南京時期的享樂習慣,不管前線戰(zhàn)線吃緊和戰(zhàn)事緊迫,仍保留鋪張浪費的消費習慣。
在武漢會戰(zhàn)爆發(fā)前夕,國民政府中上級的公務人員不顧戰(zhàn)事緊迫,逃避現(xiàn)實困苦,將自己“大部分時間耗于戲院菜館及咖啡館”[1]201,甚至參與這種消費的行為比抗戰(zhàn)前南京國民政府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面臨日軍日益逼近戰(zhàn)爭局勢之時,前線的公務人員竟然還沉醉在昨日南京的醉夢中,不得不讓人唏噓。
公務員在抵達重慶后的生活也是極盡奢靡。在朋友聚餐方面,王東成邀請陳克文前往冠生園晚餐,“客僅六人,饌極豐奢。有燒乳豬一只,僅噉表皮十之七八,余饌不及十之四五”,連陳克文自己都在心里覺得鋪張浪費;還有在1938年1月9日晚,甘乃光宴請張伯勉即將前往香港,陳克文赴約參加天星飯店晚飯。宴會中不僅“期間有音樂與跳舞”,而且“男女雜沓……熟人擁麗人婆娑起舞”[1]192,宴會場面真是極盡奢華,甚至還有參與淞滬指揮抗日作戰(zhàn)的副司令黃琪翔和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關德懋均參與這次宴會。這與國民政府禁止公務員從事不正當娛樂和出入舞場之命令相違背,實屬莫大的諷刺。
蔣介石抵達重慶后,借用宋朝衣冠南渡因茍且貪安而導致國破家亡的歷史典故警醒公務人員潔身自好,以身作則,切勿貪圖個人的私利而忽視中國面臨的政治危局,并再次重申禁止貪圖享樂?!秶窆珗蟆?938年12月22日報道:“重慶警察局頃奉最高當局命令,以本市黨政各級公務員,多泄沓成風,逸樂是務,求其艱苦振奮、盡瘁職務者,百不獲一……茲為整飭紀綱,挽回風氣起見,嗣后各級公務員,如有賭博、跳舞、夜游及其他不正當行為者,無論任何階級,準由憲警立即拿解,從嚴懲辦,勿稍徇縱等?!保?]555陳克文與蔣廷黻、陳介等人談及節(jié)約運動時也強調(diào),節(jié)約運動不能單純以傳統(tǒng)美德的理由作為行動綱領,應當與整個抗戰(zhàn)時期的經(jīng)濟問題和百姓遭受的苦難進行考量[1]234。但是,公務員出于政治考量,往往會將晚宴的規(guī)格定在高于新生活運動規(guī)定的一倍以上。更令人吃驚的是,國民政府在對百姓征稅和公務員征稅的比例也不相同。1938年,龍門的滑竿轎夫們每個月要出壯丁費一元,轎租五角,還有保安費等,總共每月五元。陳克文不禁感嘆:“我想公務員每月薪金百元的,所得稅還不足五元,他們把肩頭給人坐定,辛苦擰來的最多每月不過四五十元,靜納給政府五元,真是太不公道了?!保?]283事實證明,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高官在面對抗戰(zhàn)危局時,雖然在口頭上有著為民著想、以身作則的口號,但事實上他們?nèi)粘o嬍澈脱缯埩晳T往往與他們口中強調(diào)的節(jié)約、新生活運動差之千里,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奢靡享樂的思想,反而將其作為一種官場習慣保持下來。這與生活在國統(tǒng)區(qū)的底層人民食不果腹、飽受通貨膨脹等現(xiàn)實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作為國民政府高級公務人員,在工作中難免會有較多人際關系需要處理,需要出席一些較為高檔的場所和飯店。但是,身處民族危機之時的國家政府官員不應將維系人際關系作為自己奢靡生活的借口。
以陳克文為例,雖然其飲宴活動的形式和規(guī)格因大局變化而有所變化,但飲宴行為卻一直保持至抗戰(zhàn)勝利后。飯局作為一種最普遍的社交方式,為陳克文維持和擴大人脈起到了重要作用,借助地緣、學緣、政治派別等紐帶,建立了其與國民政府各色人物的密切關系網(wǎng),并為其人際互動、權力運作、消息流通等提供了便利[3]。飯局已經(jīng)貫穿陳克文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那一時期國民政府官員人際關系交往的重要渠道[4]。比如,作為國民政府核心要員和蔣介石重要心腹的孔祥熙,對于蔣介石制定的新生活政策明知故犯,帶頭突破。孔祥熙在宴請政要時要求“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壞……節(jié)約運動禁止使用的材料如海參、魚鰭(翅)之類全不要,就要求用川產(chǎn)的橘酒和大曲”[1]291。即使是抱有革命熱情的陳克文,在抗戰(zhàn)時期也比較多與朋友社談在咖啡店、電影院等地區(qū),飲食上甚至吃得到嶺南的荔枝,一直保持自己在南京地區(qū)的西洋風氣。
綜上所述,國民政府公務人員在抗戰(zhàn)時期飲食習慣雖然受到了物價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下降的趨勢,但在這些國民黨高級官員思想中仍然改變不了自己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西化風氣,飲食奢靡的習慣依然存在。
二、公務員群體遷渝后的兩性關系
國府在遷渝以后,公務員生活習慣的諸多變化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兩性關系變得復雜且混亂,并且這種變化遍布國民政府各級公務員。
受到戰(zhàn)爭的影響,國民政府公務人員先于家屬遷往重慶,而家屬大多停留在戰(zhàn)區(qū)或者淪陷區(qū)?;鶎庸珓諉T不僅要忍受遷渝后的身體不適,更要承受家人分離之苦。1937年11月,由于陳克文在南京準備轉(zhuǎn)移時自己的家屬還在敵占區(qū),心里一直焦躁不安,直到從九江剛到南京的汪二小姐口中得知自己母親和妻子安然無恙的消息時,心里才勉為安心[1]129。由此看出,抗戰(zhàn)時期隨著炮火的不斷靠近,國民政府行政官員們不僅要在生活中飽受異地文化、氣候、環(huán)境、戰(zhàn)爭炮火等各種環(huán)境上的摧殘,還要在精神上承受與家人分離的痛苦。出于轉(zhuǎn)移身體壓力和紓解精神壓力的需要,很多公務員開始尋求新的異性。
從陳克文人際關系網(wǎng)中可以看出,已經(jīng)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周孝伯昨言,五日晚同晚飯吃醉酒之陳小姐,已與彼有肌膚之好,真所謂一見鐘情矣。道鄰昨日又言,外交部職員林小姐可以五十元以銷魂一度”[5]。由此可見,國民黨高級公務人員在后方私生活甚是混亂,高層就更不必說,為了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壓力,很多官員麻醉在酒色和美色中。蔣介石在對下級官員訓話中,雖然不斷強調(diào)抗戰(zhàn)時期要為國犧牲,減少過度奢靡,頒布各種禁酒命令,倡導新生活運動,但他所制定下來的法令訓令卻很難執(zhí)行。陳克文感嘆,與女人廝混已經(jīng)成為公務員在戰(zhàn)時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國民政府內(nèi)部充斥著兩性關系混亂的人際關系、奢靡的飲食習慣和低效的工作效率。甚至連蔣介石自己在對中央黨部職員點評時都稱其為“八旗子弟”。這與抗戰(zhàn)前線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體而言,他們雖然在生活習慣上保持奢靡享受的習慣,但在精神上仍然保持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這與那些投靠日本,建立偽政府的公職人員有根本區(qū)別。
三、公務員群體遷渝后的思想狀況
國民政府公務員在遷渝之后仍然保持著奢靡享樂的不良風氣,除了慣性使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精神空虛、信心信念動搖,他們想通過飲食和娛樂等方式麻痹自己,逃避艱難的抗戰(zhàn)局勢。事實證明,國民政府公務員在面對民族危局情況下,不僅沒有身先士卒沖鋒在抗戰(zhàn)第一線,而且在后方過著貪圖享樂、醉生夢死的奢靡生活。
國民政府公職人員出現(xiàn)思想懈怠的原因如下。
首先,國民黨自建立以來就是一個較為松散的政黨,其內(nèi)部派系林立、斗爭嚴重、思想雜亂。很多黨員早就有革命成功后貪圖享樂的心理,而且這種心理廣布在國民政府公務人員中。陳克文在日記中記錄了張溥泉對國民黨的討論,張說在國民黨內(nèi)部“過去曾有過好幾次,黨員以為革命已經(jīng)成功了,國民黨可以取消了。這種心理一生,黨的精神便馬上松懈下來”[2]201。國民黨內(nèi)部缺乏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精神,很多國民黨黨員和公職人員一直在思考革命成功后怎樣享受。陳克文在1935年5月?lián)涡姓⑹潞?,便花? 000元,購置地產(chǎn),裝飾門戶。這種奢靡享受之風,在國民黨內(nèi)部和公務員內(nèi)部是普遍性現(xiàn)象。在抵達抗戰(zhàn)大后方之后,很多公職人員自感戰(zhàn)火遠離逐步放松了戰(zhàn)爭帶來的急迫感,加上國民政府高層官員奢靡享受行為的“表率”,越來越多的基層公務人員在私人生活中也逐步糜爛起來。
其次,國民政黨缺乏思想領域的政治建設。國民政府的公務人員在經(jīng)受戰(zhàn)爭炮火洗禮,特別是在經(jīng)歷日軍無差別轟炸之后,他們與親人骨肉分離的精神痛苦越發(fā)明顯,使得越來越多的基層公職人員希望通過性的關系來逃避現(xiàn)實和精神上的雙重苦難,及時享樂。
再次,國民政府內(nèi)部普遍存在悲觀情緒。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國民黨基層公務員中就存在著不少對于中國抗戰(zhàn)前途持悲觀態(tài)度的人,特別是在汪精衛(wèi)叛國之后,這類公務員的人數(shù)增加不少,并且貫穿整個抗戰(zhàn)時期始終。
最后,國民政府內(nèi)部缺乏有效的紀律監(jiān)察制度。作為當時中國的執(zhí)政黨,國民黨自詡“革命之政黨”,其黨建工作在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之后,既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也沒有建立起堅強的黨組織,更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力量,這就使得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空有龐大的組織結構,卻失去了精神內(nèi)涵。
因此,在國民黨和國民政府自身建設難以令人滿意之時,其思想和作風必然無法持續(xù)整頓[6]。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時期公職人員雖然在生活上較為糜爛,但是在堅持抗戰(zhàn)這一基本立場還是比較堅定的,他們消極的言語更多是受到日軍無差別不間斷的空襲和前線戰(zhàn)事失利等多重影響下產(chǎn)生的。
在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公職人員在公眾面前呈現(xiàn)出一個矛盾的形象,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社會生活角色的二重化。一方面,作為戰(zhàn)亂的受害者,他們有著對時局的切身感受和看法,國民政府虛假的政治宣傳和抗戰(zhàn)不利的局面常使他們陷入思想矛盾的苦悶之中。另一方面,作為國民政府政策的執(zhí)行者和基層工作的具體實施者,他們一直被普通民眾視為政府的化身,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個人形象,更是代表了整個政權的形象。因此,他們即使對于抗戰(zhàn)局勢持有悲觀態(tài)度,但是在公眾面前卻仍要展現(xiàn)對于抗戰(zhàn)充滿希望的形象。這種由二重化身份導致的思想矛盾沖突外顯于他們混亂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結束語
抗戰(zhàn)時期,在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政治危機下,國民政府工作人員不僅要在公眾場合隱瞞自身的真實想法,給民眾注入抗戰(zhàn)熱情;而且作為公務人員衣食住行都需要起到示范作用。但事實上出現(xiàn)了兩方面的差距,一是中低層公務人員飽受戰(zhàn)火摧殘,精神壓抑和冗雜工作充斥著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國民政府高層官員及其子女一直過著奢靡的生活。在這種氛圍下,中低層公職人員很難堅持本心,從而放棄革命熱情。這為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的中低層公務員在參與接收日偽軍財產(chǎn)時肆無忌憚的貪腐埋下伏筆[7]。越來越多的公職人員在面臨復雜的人際交往、混亂的兩性關系和繁雜的日常工作中迷失自我。本文雖然僅以陳克文日記為史料進行分析,難免有孤證之疑,但還是能夠反映出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的弊病,享樂思想、奢靡作風是導致國民黨最終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陳方正.陳克文日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重慶檔案館,重慶師范大學.中國戰(zhàn)時首都檔案文獻:戰(zhàn)時社會[A].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
[3]李有福.食為媒:全面抗戰(zhàn)時期陳克文的飯局[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23(1):112-122.
[4]岳謙厚,曾桂.政府官員與鄉(xiāng)間教師筆下的抗戰(zhàn)見聞及其心靈體驗:以全面抗戰(zhàn)初期陳克文和郝星久日記為例[J].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22(2):131-139,144.
[5]鄭會欣.抗戰(zhàn)時期后方高級公務員的生活狀況:以王子壯、陳克文日記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8(2):129-146.
[6]劉大禹.蔣介石與戰(zhàn)時行政機關作風整頓[J].民國研究,2018(2):1-12.
[7]藩建華.苦撐待變:抗戰(zhàn)時期公務人員生活狀態(tài)探微[J].貴州文史叢刊,2015(4):26-36.
作者簡介:趙祥兵(1998—),男,漢族,重慶人,單位為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
付星煜(1998—),男,漢族,湖北襄陽人,單位為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