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為視角,根據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國際傳播要求,結合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以及《新聞傳播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闡述了高校東盟國際傳播教育面臨的短板,并進行針對性的原因分析,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基礎上,從思政主體、思政客體、思政靶向、思政渠道、思政融合等層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助力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東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東盟;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8122 (2024) 10-0153-04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民辦高等教育專項課題:“廣西民辦高校新聞類專業(yè)思政賦能研究”成果(2022ZJY3248)。
一、引 言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印尼提出,愿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攜手共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2023年9月,李強總理在第26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強調,中國與東盟是拆不散、離不開的好鄰居、好兄弟、好伙伴。新聞媒體如何提升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能力以及高校如何培養(yǎng)東盟國際傳播人才,都與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息息相關。2018年,教育部首次發(fā)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指出,新聞傳播專業(yè)要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2023年7月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首次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寫入國家法律。由此可見,如何增強包括東盟在內的國際傳播能力,成為學界研究的議題。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新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是非常必要的[1]。在課程思政、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如何面對當前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癥結,如何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與東盟國際傳播相結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升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能力,成為亟待探索的現實課題。
二、高校東盟國際傳播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學生缺乏理性認知,畏懼走出國門
廣西外國語學院地處具有“中國-東盟橋頭堡”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首府南寧, 2023年,該校就有近200名來自泰國、印尼、越南等東盟國家的留學生。同年,該校新聞系為了增強國際化辦學水平,推進新聞傳播和外語的跨學科專業(yè)建設,擴大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的國際視野,擬以東盟國家留學生作為采訪對象,以其日常學習、生活等為素材進行東盟紀錄片的拍攝,同時為了使場景和情節(jié)更加豐富,在留學生放假返回所在國時,又讓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隨行跟拍,以此增強紀錄片的原生態(tài)和感染力。然而,部分學生出于對東盟國家的刻板印象,報名并不踴躍,不利于增強與東盟國家的交流互動以及提升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能力。
之后,廣西外國語學院又推出了國際化提升項目——新聞系大四學生可以自愿報名泰國西北大學一個學期的游學項目,學生不用額外交納學費,只需自行承擔食宿費用即可,但是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顧慮較多,出現報名遇冷情形。東盟國家既包括新加坡、泰國等經濟相對發(fā)達、對外開放水平較高的國家,也包括柬埔寨、印尼等欠發(fā)達國家,隨著中國-東盟區(qū)域合作水平的不斷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貿易和民間往來也日趨頻繁,無論是新聞傳播領域還是政治經濟領域均擁有較大的合作發(fā)展空間,對此,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要正確認知和提升自己的“格局”“視野”“高度”,準確把握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歷史機遇。
(二)學生外語能力不足,存在提升空間
盡管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但是大部分東盟國家都有自己的語種,并將其作為官方語言。為了更好培養(yǎng)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廣西外國語學院實行“英語+小語種”“專業(yè)+外語”的教學模式,要求本校新聞學專業(yè)學生需在大學三年級選修泰語、印尼語、越南語等任意一門語言作為第二外語,并拿到相應的學分才能畢業(yè)。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部分學生并沒有持續(xù)深入地學習,雖然最后通過了考試,但是整體語言能力偏弱。
(三)學生主觀能動性差,缺乏目標規(guī)劃
新聞傳播學屬于實踐應用屬性極強的專業(yè),僅靠死記硬背書本理論知識,無法勝任實際崗位。對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而言,無論是寒暑假的實習實踐,還是課外的專業(yè)活動賽事,都非常重要。然而,一些學生平時不重視實踐,也沒有利用寒暑假給自己“充電”的意識,直到畢業(yè)求職時,面對簡歷空白、履歷蒼白的尷尬,才感到后悔,但晚矣。
(四)學生家國情懷淡薄,理想信念不足
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絕非易事,缺乏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的支撐,很容易在前行的道路上迷失自我。提高面向東盟國際傳播人才能力的前提條件,是需要具備家國情懷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新聞傳播教學實踐中,雖然一些學生選擇就讀新聞傳播專業(yè),但是并不清楚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對新聞事業(yè)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精神層面和理想信念有待夯實。
此外,家國情懷淡薄、理想信念的不足還體現在只看眼前、視野短淺。比如一些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因到媒體機構實習沒有工資薪酬,便覺得吃虧不愿意“白打工”,選擇到與所學專業(yè)關聯不大但有薪酬的食品配送、餐飲服務等崗位,表面上獲得了短期的物質滿足,難以做到學以致用。
三、高校東盟國際傳播教育現狀的“四個缺乏”
(一)缺乏主動認知,容易陷入“信息繭房”
做好面向東盟國際傳播的重要前提之一,必須了解東盟國家概況,熟悉東盟國家政治經濟、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在新聞傳播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部分學生沉迷于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或者熱衷于刷劇、手游,并不關注國內媒體新聞報道,對東盟國家的相關報道也較少接觸,興趣偏好和信息偏食等主觀因素成為影響對東盟認知的“第一道阻隔墻”。對此,高校應警惕東盟國際傳播教育中出現的“因信息偏食而導致信息窄化現象”[2]。
由于部分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缺乏國際傳播意識,容易忽略東盟國家的相關報道,在當今人工智能和算法技術的加持下,他們接觸相關資訊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使得網絡智能精準推送信息的外界客觀因素,逐漸成為影響對東盟認知的“第二道阻隔墻”。如何從心理層面打破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的“信息繭房”,增強東盟國際傳播人才的內驅動力,成為高校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二)缺乏壓力傳導,外語學習動力不足
當前,國內大多數高校不再把通過CET4考試作為本科畢業(yè)、獲取學位的附加條件,而是更多作為評獎評優(yōu)的加分項之一。由于部分大學生的自律能力不強,且部分高校并未強制要求必須通過CET4考試才能畢業(yè),因此他們一般會選擇完成學校開設的英語課程達到及格即可,這類考試一般都是學校自主出題,尺度比較寬松,因而容易導致大學生外語成績雖然及格,但其真實外語水平并不理想。對此,高校要借助外在壓力進行有效傳導約束,提升大學生外語學習的自律性。
此外,使用所在國語言進行文化的國際傳播,無論是采訪環(huán)節(jié)還是傳播效果環(huán)節(jié)都更容易達到最佳狀態(tài),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語境與情景之間的微妙差別。廣西外國語學院作為毗鄰東盟國家且開設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地方高校,雖然意識到了東盟小語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開設了包括印尼語、泰語、越南語等在內的第二外語課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受課時較少、師資力量有限等客觀因素限制,以及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全新接觸小語種、從頭學起難以適應等多種因素影響,實際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學生要熟練掌握并應用,更多依靠課外自主學習。
(三)缺乏專業(yè)目標,所學并非所愿
沒有目標和壓力,就沒有動力和執(zhí)行力。筆者在對廣西外國語學院新聞學專業(yè)新生進行問卷調查時發(fā)現,部分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并沒有清晰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選擇新聞傳播專業(yè)僅是為了避開數學課程,而真正喜歡和熱愛所學專業(yè),具有新聞理想和志趣并愿意付出辛勞汗水的學生,根據觀察評估不超過50%。
在當前的全球傳媒格局下,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國際傳播話語權成為新聞戰(zhàn)線的重點。但是,處于象牙塔的大學生未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對所學專業(yè)缺乏志向追求,對于國際傳播的學習研究僅限于書本、課堂,并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腦和手機等現代技術與設備進行課外學習,反而被這些現代設備反噬課外時間,更多從事與專業(yè)無關的消遣娛樂活動。對此,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只有以家國情懷作為精神沃土、以理想信念作為前行動力,才能熱愛所從事的職業(yè),并將職業(yè)轉化為事業(yè),進而為講好中國故事匯聚力量。
(四)注重傳授知識,缺乏“精神財富”
民國時期著名報人戈公振曾指出,新聞學不僅僅要給學生以實用的職業(yè)技能,更要給他們“一種精神上的立腳點”,那就是高尚的人格。做好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不僅要求新聞傳播人才將所從事的新聞事業(yè)與國家命運、時代發(fā)展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書寫人生價值,還要求新聞傳播人才具備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的闖勁和韌勁,擁有筆耕不輟、甘于寂寞的淡泊寧靜,以及善于反思、不斷學習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勝任包括國際傳播在內的新聞業(yè)務。目前我國高校新聞教育重視“授業(yè)”,但在“傳道”方面還要進一步走深、走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在高校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身影通常只出現在教室,師生關系不像高中那樣緊密,很少出現“補課”“晚自習”等情形,加之部分專業(yè)課教師注重傳授學科知識,缺乏在課程中穿插思政元素的意識,容易忽略傳授“精神財富”。對此,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師在鑒賞和評析新聞作品過程中,不能僅對作品進行精讀,也要充分闡述新聞記者熱愛黨、熱愛人民的情懷,對新聞事業(yè)的執(zhí)著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風。
四、思政賦能東盟國際傳播的五個維度
(一)思政主體:全員課程思政,增強東盟認知
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作為新聞戰(zhàn)線后備力量,只有將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才能成為合格的接班人。自2020年6月教育部發(fā)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來,課程思政主題探索研究得到不斷深化,如何基于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理念,不斷提升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能力成為新的課題。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思政教師不僅要具備責任心和使命感,重視平時授課,以確保思政效果入耳入腦入心,還要全員參與,通過案例講解、場景教學、課堂討論、課后作業(yè)等方式,將“大道理”潛移默化地融入新聞傳播課程。此外,在東盟概況、外語教學和國際傳播教學板塊,全體教師還應具備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引導學生培養(yǎng)國際視野,勇于跳出自我舒適圈。
(二)思政靶向:外語融入思政,提升外語地位
高校要嚴格落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語、泰語、印尼語等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的要求,鼓勵學生運用外語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這有利于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還要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樹立全球視野,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在提升外語表達和國際交流能力的過程中,把握好人生坐標和前行方向。
此外,結合專業(yè)教學與課內課外實踐,不斷傳遞外語與自身發(fā)展和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的理念,這也是思政賦能外語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高校要重視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轉變被動思維,鼓勵他們將“要我學”的被動學習轉化為“我要學”的主動提升。比如,筆者曾多次告知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新華社廣西分社招聘記者不限專業(yè),報名的唯一要求是必須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由此可見,外語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而對于今后的考研升學,外語能力也同樣屬于基礎要求。
(三)思政客體:既要志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
東盟國家與中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中國提出的全球發(fā)展倡議與《東盟共同體愿景2025》相互呼應、相互促進。由于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不斷升溫,往來合作不斷加強,發(fā)展機會不斷增加,促使越來越多的東盟國家學生選擇來中國留學。在新聞傳播專業(yè)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將東盟發(fā)展的時代機遇與個人發(fā)展相結合,不斷通過案例講解、時政分析、閱讀分享、讀后感言等方式,提醒學生清醒認知并把握全局,而不是把自己當成“局外人”。
泰國曼谷華僑崇圣學校女生陳嘉承于2023年選擇來廣西外國語學院留學,曾有這樣的感受:“出國留學不僅能拓寬全球視野、結識新朋友,還能獲得新技能、體驗新文化?!币虼?,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要向東盟國家留學生學習、向身邊的鮮活榜樣人物學習,提前做好規(guī)劃,制定奮斗目標并為之不懈努力,盡可能多地參加學科專業(yè)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在模擬實戰(zhàn)、挖掘潛能的高強度摔打中淬煉和挑戰(zhàn)自我,提升東盟國際傳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四)思政渠道:線上線下疊加,注重多管齊下
高校要重視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寬東盟國際傳播人才的思政育人渠道。以東盟語言教學為例,高校不僅要打造線上教學資源平臺,結合英語和東盟語種專業(yè)特點,充分挖掘東盟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內容,還要利用校內和校外資源,創(chuàng)新音視頻、圖片、動畫、文獻資料等多種傳播形式,促進學生深度了解中國經濟社會、傳統(tǒng)文化。
移動化、智能化、碎片化閱讀時代,高校課程如何吸引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的“眼球”,引發(fā)其關注,進而達到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層面的教育效果,是線上思政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此,教師應采取學習抽查、有獎競答、評優(yōu)加分等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參與的互動性、趣味性和積極性。
線下渠道的國際傳播課程,應結合課程教學選取典型案例,潛移默化地達到共情和激勵效果。比如,在講述國際傳播課程時,引入朱啟平《落日》這一案例,首先介紹了作者的生平背景:朱啟平先是考入燕京大學醫(yī)學預科;一二九運動爆發(fā)之后,棄醫(yī)改讀新聞;七七事變爆發(fā)后,輟學南下; 1940年,憑借英語優(yōu)異成績考入《大公報》,主動請纓擔任戰(zhàn)地記者; 1945年,在美國“密蘇里”號戰(zhàn)列艦成功采訪日本投降儀式,并撰寫著名通訊《落日》。其次,分析并點評其作品,讓學生知曉優(yōu)秀新聞作品的誕生絕非偶然,作者所具備的家國情懷、刻苦用功的學習精神以及不顧安危、敢于擔當的戰(zhàn)地記者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都值得學習借鑒。此外,深度融入業(yè)界資源,建立業(yè)界導師庫,邀請實戰(zhàn)經驗豐富的記者編輯走進課堂,為學生帶來最鮮活的課程思政案例,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3]。
(五)思政融合:堅守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對此,高校首先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專業(yè)課程知識體系,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ǎng)德智兼修、手腦并用、全面發(fā)展、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聞傳播人才。其次,社會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歷史記憶、民俗風情,要注重社會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比如,鼓勵學生研究儒家文化對電子商務的影響,布置調研家鄉(xiāng)文化、記錄整理并提出傳承策略的實踐作業(yè)。最后,要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學范式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中華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夯實人文基礎。
五、結 語
中國與東盟合作交流不斷升溫,新聞事業(yè)具有廣闊馳騁空間,講好中國與東盟合作共贏故事,是在真實全面的基礎上柔性、共情、立體地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政治立場堅定、具有家國情懷、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及具備跨文化傳播能力的東盟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對此,高校應通過思政賦能實現價值引領同頻共振,不斷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讓東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
參考文獻:
[1] 鄧若蕾.新聞專業(yè)混合式教學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今傳媒,2023,31(9):154-156.
[2] 虞鑫,王金鵬.重新認識“信息繭房”——智媒時代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共生機制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2(3).
[3] 劉俊.“課程思政”理念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提升路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4,40(3):172-174.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