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課程的綜合性是其相對于分科藝術學科而言的,例如與音樂、美術學科最大的不同之處,藝術課程的綜合性在于培養(yǎng)學生多藝術學科的綜合能力,而并非單純地將各個藝術學科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疊加。本文基于《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行考量,力圖闡明藝術課程的綜合性,即藝術課程最鮮明的特征。
【關鍵詞】藝術課程" 綜合性" 實施策略" 藝術新課標
藝術課程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產生的一門綜合課程,胡開凡在《藝術課程與教學論》中指出《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征,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藝術課程是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多種藝術學科相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基本教學理念就是要使學生在不同類型藝術學科之間的聯系中具有綜合素質,具備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符合學生終身發(fā)展需求的藝術能力,從而使他們的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得到綜合發(fā)展。
“綜合”是物質世界的本質特征,同時也承載著人類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重要使命。由此,《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為藝術新課標)綜合了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與《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原綜合藝術課),在此基礎上將三者整合研制而成。本次修訂最大的亮點是突出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昂诵乃仞B(yǎng)”是指學生必須具有的素質和重要能力,用以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因此,“核心素養(yǎng)”是綜合性的、跨學科性質的,將單一學科或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以及態(tài)度進行整合,并超越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內化于個人所得的綜合產物。
因此,對藝術課程綜合性的研究是理解藝術課程及其教學的基礎,本文通過對藝術課程的綜合性、藝術課程綜合性的優(yōu)勢、藝術課程綜合性的實施策略研究,解決三個問題,即“什么是藝術課程的綜合性?”“為什么要選擇具有綜合性的藝術課程?”“怎么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藝術課程的綜合性?”從而為我國藝術課程的實踐發(fā)展盡綿薄之力。
一、藝術課程綜合性的含義
任何一種藝術其發(fā)展的實質都不只是單純的技能方面,真正的藝術才能僅靠單一感官的發(fā)展是無法構成的。只有以發(fā)展“人”這一綜合體為主的綜合性藝術教育,將人的各類感官集結于一處避免割裂,將重心放在培養(yǎng)人的天性上,關注人的本質發(fā)展,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穩(wěn)固地基。
(一)“綜合”的內涵
綜合在本質上就是“不同性質的要素或事物通過網絡聯通而促成的新生”。概括起來,它有兩種形態(tài):第一種是指與“事”相聯結的綜合,如“五育并舉”與“立德樹人”的相關性,即所舉方針是以“立德樹人”的中心思想為根基的;第二種綜合是指物與物的融合產物,如“水乳交融”就是指水與乳汁融于一體,生成一種既不同于水也不同于乳汁的新物質。二者在綜合的程度上深淺不一,但都凸顯本來面貌,通過相互聯結產生新的狀態(tài)與意義,這便是“綜合”的內涵。
(二)藝術課程中的綜合性
藝術課程是各個藝術門類學科內容的綜合體,即音樂、美術、舞蹈、影視、戲劇等不同藝術形式的重組與融合。不同藝術門類的綜合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突出單一藝術學科的特色;另一方面,經過各類藝術學科融合而形成的新藝術特點。相對應地,這兩方面 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最基礎的理論知識,而且使同學們逐步理解各種藝術類別所共有的特性。結合藝術課程的新舊課程標準來看,藝術課程中的綜合內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圍繞“以美育人”的綜合性
藝術課程圍繞以美育人的核心,要求將理論知識與藝術技能的學習與藝術才能,以及人文素養(yǎng)相統(tǒng)一,在這一過程中,引導、激發(fā)或調用學生的個人主觀“情感”,是將理論知識與藝術技能轉化為藝術能力的關鍵因素,也是前提條件。盡管藝術學科的理論知識與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藝術課程更看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關注生命的整體質量。“以美育人”的藝術課程理念體現了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能力,將中華民族藝術文化和世界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文化自信的同時開闊藝術視野。
2.充分吸收藝術發(fā)展史的養(yǎng)分
由于藝術課程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其必須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充分吸收藝術文化發(fā)展史中的養(yǎng)分,綜合藝術發(fā)展的時代特點來理解、研究不同藝術門類,讓學生與不同時代的藝術進行意識交流,并理解藝術是如何在人類群體中產生的,即藝術如何去模仿生活、去表達人類情感的?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在當下是如何結合當下的文化風俗和科學發(fā)展水平而發(fā)展的?通過這些問題探究,使學生有意識地將藝術課程同人類的生活習慣、情感表現,以及人文科學的發(fā)展相結合,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的藝術門類。
3.強調藝術體驗,以提升藝術綜合能力
藝術課程重人文性,是一門人文學科,課程設置圍繞“以人為本”的宗旨,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強調學生的體驗感受。因此,在藝術課程所設置的完整藝術活動中,需要注重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和情緒的體驗,讓學生們對藝術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激情,并引導他們進行感知、創(chuàng)作,以及反思,并將這三者結合起來,讓藝術感知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素材,豐盈藝術創(chuàng)作作品內容,同時加強對藝術的感知力,讓藝術反思能夠對藝術感知、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梳理與評估,也為下一階段的藝術感知和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指引。
二、藝術課程綜合性的優(yōu)勢
綜合性的教育模式不僅是當代教育的必然發(fā)展態(tài)勢,也是更符合人類本性發(fā)展的教育。藝術課程的綜合性是與分科藝術學科最大的區(qū)別,綜合性也是其相較于分科藝術學科最大的優(yōu)勢所在,以分科音樂課程為例,其綜合性的優(yōu)勢可以從課程的目標、性質、觀念、結構、質量評估,以及教學方式上來體現。下文將從藝術課程與分科音樂課程的區(qū)別入手,結合學生個人發(fā)展,以及時代發(fā)展需求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課程目標:圍繞學生綜合藝術能力的發(fā)展
就課程目標而言,以分科音樂課程為例,分科音樂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音樂理論知識上的把握,以及音樂技能上的培訓;相對來說,藝術課程則更加關注學生整體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前文提到,當代世界更多需要的是高層次的綜合性人才,從培養(yǎng)目標的角度上來說,不管是在藝術培養(yǎng)領域,還是在其他例如文學、理學領域,當前社會所需要的都不是僅有專長的人才。在互聯網時代,當今社會的產業(yè)更迭速度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學生需要掌握更多學科的知識,以適應社會變化。
在藝術新課標中,藝術課程的目標圍繞核心素養(yǎng),體現課程價值,反映課程理念,其中分段目標的安排是綜合2011年版的音樂、美術、藝術課標的內容,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包含戲曲)、影視(包含數字媒體藝術)等藝術學科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齡特征,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實行先分科后綜合的整體趨勢,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從“關注學科綜合”到“突出課程綜合”,從而達成藝術課程目標。
設置這樣的課程目標,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能夠幫助學生們最大范圍地開闊視野,使學生從小便能夠適應這樣更加綜合的學習模式,鍛煉學生們對藝術、文化等各領域的綜合思維能力,而不是只置身于一個相對單一的學科領域。就目前筆者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來說,老師更注重的是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方式,將其他學科的學習方式、知識和自己的專業(yè)相結合,才能使研究具有更大突破,不然只能“坐井觀天”,困在自己狹窄的專業(yè)領域里。如果能在義務教育階段就朝著這樣的課程目標去實現,那么到了筆者這樣的學習階段,其綜合思維能力一定能由量積累達到質的突破。
(二)課程性質:突出藝術課程的多樣性特點
在課程性質方面,分科音樂課是技術性與專業(yè)性并存的,同時具備其獨有的單科學科屬性;《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藝術課程的性質,即更多地強調人文性、綜合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和愉悅性、經典性等。
而藝術新課標提出藝術課程的課程性質有審美性、情感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人文性,是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相對于2011年版音樂課標中多出情感性與創(chuàng)造性,這體現了藝術課程性質中的綜合性特質。由于各科的綜合,其課程性質自然發(fā)生改變。
相較于分科學科,藝術課程關注藝術的多樣性,增強了藝術之間的聯系性,增加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注重藝術課程的綜合性和人文性,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學生整體思維的培養(yǎng)、藝術能力的提升等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課程觀念:與時俱進、融合中外課程價值觀
從課程理念來看,分科音樂課程更多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教學,對音樂的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進行了系統(tǒng)化整理,使學生以相對被動的形式接受系統(tǒng)學習。相反,在藝術課程中,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只是其教學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以人文主題為中心的藝術氣氛中,輕松愉快地學習綜合的藝術知識和技能。
同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比較來看,藝術新課標的課程理念由原來的五條凝縮成三條,藝術新課標中指出,藝術課程理念為堅持以美育人、重視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綜合。藝術新課標更加強調學生的藝術體驗,注重培育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yǎng);強調課程綜合,打開音樂本位視角,堅定育人本位格局。
從課標的修訂中可以看到,課程觀念從原來的“狹義”變得越來越“廣義”,從注重系統(tǒng)知識培訓到重視生活經驗、回歸本體,從強調穩(wěn)定的課程結構到追求變化,從原先的注重精英培養(yǎng)到趨向大眾的課程觀念,說明我國的課程觀念是與時俱進的,融合了中外課程價值觀,吸取符合當下中國發(fā)展的課程觀念,這使得當前所培養(yǎng)的學生更符合當代人才培養(yǎng)需求。
(四)課程結構:多學科融合的綜合結構
從課程結構的設置來看,藝術課程融合多種藝術??茖W科的結構體系,從它們之間抓取學科共性特點,從而構成一個全新的課程結構,具備較強的綜合性;而音樂課程則專注于音樂學科教學,采用其獨有課程結構,具有不同于其他藝術學科的專業(yè)性質。
藝術課程的結構設置注重知識的相融,通過對不同藝術表現要素的類比,以及藝術的共通性知識來教學,有益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對藝術進行整體性把握,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藝術。同時,該課程結構設置所涵蓋的知識面廣且容量大,不僅有對藝術的本體性知識學習,還包括藝術文化性方面的認知,有利于學生對藝術的全面認識,藝術眼界和視野的開闊。
現如今,藝術新課標不僅將各藝術門類(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有機融合在一起,還將之前的老藝術課標結合十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都做了一個整合,體現了藝術課程中各學科間和跨學科的融合性,能夠培育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貫通整合,以及跨域融合與跨界轉換的多種能力。顯然,藝術課程的課程結構設置更加適應當今世界教育變革的融合發(fā)展趨勢。
(五)課程質量評估:以學生作為評價主體
在課程質量評估中,教師是評價主體,是由教師面向學生,對其音樂知識的理解程度進行評價;藝術課程中則以學生為評價主體,教師以質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給予充分重視,更注重的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綜合全面發(fā)展。
可以看到,藝術課程由于其課程目標設定與其課程質量評估的設置是相對應的,分科音樂學科更注重知識技能培養(yǎng),那么相對應的質量評估則更針對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更傾向于量化評定;藝術課程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使得學生的個性將得到充分發(fā)揮,在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前提下,所采取的質量評估手段自然傾向于質性評定。
此次的藝術新課標中首次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模塊,其采取分段分科的課程質量評估體系,為學生的所學成果、所學過程狀況真正落到實處提供有力保證,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教學手段,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從而逐步構建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下的“教—學—評”一致性。早在2003年,胡開凡的《藝術課程與教學論》中就指出“當時世界課程評價的新趨向就是以質性評定統(tǒng)整、取代量化評定”,更加印證了藝術課程的質量評估體系更趨向于世界課程的評價體系發(fā)展。
(六)教學方式:實現雙主體教學交互
在教學方式方面,藝術課程與分科音樂課程相比,更多地關注各種藝術門類的體系交融,同時也更加注重與其他藝術學科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思考。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教師能夠充分起到主導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主體性,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教學”,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打破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
在新藝術課程標準中,點明要以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軌道,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均衡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視,這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調整有極高要求。正如胡開凡所說,“藝術教學以其實踐性、情感性、豐富性和直覺性等特點,區(qū)別于其他任何學科。因此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尊重學生的內心感受,接納不同的意見,鼓勵質疑和批判,賞識他們的獨特見解和表述。”因此,從教學方式角度而言,綜合藝術課程也比分科課程更能貼合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求。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藝術課程的綜合性質在課程的目標、性質、觀念、結構、質量評估,以及教學方式六個方面,在學生發(fā)展和時事角度上都比分科藝術課程都更加具有優(yōu)勢,更加貼合中國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
三、藝術課程綜合性的實踐
藝術教師在藝術課程相關教學工作中,應如何正確地理解和表現它的綜合性?筆者在查閱相關書籍的同時,也參考了自己的教學和學習經歷,歸納出如下四點:
(一)科學設置教學目標,注重綜合藝術能力培養(yǎng)
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且將其與人文素養(yǎng)結合起來,以二者的雙向結合發(fā)展作為總體教學目標。以往的分科藝術課程如音樂課程則重在關注學生音樂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音樂審美情趣、過程與方法三個方面,可見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高標準,弱化了學生對藝術??频膶I(yè)性要求。
藝術課程融合多門藝術學科知識,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并增強學生對藝術課程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結合藝術課程的內容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并將科學知識融匯于藝術教學中,實現藝術課程跨學科、多藝術學科綜合的教學方式,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藝術能力,提高審美志趣。因此藝術教師若想達到藝術課程學生的綜合性培養(yǎng)目的,就必須對藝術課程標準進行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從而制定合理的、科學的教學目標。
(二)重構課程教學內容,促進各藝術學科融合
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廣泛,其教材內容包含豐富的藝術知識,注重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藝術課程教師不應把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視為藝術的分科科目知識與技能的加法運算,即不同藝術種類學科的單純疊加,這是由于藝術學科在發(fā)展學生綜合藝術能力的同時,也對學生的綜合創(chuàng)造、開拓貫通與多學科轉換思維的各種能力有著明確的培養(yǎng)要求。
藝術課程教師要對該課程的綜合性質有更深入的了解,將藝術課程整合起來,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切記不能把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門類的分科課程知識進行單純疊加,把藝術課程變成藝術分科學科的知識匯總。首先,藝術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吃透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其次,藝術教師應該站在學生視角,將教學內容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初步篩選;最后,藝術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將初步篩選的藝術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抓取各藝術分科學科之間的共同特點,針對文化、審美、結構、歷史演變等方面,設置階段性的教學內容,實現多學科融合。這一過程并不要求藝術教師將所有的課程都涵蓋所有藝術分科課程的知識點,在課程內容的綜合上,可以將其歸類為課內的小綜合、單元內大綜合等,藝術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進度、學生實際情況、具體教學內容來擬定。藝術教師可以對藝術教科書上出現的部分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調整,以實現綜合的教學目的。
(三)注重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
藝術課程對教師開展的教育行為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藝術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觀念變化,藝術課程所側重的教學主體也發(fā)生改變,從以教師為主體轉變?yōu)閷W生與教師共為教學主體的教學形式,換句話來說,就是從強調教師單方面?zhèn)魇谒囆g知識技能等教學內容,轉變?yōu)榻處熍c學生共同探討的教學形式。
藝術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的分科藝術教學,從“教什么,學生就會學什么”的錯誤認識中走出來,意識到“教”并不等同于“教學”,而是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充分投入學習中,即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藝術領域,讓他們有表達、交流藝術體驗的自由,最后帶領學生對這些活動進行反思、總結,從而完成完整的藝術教學活動。為此,藝術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大膽嘗試且靈活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有能力依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創(chuàng)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在藝術課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對自由松快的探究環(huán)境,實現師生的對話平等,引導學生共同參與藝術知識、藝術體驗等教學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藝術課程的綜合性教學目標。
(四)充分發(fā)揮學業(yè)質量評價的功能
藝術新課標指出:“學業(yè)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之后的學業(yè)成就表現,反映了核心素養(yǎng)要求?!睂W業(yè)質量標準的設置不光是教師在教學時評價學生的主要根據,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成果所需要達到的標準。
在藝術課程學業(yè)質量評價中,其評價標準并非為了挑選出有天賦的學生,更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對全體學生都適用的藝術教學。藝術課程提倡以過程為主推進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思想,力求將過去的評判、鑒別和選擇的評價方式轉變?yōu)閷W生綜合藝術能力方面的整體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藝術感知力、藝術體驗、藝術表現及創(chuàng)作、反思和評估等各個層面的藝術能力。藝術教師應深刻領會藝術課程標準,研讀藝術各門類的學業(yè)質量內容,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業(yè)質量的檢測效益,在教學過程中,要繼續(xù)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建立健全評價體系,才能真正達到藝術課程評價的終極目標,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課程的綜合性是符合當代我國人才培養(yǎng)最終目標的特性,這也是如今修訂《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意義所在。藝術課程的綜合性對藝術教育具有綱領性價值指導意義,因為不管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說,都脫離不開其綜合特性。世界本就是一個綜合的整體,要想進一步發(fā)展藝術教育,就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培養(yǎng)能夠適應快節(jié)奏社會發(fā)展的綜合性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崔學榮.藝術課程改革的新動向·新突破·新征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音樂)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22(07):3-13.
[2]周星,任晟姝,王杰.《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與基礎藝術教育觀念嬗變[J].課程.教材.教法,2022(06):52-56.
[3]杜宏斌.立足素養(yǎng),以樂育人(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音樂”學科標準解讀[J].中國音樂教育,2022(06):5-9.
[4]李子燁.綜合藝術課程可行性問題的探討[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6年.
[5]金鐵鋼.藝術課程的綜合性分析與實施策略[J].遼寧教育,2013(17):36-39.
[6]滕守堯.“網絡聯通”與藝術教育[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09):200-206.
[7]胡開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