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故鄉(xiāng)》收錄于短篇小說集《吶喊》中,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文章中“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而故鄉(xiāng)卻已物是人非。作為《故鄉(xiāng)》的主角之一,楊二嫂形象一直以來備受爭議,觀點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楊二嫂是個尖酸刻薄的市儈小人,并否認魯迅對楊二嫂懷有同情之心。這一派觀點主要發(fā)生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之間,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何林為首,他在分析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時,說“她是一個自私的城市落后貧民的形象”[1]。緊接著教學參考書《新課型設計》與李何林的觀點不謀而合,書中寫道:“楊二嫂是個尖酸刻薄、勢利貪小的農村市鎮(zhèn)中庸俗的小市民形象?!盵2]魏金枝在《談〈故鄉(xiāng)〉中的兩個重要人物》中說楊二嫂“具有敵人的思想和行為”[3];還有《中學語文現代作品詳析》中表明“楊二嫂有著卑瑣的靈魂”。[4]這種觀點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當時階級觀點突出,而《故鄉(xiāng)》一文中楊二嫂具有小市民階級的習性,自然受到強烈的批判。
特定歷史時期的風波淡去后,學界拋棄階級觀念,普遍認為楊二嫂的壞習氣是封建社會所致,她是受害者,值得被同情,并且魯迅先生也是懷著同情的態(tài)度對待楊二嫂的。這一派觀點在發(fā)展中逐漸占據上風,并從四個方面為楊二嫂辯護。首先,在外貌上,王碧苓、馬春亭等人認為楊二嫂由“豆腐西施”變?yōu)椤皥A規(guī)”,反映出的是她生活的不易;其次,在語言上,吳伯威、湯國梁等人認為楊二嫂雖有尖酸刻薄之語,卻也暗含著微弱的反抗精神;再次,在行為上,唐再興、高樹榕等人認為楊二嫂雖有明拿暗偷之舉,卻也暗含著辛酸與無奈。最后,王建逢、湯國梁等人認為,文中的“我”以及作者魯迅先生對楊二嫂的批判有著同情和悲憫的態(tài)度,從中可以看到楊二嫂身上反映的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困境。
上述觀點對楊二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直指封建社會,成為主流觀點。所以,在分析楊二嫂人物形象時,不應該片面地停留在其尖酸刻薄與市儈上,而要更多地去分析其背后的成因,去控訴黑暗的封建社會,并以寬容和同情的姿態(tài)去理解每個小人物。
一、外貌:“豆腐西施”變“圓規(guī)”
在外貌上,王碧苓、馬春亭在其所編寫的《初中語文教材研究(文學作品)》中提到,楊二嫂“豆腐西施”的稱號反映出她遭受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迫,她的壞毛病是受生活的壓迫和侮辱所致。[5]潘穎舒也說“楊二嫂之為‘豆腐西施’是受現實生活逼迫的結果。那時,她也是個被壓迫被損害的人物”。[6]
“豆腐西施”楊二嫂有著與西施一樣引人注目的美貌,也有著與西施一樣的悲慘遭遇。文中雖然沒有明確交代楊二嫂的吃穿用度,但是從她“擦著白粉”、終日坐在豆腐店招攬生意可以看出她也是受害者、被壓迫者,而這種壓迫來自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物質上,楊二嫂作為一個女人還需在大街上拋頭露臉地做生意,這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不被尊重和認可的,然而楊二嫂又不得不這么做,這是向生活妥協。精神上,楊二嫂出去做生意卻是靠著“豆腐西施”的稱號,出賣“色相”來吸引顧客,她承受的是來自顧客言語的輕視——“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因此,楊二嫂也是社會的底層人民,身份低微,是生活的壓迫和侮辱造就了她如今“圓規(guī)”的模樣。
從楊二嫂的變化中,可以看到她作為被壓迫者,所承受的壓迫和侮辱源自剝削者,因此,批判楊二嫂刻薄的長相,實則是對剝削階級的揭露和控訴。除此之外,楊二嫂的變化“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1]。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農村經濟逐漸走向沒落,百姓的購買力下降,楊二嫂豆腐店倒閉成了必然。所以,作者表面上寫的是楊二嫂從“豆腐西施”變成了尖酸刻薄的“圓規(guī)”,其深層含義是對剝削階級和統(tǒng)治階級的控訴,批判把人變成“鬼”的封建制度,以及感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
二、語言:尖酸刻薄有反抗
在語言上,吳伯威在《漫談〈故鄉(xiāng)〉的教學》中說:“作者批判了她,嘲諷了她,但也有同情。寫了她對現實的不滿?!盵7]湯國梁在《魯迅作品研究中的兩個問題》中也說“楊二嫂她那反抗的性格,值得肯定”[8]。
首先,吳伯威所說的“她對現實的不滿”主要是指她對“我”的挖苦:“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臺的大轎……”楊二嫂的這句話不僅僅是針對“我”而言,同時也暴露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富人階層或者說是剝削階級過著“老爺”般的生活,即使是戰(zhàn)亂的年代依舊能夠安穩(wěn)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而作為下層百姓的楊二嫂卻是吃飽穿暖都成問題。所以從楊二嫂尖酸刻薄的語言上也反映出她對現實的不滿。
其次,湯國梁所說的楊二嫂具有反抗性格體現在她對“我”尖酸刻薄的語言上。“我”回鄉(xiāng)后沒有認出兒時“赫赫有名”的“豆腐西施”楊二嫂,于是她挖苦道:“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接著就一發(fā)不可收拾:“迅哥兒,你闊了……還要什么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碑敗拔摇狈裾J闊綽時,她便迅速換了副嘴臉,更露骨地挖苦著:“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從楊二嫂嘴里不經意間道出剝削階級的本質,即越有錢越不放松,越不放松越有錢。當然,楊二嫂并未認識到剝削階級的本質,但她卻有著反駁的精神?!拔摇弊鳛槌抢飦淼闹R分子,故鄉(xiāng)的人見到我都是恭敬客氣的,比如閏土不再像小時候一樣叫“我”“迅哥兒”,而是尊稱“我”為“老爺”,但楊二嫂卻是例外。見到“我”的第一句話便是:“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這句話除了體現楊二嫂對“我”的挖苦之外,完全看不出她的等級觀念,她在富人面前毫不退縮,理直氣壯的態(tài)度絕對不是一般小市民所具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她是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三、行為:明拿暗偷屬無奈
在行為上,唐再興、高樹榕等人在1977年發(fā)表了幾篇討論《故鄉(xiāng)》的論文,文中都表明楊二嫂明拿暗偷的行為是社會環(huán)境所致。[1]對于楊二嫂行為的批判主要是指她未經“我”和母親的同意,順手拿走木器和手套。而她“順手牽羊”的行為固然可恥,但也是無奈之舉,在“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壓迫下,為了生存,向生活低頭。
《故鄉(xiāng)》中描寫楊二嫂“順手牽羊”的行為有兩處。一處是當“我”詢問母親兒時好友閏土的近況時,母親吞吞吐吐地回答后,便著急忙慌地說要去房外看看這些人“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行徑。母親話音剛落,楊二嫂隨即登場,而且在文末母親也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所以這里的“這些人”自然包括楊二嫂在內。另一處是楊二嫂的離場,“圓規(guī)……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楊二嫂拿手套的行為也許只有“我”看見了,其他人并未看見,她也未曾征得“我”和母親的同意,此行為屬于“暗偷”,這是一種解釋,始于安徽師范大學箭鳴的文章《艷陽天里的話〈故鄉(xiāng)〉》。他在文章的開頭就展開對楊二嫂的論述:“她順手牽羊,偷去‘母親’的手套……這種強取暗偷的行為,歸根結底,固然是當時社會制度所造成的。”[9]還有一種解釋是姚敏勇在《魯迅研究》月刊上發(fā)表的論文《論楊二嫂》中說:“一副又臟又舊的手套,恐怕連送人未必有人要(閏土就沒有要),可見楊二嫂的行為沒有越過‘不損人’的底線。那么說她‘貪圖小利’‘自私自利’‘貪婪’豈不言過其實?”[10]這種直接為楊二嫂辯護的論點后來得到楊森和張全之等人的繼承。
這兩種解釋都表明,楊二嫂明拿暗偷的行為固然應該受到指責和批判,但作為一個手工業(yè)者淪落到此地步,也有其外在因素,所以我們批判的利刃更應該直指造成楊二嫂偷拿行為的社會環(huán)境?!豆枢l(xiāng)》寫于1921年,故事的社會背景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此時的中國在經濟上一片蕭條,農村成了“蕭索的荒村”;在政治上繼續(xù)著革命道路,然而革命并未觸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楊二嫂也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物質上的匱乏使她難以有精神上的追求,自然顧不上面子,淪為時代的犧牲品。
四、“我”的態(tài)度:“辛苦恣睢而生活”
王建逢、湯國梁等人從文末“我”的抒情獨白語“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中分析楊二嫂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魯迅先生對楊二嫂同情的態(tài)度。這里作者劃分出三類人,分別是輾轉生活的“我”、麻木生活的閏土以及恣睢而生活的別人。對于楊二嫂形象的分析是從“辛苦”和“別人”兩處展開的。
王建逢在其論文《“辛苦恣睢”應作何解》中說:“三個‘辛苦’的意義都是積極的,它表達了作者對迅哥兒、閏土、楊二嫂這三個典型人物所代表的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勞而困苦的生活的關切和同情?!盵11]雖然作者對楊二嫂的形容是過著“恣睢”的生活,但是其前綴依舊是“辛苦”二字,而且在這篇小說的明確語言環(huán)境里,說楊二嫂過著“辛苦而恣睢的生活”中的“辛苦”與上文中的兩個“辛苦”在概念上具有同一性,在語義上是一致的,這都說明了“我”以及魯迅先生對楊二嫂是有批判的,但更多的是同情其艱辛的生活。
湯國梁等人主要聚焦于“別人”二字來分析楊二嫂,他認為“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中的“別人”指的是對“廣大人民橫征暴斂的反動統(tǒng)治者,絕不是指楊二嫂一類的人”。[12]1987年四川出版的《中學語文課文研究信息集》中也解釋道:“‘別人’主要指那些殘害人民的‘兵、匪、官、紳’?!盵1]這種觀點與王建逢聚焦于“辛苦”二字不同,它是由“恣睢”二字展開的。“恣睢”的意思是“放縱、暴戾”,“辛苦恣睢而生活”也就是“放縱、暴戾的生活”,這里之所以沒有翻譯出“辛苦”二字,是因為湯國梁等人認為這里的“辛苦”是“我”的諷刺。按照這種解釋,他們認為“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中的“別人”就不是指楊二嫂這個個體,而是反動階級。這種觀點是把楊二嫂作為被壓迫階級來看待的,認為楊二嫂是受反動統(tǒng)治者所殘害和壓迫的對象,是需要被同情的受害者。
不管是王建逢對于“辛苦”二字的解釋還是湯國梁聚焦“別人”二字的分析,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文中的“我”又或者是作者對于楊二嫂的態(tài)度,即使是有批判也是帶有同情的,這種批判是指向楊二嫂背后的封建社會的,她也是受害者,是需要被同情的。
五、結語
跳出《故鄉(xiāng)》,從魯迅先生的其他文章中也能看出他對筆下角色的熱愛和寬容,即使有批判也帶有悲憫。在他筆下有自大好勝又怯懦無知的阿Q,有學識淵博卻又窮困潦倒的孔乙己,有飽受封建禮教毒害的祥林嫂,有因兒子被誤以為是革命黨而被處決后精神失常的父親魏連殳,有悲觀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呂緯甫……這些小人物都有著各自的缺點,讓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但是魯迅先生始終熱愛著他們,以同情與悲憫的眼光去觀照他們。在魯迅先生的心里,這些可恨的小人物有著自身階級的落后習性,難免會招人厭惡,可是黑暗的封建社會才是“吃”人的罪魁禍首?;氐健豆枢l(xiāng)》來看,楊二嫂是長相刻薄的、語言尖酸的、行為可恥的,但她也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她的行為是生活所迫、環(huán)境所致。而魯迅先生雖然客觀地批判著她的這些惡習,然而還是在文末同情地說著她是“辛苦的”生活者。正如江西省所編“教學參考資料”中所言:“作者的憤懣和控訴最終是指向使楊二嫂家境破敗、刻薄自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的?!?/p>
綜上所述,不管是從《故鄉(xiāng)》中楊二嫂的外貌、語言、行為和“我”的陳述,還是從作者魯迅的角度來分析楊二嫂的人物形象,都是以同情和寬容的態(tài)度去批判楊二嫂的尖酸刻薄與市儈,理解小人物在黑暗社會下艱難生活的不易。從“豆腐西施”變成“圓規(guī)”,與其說是楊二嫂的宿命,不如說是整個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必然。
作者簡介:楊淋湄(2003—),女,漢族,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注釋:
〔1〕藤井省三.魯迅《故鄉(xiāng)》閱讀史:現代中國的文學空間[M].董炳月,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劉福增,趙大鵬.新課型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86.
〔3〕魏金枝.談《故鄉(xiāng)》中的兩個人物[J].文藝月報,1956(40):65.
〔4〕胡大白、劉鳳艷.中學語文現代作品詳析[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
〔5〕王碧苓,馬春亭.初中語文教材研究(文學作品)[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5.
〔6〕潘穎舒.關于魯迅《故鄉(xiāng)》的幾個問題[J].文史哲,1953(2):26-28.
〔7〕吳伯威.漫談《故鄉(xiāng)》的教學[J].吉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3):83-89.
〔8〕湯國梁.魯迅作品研究中的兩個問題[J].濟寧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4):9-13.
〔9〕箭鳴.艷陽天里話《故鄉(xiāng)》[J].語文戰(zhàn)線,1977(2):24.
〔10〕姚敏勇.論楊二嫂[J].魯迅研究月刊,2006(6):36-41.
〔11〕王建逢.“辛苦恣睢”應作何解[J].語文教學通訊,1978(2):45-47.
〔12〕湯國梁.也談《故鄉(xiāng)》的主題思想[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79(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