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說過:“在世界上,只要有國家,就會有民間。只要有民間,幾乎都有民間文學?!弊鳛槲幕膶徝浪囆g形態(tài),民間文學能夠反映各地區(qū)、各時代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情感需求和審美心理,積淀著民眾的核心價值和道德理想,成為民族內部極具特色的精神徽章和文化標識,其價值在于記錄客觀事物、建構人的精神體系并推進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泰國民間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彰顯著泰民族獨特的文化氣質與思維心理。
面對當今世界政治日趨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新形勢,泰國民間文學更應保持清晰的文化定位,充分挖掘其自身的多維度社會價值,讓其在保留客觀的相對不變的特性基礎上展現(xiàn)新風貌、新活力、新動能,從而把握文學之魂,創(chuàng)新發(fā)展活力,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發(fā)展。本文旨在通過對泰國民間文學多重社會價值的梳理與挖掘,深度闡釋泰國民間文學的時代精神及實質內涵,為泰國民間文學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路徑的探索提供思路。
一、“追實求真”的知識價值
民間文學是對大眾生活的反映。人民大眾是文學作品的主要閱讀者和接受者,這就要求作品必須具有滿足大眾休閑娛樂心理和宣泄情感的基本屬性,這樣才能收獲讀者喜愛,進而在大眾的贊美中悄然吸引新的受眾,擴大作品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泰國民間文學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大眾,多以家庭為單位來揭露現(xiàn)實中的種種現(xiàn)象或矛盾,多數(shù)作品常以夫妻倫理、家庭倫理、社會倫理為主要描寫內容。此外,泰國民間文學作品語言平實,具有口語化和個性化特點,其間會穿插一些俗語、諺語,以便讀者能較好地理解作品內容,生活氣息相當濃郁。
泰國曼谷王朝開國君主拉瑪一世統(tǒng)治時期,為了維持王位世襲制和鞏固王室地位,國王實行“一夫多妻”的婚俗制,形成了官僚等級社會,這一制度影響了主流社會的婚姻觀念?!耙环蚨嗥蕖钡牧曀鬃屍拮又g的矛盾進一步惡化,讓家庭關系變得更加復雜。揭示這一社會現(xiàn)象帶來的種種后果成為民眾所盼、大眾所需,于是衍生出了眾多文學作品,如《金刺鰭魚》《格萊通》等,描寫了女子之間的爭風吃醋,以此來暗指妻子這一家庭角色渴望忠貞不渝的愛情的真摯心理。
此外,古代泰國曾有“入贅婚”“從妻居”的習俗,即男子要與女子的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家庭生活模式不可避免地會引發(fā)岳父與女婿之間的矛盾。反映這類現(xiàn)象的作品不在少數(shù),內容多指岳父因對女婿不滿,想方設法地考驗女婿對家庭的真心,富有趣味性。
民間文學越是反映真實,就越能收獲民眾喜愛,其質樸無華的內容特征吸引著受眾。泰國民間文學以家庭生活為劇本,陳述家庭瑣碎細節(jié),表現(xiàn)家庭不同角色的真實心理,是對“民間”的完美詮釋,是“追實”的寫作目的的展現(xiàn),是“求真”的情感本能。這類揭示社會客觀規(guī)律的文學作品,一方面以口頭、文字、戲劇表演等外在物質媒介的傳播形式潛移默化地抒發(fā)著民眾情感,滿足了現(xiàn)實中民眾無法實現(xiàn)的精神生活需求,發(fā)揮了文學的心理補償功能;另一方面讓民眾跳脫出社會圈層,以旁觀者的身份來反觀現(xiàn)象的特征及本質,從而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改進自身的不足,促進自身發(fā)展。
二、“諄諄善教”的道德價值
文學要反映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健康發(fā)展的追求,對人類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對人類與環(huán)境和諧關系的珍惜等,也就是在追求真理和進步的過程中與人為善,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1]泰國民間文學不但書寫現(xiàn)實、抒發(fā)情感,而且承載著豐富的倫理觀內涵,發(fā)揮了培養(yǎng)人文風尚、塑造人類精神的職能和價值。
泰國民間文學與道德信諦相互浸潤,直白的故事情節(jié)中蘊含的道德教義為民間文學添上獨特一筆,寓教于樂的特點讓文學順勢發(fā)揮了字字如箴言的教育功能。諸多反映泰國現(xiàn)實生活的民間文學無不顯露著道德文化的烙印。這類故事情節(jié)大多表現(xiàn)為男女主人公的可貴品德打動了“天神”,在“天神”的幫助下實現(xiàn)了心愿、收獲了美好結局,寓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生哲理等。以“行善得報”思想為主題的泰國民間文學作品,既是父母教導、訓誡孩子的生動案例,又是個人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精神戒尺,還是促進友好人際交往的文本參照。
泰國民間文學作品中,“行善”的對象除了有自己以外社會中的其他人,某些動物、植物也被擬人化并納入“行善”的倫理對象范疇。深受小乘佛教的影響,泰民族普遍認同世上萬事萬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才能生存。也就是說,世上的一切事物、現(xiàn)象的緣起都是相對的,是相互依存的。[2]泰民族認為一切生物皆有靈性,人與自然處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平等關系中,要認識到自然生態(tài)與人類生命延續(xù)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遵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重要準則。
基于此,泰民族賦予一切生物體以生命意義,鞭策自身不斷行善積德,不僅對他人真誠、誠信、寬容,對待除人類以外的一切生命也都要保持友好、平等的心態(tài),致力于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這一生態(tài)倫理觀深入人心,一方面物化為泰國民眾定期舉行的放生、游行等民俗活動,以搬沙進塔、入寺祈福等方式祈求獲得萬物的寬恕,為自然生物求福;另一方面嵌入文字,在文學作品中將自然萬物擬人化或使其以神圣化的具體形象出現(xiàn),以激起人們的憐憫之心,從而達到教化的目的,實現(xiàn)人與自然平等共存。
一些民間故事中稻谷婆婆、山神、雨神、樹神、龍王等形象層出不窮,它們通常以解決主人公生存困境為情節(jié)鋪墊,承擔了救助者的角色,以示自然與人類是真誠的朋友的真理;又或是以各種動物、植物的特性展現(xiàn)生物生命與人類之間的關聯(lián),這類故事雖充滿想象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類的生存生活離不開大自然,大自然是孕育人類生命的搖籃。
此外,作為泰國民間文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泰國諺語也陳述著自然萬物的重要意義,“森林是父親,大地是母親”“水中有田,田里有稻”等等無不表達出泰民族對衣食無憂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傳遞出泰民族懂得自然萬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保證的道理,傳達出人與自然生態(tài)需平等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深刻內涵。現(xiàn)實生活中樂善好施的行為準則與文學作品中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倫理道德觀,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作為獨特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泰國民間文學把道德價值詩意化,把理性的道德觀念蘊藏在字里行間,潛移默化地浸潤著讀者心靈,不僅喚起民眾對自身處世原則的關注和反思,也以此鼓勵民眾牢記道德觀念并真正落實到社會實踐當中,從而重塑讀者的價值觀念,助力社會進步和變革。
三、“沁人心脾”的審美價值
民間文學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需要,具體體現(xiàn)為語言美、形象美、精神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通常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xiàn),口口相傳、家喻戶曉。馬克思主義認為民間文學直接起源于勞動,究其原因在于人類只有在滿足其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后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并且早期的文學內容大多來源于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早期人們往往傾向于模仿勞動動作、勞動節(jié)奏或自然界的聲響等。文學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相互浸染、彼此滲透。
一方面,表演性是泰國民間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泰國民間文學與藝術融合,其藝術化表達形式的可視化、具象化特點讓民間文學得以傳承和轉化。泰民族擅于運用多種獨特的民間藝術生動地演繹民間文學作品,例如,泰國皮影戲借助燈光的效果,在幕布后“操控”皮影人,主持人以唱誦詩文的形式介紹故事情節(jié);“社帕”藝術通過結合樂器講唱民間故事,“靠梭”講唱藝術則是改編民間文學作品;“孔劇”藝術融合音樂、舞蹈和戲劇,演員通過穿戴符合人物身份的精美服飾和特制面具來生動地呈現(xiàn)人物性格、演繹故事發(fā)展等。[3]在藝術呈現(xiàn)過程中,表演者有時會原封不動地再現(xiàn)故事情節(jié),以反映現(xiàn)實、啟發(fā)思考;有時會對作品的內容進行適當?shù)脑鰟h和改編,塑造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文學同步創(chuàng)造的過程。泰國民間文學通過藝術表演講唱故事內容,同時也因藝術形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催生了文學內容和形式的再創(chuàng)造。
另一方面,泰國民間文學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具有基本的審美屬性。在藝術形式的直觀表達中,民間文學的內在意蘊得到更加有力的展現(xiàn)。首先,藝術化的趣味性呈現(xiàn)讓枯燥的口頭講述、晦澀的文字表達“活”了起來,讓文學“活”了起來。故事文本中的虛擬形象被真實的動態(tài)人物所取代,人物以更加飽滿立體的形象強有力地訴說著故事,撥動著觀眾的心弦和思緒,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給予觀眾身體感官上的愉悅感,激發(fā)觀眾心靈深處的共鳴,帶來視覺與心靈的享受。靜態(tài)的泰國民間文學通過眾多可視、可感、可觀的藝術表演形式,不僅生動詮釋了文本內蘊,同時還使其被賦予了新的審美價值內涵。其次,藝術表演打破了泰國民間文學傳播的區(qū)域限制,讓泰國各地區(qū)乃至其他國家都可以“讀”懂作品內容,了解泰國文化。通過栩栩如生的動作表演傳唱泰國民間故事,擺脫了本國語言束縛,以藝術的共通性助力各國文化實現(xiàn)“相通”。藝術續(xù)唱泰國民間文學,讓其不僅成為本地民眾的文化寶藏,也成為其他國家了解泰國文化的文學寶庫。
四、泰國民間文學的時代內涵延展
泰國民間文學是泰民族思維的反映,是泰民族生活的體現(xiàn),是泰民族文化的結晶。泰國民間文學集真、善、美為一體,豐富了泰民族的娛樂生活、滿足了大眾的情感需求、促進了泰國民間文化的發(fā)展。
首先,泰國民間文學以現(xiàn)實生活為故事源泉,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生活本質。文學作品中對各時代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記錄,不斷累積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例證,成為后人了解前人生活背景及其思維觀念的有效工具。
其次,泰國民間文學雖內容通俗易懂,實則暗含著“行善得報”的處世哲理,傳遞了善惡價值觀。作者賦予動植物人類的思維、能力和情感,講述它們想盡辦法甚至不惜舍棄生命救助主人公的故事,引導泰民族將愛鄰如己的人際交往原則擴大至生物層面,將一切生命體視為朋友,將愛護動物的行為劃入行善積德的范疇。隨著時代的進步,尋求家庭倫理、人際倫理、生態(tài)倫理等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日益成為人們的精神需要,基于此,挖掘并發(fā)揮泰國民間文學勸善功能的深度與廣度則顯得尤為重要。
最后,泰國民間文學以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生動演唱故事文本,展現(xiàn)作品審美內蘊。泰國民間故事通過擬人、夸張的寫作手法,讓內容極具趣味性;同時又通過生動形象的藝術表達,充分彰顯作品藝術特色。泰國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的完美結合,一方面迎合了當代文化“活起來”的發(fā)展需要,讓優(yōu)秀文化得以傳承;另一方面,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吸引外國受眾,擴大了本國文化的傳播范圍。
五、結語
世界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鑒而繁榮。具有濃厚區(qū)域特色的泰國民間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重要部分,應回歸本土內涵,深挖多元價值,詮釋自身“真”“善”“美”的內在意蘊,綻放異彩,助力構建多元、多樣的世界文學時代。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 "“泰國民間故事的生態(tài)倫理敘事研究”(項目編號為2024Y46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靜(1998—),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泰國文學。
注釋: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楊麗周.傣泰民族諺語的生態(tài)倫理觀及其當代價值[J].紅河學院學報,2022,20(1):60-64.
〔3〕刀承華.泰國民間文學的當代審美重塑與價值重構[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2,29(2):79-8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