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財經大學校史館主動適應數字時代的文化傳播特點,以“校史學人”為核心內容,發(fā)揮校史文化的引領作用,推動育人思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賦能校史文化傳播。為校史文化育人構筑核心陣地,創(chuàng)造新的動力,提供深厚基礎和廣闊視野,提升了校史文化育人的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校史館;文化育人;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正日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全方位地重塑我們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方式,對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產生了深遠且不可忽視的影響。中央財經大學(以下簡稱學校)校史館在思維和手段上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使得承載著學校深厚底蘊和精神特質的校史文化煥發(fā)出嶄新的生機,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發(fā)揮出更加顯著和高效的作用。
強基固本,發(fā)揮校史文化的引領作用
一是延續(xù)校史館精神特質,為文化育人構筑核心陣地。學校校史館自2009年建成后,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內容更新頻率。由于面積相對局促,在更新中選擇重點展示學校發(fā)展的最新成就、師生校友對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新貢獻。2024年,校史館升級拓維,采用了清新時尚的展陳風格,加強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打造適應時代、耳目一新的校史館;但在展陳內容設計上,依然貫穿著“擔當責任、勇往直前”的中財大精神,突出體現學校師生在國家發(fā)展各個階段的使命和擔當,敬先輩以承傳統(tǒng)、育后人以啟未來。在數字時代碎片式信息和多元文化的強力沖擊下,校史館在筑牢文化育人的穩(wěn)定根基、保護高校師生的認同基礎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核心引領作用。
二是加強校史故事研究闡釋,為文化育人創(chuàng)造新的動力。2019年,學校校史館在建校70周年時完成了完整校史的編撰,同時出版了講述校史故事的《話說中財大》和展現杰出學者的《中財大學人》,從此“校史學人”成為校史研究闡釋的核心。為不斷講好中財大故事,校史館持續(xù)開展校史調研,豐富校史文物檔案,掌握更多細節(jié)信息。開啟學校校園歷史風貌的數字化復原,再現中財大人學習生活場景。策劃校史專題片,從首任校長等校史人物中梳理學校紅色血脈。開啟“口述中財大”系列人物攝制,用鮮活影像展現學校“大師”風采和中財大人奮斗歷程。推動學科史研究,從學科、院系發(fā)展的視角,更為直接地呈現學校為國家財經工作所作出的貢獻。校史研究闡釋成果的涌現,避免了校史文化育人的“老生常談”,運用嶄新內容不斷強化師生校友的文化認同。
革故鼎新,推動育人思維的數字化轉型
一是著手校史資料的“數倉”建設,為文化育人提供深厚基礎。學校校史館將數字化貫穿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進行展陳設計和校史文化育人的同時,將每次工作使用到的原始文物、檔案、圖片、文字、影像、錄音等內容都進行了數字化的轉換和存儲,并保留了最終的項目文件。同時,組織學生志愿者對早期校史檔案資料進行文字識別轉寫,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稅工研究》《稅務工作通報》中與學校相關的文章,《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主流報刊在歷史上對學校的報道,財政部、教育部、北京市等上級部門來文,學校校務、教務工作會議的會議記錄,學校組織機構改變設置和教職工、學生花名冊等。組織離退休黨員對老照片中的校內人物進行辨認,再使用帶面部識別功能的軟件進行集中管理。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將所有重要活動,如開學典禮、校慶大會的影像資料轉為文字資料。及時學習和運用最新的數字化技術,將一切非電子版的資料轉換為可檢索、可復制的數字內容。通過不斷積累,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數倉”資源,在文化育人中可以根據需要將這些數字內容重新排列組合,提升了校史文化育人的核心能力。
二是探究校史文化的“萬物互聯”,為文化育人提供廣闊視野。學校校史館跳出學校的框架重新審視校史文化,尋找校史與“四史”的深層次聯系。在校史研究中逐漸聚焦于黨史中紅色財經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學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成之初財經人才需求的回應、中財大人在改革開放初期對經濟領域理論和現實問題的建言獻策,在“四史”教育中融入校史內容,升華校史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跳出文字、圖片、檔案等傳統(tǒng)校史資源的限制及以校史重大事件為主軸的敘事方式,更多地思考校史中人與物、人與校園的鏈接,從人的視角,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校史元素進行整合和呈現。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發(fā)布的“20世紀60年代四道口校部歷史風貌復原”視頻獲得校內外廣泛關注,并成為校史館中校友們駐足最多的展項之一。2023年,校慶日發(fā)布的老照片AI上色視頻,再次喚起校史親歷者的記憶,激發(fā)了師生愛校榮校的熱情。
與時俱進,利用數字賦能校史文化傳播
一是開放共享數字內容,提高校史文化育人的效率。學校校史館“去中心化”傳播校史文化,與二級單位、感興趣的師生分享校史數字內容,充分利用館外平臺資源開展校史文化育人的探索。首先,進樓宇。在兩校區(qū)的主教樓分別搭建了校史館延伸展區(qū),以“一院一品”支持學院設置院史、學科文化墻,浸潤式地開展校史文化育人。其次,進課堂。組建跨部門的授課團隊,在“形勢與政策”課中開設“校史學人”專題內容,大一學期授課4學時,實現新生校史育人全覆蓋。再次,進校園媒體。以“中財大學人”為核心內容,在報紙、網站、公眾號、視頻號等校園媒體中以圖文、長視頻、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傳播,培育優(yōu)良學風教風。最后,進文化活動。原創(chuàng)大師劇《姜維壯》已展演多年,校史館志愿者團隊在每年“誦吟經典”比賽中傳頌校史故事。校史文化走向“全民參與,全民共享”。
二是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提升校史文化育人的效果。學校校史館在升級拓維中科學布局數字展項,提升參觀體驗。利用全息投影結合實景,復原了復校后首屆開學典禮的場景。整合校園歷史和現實風貌的數字資源,打造校園風光的數字互動沙盤。運用AI摳像技術,搭建了參觀者與校園歷史建筑合影的互動展區(qū)。這些數字展項為參觀者提供了沉浸式、互動式的體驗,使他們更為真切地感受校史的崢嶸歲月。此外,還在校史展覽的各個單元設置了電子屏幕,使因空間所限未能展出的照片和影像資料也在館內擁有一席之地,并為未來預留了擴展性。在涉及現實數據的專題部分,使用數字媒體進行展示,方便及時更新。在教師、校友等展區(qū)還提供了查詢功能,進一步拓展了校史館的功能。數字媒體在展覽中的應用,增加了館內校史文化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并為參觀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和生動的體驗。
參考文獻:
[1]江小涓.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2021(8):4-34,204.
[2]于珊珊.融媒體時代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2):43-45.
[3]付超,王讓新,胡歆.校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94-96.
[4]魯杰.高校校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與實現路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3):118-122.
[5]張紅霞.校史文化塑造高校新校區(qū)文化空間的路徑探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7(7):124-129.
[6]朱之平,張淑鏘.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展示:一個校史研究的視角[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4):196-199.
[7]孫永玉.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J].中國高教研究,2006(1):64-65.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