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大概念包含了歷史概念的本質、歷史事件的深層含義、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等。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促使教師樹立單元整合意識,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tǒng)認知,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分析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意義,明確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帶領學生探尋歷史真相,促使學生從追求理解歷史到尋求價值認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大概念;高中歷史教學;意義;原則;策略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大概念是指向學科核心內容和教學核心任務、反映學科本質、能將學科關鍵思想和相關內容聯系起來的、關鍵的、特殊的概念[1]。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促使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探索歷史知識的本質與內涵,促使學生運用辯證思維探尋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找準歷史事件之間的縱橫關系,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認知體系,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歷史大概念,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本文通過分析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以提高歷史教學質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tǒng)認知
大概念呈現的是一種規(guī)律,能夠將知識點整合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促使教師樹立單元整合意識,深入研讀高中歷史教材,明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同時以大概念為抓手對學習內容進行統(tǒng)整,將相對零散、孤立、復雜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概念等進行聯結,不僅可以使高中歷史教學主線更為清晰,指明后期教學方向,避免出現教學內容偏離教學目標的現象,還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組織的結構化,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內容的整體建構,有助于學生建構系統(tǒng)認知,形成在單元與單元、課與課、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鏈條系統(tǒng),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與內涵,掌握歷史學科的思想方法和邏輯體系,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
(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
大概念教學要求教師立足學生的自我成長點,依托大概念聯結不同的知識,并以問題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體化探究。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促使教師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帶領學生將歷史事件、人物、現象抽象概括為歷史大概念,可以突破傳統(tǒng)機械思維訓練模式的壁壘,促使學生從具體史實層層遞進到抽象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系統(tǒng)思維、邏輯思維等高階思維,引導學生辯證認知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并深刻理解歷史大概念,同時推動學生從追求理解歷史到尋求價值認同,促使學生提出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解釋與想法,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思維活性,幫助學生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知,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2]。
(三)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升。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促使教師樹立正確的知識觀、學生觀和教學觀,辯證認知“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并聚焦大概念而厘清歷史發(fā)展脈絡,取舍、統(tǒng)整、組織教學內容,能夠進一步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結構,可以有效解決高中歷史學科龐大知識量與課堂教學時長有限之間的矛盾,尤其是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邏輯,構建合理的歷史教學邏輯,重新搭建適合學生學情的學習框架,同時優(yōu)化創(chuàng)新高中歷史教學模式,靈活應用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設計啟發(fā)問題、布置實踐作業(yè)等教學方式,可以轉變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課堂活躍度與專注度,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四)有助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一切事實本身,還包括人們對過去事實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而從中凝結的大概念蘊含著人類個體自我和整體社會的意義,具有較強的自我價值[3]。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促使教師基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以較長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為主線,帶領學生深度剖析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背后蘊含的價值,同時發(fā)揮網絡資源海量的優(yōu)勢,進一步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和對歷史的理解,促使學生將習得的歷史大概念活化運用,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歷史而解釋現在和觀察未來,有助于增強學生歷史使命感和世界意識,推動學生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關注世界的發(fā)展,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品質。
二、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目標導向性原則
大概念是對學習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基本認識,不僅可以圍繞一條主線串聯教學內容,形成具有邏輯性和條理性的知識體系,還可以貫通縱橫的歷史內容,聯結宏觀的歷史進程,促使學生形成統(tǒng)攝某一時期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核心觀點。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為幫助學生建構系統(tǒng)認知,教師要遵循目標導向性原則,深入研讀課程標準,圍繞“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主題,準確把握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并發(fā)揮目標的導向作用,在目標的引領下凝練大概念、重構教學內容、梳理教學框架,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4]。
(二)知識系統(tǒng)性原則
大概念著重于“核心”意義,具備“結構”“統(tǒng)攝”“遷移”等特征,能夠統(tǒng)合眾多“小概念”,幫助學生在持續(xù)性的學習中理解核心概念、觀念或思想方法。高中歷史教材內容之間的時空跨度較長,知識點密度大,內容高度概括,增加了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難度。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教師要遵循知識系統(tǒng)性原則,結合統(tǒng)編版教材特點,找準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并立足大概念而統(tǒng)整教學內容,以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零散化”“符號化”等現象,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三)學生主體性原則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強調以“學知識”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用知識”的綜合品質。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為發(fā)揮大概念“統(tǒng)攝”作用,幫助學生獲得適合終身發(fā)展的知識與技能,教師要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既要結合學生認知思維發(fā)展特點,合理設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教學目標,促使學生結合大概念而逐步完成任務,推動學生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又要根據學生學情與發(fā)展需求,落實以學定教理念,科學把握大概念的大小以及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并動態(tài)調整“學生怎么學”的教學過程,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四)現實價值性原則
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是基于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相關理論,所形成的具體教學構思和教學實踐[5]。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為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價值認同感,教師要遵循現實價值性原則,結合大概念而深挖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不僅要合理創(chuàng)設真實性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沉浸到情境中深入理解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并透過現象把握本質,還要關注時政新聞與社會熱點話題,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喚醒學生已有認知與經驗,幫助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歷史觀。
三、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圍繞大概念,整合教學內容
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要求教師基于歷史學科本質和思想來剖析教學內容,進而凝練出歷史大概念,以發(fā)揮大概念“結構”“統(tǒng)攝”“遷移”等作用,統(tǒng)整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框架,完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教材是高中歷史教學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而統(tǒng)編版教材按照通史的體例,以時序為線索安排教學內容,可以支持教師圍繞教材中的觀點性標題或內容所呈現的核心觀點提煉大概念。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研讀統(tǒng)編版教材,結合大概念的形成邏輯,適當調整教材單元的順序或結構,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以實現教學內容結構化,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認知。
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危機》為例,為提煉大概念,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結合觀點性標題而明確教學內容主要為敘述明至清中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進而提煉出“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盛世與危機”的大概念,同時結合學生初中階段已掌握的“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強化皇權”“鄭和下西洋”“軍機處的設立”“清朝的疆域”等歷史知識,圍繞大概念,將“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等教材內容重新整合為“明清易代和君主專制的強化”“版圖奠定與對外關系”兩個課時,促使內容結構化,進而解決歷史知識點煩瑣與課時有限之間的矛盾,推動學生從內政、外交和經濟等維度認知封建王朝的興衰邏輯,以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
(二)基于大概念,厘清教學目標
歷史大概念是由抽象概括而來的,不僅可以分解為一系列小概念,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具體概念,能夠體現知識的結構性,同時指明后期教學方向。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為有效解決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教師要以大概念為抓手,著眼于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學科本質的目標,在重構教學內容、梳理邏輯次序的基礎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角度厘清教學目標,以發(fā)揮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推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在具體的事實、問題、情境中深入學習,帶領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促使學生完成從追求理解歷史到尋求價值認同的轉變。
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危機》為例,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責任感與認同感,教師要深入研讀課程標準,精準把握教學目標,并厘清核心素養(yǎng)、大概念與單元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明確高中歷史教學教的是過去,面向的是未來,進而結合“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盛世與危機”的大概念,圍繞近年來國內外明清史研究的基本動態(tài)和走向,將大概念進一步分解為具有邏輯性、系統(tǒng)性、進階性的單元目標,如了解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過程和意義、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fā)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等,以利用更加細化的目標指明教學方向,促使學生深度探究歷史,鍛煉學生獲取、分析、解讀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引導學生學會對歷史進行反思。
(三)聚焦大概念,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大概念具有跨情境遷移的特點,能夠促使教師圍繞大概念重構教學內容,并從中找出關鍵內容,結合學生已有認知與經驗而開展情境教學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為喚醒學生已有認知與經驗,幫助學生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促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命運,教師要明確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并聚焦大概念,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大概念探究欲望為主要目標,合理創(chuàng)設真實性的歷史情境,促使學生將歷史問題置于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深入思考,進而豐富歷史血肉,縮短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帶領學生辯證地認識過去、看待現在、面向未來。
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為例,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與現實生活是一個統(tǒng)一的連續(xù)體,推動學生從追求理解歷史到尋求價值認同,教師要聚焦“社會大變革”的大概念,結合學生初中階段已掌握相關史實的特點,合理創(chuàng)設“家族企業(yè)”的歷史情境,并講述“將秦孝公在位時的秦國比喻為一個家族企業(yè),且秦孝公擔任董事長,其他親人擔任各種大小職務,但因管理不善,使其他六國搶占了大部分市場。為改善經營狀況,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若你身為董事長,在面對學習了儒、墨、道、法的四類求職者中,你會結合實際而選擇哪一類求職者扳回一城?”進而促使學生走進歷史,并站在歷史人物的視角深度思考與探究,以加深學生對變革的理解,同時使學生辯證看待新時期國家治理的變革。
(四)結合大概念,設計啟發(fā)問題
啟發(fā)問題的科學設計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深入思考。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教師要立足推動學生在追求理解歷史的基礎上尋求價值認同的目標導向,結合大概念,從解釋、闡明、運用、洞察、遷移應用、自我認知六個維度設計啟發(fā)問題,既要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準確識記、辨別和歸納基礎史實,幫助學生掌握收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史實的能力,又要指明學生思考方向,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引導學生在探究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同時,掌握得出結論的思想方法,進而加深學生對歷史事物演變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縝密思維,促使學生養(yǎng)成從史料中追求理解與尋求認同的習慣。
以“辛亥革命”為例,為引導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駕馭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促使學生主動探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存在、變化和發(fā)展的歷史環(huán)境或條件,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了解—理解—解釋—自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圍繞“革命”的大概念,合理設計“辛亥革命因何爆發(fā)?”“辛亥革命的過程是怎樣的?”等基礎指向性問題,促使學生主動翻閱資料查詢史實,同時設計“如果沒有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還會爆發(fā)嗎?”“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了?”等啟發(fā)性問題,進一步發(fā)散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結合自身對辛亥革命的認知進行解釋,進而在具體的歷史事件案例中引導學生反思,以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提高學生的情感認同、價值態(tài)度和價值信念,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五)探究大概念,布置實踐作業(yè)
大概念的獲得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既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解釋和認知,又能促使學生深度思考,增強學生價值認同。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為促使學生將以往的活動經驗轉變?yōu)樽陨碇R與意義的建構,引導學生在習得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教師要結合學生學情,將全班學生合理劃分為不同小組,同時圍繞大概念布置綜合性的實踐作業(yè),幫助學生將課堂學習形成的價值認同與現實生活相關聯,促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的方式搜集史料、解釋歷史、升華情感,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實踐綜合能力。
以“辛亥革命”為例,為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政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師要按照組內互補與組間平衡的原則合理劃分小組,并要求學生通過線上互聯網、線下圖書館等多種渠道搜集史料,以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后期民族資產階級、清朝貴族、帝國主義、農民等社會各階層的歷史性巨變,同時圍繞“革命”的大概念布置角色扮演的實踐作業(yè),要求學生采用答記者問、對白、閑聊、短劇等多種方式,談一談“你”身邊的變化和感受,進而促使學生深刻體會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廣泛影響,以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
(六)深化大概念,開展多元評價
基于大概念的教學評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課堂教學質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為發(fā)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學定教效能,教師要深化大概念,結合大概念下的教學目標而探索構建大概念教學評價體系,不僅要合理設置評價指標,客觀判斷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質量,還要注重過程性評價,提高評價活動的全面性、及時性、靈活性和持續(xù)性,并通過觀察學生在自主搜集史料、合作探究歷史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明確學生對核心價值認同的理解程度,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合理設置奠定基礎。
第一,教師要圍繞時空觀念、史料運用、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合理設置比較分析、歷史解釋、語言表達、學習態(tài)度等評價指標,以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并發(fā)揮以評促教效能,構建高效課堂。第二,教師要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關注學生課堂行為表現,通過對學生行為的評估反饋,發(fā)揮以評促學效能,提高學生學習內驅力。第三,教師要構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生生互評等多元主體之間良性互動的評價體系,給予學生評價“話語權”,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互動式評價,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同時發(fā)揮以學定教效能,促使教師動態(tài)調整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結構,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結束語
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促使教師樹立單元整合意識,有效解決高中歷史教學中內容煩瑣、知識零散、思維淺層化、知識難遷移等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效。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為推動學生從追求理解歷史到尋求價值認同,教師要正確認識大概念“統(tǒng)攝”的重要作用,并基于大概念而統(tǒng)整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建構系統(tǒng)認知,同時厘清教學目標,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指明方向。另外,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教師要立足大概念,通過應用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設計啟發(fā)問題、布置實踐作業(yè)等多種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透過歷史事件、人物、現象而把握本質,并開展多元評價,發(fā)揮評價促教學效能,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增強學生歷史使命感與價值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劉海鋒.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從追求理解到尋求認同[J].中學歷史教學,2024(2):38-39.
[2]孟瑩.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4,40(3):45-49.
[3]鄭志芩.大概念理念下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J].高考,2023(25):45-47.
[4]金麗君.實踐視角下的高中歷史大概念教學:認知、運用與反思[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3(9):21-26.
[5]劉紹立,楊曉萌.深度學習視角下高中歷史大概念教學嘗試[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