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討高中語文班級深度閱讀分享模式,并詳細分析了深度閱讀的現(xiàn)狀及其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通過定期組織閱讀辯論賽、設立小組討論分享活動、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以及建立激勵機制等多種途徑,旨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全面提升語文學科教學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深度閱讀;分享模式
在當今高中語文教學中,深度閱讀已被認為是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關鍵途徑。然而,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以及如何促進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交流與分享,是當前語文教學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學生面臨著更多的干擾和誘惑,深度閱讀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深入分析高中語文班級深度閱讀的現(xiàn)狀及其在語文學習中的關鍵作用,探討適合高中語文班級的深度閱讀分享模式。
一、高中語文班級深度閱讀分享現(xiàn)狀
(一)學生對于深度閱讀分享活動的認知不足
在許多學生的心目中,閱讀分享往往被視為一種簡單的口頭報告或讀書匯報,缺乏對深度閱讀分享活動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因此,他們在參與分享時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情節(jié)介紹和人物分析上,難以深入到文本的內涵和意義層面。這種淺層次的分享不僅無法真正發(fā)揮深度閱讀的價值,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二)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每個學生的閱讀基礎和興趣愛好不同,他們在閱讀同一本書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然而,在分享活動中,我們往往要求學生按照統(tǒng)一的格式和標準進行分享,這就導致了一些學生在分享時感到無所適從,難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同時,對于那些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難以從文本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和內涵,這也使得他們在分享時缺乏自信和興趣[1]。
(三)教師在深度閱讀分享中的角色定位也存在問題
一些教師過于強調自己的主導地位,將分享活動變成了單向的講授和灌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難以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和交流環(huán)境。如此,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分享活動,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幫助。
二、深度閱讀分享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
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文本,理解其深層含義,挖掘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這種閱讀方式不同于淺嘗輒止的瀏覽,它要求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過分享,學生可以進一步梳理自己的閱讀思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同時,深度閱讀分享還要求學生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傳達給他人。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使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更具深度和廣度[2]。
(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文學作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從而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強對世界的認知。深度閱讀分享能夠讓學生在分享中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通過分享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標準,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這種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還能夠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能夠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和合作
在分享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傾聽他人的觀點和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和立場。這種交流和互動不僅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和信任,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同時,通過分享,學生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學對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讀和理解,從而拓寬自己的思維視野,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這種交流和合作的過程,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的同時,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社交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三、高中語文班級深度閱讀分享模式探討
(一)定期組織閱讀辯論賽,讓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定期組織閱讀辯論賽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顯著作用,辯論活動需要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深度閱讀,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挖掘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過辯論賽,他們可以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體會、感悟和疑問表達出來,互相分享閱讀經驗和閱讀成果,從思辨的角度深入分析文本的觀點與內容,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還能夠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在日常學習中更加主動地進行閱讀[3]。
以部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老人與?!罚ü?jié)選)為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參與閱讀辯論賽,教師需要提前布置閱讀任務,明確閱讀目標和要求。在布置這節(jié)課的閱讀任務時,教師可以設定一些具體的閱讀目標,如理解老人與大馬林魚搏斗的情節(jié),分析老人的性格特點,探討作品的主題意義等。同時,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做好閱讀筆記,記錄下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找好己方觀點的證據,為后續(xù)的辯論做好準備。在閱讀辯論賽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需要設定正反雙方的辯論主觀點,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在《老人與?!罚ü?jié)選)辯論賽中,正反雙方圍繞“老人最終是否成功”的主題開展辯論,正方的觀點“老人是一個成功者”,并選取“只有具有堅韌與勇氣,才能夠捕獲到大魚”“即使面對巨大的挑戰(zhàn)和困難,也要堅持到底”等觀點來體現(xiàn)老人的成功;反方觀點為:“老人是個失敗者”,可以從“老人和鯊魚戰(zhàn)斗以失敗告終,最終得到的只是一副魚骨”等方面提出失敗的觀點,學生之間圍繞老人是否成功展開辯論。在辯論賽中,教師還可以邀請其他教師或專家擔任評委或嘉賓,為辯論賽提供專業(yè)的指導和點評。在辯論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及時總結自己的觀點,同時用事實反駁對方的觀點,通過辯論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文本中體現(xiàn)出的精神,明白故事中蘊含的人生哲理。這樣的辯論過程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辯論賽,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同學對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讀和感受,這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深入地探討文本內容也使學生對文學作品產生更深的興趣和理解,進而愿意主動地進行閱讀。
(二)設立小組討論,采用靈活的形式交流和分享對文本的理解
小組討論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開放、平等的交流平臺,使他們在閱讀分享中能夠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聽眾或觀眾,而是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貢獻者。他們可以就文本中的某個問題或觀點展開深入討論,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也可以聽取他人的看法和建議,從而不斷完善和豐富自己的理解[4]。
以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為例,為了確保小組討論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精心組織并分組。分組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水平和性格特點,力求使每個小組的成員在各方面能夠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小組討論開始之前,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明確的討論目標和任務。針對這篇文本,教師可以設定一些具有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燭之武是如何成功說服秦伯的?”“文本中體現(xiàn)了哪些外交策略和智慧?”“你從燭之武的言行中學到了哪些品質?”等。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挖掘其深層含義和作者的意圖。
在討論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的深入閱讀和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關鍵信息、重要細節(jié)和精彩之處。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批注的形式探討燭之武的言辭如何巧妙地運用邏輯和修辭,使秦伯信服。第一,“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學生批注燭之武正面分析鄭國將要面臨的結果,避其銳氣。第二,“若亡鄭……鄰之厚,君之薄”,基于秦、晉、鄭三國所在的地理位置,通過假設的方式,說明了鄭國滅亡后,有利于晉國而不利于秦國,委婉點明了秦、晉兩國之間的利害關系,動搖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第三,“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此時,燭之武在事實的基礎上,開始誘導秦伯,說出了鄭國存在對秦國利大于弊。第四,“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唯君圖之?!绷信e歷史事實,闡述晉國常常忘恩負義,讓秦國意識到危險,既分化了秦、晉聯(lián)盟,也保住了鄭國。同時,教師也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分享模式,讓學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理解他們在故事發(fā)展中的作用。通過分析燭之武言辭的巧妙運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特點的描繪,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文本的表面含義,更能夠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意義和作者的意圖。這種深入挖掘文本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使他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解讀文本。
(三)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文本
角色扮演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文本內容進行臺詞的背誦和情感的表達,這無疑是對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鍛煉。同時,角色扮演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學生需要在團隊中協(xié)調配合,共同完成任務。這種合作的過程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還能夠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解決合作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以部編版高三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的《孔雀東南飛并序》為例,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意且實效顯著的措施。為了確保角色扮演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精心準備并設計活動方案。在準備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和理解。通過講解、討論和批注等方式,幫助學生把握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感變化和故事情節(jié)。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并為每個角色準備相應的臺詞和動作。接下來,進入角色扮演的實施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內的排練。在排練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表演狀態(tài)和情感表達,及時給予指導和建議。當各小組排練成熟后,便可以組織全班范圍內的角色扮演展示活動。
在展示過程中,每個小組依次上臺表演,其他小組和教師可以作為觀眾進行觀看和評價。為了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觀眾互動環(huán)節(jié),如提問、點評和打分等,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和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角色扮演活動延伸到課外。例如:學生可以自發(fā)組織一些類似的活動,選擇其他經典文學作品進行角色扮演;或者,學生可以參與學校組織的戲劇社、話劇社等團體,通過更加專業(yè)的訓練和表演,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舞臺表現(xiàn)力。
(四)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享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對于新鮮有趣的事物充滿熱情。通過設立獎勵制度、舉辦閱讀分享比賽等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交流心得的平臺,使他們在參與分享的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價值。這種正向的激勵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閱讀活動中,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5]。
以部編版高三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的《蜀道難》為例,建立激勵機制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享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措施。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可以設定明確的分享目標,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獎勵。在布置《蜀道難》的深度閱讀任務時,教師可以明確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還要能夠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意象、情感和主題。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定分享目標,如要求學生準備一段關于詩歌理解的分享,或者組織一次關于《蜀道難》的詩歌朗誦會。對于在分享中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如書籍、學習用品或者額外的課堂表現(xiàn)分等。這種明確的獎勵機制能夠直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他們更加認真地對待閱讀任務。同時,為了保持學生的分享熱情,教師還可以建立持續(xù)性的評價機制,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
在《蜀道難》的閱讀分享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分享內容、語言表達、思維深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并給出具體的反饋和建議。在建立激勵機制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確保獎勵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因為獎勵不當而引發(fā)學生的不滿和抵觸情緒;二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動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閱讀分享的樂趣和價值,而不是僅僅為了獎勵而參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班級深度閱讀分享模式的探討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定期組織閱讀分享會、設立小組討論、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以及建立激勵機制等多種途徑,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周錦紅.基于深度教學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21):30-32.
[2]李玲艷.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21(8):1.
[3]鄒海華.項目化學習助推整本書閱讀走向深度閱讀的實踐探索:以“小先生”讀書分享會為例[J].教育參考,2023(4):46-50.
[4]管仲英.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培養(yǎng)研究[J].課外語文,2021(15):103-104.
[5]肖文華.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3,9(10):46-50.
本文系廣東省中山市2020年教育科研立項課題之重點項目“高中語文班級深度閱讀分享模式研究”(項目編號:A20200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