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秋的韻味開始逐漸彌散開來。
“秋盡江南草木凋”的神韻,首先從市區(qū)南徐大道邊上的一池荷塘開始。此前滿塘葉青荷艷的盛景早已消逝,留下的只是一株株或倔強抗爭、或已臣服水面的殘荷。當初“滿池荷葉捧真珠”的靈動,如今已無處尋覓。放眼望去,一塊塊枯褐色連成一片,殘落在水面上的荷葉被吹得七零八落,隨著水波沉沉浮浮。
這一切的破敗卻如何也掩飾不住那與生俱來的傲骨,作家雪小禪說:“殘荷,呈現(xiàn)出一片殘落的鬼魅。歷經了這些風霜、打擊和傷害,她看似寥落了,其實卻有了錚錚的骨,有骨骼了。那有了骨骼的神經,遠比一朵盛開的蓮花更有味道。”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寒風肆虐下,依然感受到它曾經瘋狂熱烈的余味?;蛟S,“留得殘荷聽雨聲”也是一種絕佳的意境。
落葉,尤其銀杏的落葉,也是深秋賜予的又一道風景。在鎮(zhèn)江,看銀杏的最好去處便是南山的高崇寺。自十月后,心中一直有著這個念頭,直到樹葉落盡,也未成行。好在朋友圈讓我淺嘗了它的味道。那是一片屬于秋的土地,也是一汪屬于落葉的海洋。落葉鋪滿了整個院落,像是鋪上了一層秋的地毯。滿地泛黃的銀杏葉,像是夾雜著歷史的厚重和滄桑,它們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上下班的路上,也長著幾棵銀杏,每每路過,都是舍不得走得太快的。減慢騎車的速度,或是停在樹下。這段時光算是最愜意的時候了。
早些時間去了趟西津渡,通往那里的很多條路的兩旁都布滿了法桐,也是富有歷史的。走在樹蔭如蓋的路上,襯著兩旁斑駁的墻壁,濃濃的民國余韻相伴左右。去的時候法桐的落葉還沒有形成氣候,如今的老街,每一步都應該能踏出沙沙聲響了吧。
時光也在無盡的瑣碎中緩緩流淌。每天早晨,一遍遍催著賴在被窩的兒子,幫他穿衣洗漱,盛飯裝水,背書包拿飯盒,戴上圍巾手套帽子,讓他躲在電動車前面的擋風被里,一路向學校奔去……到了晚上,又趕緊收拾東西,戴上圍脖頭盔,朝著托管班趕去……一切都在倉促匆忙間進行,只記得路上的寒風越來越鋒利,等趕到時,兒子已經做完作業(yè),坐在座位上發(fā)呆。這是一片老舊小區(qū),走在路上,看著旁邊被熱氣包圍的餛飩攤,兒子說餓了,帶他吃一碗餛飩。心急的他,就站在灶臺邊,盯著老板的每個動作。抄起餛飩,撒入湯鍋,大勺不斷翻攪,蓋鍋蓋,配底料,再掀鍋蓋,再翻攪,兌湯,裝碗……在氣溫零下的室外,我坐在冰冷的板凳上,看著兒子籠罩在一團團繚繞的煙霧中,熱氣騰騰。
一汪殘荷、一席落葉、一碗餛飩,都成為這秋冬相交的時光里最美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