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鬼”文化的研究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信仰和價值觀等。而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民族特質,使得由本土誕生的文學作品中,對“鬼”形象的描寫各具特色,反映出其背后的文化差異。該文從“鬼”的來源與類型、演化與變遷等方面對中西方文學作品中的“鬼”形象進行對比分析,并探討了中西方“鬼”形象產(chǎn)生異同的原因,包括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歷史制度等,以揭示“鬼”形象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涵。通過“鬼”這一在中西文化中都不可或缺的形象,該文深入探討文化內涵的差異,對生命與死亡、演變與傳承有更專業(yè)與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吸血鬼小說;鬼神小說;神話故事;“鬼”形象對比分析;漢語言文學;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1(a)-0159-0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host" Imag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XU Zixuan, LIU Tinglan, QIU Xinning, PAN Junlin, ZHANG Guang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0, China)
Abstract: By studying and exploring the "ghost" culture,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beliefs, and valu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s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at the "ghost" image in literature born in the homeland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hind i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ghost" imag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origin and type, evolution and change,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ghost" imag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clu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cial systems, to reveal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the "ghost" image. By studying the "ghost" image, an indispensable figure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rovides more professional and unique insights into life and death,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
Key words: Vampire novels; Ghost-and-god novel; Mythological stories; "Ghost" image contrast analysis;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鬼”作為一個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主題,出現(xiàn)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學作品中。但在不同的歷史文化中,人們對“鬼”的認知存在差異,中國歷史文化中比較典型的“鬼”形象是妖怪、冤魂等,而在西方歷史文化中則多出現(xiàn)幽靈、吸血鬼等形象。對中西文學作品中“鬼”形象的對比研究,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鬼”所進行的不同的塑造、刻畫,還可以揭示這些文學作品背后所存在的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中西文化各自所具有的特殊性。
目前國內外對“鬼”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鬼”形象的傳播與變遷、不同文化背景下“鬼”形象的區(qū)別及其所隱含的思想、心理層面的意義等。多數(shù)研究針對具體文學作品中的具體人物形象進行對比,從而分析中西文化思想方面的差異,少部分研究從“鬼”的形象出發(fā)進行分析,針對中西方“鬼”形象所進行的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還比較少。
本文通過研究中國的“鬼”與西方的“鬼”這兩種誕生于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形象,為揭示這些文學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中西歷史文化各自具備的特殊性搭建一座橋梁。
1 中西方文學作品中“鬼”形象的對比分析
“鬼”在中西方文學作品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現(xiàn),以中國經(jīng)典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和西方經(jīng)典小說《夜訪吸血鬼》為例,從來源和類型、受眾認知、“鬼”與各方面關系、蘊含的各類因素等作為切入點,分析中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善惡觀等方面的不同特色。
1.1 “鬼”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來源和類型
中國的“鬼”與西方的“吸血鬼”起源并不相同,在中國歷史文化中,“鬼”通常被認為是人死后才能形成的一種游離于有心跳、有呼吸地活著和徹底死亡之間的狀態(tài),他們通常保持著死去年紀和模樣,且出現(xiàn)的原因多半是生前的執(zhí)念未了或者怨氣深重。李耀輝指出:“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就非常明晰地展示了老一代必將死去的生存現(xiàn)實,為了‘圓滿’地解釋這一人類無法逃脫的命運、解除自身對這一過程的恐懼,給人們的心靈以安慰,先民們就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幻化出了一個放置人們靈魂的世界——靈魂的世界。”[1]而西方的吸血鬼則不然,雖然他們也保持著人類的模樣,但吸血鬼是由人類轉化而來的,并不需要經(jīng)歷死亡這一過程,也不需要符合某些特定條件,人類只要喝下吸血鬼的血液就可以完成轉化,只是過程有一些痛苦。
以《聊齋志異》為例,書中的鬼怪通常展現(xiàn)出大量的人類情感,他們有著世俗的情感、欲望和道德,心里含著貪、嗔、怨?!肮怼敝g較少交往,更偏向于和人類交流甚至產(chǎn)生糾葛。這樣人性化的描述,更拉近了“鬼”與人類之間的距離,貼近現(xiàn)實生活。不僅如此,在《聊齋志異》以及其他多種志怪類小說中,大量的故事都是有關報恩、復仇或某種執(zhí)念,反映出作者對善惡的評價以及因果循環(huán)、害人終害己的道德觀念。
而在西方“鬼”文化中,安妮·賴斯的《夜訪吸血鬼》改變了吸血鬼本身在傳統(tǒng)印象中兇殘無情的形象,賦予了他們復雜的情感世界以及善良的一面,尤其刻畫了吸血鬼對生命的追求和情感的追尋。吸血鬼同樣有善有惡,他們中有的蔑視生命,有的渴望從漫長的生命里尋找自己的情感寄托,他們仍然擁有人類的感情,會因為殺人而痛苦,不斷尋找存在的意義,迫切希望得到社會的接受和理解。吸血鬼大都以群居為主,因為不被社會接受,大多選擇抱團取暖,內部也有明顯的階級特質。
這些都反映了中西方歷史文化的深層結構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在中華文化中,人們著重強調家庭、祖先和道德的重要性,因此“鬼”文化帶有濃厚的家庭宗法特色;而西方文化則更注重個人、靈魂,這兩部作品雖然都涉及“鬼”的元素,但在表現(xiàn)手法、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上卻有著顯著的差異?!读凝S志異》更注重“鬼”與人性的結合,通過一個個“鬼故事”,借其中“鬼”的語言和行為來展現(xiàn)人性的復雜與美好;而《夜訪吸血鬼》則更側重對吸血鬼文化的探討,通過吸血鬼的形象與經(jīng)歷反映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通過對這兩種“鬼”的比較分析,可以從更新、更多面的視角來了解和欣賞中西方文化。
1.2 “鬼”在其文化受眾中的認知
在中國,“鬼”的概念由來已久,這一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復雜的受眾認知,歷朝歷代以來,人們對“鬼”的看法褒貶不一。例如,孔子曾提過“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敬鬼神而遠之”[2](《論語·雍也》),對鬼神采取存而不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魏朝夕認為:“中國人視‘鬼’為人在另一個世界的一種延續(xù),所以人間的道德觀念也在‘鬼’的世界里繼續(xù)存在,認為‘鬼’亦有善惡之分,這在《聊齋志異》中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好人變成‘好鬼’,壞人變成‘厲鬼’,而其他平凡又有一些嗜好或偏執(zhí)的普通人則變成亦善亦惡之‘鬼’”[3]。因此,“鬼”形象承載了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受眾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生命的敬畏,反映了人們對生死、靈魂等自然現(xiàn)象的樸素理解,也展現(xiàn)了他們對人性的探索與反思。
而反觀《夜訪吸血鬼》則展現(xiàn)了另一種“鬼”——吸血鬼的文化形象。吸血鬼作為歐洲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在西方歷史文化中,吸血鬼往往被視為欲望和恐怖的代表。但安妮·賴斯改變受眾對吸血鬼的認識,在她的筆下,吸血鬼不再是冷漠無情,墮落且邪惡,只知道追逐鮮血的冰冷生物,反之,他們是和人類一樣有感情有溫度的,他們會痛苦、麻木甚至內疚。孫夢天認為:“吸血鬼們能感覺到愛意、寂寞、愧疚和悔恨等,有的還經(jīng)常思考一些諸如善良、邪惡、存在等哲學問題,他們也像人類一樣,敏感纖細且承受著痛苦,同時又驚為天人地美麗和性感?!盵4]因此,在《夜訪吸血鬼》中的吸血鬼更多地體現(xiàn)了西方現(xiàn)代文化中對個性、自由和人性的追求,受眾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對現(xiàn)代社會的思考。
1.3 “鬼”與“鬼”的關系
東西方歷史文化中關于“鬼”與“鬼”之間關系的描述和理解更多的存在著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不僅源于各自文化的深層價值觀和社會觀念,還揭示了不同文化對超自然現(xiàn)象的獨特視角和解釋方式。在書籍和影視作品中,東西方的“鬼”往往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以某種特殊的關系或場所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群落。
在中國傳統(tǒng)的鬼神信仰里,鬼魂常常聚集在特定的地方,如荒郊野外、廢墟等,形成一種類似社群的結構。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鬼魂的傳說和故事。一些民間信仰認為,某些特定的地點或時期會聚集大量的鬼魂。這種地方往往是與死亡、災難或歷史悲劇相關的場所,在古戰(zhàn)場飄蕩的慘死的兵魂、在荒郊野外被拋尸的孤魂以及廢墟中出現(xiàn)的亡靈等,往往都是以特定原因而聚集的鬼魂。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也被認為是鬼魂活動頻繁的時間,這些節(jié)日起源于古老的農耕文化,與敬祖祭宗、緬懷先人密切相關。李紹芬對這些節(jié)日做出了解釋:“在這些特殊的日子里,民間流傳著各種關于鬼魂的傳說和習俗,通過超度孤魂、宰雞殺鴨、燒香燒錢來拜祭鬼魂,旨在安撫無依的孤魂野鬼,保持世間的和諧平穩(wěn)?!盵5]
在西方的吸血鬼傳說中,吸血鬼常常以家族或族群的形式存在,有著嚴格的登記制度以及統(tǒng)一的特征和行為方式。在《夜訪吸血鬼》中,吸血鬼如同人類一樣群居,他們一起聚集在巴黎的陰暗之處,等待著新鮮血液的降臨。吸血鬼族群中的成員以某種儀式或方式相互連接,形成緊密的聯(lián)系。資深吸血鬼會對新晉吸血鬼進行保護和指導,這不僅是對個體的照顧,更是對整個族群文化和傳統(tǒng)的傳承。這種傳承方式不僅確保了吸血鬼族群的生存和穩(wěn)定,也加深了成員之間的身份認同和凝聚力。如同人類社會存在的各種法律,為了維護族群的穩(wěn)定和秩序,吸血鬼族群內部也存在著嚴格的規(guī)則和紀律,包括禁止傷害同類、尊重族群領袖等。
另外,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傳說,“鬼”之間都會有相互作用甚至發(fā)生沖突。在《聊齋志異》中《聶小倩》篇對鬼魂之間的沖突進行了精彩的描寫,聶小倩本是人間女子,死后成為怨靈,被樹精控制,在與寧采臣相愛后,受到了樹精和其他鬼魂的重重阻礙。鬼魂之間的矛盾往往都由于某種羈絆和嫉妒心理,不僅是對生前情感的牽掛,更是對死后存在的不滿。
1.4 “鬼”與人的關系
“鬼”的存在,本身就是人類的一種臆想。東西方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認知差異和道德觀,這導致人們在臆想過程中為“鬼”的形象賦予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鬼”往往會做出傷害人類的事情,但是東西方的“鬼”卻是出于不同的目的。
東方的“鬼”有著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們的行為方式多樣,有的尋求正義,有的為復仇,有的為報恩,如《太平廣記》中,一位“女鬼”因為一行人在其墓前留下了食物和祭品,她為了表示感謝,不僅保護他們免受野獸的攻擊,還指引他們找到了回家的路。這一故事反映了人間的真善美、假惡丑[6]。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東方的鬼故事多用于諷喻現(xiàn)實,反映社會矛盾。同時,“鬼”的形象多樣,既有恐怖的一面,也有溫柔善良的一面?!肮怼钡拇嬖诤突顒右餐c社會的道德秩序和個人行為緊密相關。在《聊齋志異》的神秘世界中,聶小倩、林四娘以及小謝和連鎖等“女鬼”以其美麗與智慧著稱;而“男鬼”王六郎同樣以其善良和正直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相對地,畫皮和噴水等“惡鬼”則以其恐怖的面目出現(xiàn),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恐懼[7]。這些多樣化的“鬼”形象共同構成了《聊齋志異》中獨特的超自然世界,展現(xiàn)了善惡之間的鮮明對比,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和道德的多重面貌。
而在西方,“鬼”通常沒有太多的故事和情感背景,他們的行為方式較為固定,主要是傷害人類、滿足自己的邪惡欲望,所以西方的“鬼”都是人類憎惡的對象,是惡魔的化身。在西方文化中,“鬼”往往被描繪為邪惡與恐怖的化身。這些靈體不僅給人們造成極大的傷害,還以其可怕的外觀和缺乏道德感而聞名。諸如吸血鬼德拉庫拉、布爾維爾,《鬼宅》中的幽靈,以及威爾小姐的幽靈等角色,這些都是惡鬼形象的典型代表,他們基本上不會被善良所感化?!豆碚分械挠撵`通過制造不尋常的聲響和視覺幻象來營造恐怖氛圍,這種恐怖手段不僅直接擾亂了居民和訪客的精“神”狀態(tài),也使他們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懷疑,從而陷入恐怖和不安之中。這些經(jīng)典的惡鬼形象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反映了人們對邪惡的一種深刻認知和道德評判。
1.5 “鬼”與“神”的關系
“鬼”千奇百怪,“神”則各具特色。然而,在看待“鬼”與“神”的關系上,中西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其背后反映了兩種不同歷史文化之間的顯著差異。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里,“鬼”與“神”之間的關系并非總是對立或從屬的。妖魔鬼怪、牛鬼蛇“神”,這些充滿“神”話色彩的詞匯,自中國古代以來便滲透于人們的信仰與文化之中。在這些傳說中,“鬼”與“神”的關系及其故事構成了中國民間傳說的精髓,使得“鬼”與“神”的形象變得豐富而復雜。在許多傳統(tǒng)故事中,“鬼”不僅是死后的靈魂,有時還具有超凡的能力,能夠與“神”明交互、影響人間事。事實上,在一些故事里,“鬼”通過積累功德或者特殊的機遇,得以轉化為“神”,顯示了兩者之間界限的流動性。例如,呂洞賓的身世里有提及他死亡后作為鬼魂的經(jīng)歷,但后來通過修煉成了一位仙人,最終實現(xiàn)了從“鬼”到“神”的轉變,位列八仙之一,體現(xiàn)了超越死亡的希望和靈魂不滅的觀念。
在西方,“鬼”與“神”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鬼”就是“鬼”,“神”就是“神”,兩者不可混為一談,更不能相互轉化?!肮怼焙汀吧瘛狈謩e代表了不同的信仰和觀念,有著明顯的區(qū)分。西方的“神”被視為天堂中的大“神”,擁有創(chuàng)造和掌控自然的力量,是人們敬仰和崇拜的對象。而“鬼”則專指地獄中的“惡鬼”或已逝去的人類,通常與邪惡、恐怖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在《創(chuàng)世紀》中描述了“神”創(chuàng)造天地的過程,強調了“神”對宇宙萬物的主權。相比之下,“鬼”或邪惡勢力,如撒旦,原本是天使長,因背叛神而被逐出天堂,其能力有限且必須服從神的權威。這種本質差異確立了神與“鬼”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
1.6 “鬼”形象中的文化心理因素
本文著重描寫的是代表西方經(jīng)典“魔鬼”形象的吸血鬼(vampire),曾被引入各類小說、電視劇等。而其中較為世人所熟知的當屬美國作家寫于1976年的長篇小說《夜訪吸血鬼》,這部著作為“吸血鬼編年史”系列中的第一部。這部小說以吸血鬼路易與一位男孩的談話,向讀者們展示了引人入勝的吸血鬼文化。在這部小說中,吸血鬼的形象被完全顛覆,不再是另類的殺人怪物,而是與人類幾乎無異,甚至有著更為豐富的情感。在安妮進行創(chuàng)作的那個年代,由于水門丑聞等事件,公眾對于性行為、暴力、酗酒、法律與秩序等問題產(chǎn)生了不同的態(tài)度。而后誕生的女權運動和同性戀自由運動也展示了社會對于不同身份的認可與沖擊。在《夜訪吸血鬼》之中,作者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描述了吸血鬼渴求被社會接受,與普通人一樣也會感到孤獨脆弱,以此來暗喻在社會中不被接受的弱勢群體也渴求被認可的心理。
而在“鬼”形象領域的另一部巨作《聊齋志異》之中,各種狐仙、花妖的形象也被顛覆。在蒲松齡的筆下,狐仙、花妖不像人們認知的那般害人不淺、紅顏禍水。魯迅曾經(jīng)這樣評價《聊齋志異》:“獨于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盵8]由此窺見,在《聊齋志異》之中,妖怪的形象與常人無異,也渴望親情愛情,也會流淚心碎。
2 中西方“鬼”形象產(chǎn)生異同的原因
“鬼”形象從廣義的層面來說包含著“妖”和“怪”等各種怪異事物。
妖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地反物為■?!币鉃榉闯5氖挛?。而“怪”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異也?!币鉃楫惓5氖挛?,所以妖怪所指代的事物便是妖異反常的超自然現(xiàn)象。
而如果從狹義的層面來說“鬼”不包含所謂的“妖怪”,在《說文解字》中:“鬼,人所歸為鬼?!盵9]鬼形象的產(chǎn)生是因為人們認為人死后會有“靈魂”徘徊于世間,故將其稱之為“鬼”。
而在《牛津詞典》里“鬼”的單詞(ghost)所涵蓋的是以下意思:死者的靈魂;不好的記憶;幽靈;魔鬼;邪靈;亡靈。
從文字本身的釋義就能得出“鬼”形象的部分異同,而“鬼”形象在中西方的異同建立在文化這個根源之上,不同的條件構筑出了不同的文化體系,自然而然導致了“鬼”形象的不同,所以本文將從文化層面尋找“鬼”形象有所差異的原因。
2.1 地理環(huán)境
中國最著名的鬼怪小說——《聊齋志異》是作者以自己的故鄉(xiāng)山東為藍本寫下的故事,而山東是一個充滿豐富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地方。蒲松齡出生于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博地處魯中山區(qū)與華北平原的接合部,地勢平坦,氣候適宜,適合耕作和人類活動。有大量人群聚居的地方,便會開始流傳一些所謂的“傳說”,而這些往往與風土人情緊密相連,這導致了《聊齋志異》中“鬼”的形象巧妙地融合了傳統(tǒng)元素與狐仙、花妖等超自然元素。
以《聊齋志異》為例,在中國,人們主要聚居在平坦開闊、水源充足的地帶,正是因為這種適宜耕作的土地使得人群得以聚居,為鬼怪故事的誕生提供了苗床。
而西方吸血鬼的起源有很多,在美國,吸血鬼的由來往往依靠著陰森恐怖的地理環(huán)境,以《夜訪吸血鬼》為例,這部作品主要記錄的是在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一座以獨特的爵士樂文化、吸血鬼傳說以及豐富的歷史背景而著稱的城市,發(fā)生的與吸血鬼等具有西方幻想文化有關的故事。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是全美地勢較低的地方,多沼澤濕地而且全年無冬氣候濕度較大,各種昆蟲蚊子很多。一旦遇到陰雨天,天氣陰沉,沼澤濕地生物在泥潭中發(fā)出可怕的聲音,沼氣之聲與動物之聲混在一起,再加上低空飛行的大群蚊子變換成各種形狀嗡嗡作響,使得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的人們會不自覺地幻想出各種離奇的鬼怪故事。
以《夜訪吸血鬼》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鬼”形象的產(chǎn)生往往是因為地形和環(huán)境的陰森與當?shù)鬲毺氐娜宋纳鐣?,在黑暗陰森的地帶人們將帶來恐懼的事物幻想成非人或者將環(huán)境過分扭曲地解讀后所產(chǎn)生的類人鬼怪形象。
因此,中國與西方在地理環(huán)境的描繪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西方的鬼怪故事將當?shù)氐奈幕c自然環(huán)境相結合,強調該地域神秘和浪漫的氛圍;而中國的鬼怪小說則聚焦于地理環(huán)境與當?shù)刎S富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不同環(huán)境鑄就的文化背景必然導致了文化內涵的差異,所以在《聊齋志異》中鬼怪的形象豐富多彩,而在《夜訪吸血鬼》中,吸血鬼的形象總是充滿魅力又陰森恐怖。
2.2 歷史制度
一部小說的撰寫往往逃脫不出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在中國傳統(tǒng)的鬼怪小說中,不同階層之間的隔閡和不同地位的人們之間的互動貫穿全書,體現(xiàn)了當時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影響著下層百姓的生活。而《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因一生科舉不第,所以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也充滿了對科舉制度的反思和批評?!短綇V記》更是以中國社會制度為根基,跨越了不同朝代,是反映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大相徑庭的社會制度的產(chǎn)物。
同樣,在西方,階級意識也映射在最廣為人知的鬼怪形象——吸血鬼之上。吸血鬼社會中也存在著不同的階級和地位,各有對立且有高低之分,氏族和血族本身爵位之間存在對立和權利之間的對抗,以及下層對上層的服從。各個吸血鬼之間存在競爭和沖突,體現(xiàn)了社會中階級分化和不平等的現(xiàn)實。而且在《夜訪吸血鬼》中隱含著權力與統(tǒng)治,在小說中,吸血鬼萊斯特擁有巨大的權力和統(tǒng)治能力,可以控制其他吸血鬼和人類[10]。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吸血鬼這一神秘而又充滿現(xiàn)實意味的形象,同時也映射出社會中存在的權力結構和不同的統(tǒng)治階級。
中西方“鬼”文化的相同點本質要歸結于封建的等級制度,而不同點也歸結于此。封建等級制度的不同讓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鬼怪與西方的吸血鬼有了較大的差異。
2.3 文化傳統(tǒng)
中國鬼怪小說具有那個時代獨特的中國古典文學審美風格,內容里包含了許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神話故事與狐仙、鬼魂等神秘元素,其中蘊含了民俗文化和封建社會文化等,而中國人受到儒學的影響,更強調集體利益,所以書中的人物行為往往受到社會規(guī)范和家族倫理的約束,重視道德綱常倫理。
西方鬼怪小說中蘊含的神秘元素是吸血鬼、狼人等,強調個體的自由和欲望,討論人性的黑暗面與欲望,它反映了西方人對永生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哥特文化。
與中國傳統(tǒng)的鬼怪小說相比,西方鬼怪小說中人物的行為未必符合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且家庭觀念相對較弱,與自然的關系也更具沖突性,這也說明中西方文化中更深層次的價值觀沖突?!读凝S志異》中通過“果報”思想來警示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從而對讀者進行道德教化。這種因果報應的觀念在故事中屢見不鮮,旨在告訴人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Luo Hui認為:“鬼魂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文化話語領域,它作為一種文學、一種信仰和一種審美結構,在道德行為教化中起著重要作用?!读凝S志異》中的種種奇幻故事,都在強調人們應該遵循道德準則,行善積德,否則將會有惡報?!?[11]《夜訪吸血鬼》中涉及了吸血鬼們對于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他們困惑于自己的存在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不過吸血鬼在傳說中作為魔怪生物,缺乏作為人常有的道德觀念和相應的人性。
2.4 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傾向于集體主義和諧性的思維方式,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講究個體對社會的影響,因此,中國的鬼故事中往往包含了道德教化的成分,如善惡有報、因果循環(huán)等主題。
西方文化則更偏向于分析性、對立性的思維方式,強調個人主義和自由意志。不在意個體對社會影響的大小,所以西方的鬼怪故事中,惡魔往往代表著個人的誘惑和罪惡的根源。
種種不同的因素導致了中西方“鬼”形象的不同,但隨著時代的更替,“鬼”的形象也隨著它們所指向的文化根源發(fā)生了改變。不論是地理環(huán)境還是其他的因素,這些都是一個地區(qū)產(chǎn)生不同文化的源頭。
3 結束語
通過對鬼文化的研究和探究,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歷史、信仰和價值觀,從而增進交流。鬼魂的存在方式、行為模式、具體特征等都象征著人們對生命本質的深層次思考和對終極死亡的探索。盡管科技和理性思維在現(xiàn)代社會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但人們對于未知和超自然的探索從未停止,鬼魂文化也成為人類社會多樣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李耀輝.向死而生:鬼魂文化及其現(xiàn)實意義[J].理論視野,2014(3):82-84.
[2] 孔子.論語譯注[M].2版.北京:中華書局,1980.
[3] 魏朝夕.解讀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537-541.
[4] 孫夢天.吸血鬼文學與安妮·萊斯的吸血鬼[J].文教資料,2014(23):30-31.
[5] 李紹芳.中西方“鬼節(jié)”不等現(xiàn)象闡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8(3):67-68,71.
[6] 李昉.太平廣記:第 6 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1.
[7] 蒲松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M].張友鶴,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21.
[9] 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RICE A.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M].London:Warner,1995.
[11]LUO H.The Ghost of Liaozhai: Pu Songling's Ghostlore and Its History of Reception[D].Mississauga:University of Toronto,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