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素/酶切蛋白9型 (PCSK9)基因 rs562556多態(tài)性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關聯(lián)性。方法:選取 2021年 1月—2022年 12月確診為AMI 患者200 例(AMI 組),選取同期20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根據Gensini 評分標準將AMI 組患者按照其病變程度分為輕危組(Gensini 積分≤40 分, n=78) 和中高危組(Gensini 積分gt;40 分,n=122)。全自動生化儀檢測2 組研究對象血清中脂質代謝指標水平,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 法檢測2 組研究對象血清中PCSK9 水平,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2 組研究對象PCSK9 基因單核苷酸基因多態(tài)性(SNP),Spearman 相關性分析PCSK9 基因rs562556 多態(tài)性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患者血清中脂質代謝指標水平的相關性。結果:與對照組比較,AMI組吸煙患者百分率明顯升高(Plt;0. 01)。與對照組比較,AMI組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和PCSK9 水平均明顯升高(Plt;0. 05);與輕危組比較,中高危組AMI 患者血清中LDL-c 和PCSK9 水平均明顯升高(Plt;0. 05)。對照組和AMI 組研究對象PCSK9 基因rs1800487 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H-W) 遺傳平衡(χ2=0. 677, P=0. 713;χ2=0. 970,P=0. 831),與對照組比較,AMI 組患者血清中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AA 與等位基因A 分布頻率明顯升高(Plt;0. 05)。輕危組和中高危組AMI 患者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分布符合H-W 遺傳平衡(χ2=0. 045,P=0. 978;χ2=1. 290,P=0. 525),與輕危組比較,中高危組AMI患者血清中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AA 與等位基因A 分布頻率明顯升高(Plt;0. 05)。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AA 與AMI 嚴重程度(r=0. 193,P=0. 006) 和LDL-c 水平(r=0. 301,Plt;0. 01) 呈正相關關系,等位基因 A與 LDL-c水平 (r=0. 168,P=0. 017) 呈正相關關系。結論: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AA 與AMI 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其多態(tài)性可能通過上調LDL-c 水平促進AMI 疾病發(fā)展。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基因多態(tài)性; 脂質代謝; 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素/酶切蛋白9 型;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中圖分類號] R542.22 [文獻標志碼] A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和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全球每年死于AMI 的患者高達900 萬,我國心肌梗死的年死亡人數也高達50 余萬人[1]。流行病學數據[2] 顯示:近年來AMI患者數量逐年升高,且越來越年輕化。因此,早診斷和早治療對AMI 患者尤為重要, 可以顯著提高患者預后水平,對AMI 發(fā)病風險及病情進行準確評估是降低AMI 死亡率的關鍵。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不可改變因素(如年齡、性別和家族史)、可變因素(如吸煙、飲酒、缺乏運動、不良飲食、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代謝綜合征)及其他因素[如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纖維蛋白原、冠狀動脈鈣化(coronaryartery calcification,CAC)、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和低密度脂蛋白] 異常[3]。研究[4-5] 顯示:各種環(huán)境因素與部分遺傳多態(tài)性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AMI,如自噬相關5 (autophagy related 5, ATG5)中的一個單核苷酸基因多態(tài)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 SNP) 位點rs190825454 突變與AMI 有密切關聯(lián)[6]。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素/酶切蛋白9 型(proprotein converase subtilisin/keexintype 9,PCSK9) 是由PCSK9 基因編碼的絲氨酸蛋白酶,主要由肝臟產生,在腸道、心臟和胰腺等器官中均有表達。PCSK9 可以調節(jié)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且PCSK9 基因多態(tài)性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有相關性[7]。但PCSK9 基因多態(tài)性與AMI 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是否有關尚未見相關報道。本研究探討PCSK9 基因rs562556 多態(tài)性與AMI 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關系,并闡明其可能的機制,為早期預防AMI 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 1 研究對象 選取 2021年 1月—2022年 12月齊齊哈爾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心內科因胸痛和胸悶癥狀入院,并進行心電圖和血清酶學檢查,確診為AMI 的患者200 例(AMI 組)。AMI 組患者平均年齡為56. 0 (23. 0~85. 0) 歲,其中男性134 例,女性66 例。選擇同期20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為56. 5(23. 0~89. 0) 歲,其中男性130例,女性70 例。AMI 患者符合《AMI 診斷和治療指南》診斷標準[8]:①胸痛通常發(fā)生在胸骨后或左胸部,持續(xù)20 min 以上, 呈劇烈壓榨性疼痛癥狀;②心電圖改變,伴左束支傳導阻滯,超急性期T 波改變和典型或非典型心肌梗死心電圖改變;③心肌酶譜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 及α-羥丁酸脫氫酶(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 水平均升高。再根據Gensini 評分標準[9],將AMI 患者按照其病變程度分為輕危組(Gensini積分≤40 分,n=78) 和中高危組(Gensini 積分gt;40 分,n=122)。比較2 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1. 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診斷為心肌梗死并入住冠心病監(jiān)護病房的患者; ② 年齡lt;80 歲; ③ 出現(xiàn)AMI 癥狀至入院時間≤12 h;④ 入院前1 個月內未服用降脂藥物; ⑤ 心電圖及其他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 ① 年齡lt;18 歲;②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史;③伴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④并發(fā)心臟瓣膜病等心功能不全者;⑤患惡性腫瘤者。
1. 3 基 因 信 息 查 詢 通 過 人 類 基 因 組 計 劃(http://grch37. ensembl. org/) 網站查詢人類PCSK9 基因rs562556 SNP 位點信息。等位基因型為G/A, 最小等位基因頻率(minor allelefrequency,MAF) 為0. 13,并位于PCSK9 基因編碼區(qū)?;蚍中涂煞譃橐吧虶G, 雜合突變型GA 和純合突變型AA。
1. 4 全自動生化儀檢測 2組研究對象血清中脂質代謝指標水平 入院后第 2 天清晨空腹靜脈抽血3~4 mL 至紅色促凝管, 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2 組研究對象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和LDL-c 水平,單位為mmol·L-1。
1. 5 酶 聯(lián) 免 疫 吸 附 試 驗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檢測 2 組研究對象血清中 PCSK9水平 取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第2 天清晨5 mL 空腹靜脈血至含枸櫞酸鈉抗凝管,3 000 r·min-1 離心10 min, 棄上清取血漿。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中PCSK9 水平,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杭州聯(lián)科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繪制樣本標準曲線后,將待測樣本稀釋至100 μL,加入50 μ L 檢測抗體工作液后室溫孵育2 h, 加入100 μL 鏈霉親和素工作液, 室溫孵育45 min 后,洗滌, 顯色, 使用酶標儀檢測波長450 nm 處吸光度(A) 值。根據標準曲線計算血清中PCSK9 水平(單位:mg·L-1)。
1. 6 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2組研究對象PCSK9基因SNP 取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第2 天清晨5 mL空腹靜脈血至含枸櫞酸鈉抗凝管,3 000 r·min-1 離心10 min, 棄上清, 取血漿進行PCSK9 基因SNP檢測。采用Sigma-Aldrich 全血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提取DNA,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DNA 純度,利用PCR 進行PCSK9 基因擴增, PCSK9 基因rs562556 上游引物:5'-ATCACGCTCCCCTTTGGAAGTGCTC-3', 下游引物: 5'-GCCGATGAGCTCACAGGCACATGTC-3'。擴增反應條件:94 ℃ 、3 min, 94 ℃ 、20 s, 56 ℃ 、30 s, 72 ℃ 、30 s, 循環(huán)40 次。采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PCR產物,確保待測樣本的準確性,將待測序樣品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純化測序。
1. 7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23. 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hapiro-Wilk 檢驗計量數據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2 組研究對象血清中TC、TG、HDL-c 和LDL-c 水平及PCSK9 水平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x±s 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Student-t 檢驗。2 組研究對象年齡和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M (P25,P75)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采用SHEsis 在線分析軟件(http://analysis.bio-x.cn/)進行Hardy-Weinberg(H-W) 平衡檢驗,以Pgt;0. 05 為基因型符合H-W平衡,表明該研究群體具有代表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PCSK9 基因rs562556 多態(tài)性與疾病嚴重程度和脂質代謝指標水平的相關性。所有計數資料均采用頻數(%)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以Plt;0. 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2 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與對照組比較,AMI 組患者性別、年齡、BMI 和飲酒患者百分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 05),吸煙患者百分率明顯升高(Plt;0. 01)。見表1。
2. 2 2組研究對象血清中PCSK9和脂質代謝指標水平 與對照組比較,AMI組患者血清中 LDL-c和PCSK9 水平均明顯升高(Plt;0. 05),TC、TG 和HDL-c 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 05)。AMI患者中, 與輕危組比較, 中高危組AMI 患者血清中LDL-c 和PCSK9 水平均明顯升高(Plt;0. 05),TC、TG 和HDL-c 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 05)。見表2 和3。
2. 3 2組研究對象PCSK9基因rs562556基因型與等位基因分布特征 對照組和 AMI 組研究對象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分布符合H-W 遺傳平衡( χ2=0. 677,P=0. 713;χ2=0. 970,P=0. 831)。與對照組比較, AMI 組患者血清中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AA 與等位基因A 分布頻率明顯升高(Plt;0. 05)。AMI 患者中, 輕危組和中高危組AMI 患者血清中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分布符合H-W 遺傳平衡(χ2=0. 045, P=0. 978; χ2=1. 290,P=0. 525)。與輕危組比較,中高危組AMI患者血清中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AA 與等位基因A 分布頻率明顯升高(Plt;0. 05)。見表4 和5。
2. 4 PCSK9 基因 rs562556多態(tài)性與 AMI患者冠狀 動 脈 狹 窄 程 度 和 LDL-c 水 平 的 相 關 性 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 AMI 患者中,PCSK9 基因rs562556 基因型AA 與AMI 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r=0. 193, P=0. 006) 和LDL-c水平(r=0. 301,Plt;0. 01) 呈正相關關系,等位基因A 與LDL-c 水平(r=0. 168, P=0. 017) 呈正相關關系。見表6。
3 討 論
AMI 的病因包括血管狹窄、心肌缺血、缺氧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肌損傷,因此積極控制動脈粥樣硬化至關重要。脂質代謝異常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鈣化斑塊的形成和惡化中起重要作用[10]。血清TC 和LDL-c 水平異常升高與中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有關聯(lián)[11]。此外,高TG 水平和低HDL-c 水平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標志[12]。AMI的急性期反應包括膽固醇合成增加和LDL-c 受體活性增加,導致LDL-c 水平降低[13]。姜宏磊等[14]報道了80 例AMI 患者入院后血脂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結果顯示:AMI 患者血清中除脂蛋白a 和HDL-c 外的所有脂質代謝指標水平均降低。趙珺等[15] 發(fā)現(xiàn):早期AMI 患者血脂水平較高。黎村艷等[16] 發(fā)現(xiàn):AMI、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和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LDL-c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健康體檢者比較,AMI 患者發(fā)病24 h 內血清中僅LDL-c 水平明顯升高,TC、TG 和HDL-c 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上述研究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研究對象群體數量不同,且大部分是相對較小的群體,導致統(tǒng)計結果出現(xiàn)誤差,且不同研究中患者AMI 疾病發(fā)展時期不同。因此,脂質代謝指標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影響因素,需要重點關注。
研究[17] 顯示:降脂可降低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首次或復發(fā)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并提高患者生存率。盡管臨床上有全面的冠狀動脈疾病診療指南,但AMI 患者的降脂治療效果不佳。高水平LDL-c是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危險因素,LDL-c 水平越低,心血管風險分級也越低[18]。臨床上他汀類藥物作為治療高脂血癥的常規(guī)藥物,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有效降低LDL-c 水平[19]。然而, 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肝功能異常和橫紋肌溶解等。近年來, PCSK9 被認為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調節(jié)脂質代謝的治療靶點。即使在患者接受最大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情況下,PCSK9 抑制劑仍可降低血清中LDL-c 水平[20]。PCSK9 抑制劑不僅能夠通過降低LDL-c 水平預防心血管疾病,在胰島素抵抗和血栓等疾病中也可發(fā)揮治療作用[21]。抑制PCSK9 對動脈粥樣硬化脂質代謝指標、動脈粥樣硬化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產生有利影響, 因此, 開發(fā)針對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PCSK9 靶點治療新方法的熱度持續(xù)增加。
基因多態(tài)性是指在一個生物群體中,同時存在2 種或多種不連續(xù)的變異基因型或等位基因,可能會導致部分個體的患病風險較其他個體更高,甚至影響生理代謝過程, 引起疾病發(fā)生。研究[22-23] 顯示: 心血管疾病在不同群體中發(fā)生的風險差別較大。在載脂蛋白APOE 基因多態(tài)性變異群體中,高LDL-c/HDL-c 比值與冠心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PCSK9 作為調節(jié)脂質代謝的潛在治療靶點, 其基因多態(tài)性與心血管疾病和AMI 的相關性是目前重點研究內容。研究[24] 顯示:PCSK9 基因的E670G多態(tài)性與冠心病患病風險升高有關,尤其是在中國群體中。PCSK9 基因突變與LDL-c 水平的變化有關, LDL-c 是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素[24]。除E670G 多態(tài)性外, PCSK9 基因rs562556 變異也是一種功能獲得突變。研究[25] 發(fā)現(xiàn): rs562556 基因G 等位基因與重癥瘧疾患者更高的生存率有關,PCSK9 抑制劑可用于初級心血管疾病預防。本研究結果顯示:PCSK9 基因rs562556 的AA 基因型與AMI 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且該基因型與LDL-c 水平也呈正相關關系。此外,rs562556 的等位基因A 僅與LDL-c 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與AMI 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無相關性,這可能是由于等位基因G 突變率較低且本研究樣本量不夠大所導致的。本研究發(fā)現(xiàn)PCSK9 基因SNP 位點rs562556 的等位基因A 頻率越高的患者發(fā)生中高危AMI的可能性更高,這可能與LDL-c水平升高有關。
綜上所述, PCSK9 基因rs562556 多態(tài)性與AMI 患者LDL-c 水平變化有關, 且攜rs562556 等位基因A 的AMI 患者發(fā)生中高危冠狀動脈狹窄可能性更高,本研究結果可為臨床早期干預治療AMI和降低中高危冠狀動脈狹窄發(fā)生率提供參考。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劉園園參與論文選題、研究設計和論文撰寫,才奇博和楊秀靜參與數據收集,曲妍參與論文選題和審校,關榮春和劉燦君參與數據整理及統(tǒng)計學分析。
[參考文獻]
[1] FENG B L, LI H D.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nd susceptibility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eta-analysis[J]. Dis Markers, 2022,
2022: 5507153.
[2] LU Y, LI S X, LIU Y T, et al. Sex-specific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J]. JAMA Netw Open, 2022, 5(5): e229953.
[3] SMITH S C Jr, ALLEN J, BLAIR S N, et al. AHA/
ACC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2006 update: 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J]. Circulation, 2006, 113(19):
2363-2372.
[4] LI J, QIN R, WANG W,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NP rs1764391 and susceptibility, risk factors,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Guangxi Han Chinese population [J]. Curr Pharm
Biotechnol, 2020, 21(1): 79-88.
[5] WANG H H, ZHANG S F, WANG N, et al. Genetic
variants of VEGFR-1 gene promoter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Hum Genomics, 2019, 13(1): 56.
[6] ZHANG Y X, HE X H, LI J R, et al. Functional
genetic variant in ATG5 gene promoter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ardiol Res Pract, 2020,
2020: 9898301.
[7] GAI M T, ADI D, CHEN X C, et al. Polymorphisms
of rs2483205 and rs562556 in the PCSK9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 Sci Rep, 2021, 11(1):
11450.
[8]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
委員會,《 中國循環(huán)雜志》編輯委員會. 急性心肌梗死診
斷和治療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1, 29(12):
710-725.
[9] 陳繼舜, 劉曉喚, 錢 航, 等. Gensini評分和HsCRP在
預測PCI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價值[J]. 西安交通大學
學報(醫(yī)學版), 2018, 39(3): 336-340.
[10]鐘森杰, 李 靜, 王陵軍, 等. 基于痰瘀相關理論探討
冠心病脂質浸潤機制及痰瘀同治的研究進展[J]. 中國
中藥雜志, 2023, 48(6): 1431-1437.
[11]YAN Y K, LI S X, LIU Y,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life-course lipid trajectories and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midlife[J]. JAMA Netw Open, 2022,
5(10): e2234862.
[12]KOSMAS C E, RODRIGUEZ POLANCO S,
BOUSVAROU M D, et al. The triglycerid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G/HDL-C) ratio as a
risk marker for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Diagnostics, 2023, 13(5): 929.
[13]ZHANG Y N, GUO Z Z, WU T W, et al. SULT2B1b
inhibits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and promotes
cholesterol accumulation and inflammation in
lymphocytes from AMI patients with low LDL-C
levels[J]. Clin Sci, 2020, 134(2): 273-287.
[14]姜宏磊, 曹春林, 梁曉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變化
分析[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9(1):
20-21.
[15]趙 珺, 張?zhí)熹h, 李海燕, 等. 不同劑量他汀類藥物對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J]. 中西醫(yī)結
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 8(29): 44, 78.
[16]黎村艷, 陸建國, 曹友德, 等. 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檢
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應用[J]. 國際檢驗醫(yī)學
雜志, 2013, 34(24): 3316-3317, 3319.
[17]SKEIK N, NOWARIAK M E, SMITH J E, et al.
Lipid-lowering therapies in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a review[J]. Vasc Med, 2021, 26(1): 71-80.
[18]RAY K K, TROQUAY R P T, VISSEREN F L J,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clisiran in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elevated LDL
cholesterol (ORION-3): results from the 4-year
open-label extension of the ORION-1 trial[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11(2): 109-119.
[19]XIE G Q, SUN Y H, MYINT P K, et al. Six-month
adherence to Statin use and subsequent risk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 in patients
discharge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Lipids
Health Dis, 2017, 16(1): 155.
[20]SABATINE M S. PCSK9 inhibitors: clinical evidence
and implementation[J]. Nat Rev Cardiol, 2019, 16(3):
155-165.
[21]QI Z Y, HU L, ZHANG J J, et al. PCSK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9) enhances platelet
activation, thrombosis, and myocardial infarct expansion
by binding to platelet CD36[J]. Circulation, 2021,
143(1): 45-61.
[22]IACOCCA M A, WANG J, SARKAR S, et al.
Whole-gene duplication of PCSK9 as a novel genetic
mechanism for severe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
Can J Cardiol, 2018, 34(10): 1316-1324.
[23]JOHNSON K E, SIEWERT K M, KLARIN D,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ting lipid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J]. PLoS
Med, 2020, 17(9): e1003302.
[24]LI Y Y, WANG H, YANG X X, et al. PCSK9 gene
E670G polymorphism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5, 484 subjects[J].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0, 7: 582865.
[25]FEDORYAK O, ARAMA C, DIARRA I, et al.
Association of the rs562556 PCSK9 gene polymorphism
with reduced mortality in severe malaria among Malian
children[J]. J Can Des Mal Infect De La Microbiol
Med, 2020, 2020: 9340480.
[26]CHUAN J L, QIAN Z X, ZHANG Y,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the PCSK9 rs562556 polymorphism with
serum lipids level: a meta-analysis[J]. Lipids Health
Dis, 2019, 18(1):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