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書以明道經(jīng)世、立言不朽為旨歸,詩文以抒情言志、寫氣圖貌為鵠的,二者體例明顯。但南朝后期,子書與集部間卻呈現(xiàn)出交融互滲的狀況:子書的經(jīng)世目的和論辯鋒芒減弱,文學性、筆記化色彩增強;文人集和詩文評則彰顯并承載著子書“立言”特征和批判精神。隋唐承此趨勢,思想性的子書及文章被納入別集之中,叢談、筆記成為子部的構成部分,最終奠定四部中子、集的分類雛形?!督饦亲印纷鳛槟铣訒D型期的典型,清晰呈現(xiàn)了“四部”分類確立前子部與集部交融的書寫樣態(tài),基于此,亦可明晰子書與集部互動的時代語境和內在理路,闡明子學精神對文學批評的潤澤。
關鍵詞:金樓子;子集交融;子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章編號]1673-0186(2024)012-0138-013
[文獻標識碼]A"""[DOI編碼]10.19631/j.cnki.css.2024.012.010
學界已注意到南朝子書文學性、個性化等“集部化”特質增強的趨勢,如余嘉錫提到:漢、魏以后諸子,無不鞶帨其文詞也[1]。王琳指出,兩晉南北朝時期較重要子書的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治亂興衰問題的關注遜于前代,追求文采的風氣日益高漲,子書的文采化達到頂峰[2]。陳志平以《顏氏家訓》為例,說明齊梁時子書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自覺地從宏大的社會“政治”道德論述轉向了家庭的個人化的私人寫作[3]。伏煦指出六朝時子書的著述又趨于私人化與專門化[4],因此集部成為玄佛類“論”體文的存錄方式。也有部分學者試圖從六朝文集日漸發(fā)達、功能拓展角度,探究其成因,如章學誠提到:子史衰而文集之體盛;著作衰而辭章之學興[5]72。楊明照認為:子論從漢到晉特別興盛,這一方面是子部演為集部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同時也是子書逐漸式微,文集日益發(fā)達的顯著標志[6]1。田曉菲探討公元五世紀突然衰落原因時,提到此時人們開始把詩文寫作視為代表了個人聲音、個體生命的最佳揚名后世之手段[7]。
然而,關于“子集交融”的具體表征、子與集兩種著述形態(tài)兼容的內在理路、諸子精神對文藝批評的影響等問題仍須探討?!白蛹蝗凇辈粌H是著述形態(tài)現(xiàn)象,更牽涉兩種文獻的分類原則,甚至更為深層的“述作”觀念等著述史、文學批評史問題。本文以先秦至南朝的子書發(fā)展為線索,以《金樓子》為個案,試圖勾勒出六朝子書與文集交融、離析的流變過程,探究諸子精神在詩文評中的傳承與演進,為《金樓子》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一、子書的精神特質:立言不朽與經(jīng)世致用
經(jīng)史子集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總稱,大體可對應于現(xiàn)代學科意義上的文史哲。四庫館臣定義子部:“自六經(jīng)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盵8]并細分儒、兵、法、農、醫(yī)、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十四類??梢姡白硬俊保ɑ蜃訒榱?jīng)之外各種學問性著作的總稱,其中既涉及形而上的哲學探討與對社會人事的見解,也包括方技、術數(shù)、農醫(yī)等技術層面的內容。本文探討的主要是前一類,此類著作是子部的核心,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理論色彩,立言不朽與經(jīng)世致用是這類著作的精神內核。
(一)“立言不朽”——子書的內在動機
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稱這部分著作為“入道見志之書”并總結其功用為:“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紛雜而莫顯;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達,則炳耀垂文,騰其姓氏,懸諸日月焉。”[9]307-308
可見,“立言不朽”觀是子書創(chuàng)作的精神動機,古人在面對有限人生與無限時間的矛盾時發(fā)現(xiàn),在求仙問道及借藥石延年益壽之外,更為通達的方式是承認肉體之有限而尋求精神的超越與不朽,進而逐漸形成“立言不朽”之傳統(tǒng)。先秦子書亦是諸子群體的自覺的彰顯:老子被關令尹喜“強為我著書”,留下《道德經(jīng)》五千言,凝聚著其對社會人事冷靜的思考,《論語》中孔子以“恕”作為一言終身行之,韓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10]2146,《孟子》以“不得已而好辯”展示出強烈的論說色彩?!秴问洗呵铩芬浴爸蝸y存亡”之經(jīng)驗傳之于世,其一以貫之的便是“立言不朽”精神。
秦漢“立言不朽”精神不絕如縷,《隋書·經(jīng)籍志》載秦漢彰顯“立言”色彩的子書共33部,考其作者多為文臣(如陸賈、賈誼、桓寬、晁錯、劉向、魏朗、王充、崔寔、桓譚、王符、荀悅、應劭、仲長統(tǒng)等),也有隱士(如嚴遵、安丘望之),“立言不朽”與時代境況和個人遭際密切相關。在邦國有道,入仕為官時,“不朽”指向了一言以興邦的使命感,無論是陸賈《新語》十二篇,還是賈誼《新書》五十八篇,均是針對治國理政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而邦無道,文人困厄不暢時,“不朽”則是借著述剖白心跡,于后世尋求知音。賈誼“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11]208,揚雄“好古而樂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12],王充“口言以明志,言恐滅遺,故著之文字”[13],王符“援筆紀數(shù)文,字以綴愚情,財令不忽忘”[14]465,著作不僅可傳之后世求其友聲,亦已成為個性的化身與體現(xiàn)。漢代“立言不朽”觀念甚至突破了子書范圍,滲透至史部、集部,孔穎達稱:“屈原、宋玉、賈逵、揚雄、馬遷、班固以后,撰集、史傳及制作文章,使后世學習,皆是立言者也?!盵15]1979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11]272,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相如“《子虛》《上林》皆言苑囿之美,卒歸之于節(jié)儉,因托以諷焉”[16],均受到“立言不朽”這一子學精神的浸潤。
魏晉之際,世積亂離,朝不保夕的社會現(xiàn)實激發(fā)了“立言不朽”諸子精神的時代回響,人們重視“立言”的金石之功,荀彧稱:“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誠仲尼述作之意;顯制度于當時,揚名于后世,豈不盛哉!”[17]曹丕盛贊文章為“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世”,可使“聲名自傳于后”,此時人們重視辭賦,但亦不忽視子書,曹丕在《又與吳質書》中提到徐干:“著《中論》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后,此子為不朽矣?!盵18]110曹植也表達過著子書以彰來世的愿望:“將采史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盵19]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載,誕生于曹魏時期具有獨立思想的子書多達43部,相對于秦漢,發(fā)展勢頭依舊強勁。兩晉時期,子書依舊蔚為大觀,具有思想性和理論色彩的子書共69部,其中以“子”命名的多達16部,如《梅子新論》、袁準《袁子正論》、蘇彥《蘇子》、顧夷《顧子》、唐滂《唐子》、宣舒《舒子》、陸云《陸子》、孫綽《孫子》等一系列子書相繼問世,錢穆稱:“匹夫為學者所宗亦稱子?!盵20]作為晉代子書代表的《抱樸子》,其撰者葛洪更強調作細碎小文不如“立一家之言”,因此他“草創(chuàng)子書”“令后世知其為文儒而已”,可見,借子書之名傳之后世已成為時代共識。
(二)“經(jīng)世致用”——子書的實踐目標
經(jīng)世致用是子書的實踐目標。回歸《左傳》“立言不朽”之歷史語境,立言與立德密切相關。杜預注“立言”曰“史佚、周任、臧文仲”[15]1979。此三人為西周至春秋時之大夫,考其言論,多為治國諫言??芍?,所立之“言”即經(jīng)世致用的“德言”,故該命題亦可轉換為“立德言不朽”??鬃右嘣啤坝械抡弑赜醒浴?,“修德”與“立言”為高尚人格主體一體兩面,擁有高尚道德之人必然有言論“有補于世”,流傳后世的“金石之言”亦成為“有德者”道德魅力的彰顯。在先秦語境中,“立言”意味著對天道人事、社會變革均提出獨立的見解和主張,劉勰稱諸子為“入道見志”“或明政術”,突出了諸子經(jīng)世致用之精神側面。先秦之士階層自覺以“立言”經(jīng)世為己任,使先秦遂成思想史上“哲學之突破時期”?!罢軐W的突破”概念是社會學家帕森斯所提出的,他從世界古代文明著眼,指出大概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內,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大文明古國都實現(xiàn)了一場精神覺醒運動,中國的“突破”在“百家爭鳴”時期,其中“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墨翟執(zhí)儉確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野老治國于地利,騶子養(yǎng)政于天文,申商刀鋸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勛”[9]308,均是有為而作,有德之言?!妒酚洝ぬ饭孕颉芬蔡岬疥庩柤摇⑷寮?、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他們的思想是能夠致力于經(jīng)世致用的學問,“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21]3288-3289。王國維經(jīng)過考索也提到:“‘披我國中國之哲學史,凡哲學家無不欲兼為政治家者,斯可異已’!‘夫然,故我國無純粹之哲學,其最完備者,唯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耳。’”[22]
這種強烈的干預現(xiàn)實的精神構筑了子書精神的另一內核,并在漢代子書中依舊延續(xù),漢獨尊儒術,百家之學生存空間被擠壓,卻依舊有陸賈《新語》、賈誼《新書》、劉向《新序》《說苑》、揚雄《太玄》《法言》、王充《論衡》、崔寔《政論》、桓譚《新論》、王符《潛夫論》、荀悅《申鑒》、應劭《風俗通義》、仲長統(tǒng)《昌言》等一批具有強烈治世色彩的子書問世,并在漢末形成具有批判色彩的子學思潮,其中《新語》有《輔政》《慎微》《明誡》等內容,《新書》有《藩強》《匈奴》《輔佐》等篇,《新序》有《節(jié)士》《義勇》《善謀》等篇,《申鑒》有《政體》《時事》《俗嫌》等篇,從篇名即可窺見其經(jīng)世致用色彩。
曹魏子書繼承先秦兩漢明道經(jīng)世之精神內核,著者多為在軍事、政治領域頗有建樹或看法的大臣、將領,比如丁儀、仲長統(tǒng)、鐘會、傅玄、任嘏、杜恕、王基、劉劭、桓范等,又因作者身處由亂到治的階段,其內容多涉及治國政略,如劉師培在論述劉廙《政論·疑賢篇》與蔣濟《萬機論·刑論篇》時點評道“魏代之書,純以推極利弊為主”[22],同時,對人的才能分類、個性剖析、文章功用的探討成為時代特色。魏蔣濟認為君主首務在“擇人”,他本人亦可“觀其眸子,足以知人”,魏桓范《世要論》繼承曹操“唯才是舉”思想,“夫商鞅、申、韓之徒,其能也,貴尚譎詐,務行苛克……然其尊君卑臣,富國強兵,守法持術,有可取焉?!盵24]1262魏劉劭《人物志》按才性將人物分為兼德、兼才、偏才三類,據(jù)德、法、術將人才分為法家、文章、儒學等“十二才”,為君主選賢任能提供依據(jù)。
兩晉子書在數(shù)量上多達69部,整體而言,具有強烈批判色彩與憂患意識的子書減少,一方面是著者身份使然,夏侯湛、蔡洪、陸機、陸云、崔豹、葛洪、干寶、顧夷、孫綽、蘇彥等人多為文士;另一方面,正如學者王琳指出的,關于哲理與政略前人已周翔透徹,進一步開拓并非易事。故劉咸炘稱:“文士長于記誦衍說,而短于獨見深識,此雜家之所以漸流為文集也。”[25]294兩晉子書在內容上老莊道家思想占一定比重,如羊祜《老子道德經(jīng)》,王尚述《老子經(jīng)》,程韶《老子集解》、李軌《老子音》、何晏《老子道德論》、劉遺民《老子玄譜》、李軌《莊子音》等,蓋與人們對玄學的熱情與現(xiàn)實政治需要相關,因為《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治世的政治哲學;還有少量如《博物志》《雜記》《古今訓》《纂要》《要覽》等分類撮抄的類書化作品問世,但不占主流;像《袁子正論》《孫氏成敗志》《新論》《梅子新論》《蘇子》《宣子》《陸子》《抱樸子》《苻子》《傅子》等具有強烈“立言”與經(jīng)世傾向的傳統(tǒng)化“子書”仍占有一半以上的比重,唐魏征編《群書治要》對魏晉時期子書采擇多達12部,遠超東漢,魏晉時期子書的經(jīng)世色彩可見一斑。
可以看到,在數(shù)百年歷史中,子書以多樣的著述形態(tài)構成了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中的重要部分,經(jīng)學雖為顯學,但子學中的法、道、名、陰陽等學問作為潛流在統(tǒng)治思想和國家機構運行中亦占據(jù)重要地位,甚至儒學也在吸收子部道、釋等思想資源過程中逐漸發(fā)展,魏晉玄學及后世宋明理學即其思想碩果。但更須注意,子書不僅以獨立著述的知識形態(tài)構成中國學術思想之大端,更重要的是其參與了中國傳統(tǒng)精神之建構。在子書百年發(fā)展進程中,內在的“立言不朽”著述傾向與外在經(jīng)世致用情懷凝聚成了諸子精神的內核,并綿延衍進,于不同時期生發(fā)出不同樣態(tài),它既熔鑄為漢末王符、應劭、荀悅、仲長統(tǒng)等漢末子學思想家們的憂患意識與批判鋒芒,也呈現(xiàn)為曹魏時期丁儀、譙周、荀彧等軍政要臣的指點江山與剖情析理,更彰顯為兩晉張華、夏侯湛、陸機、葛洪的人文關懷與藻飾熱情。
綜上,子書以其深邃博雜的思想內涵參與了政治史、思想史的演進,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重要形態(tài),更以生機活泛的子學精神內核構筑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品格,熔鑄在中國國民的血脈之中。二、《金樓子》與南朝子書的新變
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除兵法、歷數(shù)、農醫(yī)等純技術類著作,南朝子書共67部,著者身份各異,國君、大臣、道士、僧侶、文人紛紛加入子書創(chuàng)作之中,至少在數(shù)量上子書仍呈現(xiàn)出較為旺盛的發(fā)展態(tài)勢。根據(jù)命名及內容,可將其可粗略分為三類:注疏注解類(17部)、雜鈔筆記類(34部)、“立言”著述類(16部),而在僅有的16部具有經(jīng)世成分與立言色彩的子書中,涉及佛教思想的占7部,如蕭子良《義記》、王延秀《感應傳》、裴子野《眾僧傳》、虞孝敬《高僧傳》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子書著作只有劉宋陸澄《述政論》《政論》、劉宋賀道養(yǎng)《賀子》、南齊張融《少子》、梁蕭繹《金樓子》《補闕子》《湘東鴻烈》、北齊劉晝《劉子》、陳朝張譏《游玄桂林》等9部。因此,面對五六世紀傳統(tǒng)子書寫作不景氣的狀況,田曉菲稱魏晉時期碩果累累的子書寫作突然衰落下來[7]。不僅僅是數(shù)量,南朝子書在各方面都與前代迥異。
(一)子學精神的衰微
詳考9部著作,其子學精神衰微。陸澄,史載其家富藏書,因其多識典故而被王儉戲稱為“書櫥”,由此推測《述政論》《政論》之內容,或許是對“政論”內容的摘錄。張融《少子》即《通源》,孔稚珪《答竟陵王啟》:“融乃著《通源》之論,其名《少子》,《少子》所明,會同道佛。”[26]可知,該書是對佛道思想的闡釋,賀道養(yǎng)《賀子》屬道家類,張譏篤好談玄,《游玄桂林》多半為玄學論著,這幾部子書的哲理性強于經(jīng)世性?!秳⒆印芬粫m列《貴農》《愛民》《賞罰》等篇,但全書多談修身養(yǎng)性,如《防欲》《去情》《慎獨》等,故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評價道:“凡五十五篇。言修心治身之道?!盵27]蕭繹《補闕子》不傳,《湘東鴻烈》從名稱可見其比肩西漢皇族劉安《淮南鴻烈》的意圖,《淮南鴻烈》屬雜家,其內容多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兼錄存亡禍福、詭異瑰奇之事。
蕭繹《金樓子》是9部中唯一一部具備鮮明“立言”意圖的子書,在寫作此書時,蕭繹提到:“余于天下為不賤焉。竊念臧文仲既歿,其立言于世。曹子桓云:‘立德著書,可以不朽?!旁獎P言:‘德者非所企及,立言或可庶幾?!蕬綦粦业豆P,而有述作之志矣。常笑淮南之假手,每蚩不韋之托人。由是年在志學,躬自搜纂,以為一家之言。”[28]1想法雖然完美,但其成書卻是另一種形態(tài),該書列《興王》《箴戒》《后妃》《終制》《戒子》《聚書》《二南五霸》《說蕃》《立言(上下)》《著書》《捷對》《志怪》《雜記(上下)》《自序》共十四篇,其中與經(jīng)世致用相關的僅《興王》《箴戒》《說蕃》三篇,篇章安排上經(jīng)世內容大為縮減。在寫作意圖上,《興亡》擇取歷代帝王神異之事,如庖犧氏“蛇身人首”,堯帝“眉八采,日角方目”,周文王“龍顏虎肩”等。《說蕃》,許逸民稱該篇:“雜舉古諸侯王善惡之事,以列勸戒?!盵28]551其中兼采諸侯治國理政之事,確有“勸善戒惡”之意,但仍摻雜對部分諸侯軼聞的記錄,如晉文公的“胼脅”,劉馀的“口吃”,蕭子隆“體肥”等。《箴戒》摘錄前代帝王倒行逆施事跡,多為客觀記錄,而主觀論述寥寥無幾??芍?,蕭繹看似在記述前代帝王之事,其目的不在垂戒,而在敘事;不在立論,而在搜集。
由此可見,南朝9部具有傳統(tǒng)“立言”色彩的書中,經(jīng)世色彩與批判鋒芒減弱,子書經(jīng)緯天地的內容嚴重縮水,它們在主旨方面同先秦以來帶有鮮明社會關懷和批判精神的子書有了明顯的分野。
(二)“集部化”特質的增強
除經(jīng)世意圖減少外,《金樓子》還呈現(xiàn)出個性化、情感性、文學性等“集部化”特質,彰顯著南朝子書新變的另一特征。上文提到蕭繹知識獵奇之趣,其趣味還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自序》篇載:“吾小時,夏日夕中,下絳紗蚊绹,中有銀甌一枚,貯山陰甜酒。臥讀有時至曉,率以為常?!盵29]1357記錄自己年輕時邊飲甜酒,邊讀書至天明的愜意之事。該篇還提到對卜筮算卦之事的熱忱:“輟蓍而嘆曰:‘《坎》者水也,子爻為世,其在今夜三更乎?地上有水,稱之為《比》,其方有甘雨乎?’欣然有自得之志。”[29]1361在《聚書》《著書》篇,他又展示出濃厚的藏書趣味,對藏書數(shù)量、來源、版本等如數(shù)家珍。這些生活情趣為我們呈現(xiàn)了史書之外的帝王蕭繹私人生活的豐富圖景。書中還流露出濃重的情感:《后妃》篇中表達對母親的追思:“昏定晨省,一朝永奪。幾筵寂寞,日深月遠。觸目屠殞,自咎自悼。”[28]384孝子之心溢于言表。《戒子》教育子侄讀書之法:“凡讀書必以《五經(jīng)》為本,所謂非圣人之書勿讀。讀之百遍,其義自見。此外眾書,自可泛觀耳。正史既見得失成敗,此經(jīng)國之所急。”[28]499愛子之情于諄諄教誨中自然流出。《自序》載:“人間之世,飄忽幾何?如鑿石見火,窺隙觀電;螢睹朝而滅,露見日而消?!盵29]1343-1344以此表達對生命的珍惜。蕭繹有“心氣”癥,應指與心臟部位相關的絞痛,他于書中歷數(shù)因心病而去世的人物,最后感嘆一句“豈其余乎”[28]1351,其中亦飽含著一個煢煢孑立的普通人對自己大限將至的無奈喟嘆。另外,蕭繹在書中還表達了對文學的重視,《說蕃》敘述51位宗室的事跡,特意關注了劉德、曹植、劉義慶、蕭子良等15位“文化型”諸侯王,細數(shù)其招納學士、文章寫作等活動:如記載曹植援筆而作的精彩瞬間:“時鄴銅雀臺新成,武帝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文彩可觀。”[28]652-653劉休玄稱:“嘗為《水仙賦》,當時以為不減《洛神》;《擬古詩》,時人以為陸士衡之流?!盵28]654蕭繹留下的“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29]966更成為文學批評史中區(qū)分文筆的重要言論。
同時期的其他子書也存在個人化、情感化等文學色彩增強的著述傾向,如《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將目光從政治考量轉向家族關懷,《文章篇》記錄文章寫作之趣:“陶冶性靈,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盵30]286對文章風貌亦有獨到見解:“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盵30]324作為長輩,他同時警示后代勿要以文罹禍——“必乏天才,勿強操筆”,流露出對后輩的關愛,也折射出自保的傾向??梢?,在動蕩的南朝謹言慎行的處世態(tài)度才能夠維持家族的穩(wěn)定興盛。這種以家族、個體為重的價值觀同漢晉諸子在書中對各種社會問題各抒己見的自由熱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秳⒆印芬仓档靡惶?,該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在治國理政方面提出了不少獨到主張。但其也受南朝子書新變風氣影響,部分篇章內容呈現(xiàn)出故事性、趣味性特色,如《因顯》篇以伯樂贊馬使之價格翻倍的故事說明名人賞識的重要,同時其文章多駢文,文學性增強,如《薦賢》篇有云,“國之需賢,譬車之恃輪,猶舟之倚楫也。車摧輪,則無以行;舟無楫,則無以濟;國乏賢,則無以理”[31]。
(三)成書形式的“類書化”
在成書形式上,南朝子書作者中自出機杼者少,取而代之的是同類相從,編撰成書,并以“覽”“鈔”“抄”“類”命名,明焦竑論述《皇覽》時概括這類書籍之特征:“古昔所專,必憑簡策,綜貫群典,約為成書,此類家所由起也。自魏《皇覽》而下,莫不代集儒碩,開局編摩;乃私家所成,亦復猥眾。”[32]著者運用撮抄、綴合等方式按照某個主題對以往典籍材料進行剪裁加工,呈現(xiàn)出類書化、筆記體的傾向,“至于梁元《金樓》,遂成類書矣”[25]293。兩晉有《要覽》《雜記》等類書不足十部。但南朝時這類書籍在子部中卻大量增長,占據(jù)子部半壁江山。劉宋有范泰《古今善言》、虞通之《善諫》、徐益壽《記聞》,南齊有何翌之《諫林》,梁有沈約《雜說》《袖中記》《袖中略集》《珠叢》、庾肩吾《采璧》、劉孝標《類苑》,陳有《書圖泉?!返?,或是供皇帝博覽,或是滿足搜奇欲望。
這與古人認知觀念中對“撰”“編”成書方式區(qū)分不嚴格有關,同時也與六朝文化現(xiàn)實相聯(lián)。這類書籍中有不少是為了夸飾學問,在南朝“知識至上”學問氛圍之下,識得典故多少成為士族身份的標識,王公大臣也常舉辦競賽進行比試,梁武帝與沈約甚至曾為識記“栗事”多少而相爭,這不僅關乎學識,亦涉及臉面、身份,由此,編纂之風愈演愈烈,《南史》記載南齊王儉曾經(jīng)召集門客搜集典故,梁武帝也曾經(jīng)召集文士出題策試經(jīng)學、史學方面的典故,王瑤曾指出:隨著數(shù)典隸事風氣的盛行,齊梁時期類書編纂風氣盛極一時。蕭繹也稱《金樓子》是“躬自搜纂”,在《興王》篇他從炎黃堯舜禹一直敘述到梁武帝,每位帝王少則二三百,多則千余字,多是從《史記》《漢書》《三國志》《宋書》等史書中摘錄綴合而成,如記載堯帝“帝堯字放勛,一名同成育陶唐氏,帝嚳之子,伊祁姓也。母曰慶都,為嚳妃,出觀河渚,遇赤龍而孕,寄伊長儒家產,甲申歲而生堯丹陵也”[28]73,短短五十多字,卻出引自《史記》《大戴禮記》《尚書》《帝王世紀》《春秋合誠圖》等多部文獻的內容。這種方式在《顏氏家訓》《劉子》中亦不同程度存在。自此,撮抄之類書、叢談筆記亦成為后世子部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學者所言,“唐宋以后,諸子道衰,類書繁起,鈔胥是務,剿襲相因,亦褒然列名于子部之中”[33]。
綜上可知,南朝后期,隨著文學自覺地深入,在子部與集部交融的背景之下,部分子書出現(xiàn)了新的轉向:原有的經(jīng)世成分與論說色彩下降,筆記性、類書式的著作增多,并且材料剪輯、內容安排上獨具匠心,審美性、情感性、故事性的內容上升,更像私人化“文集”,對文學的探討逐漸增多,《金樓子》即為南朝子部向“集部”形態(tài)轉換的典型。
三、子集交融的內在理路
蕭繹沿襲傳統(tǒng)又彰顯新變的《金樓子》似乎宣告了“子書的黃昏”[7],六朝之后,子部著述中,獨創(chuàng)性且成體系的子書減少,類書、筆記在子部中大量出現(xiàn),唐宋階段,已鮮有“子書”之說。但實際上,子書并未消失,先秦子書中的立言精神與經(jīng)世情懷亦未消逝,而是在文集和詩文評中重獲新生,集部成為承擔文人獨立思想的主要著述形態(tài)。蕭繹在《金樓子·立言》中論及別集時說:“諸子興于戰(zhàn)國,文集盛于二漢,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其美者足以敘情志,敦風俗,其弊者祗以煩簡牘,疲后生。往者既積,來者未已?!盵29]852蕭繹將諸子與文集并提,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子部與集部本身具有很多融通之處,這是二者交融互動的內在理路,更是隋唐“子入集部”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
(一)著述旨歸相通
在著述旨歸上,子與集均為經(jīng)部外的“一家之言”。古人雖有“述而不作”觀念,“述”“作”區(qū)分高下,但“述”為個人創(chuàng)制留出了通道。人們不敢比肩圣人之“作”,于是用“論”“語”“鑒”“言”“書”等更為融通的詞語冠于己作之上,創(chuàng)制子書成為流芳后世的不錯選擇。子書是主體精神的代言,不可隨意而為,更不可假借人手,東漢王符在《潛夫論·敘錄》里提到:“夫生于當世,貴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中心時有感,援筆紀數(shù)文,字以綴愚情,財令不忽忘?!盵14]465蕭繹也提到:“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韋之托人。由是年在志學,躬自搜纂,以為一家之言?!盵28]1蕭繹反復強調著作的歸屬性問題,希望本書必須是以一人之力完成,不希望他人染指。
具有審美性的詞賦文章最初是并不能夠與“立言不朽”的子書相提并論的,魏晉時期隨著文學自覺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之前被斥之為“辭賦小道”的東西所獨有的精神價值,亦能夠和子書一樣,可使“聲名自傳于后”,于是也開始收集整理個人的文章,曹丕《與吳質書》中說:“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盵18]110章學誠指出:“魏文撰徐、陳、應、劉文為一集,此文集之始,摯虞《流別集》,猶其后也?!盵5]95曹丕還曾傾慕孔融的文章,以金帛為獎勵搜集編纂孔融之文。自此,能夠表達個性的文章辭賦漸漸提升到同子書一樣的位置,成為“立言”的代名詞,曹丕概括為:“唯立德?lián)P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shù)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18]109子書中的“立一家之言”的功能部分地被文集承擔了。東晉南朝時期,這種觀念被普遍接受,正因如此南朝子書的數(shù)量也呈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撰寫辭賦文章來獲得不朽之名聲。當然也不乏一些人仍然抱有傳統(tǒng)的觀念,葛洪早年著“詩賦雜文,當時自謂可行于代”,但沒有一部子書傳世還是覺得遺憾,所以奮力撰寫《抱樸子》。蕭繹也是希望能夠以《金樓子》來傳之后世,但是他們書中卻依舊透露出對文章、文辭本身的探討和喜愛。南朝的劉勰則直接選擇著詩文評《文心雕龍》以傳世,正是看到了詩文本身的不朽價值,《序志》提到:“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盵34]725“文果載心,余心有寄!”[34]728可謂“立言不朽”子學精神在詩文評中的延續(xù)。
(二)著述內容兼容
在著述內容上,子部與集部亦有兼容和相通之處。子書雖以說理為本,但也兼容文學批評的內容。子書為“入道見志”之書,其中“道”包括對各種問題的探討,也自然包括對文學功用的探究,很多文學批評思想最早是出現(xiàn)在子書之中的,如《論語》提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35]《老子》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薄睹献印酚性疲骸把詿o實不祥?!睋P雄《法言·問神》有:“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36]這里“言”包含一切文章著述,涉及的是各種文體寫作的共性。魏晉時期,人們認識到詩賦等審美文章區(qū)別于一般應用文的特性,文體的細分及對詩文的關注也讓詩文評逐漸成熟和獨立,詩文評不再摻雜于子學之中,而是分離出來,學者們專門撰文章著作進行探討,如曹丕《典論·論文》,曹植《與楊德祖書》,陸機《文賦》,摯虞《文章流別論》等。人們依舊用“論”這種子學名稱來指代己作,然而其內容已轉為對賦、詩、七體、誄、碑等文體特征和流變的探究。南朝“文筆之辯”命題標志著對文學特性認識的加深,蕭繹也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筆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云取義,神其巧惠筆端而已。至如文者,維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適會,情靈搖蕩?!盵29]966《顏氏家訓》專列《文章》篇專談文學批評問題?!段男牡颀垺贰对娖贰犯鼧酥局娢脑u脫離子學并走向獨立。
另外,子書雖以經(jīng)世致用為主,但是從撰寫形態(tài)上看,它并不排斥修辭。《左傳》提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干癟無力是無法傳諸后世的。先秦諸子文章體式個性鮮明,孟子氣勢磅礴,莊子汪洋恣肆,墨子善于擬譬,韓非子在南朝人看來也是頗具文采的,《文心雕龍·諸子》稱“韓非著博喻之富”。因此,有學者認為文集脫胎于子書,魏晉之世原本從事子書著述的文人,轉而致力于辭章創(chuàng)制,立言之學而為一家之集。如章學誠就提到:子史衰而文集之體盛;著作衰而辭章之學興[5]72。錢穆稱:“中國之集部,本源先秦之子部?!盵35]均看到,二者形式上的前后相繼關系。甚至,總集編纂時也會因高超的語言修辭而收錄單篇子學作品,蕭統(tǒng)《文選·序》中充分肯定諸子文章以及賢人、謀夫的辯論之言的“金相玉振”“事美一時,語流千載”,但因為其不是篇章,所以也不予選錄。實際上,《文選》仍對子部文章進行了收錄,如賈誼的《過秦論》,原為《新書》中的一篇,曹丕的《典論·論文》則是其《典論》中的一篇,二者都屬子書。而追求辭采華麗亦成為東晉南朝子書作者的普遍風氣,他們以辯麗橫肆、夸張藻飾之勢加強論證,如傅玄《傅子》有《正心》:“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國家正,國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國家;國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彌近,而所濟彌遠”[24]1733具有辯麗橫肆之風,葛洪《抱樸子·外篇》有《知止》:“然而入則蘭房窈窕,朱帷組帳,文茵兼舒于華笫,艷容粲爛于左右,輕體柔聲,清歌妙舞,宋、蔡之巧,陽阿之妍”[38]極寫達官貴人之態(tài),亦見藻飾之痕。即使是蕭繹,在主要由撮抄編纂而成的《金樓子》中,這種傾向也是十分明顯的,在能夠表現(xiàn)個人色彩的地方他極力夸飾展現(xiàn)文學才能,如《后妃篇》:“拊膺屠裂,貫裁心髓。日往月來,暑流寒襲,仰惟平昔,彌遠彌深。煩冕拔懊,肝心屠裂。攀號腷臆,貫截骨髓。竊深游張之感,彌切蒼舒之報。每讀孟軻、皇甫謐之傳,未嘗不拊膺哽慟也;讀詩人勞悴之章,未嘗不廢書而泣血也?!盵28]384這幾句對稱精當,典故密集貼合,展示出高超的語言才能。因此,可以說子與集在形式上存在密切聯(lián)系,容納各體文章的文人集脫胎于子書成書形式,而子書日漸富麗的語言也在逐漸向文集靠攏。
(三)價值傾向相承
在價值傾向上,別集和詩文評亦可承擔子部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子書本身代表著有志之士對正義的堅守,諸子那種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正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動力與源泉。劉勰《文心雕龍》雖為詩文評,但依舊表現(xiàn)出強烈的經(jīng)世鋒芒和憂患意識,《程器》:“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發(fā)揮事業(yè),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柟其質,豫章其干;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34]發(fā)展了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面對齊梁奇詭浮艷之流弊,他提出“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9]514。倡導風骨和辭采并存的健康的文學觀念,為娛樂化、庸俗化的文壇吹進了一股新風。鐘嶸也是如此,他承漢末魏晉以來人物品評的鋒芒,同時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以及社會擔當感,在《詩品·序》中直指“永明體”之流弊,提出“直尋”“自然英旨”等批評標準,并認為好的五言詩應該是:“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詠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39]
在文人集中亦能夠看出諸子精神的薪火相傳,南朝經(jīng)歷“侯景之亂”山河巨變之后,庾信、王褒等詩人詩風變得飽滿厚重,自覺地承擔起糾偏世風的重任。相對于創(chuàng)作一部程式化的且能立一家之言的“子書”,單篇的詩賦創(chuàng)作以及結撰成集的形式則更為靈活自由,而且在詩賦文章中,詩人可以注入專屬的情感體驗并運用新的語言和自我書寫方式,這也是南朝以來子部著作創(chuàng)作活力衰減的一個原因。庾信入北后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色,便是以獨特的審美意象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與其他南朝離散者共有的復雜的文本記憶,如《擬詠懷·其七》,“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jīng)過。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40]233。他在《哀江南賦》中批判了蕭梁王朝貪圖享樂,不知危難將至的升平生活,“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橘則園植萬株,竹則家封千戶。西贐浮玉,南琛沒羽。吳歈越吟,荊艷楚舞”[40]111,生動細致的描述較之說理更富感染力和批判鋒芒。王褒《渡河北》:“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盵41]展示了蒼茫雄闊之美與沉郁悲涼之致。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稱贊:“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42]這些詩人作品中展現(xiàn)出來的震人心魄的悲劇魅力正是克制南朝文壇后期低沉綺靡的一劑良藥,同時也呼喚著新文學觀念的誕生。
綜上,六朝之后,子部與集部交融互動,已有子部著作文學性、審美性在增強,而先秦以來形成的立言不朽、明道經(jīng)世的諸子精神則由集部文人作品和詩文評承擔。子部和集部之間在著述旨歸、著述內容、撰寫形式、價值傾向方面的兼容和相同是二者形成互動的前提,而魏晉以來文學觀念的獨立則是外部動因。先秦迸發(fā)的子學精神以新的形態(tài)在集部中熠熠生輝,成為后世文學批評與創(chuàng)作中經(jīng)世指向與人文關懷的重要來源。
四、余論:“子集交融”的思想史內涵
《金樓子》《顏氏家訓》等著作一方面呈現(xiàn)出南朝子書向私人化的文集靠攏傾向,另一方面也將文集的功能從實踐上進行了擴展。自此,詩文寫作成為承載個人聲音、延續(xù)個體生命的最佳手段,對專門問題探究的“論”依舊存在,但同樣被收入文集之中。南朝以后,文人集收錄具有經(jīng)世致用色彩的詩賦或文章更為普遍,它們或是以多篇文章集合成卷,或是整卷方式被收錄到文人總集之中。柳宗元文集有《非〈國語〉》,劉禹錫有《因論》,元結有《七不如》,蘇洵有《權書》《衡論》,辛棄疾有《美芹十論》,章太炎總結道:“‘唐人子部絕少’‘自宋至今,載筆之士,率留意獨行之文,不尚著作。理學之士,創(chuàng)為語錄,有意子部,而文采不足。余皆單篇孤行,未有巨制。’”[43]269,272所謂的“獨行之文”即一書中每篇獨立,不生關系。因此,唐宋子書并非驟減或頓衰,而是以“文集”這一載體重獲新生,這是探討文獻分類時須注意的。
“子部”書籍的衰微也反映出南朝之隋唐政治演進之脈絡?!督饦亲印贩Q“竊重管夷吾之雅談,諸葛孔明之宏論,足以言人世,足以陳政術,竊有慕焉”[28]2。無論是管仲所處的先秦、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抑或蕭繹所處的南朝,政治上都是分裂時期,相對于大一統(tǒng)時期,士人的思想更加自由,批判鋒芒更加明顯,子書創(chuàng)作不絕如縷。隨著隋唐大一統(tǒng)的確立和科舉考試的實施,皇權逐漸加強,學術思想進一步統(tǒng)一整合,學者更愿意著“獨行之篇”,百家騰沸的局面不再,鴻篇巨制之作驟減,之后子書多為儒家的輔助,其他諸家也多為純學問的探討以及各類知識的集合。《四庫全書總目》可見,子部分類中共14類,帶有思想性的就是儒、道、釋三家,這三家亦構成了我國思想之大端。除此之外,蔚為大觀的便是農醫(yī)天文、術數(shù)藝術、譜錄、小說等內容,而名家、墨家、陰陽家并不單列。法家雖單列,但誕生于南朝之后的法家類著作顯然缺乏先唐子學那種原創(chuàng)性、生發(fā)性的色彩,數(shù)量不多,且專業(yè)性遠大于學術性、思想性,比如《刑法敘略》《洗冤錄》《唐律文明法會要錄》《折獄卮言》等。
子部中部分書籍類書化也是南朝“知識至上”學術風氣發(fā)展的結果,類書的興起和發(fā)展在曹魏時期就已出現(xiàn),隨后更與子書的創(chuàng)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成為子書重要的創(chuàng)制方式和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文章著述中更加重視典故的使用,“句無虛語,語無虛字”,這更加速了這類書籍的完成?!读簳ぴ奂o》記載蕭繹“既長好學,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44]。以類書化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式,這雖是一方面是時代風氣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蕭繹個人特有生活經(jīng)驗的結果。蕭繹將雜家作為著述標準以及超越目標,他以一人之力去縱橫古今,搜羅、囊括以往所有知識的做法,正體現(xiàn)了他想在學問上與當時文人一爭高下的雄心。但蕭繹“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帝王身份使他缺少前代士人的那種窮困經(jīng)歷,也導致了其著作中憂患意識的減弱,所以做出來的子書也必然缺乏那種勾連天人、經(jīng)緯天地的色彩,純粹成了才學的炫耀,更像是他為自己作詩、作文所著的一個備忘錄,一部個人筆記。在這些“類書化”的子書中已看不到任何“立一家之言”的精神及深沉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蕭繹的《金樓子》亦影響后世子書中雜家類的創(chuàng)作,《四庫全書總目》雜家類、類書類在子部14個部類中蔚為大觀,其中收錄了很多類書,包括筆記、雜記、叢語等,如《云谷雜記》《容齋隨筆》《學林》《野客叢書》等。
綜上,在南朝政治分裂、文學自覺和“知識至上”獨特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以“立言”為旨歸的子書形態(tài)發(fā)生轉變,并深刻地影響到后世子書的創(chuàng)制觀念和子書收集、編纂。先秦、兩漢帶有明道經(jīng)世、立言不朽為旨歸的子書逐漸減少,隋唐及后世子部中的著作多為儒家、道家之支蔓,并且知識性著作、筆記、類書占據(jù)多數(shù)。而具有現(xiàn)實批判意義和思想性,以及彰顯個性思想的著作被收入文人別集之中,二者各自確定了自身邊界,《金樓子》作為南朝子書轉型期的典型,清晰呈現(xiàn)了“四部”分類確立前子部與集部交融的狀況。
參考文獻
[1]"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例[M].北京:中華書局,2007:250.
[2]"王琳.試論魏晉南北朝子書撰作風貌的階段差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17-23.
[3]"陳志平.“一家之言”與《金樓子》[J].諸子學刊,2012(2):367-384.
[4]"伏煦.“論”體文的存錄方式與漢魏六朝子集興替[J].文學遺產,2023(2):30-41.
[5]"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上冊[M].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6]"葛洪.抱樸子外篇校箋:上冊[M].楊明照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
[7]"田曉菲.諸子的黃昏:中國中古時代的子書[J].中國文化,2008(1):64-75.
[8]"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5:769.
[9]"劉勰.文心雕龍注:上冊[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0]"司馬遷.史記:第7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冊[G].北京:中華書局,1958.
[12]"班固.漢書:第1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3583.
[13]"黃暉.論衡校釋: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0:1196.
[14]"王符.潛夫論箋校正[M].汪繼培箋,彭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
[15]"十三經(jīng)注疏:下冊[M].阮元???北京:中華書局,1980.
[16]"荀悅,袁宏.兩漢紀:上冊[M].張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7:163.
[17]"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317.
[18]"曹丕集校注[M].夏傳才,唐紹忠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19]"曹植.曹植集校注[M].趙幼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228.
[20]"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出版社,2002:3.
[21]"司馬遷.史記:第十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2]"王國維.情志之美:王國維美學精選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4.
[23]"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M].舒蕪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30.
[24]"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2冊[G].北京:中華書局,1958.
[25]"劉咸炘.推十書增補全本乙輯:第1冊[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26]"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冊[G].北京:中華書局,1958:2899.
[27]"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校證:上冊[M].孫猛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17.
[28]"蕭繹.金樓子校箋:上[M].許逸民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
[29]"蕭繹.金樓子校箋:下[M].許逸民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
[30]"顏之推.顏氏家訓集解:上冊[M].王利器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31]"傅亞庶.劉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187.
[32]"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237.
[33]"江瑔.讀子卮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34]"劉勰.文心雕龍注:下冊[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5]"程樹德.論語集釋:第4冊[M].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1560.
[36]"汪榮寶.法言義疏:上冊[M].陳仲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160.
[37]"錢穆.現(xiàn)代中國學術論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249.
[38]"葛洪.抱樸子外篇校箋:下冊[M].楊明照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613.
[39]"鐘嶸.詩品集注(增訂本):上冊[M].2版.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7.
[40]"庾信.庾子山集注:上冊[M].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0.
[41]"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3冊[G].北京:中華書局,2017:2340.
[42]"杜甫.杜詩詳注:第4冊[M].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1086.
[43]"章太炎.章太炎國學論著二種[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4]"姚思廉.梁書: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3:135.
AProbeintothePhenomenonof\"BlendingofPhilosophicalWritingsandLiteraryWorks\"intheSouthernDynasties-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theTextofJinlouzi
Abstract:Themainpurposeofthephilosophicalwritingsistoclarifytheprinciplesofgoverningthecountryandlettheseprinciplesspreadforever.Thepurposeofliteraryworksistoexpressthoughtsandfeelings,andtherearegreatdifferencesbetweentheminwritingparadigm.InthelateSouthernDynasty,philosophicalwritingsandliteraryworksinfluencedeachotherandchangedgreatly.Thepoliticsandargumentsinthephilosophicalwritingsarereducedandliteraryqualitiesareenhanced."Literaryworksandcriticismpursuethepermanenceofliteraryreputationandcriticalspirit.IntheSuiandTangDynasties,thistrendwasevenmoreobvious."philosophicalwritingswereincludedinliteraryworks,miscellaneousdiscussionandnovelsbecamepartofphilosophicalwritings,whichfinallylaidtheembryonicformofphilosophicalwritingsandliteraryworks"inTheFourCategories."Jinlouzi,asatypicalexampleofthetransitionperiodofphilosophicalwritingsintheSouthernDynasties,clearlyshowsthewritingstyleoftheblendingofphilosophicalwritingsandliteraryworksbeforetheestablishmentofthe\"FourCategories\"classification.Basedonthis,wecanalsoclarifythehistoricalcontextandinternallogicoftheinteractionbetweenphilosophicalwritingsandliteraryworks,andexpoundthemoisteningofphilosophicalwritingsspirittoliterarycriticism.
KeyWords:Jinlouzi;blendingofphilosophicalwritingsandliteraryworks;thespiritofphilosophicalwri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