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薄發(fā)”,顧名思義,指要有充分的吸收、長期的積蓄、深厚的積淀、堅實的儲備,這樣,等機會來臨時,才能爆發(fā)出力量,綻放出異彩,展現(xiàn)出風采。它不是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是去功利化、沉穩(wěn)、沉著的成長心態(tài)。
為什么要強調(diào)日積月累的積蓄、積淀、儲備?
從自然層面來講,樹生長得太快,根系在大地上就扎得不牢固,枝干也容易空心化,其材質(zhì)不堪大用,經(jīng)不起狂風暴雨,容易被折斷。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之中,才能吸收到充足的養(yǎng)分,長成參天大樹。如,毛竹就是典型的厚積薄發(fā)者。它前四年的生長速度極慢,每天只生長三厘米,但它蟄伏于地下,默默汲取養(yǎng)分,根系竟延伸至數(shù)百平方米,而后就可以一鳴驚人,在一個月時間內(nèi)生長為叢林身高“冠軍”。
從人類總結(jié)的經(jīng)驗來講,“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里,其源必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美學家朱光潛也說:“一切需要時間沉淀的美好,都值得我們耐著性子去等待?!薄觳派倌曛儆?,五歲能寫詩,但沒有長期學習去不斷打磨才華,最后泯然為眾人。
由此可見,任何驚人的成長、偉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沉淀積累、默默耕耘、高度專注、漫長淬煉的過程中。我們要踏踏實實地把根扎深、扎實、扎牢。無論是學習一項新技能、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還是適應一個新環(huán)境,我們都需認真對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打好堅實的基礎。
然而,當下處于快節(jié)奏的時代,海量信息鋪天蓋地,“成功學”的營銷無處不在,有人便心浮氣躁,過于追求捷徑、“速成”,就容易變成工具理性至上、利益至上、情感麻木的“空心人”。如作家石黑一雄寫道:“身處一個科技爆炸、溝通無限的世界,我們感受到的,卻是史無前例的孤獨無助?!?/p>
其實,如當代著名詩人陳先發(fā)所說:“越是在眾聲喧嘩中,越需要一顆真正安靜下來的心。越是快速變化的時代,越需要一顆真正慢下來的心。”
那我們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厚積薄發(fā)?
我們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勇氣,舍棄眼前之利、螢火之光,還要有“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的意志,經(jīng)得起人生的考驗、困難的磨礪,方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宋濂家貧,卻堅持求學、求知,沉淀自我,最終位至宰相。屠呦呦提取出挽救無數(shù)生命的青蒿素之前,歷經(jīng)380多次實驗,制成190多個樣品,她不棄微末,不舍寸功,腳踏實地,最終采擷成功的果實??梢?,我們即使處于艱苦的環(huán)境,也能通過扎根、積淀、奮斗,獲得非凡的成就。
余世存在《時間之書》中寫道:“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备N有時,收獲有時,且在三月播下一顆好的種子,讓它暢快地汲取陽光雨露,沉淀養(yǎng)分,八九月時,我們自會有豐收的歡喜。靜下來,慢下來,厚積方能薄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