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伯桐把自己多次赴京參加會試的經歷寫成《公車見聞錄》一書。本文以《公車見聞錄》為中心,第一部分以路線、交通、飲食、住宿、用物為主要方面論述了林伯桐沿途所歷,第二部分介紹了書中出現(xiàn)的服務性社會角色,第三部分探討了清代科舉考試對旅游活動的影響,可對清代知識分子公車北上游歷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亦可了解清代科舉對旅游活動的影響。
關鍵詞:林伯桐;《公車見聞錄》;公車北上;科舉考試
“游歷”一詞由來已久,作為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游歷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首先,對于傳統(tǒng)農民而言,絕大部分農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的人身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的限制,因此出游并不頻繁。到了清朝,農民的自由程度相較于以往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他們的游歷范圍也比較局限,常見的旅游活動是踏青、節(jié)慶游等。其次,對于商人群體來說,清末傳統(tǒng)的“本末”觀念經歷了顯著的革新,人們的消費意識逐漸增強,商業(yè)活動日益頻繁,高額的利潤吸引了大量人群開始從事商業(yè)貿易,因此商人出游愈發(fā)頻繁且并不局限于國內,還涉及遠洋貿易。再次,對于士人群體來說,清代的士人群體興起了一股濃厚的旅游風尚,這不僅受當時蓬勃發(fā)展的商業(yè)文化熏陶,更是士人階層展現(xiàn)其獨特文化修養(yǎng)和高雅品位的方式之一。士人通過游歷四方來豐富個人閱歷,以凸顯自身高雅的文化身份,此時還出現(xiàn)了職業(yè)旅行家,留下了大量旅行日記。在士人群體中,不可忽視的是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通過參加科舉考試有機會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本文就《公車見聞錄》一書對林伯桐公車北上參加會試的見聞以及清代科舉考試對旅游活動的影響展開論述。
一、公車北上沿途所歷民風民俗
林伯桐(1775—1844年),字桐君,號月亭,廣東番禺縣人?!肚迨犯濉分杏涊d:(林伯桐)“生平好為考據(jù)之學,宗主漢儒,而踐履則服膺朱子,無門戶之見。事親孝,道光六年,試禮部歸,父已卒,悲慟不欲生。居喪悉遵古禮,蔬食、不入內者三年。自是不復上公車,一意奉母。與兩弟友愛,教授生徒百余人,咸敦內行,勉實學?;浂饺钤?、鄧廷楨皆敬禮之。元延為學海堂學長,廷楨聘課其二子。二十四年,以選授德慶州學正,閱三年卒于官,年七十”[1]。林伯桐于嘉慶六年(1801年)中舉,多次赴京參加會試,其父病逝后,一心侍奉母親,不再參加會試,專心讀書寫作。嶺南地方官員對他的學識非常認可,聘他為學海堂學長,后授官為德慶學正,不久后病逝,終年70歲。《公車見聞錄》全文共10章,從林伯桐個人視角描繪了他公車北上旅途中的經歷和見聞,方便后世學子趕考出行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清代知識分子進京趕考旅途的艱辛和沿途的無限風光。
(一)路線選擇
古代長途出行的路線有陸路、水路、水陸兼行、山路四種,人們根據(jù)目的地、季節(jié)、地域等因素,靈活選擇合適的出行路線。從廣東到京師大概7000余里,常見的有五條路線,分為東路和西路。東路有三條:其一“沙井路”;其二“長江路”,也稱作“大江路”;其三“中江路”,也被稱為“浙河路”。西路有兩條:其一“漢口路”;其二“樊城路”,也稱“西大道”。每條路線各有利弊:“沙井路”好在快捷,難在費用多;“長江路”好在便捷,難在風向難料;“中江路”好在沿途物產安逸,難在繁雜;“漢口路”和“樊城路”好在穩(wěn)當,難在路途較為質樸,行此路較為疲勞。綜合來看,從廣州到北京大約需要三個月,會試時間為三月初九,廣東的考生需要安排好行程,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路線。從公車北上五條路線可知,在長江以南地區(qū),山川疊嶂、河流密布,這種地理環(huán)境使得水運在南方地區(qū)占據(jù)重要地位。反觀北方地區(qū),地勢相對平坦開闊,少有崇山峻嶺的阻隔,因此北方陸路交通發(fā)達。林伯桐在公車北上過程中,從南方多山多水之地進入北方地區(qū),根據(jù)路線不同,交通方式也隨之變化。
(二)交通方式
交通工具的選擇對行程來說至關重要,從廣東到京師主要交通方式為乘車、坐船和乘轎。南方人出行大多習慣乘坐轎子,但是對于北方人來說,更習慣乘坐馬車,這是一個很大的區(qū)別?!肮耪哕嚱粤⒊耍袢塑嚱宰?,其勞逸相去遠矣,且南宋以前,士大夫皆乘車或單騎馬,不覺其勞。王介甫在金陵有以肩與進者,公曰:豈可以人代畜,遂不肯乘,今人習慣肩輿,遂不知此等語為何事耳?!保?]可見乘車雖普遍,但是廣東學子還是習慣乘“肩輿”(轎子)。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南北方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對人們出行習慣的影響:南方多山地,轎子相比于乘車更加便捷舒適;而北方地勢平坦,乘車更為方便。
不同地區(qū)的船只形狀也大不相同:廣州有河頭船、河西船、麻洋船;江西有三板船、梭子船;浙江有建德船;蘇州有快船、尖頭船。人們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河流水勢,因地制宜設計船只形狀。當乘車和坐船都沒辦法通行的時候,就需要依靠人力爬山,這時需要請人帶路和搬運行李。“舟行將近度山,即有涉水遠來迎請人行者,可婉辭之?!保?]當船只快到山腳時,岸邊便會有專門攬客的人前來招攬,為了確保行程的順利,旅客可自行下船,親自前往各行商定挑夫和轎夫的價格,雙方商談價格達成一致后,服務商就會派人來船中搬運行李,方便高效。
(三)飲食文化
廣東距離京師7 000余米,長途遠行,飲食健康尤為重要。不同地區(qū)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差別,廣東人喜愛吃清涼的食物,于是林伯桐在出發(fā)之時就將綠豆藏于生果中,然后置于瓦器之內,可以在路上解熱氣,同時又便于保存。在途經白廟的時候,林伯桐在書中提醒應該多買“片糖”,這種糖清熱、解毒又可以潤喉,在廣東地區(qū)很受歡迎,價格便宜,到了北方價格會更加高昂。福建多有茶飲、蓮子、冰糖等清涼食物和廣東飲食相近;江西人擅長吃辣椒,船戶多食之用來祛濕;到了江南,物產豐富,如果是走長江路線的話,江寧(今南京)附近的物品、吃食多實惠;走中江路,經過蘇州,物品、吃食多美觀;而“都門百物皆備,羊肉尤多,足以御寒”[4],北方冬季氣候寒冷,人們往往傾向于選擇高熱量的食物。從整體來看,南方飲食偏清淡,北方則以咸鮮為主;南方注重茶文化,北方注重酒文化。不同的飲食差異反映了氣候、地理和歷史文化等因素對飲食習慣的影響。南方的飲食較為精細,反映了人們對清淡、細膩的追求;北方的飲食則注重食物的熱量。這體現(xiàn)了南北地區(qū)不同的飲食生活特點。
(四)住宿條件
公車北上旅途中住宿方式大約有三種:一是住船,二是住車,三是住驛站、會館。若是走水路,住船上的時間多,雇船要選擇船身完好,明亮整潔的;走陸路的話,尚未到站時則宿臥在車中,到站時派人去打店,便可換驛站住宿;到了京師之后可以自行找驛館,也可住廣州會館,住在會館的好處是“住廣州會館者多用會館長班投文”[5]。旅途中常是這三種住宿相交替,第一次雇船時,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高大的船只,但是想要船走得快則小舫勝過大船,想要船走得穩(wěn)則扁舟勝過高舸,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船只。山東有太平車,車身比小車開闊,車篷可以兩邊卷起,乘車者前望后顧都可以,但是車夫不易駕馭。乘騾轎看起來很舒服,但是在所帶仆從有限的情況下,上下車都需要騾夫的幫忙,騾夫沒到的話只能悶坐在車中,不如馬車方便自如。到站后需要派人打店,這時便可在客棧休息,在店內住宿,時晚上也需要派人在車中守夜,看著衣箱等貴重用品。
(五)用物準備
旅途出發(fā)前需要準備好各類用品,作為考生,筆墨紙硯等學習用具需一應俱全。船帆和車上還需插旗寫明“奉旨會試”四字,倘若途中有匪盜看到此旗便不敢搶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考生的出行安全。容器應該選擇瓦器,因瓦器廉價耐用。到了大河以北,瓦器價格高昂且形狀丑陋,有道是“佛山的石灣瓦甲天下”。大河以北多用紋銀,“新洋錢”的流通范圍較為局限,主要集中在蘇州一帶。“印洋錢”在東路流通至贛州或玉山一帶,在西路則流通至彬州或湘潭一帶。洋錢之碎者,使用范圍更局限,主要見于佛山、三,而韶關地區(qū)偶爾作為補充貨幣使用。到了京城,貨幣使用上有特殊的習慣,即以五十單位的貨幣當作一百來使用,這樣的貨幣被稱作“小錢”,而足額價值的貨幣則被稱為“大錢”。同樣,在鉛山縣河口鎮(zhèn)也存在大錢小錢的區(qū)分,這里的標準是以七文錢當作十文錢來使用,進而以七十文錢當作一百文的價值流通。
從瓦器的南北方差異來看,南方陶瓷的發(fā)展深受江南文化影響,注重細膩、溫婉、雅致的藝術風格;而北方陶瓷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北方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征,陶器的制作偏粗糙。清代不同地區(qū)的貨幣使用情況也反映了南北社會生活的差異。清末紋銀最為流通,而“洋錢”在商業(yè)貿易較為發(fā)達的沿海城市較為流通,側面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影響了南北不同地區(qū)人民的生活習慣?!暗徙~京運”,即每年東川府(今會澤縣)所屬銅廠完成的額定京銅,貫穿大半個中國,水陸聯(lián)運,直抵北京,不僅是清朝國家財政金融戰(zhàn)略,也將云南邊疆地區(qū)納入全國的經濟體系之中,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以及各民族間的交往,反映了南北不同地域之間往來互動關系,影響深遠。
二、《公車見聞錄》中的服務型社會角色
漕運制度作為清朝一項重要經濟制度,帶動了運河沿線城市的發(fā)展,一大批新的商業(yè)城市在運河沿線興起,與運河城鎮(zhèn)興起共生共榮的是服務業(yè)的繁榮。運河的貫通和漕運的興盛為服務業(y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如餐飲、住宿、運輸?shù)鹊玫搅藰O大的發(fā)展。在《公車見聞錄》中記錄了許多服務業(yè)人員,例如,負責挑行李的挑夫、碼頭招來客人的船戶、碼頭附近招來的轎夫等。
(一)挑夫:肩負重物的行走者
挑夫也可稱作腳夫,是指專門用體力挑運貨物謀生的人。據(jù)《一統(tǒng)路程圖記》中所載:“在揚州城外隨時跳上一艘游船,沿大運河南下,到達長江北岸的運河港口瓜州北門,船費僅需三個銅板……攜帶行李旅行的話,碼頭上隨時可雇到腳夫,每次只需十五個銅板?!保?]可見當時挑夫的收入非常微薄,他們的工資通常按照搬運物品的數(shù)量或重量來計算,挑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必須承擔巨大的勞動強度。由于收入有限,挑夫們的生活條件普遍較差,處于社會底層,但是挑夫對清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他們通過辛勤的勞動為社會經濟的運轉和民眾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船戶:運河上的水上人家
“南船北車”由來已久,受到地理環(huán)境影響,南方舟行較車馬更為常見。內河船只大約分為三類:官船、民船和商船。船戶,即指以船為家的水上住戶,分為“漕運船戶”和“商運船戶”,他們主要以撐船運輸乘客或貨物為生,分布在沿江、沿海等水域豐富的地方。隨著京杭大運河的貫通,船戶成為河道運輸和出行的重要載體。船戶大多生活在船上,生活條件較為艱苦,社會地位低微,但卻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糧北運和商貿發(fā)展,是清代服務行業(yè)中不可缺少的群體。
(三)轎夫:抬轎行路的艱辛
轎夫,又稱“兜力”,是指以抬轎為生的人。明代詩人程嘉燧游齊云觀時,“攜一兜輿往”,他自余杭至臨安之時,“夜發(fā)抵余杭城下,明日舁籃輿過城之西門”[7];清代乾隆年間呂星垣獨自游覽龍井之時,剛走了一段路程,他就“厚賚健足”,舁夫聽后甚是歡喜,曰:“凡子不克登者,掖子登?!保?]以上材料,側面反映出輿行是明清文人出游常用的交通工具。專職的轎夫在江南市鎮(zhèn)較多,市鎮(zhèn)居民日常出行或游玩雇轎子的情況較為常見,轎夫的作用更多地偏向于為市鎮(zhèn)社會生活服務。整體上來看,轎夫在社會中處于較低的地位,主要依賴出賣體力為生,收入微薄,有時還要受到車馬行主人的剝削。
(四)車夫:駕馭車馬的行路者
清代,隨著市民生活的多樣化,民間的出行租賃服務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北方地區(qū),租賃業(yè)務以驢車、馬車等為主,騎乘驢馬作為代步工具相當普遍,這些交通工具不僅滿足了人們日常出行需求,而且融入了北方特有的生活風情。車夫在古代運輸業(yè)中作用突出,因此也產生了專門的車行來對車夫進行專業(yè)管理。《公車見聞錄》中提到不少的車行,如“王家營有車行,有客行,車行皆在王家營東西大街,客行則多在橫街,車行向有八大行——紀家、姜家、南李、張?zhí)N山、高、胡、于、鮑”[9],此時車票的使用也非常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提到了“車蠹”?!败圀肌敝傅氖钱敶拷褰謺r,那些與船戶同處,搭在船尾“向客窺伺”,或是當船只靠岸時,主動前來迎候,沿途獻殷勤的人。因此在雇用車輛時,需要格外注意,一旦落入這些“車蠹”的圈套,便會發(fā)現(xiàn)無論在哪里租車,“車蠹”都能憑借手段掌控并從中抽取費用,即使車行也對此束手無策。
三、清代科舉考試對旅游活動的影響
清代士人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有機會游覽名山大川,踏訪名勝古跡,由科舉引發(fā)的旅游活動對清代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清代科舉考試,通過促進士人群體的大量流動,從而增加社會的經濟活力,促進商業(yè)、服務業(yè)的繁榮,并且還留下了許多游歷文學作品,促進了清代文學的發(fā)展。
(一)促進士人群體的流動
清朝科舉考試,在應試過程中,造成赴考學子的跨地域流動,拓展了文人旅游的地域范圍。清代的科舉考試體系嚴謹,分為四個考試階段: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童試細分為縣試和府試兩個環(huán)節(jié),考生需要在各自所屬縣城參加初級縣試,通過后便能前往府城參加府試,通過童試的考生授予“生員”的身份,具備了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鄉(xiāng)試是由皇帝親自委任的主考官前往南北直隸及各省的省城主持,考生們需要專程前往各自所在的省城參加考試。鄉(xiāng)試考中之后就成為舉人,需要赴京參加會試。因此,清代士人參加科舉考試也是一次外出游歷,對應的分別是“縣城短途游”“省城長途游”以及“京城半年游”。在赴考途中,考生能夠游歷名山大川,體會南北風土人情。最后,若考生金榜題名,將再次踏上赴任的旅程。
(二)增加社會的經濟活力
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激發(fā)了成千上萬讀書人的熱情,他們競相投身于科舉考試的征途中。應試者的跨地域流動,增加了社會的經濟活力,以北京地區(qū)最為明顯。通過鄉(xiāng)試的舉人都要到京城參加會試,因此,每逢會試之時,大量考生聚集于京城,這些人有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極大地刺激了北京經濟的發(fā)展。很多北京的居民在會試期間會做起出租房屋的買賣,“每春秋二試之年,去棘闈最近諸巷。西則觀音寺、水磨胡同、福建寺營、頂銀胡同,南則裱背胡同、東則牌坊胡同,北則總捕胡同,家家出賃考寓,謂之狀元吉寓,每房三五金或十金,輒遣妻子歸寧以避之。東單牌樓左近,百貨麇集,其直則昂于平日十之三。負戴往來者,至夜不息。當此時,人數(shù)驟增至數(shù)萬。市儈行商,欣欣喜色?;蛴薪K年冷落,借此數(shù)日補苴者”[10]。可見大量舉人前來應試,帶動了北京住宿、餐飲、書鋪等行業(yè)的發(fā)展,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
(三)涌現(xiàn)了大量文學作品
科舉考試使得考生和考官有機會游覽名山大川,在此過程中留下許多文學作品,促進了清代文學的發(fā)展。他們通常對游歷過程中發(fā)生的事情加以記錄,包括風土人情、民風民俗,或是描繪沿途壯美的風光,或是
表達個人情感,其中許多作品流傳至今。如戴名世赴試途經浙江江郎山,曾作詩:“江郎山下看江郎,蔽日參天萬丈長。我亦避秦思化石,與君同作兄弟行”[11];龔自珍會試下第,從京城返家,途中所作的《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一詩,表達了對人生、仕途、國家的深刻見解和感慨。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豐富了清代文學題材,也為后人了解當時社會風貌和士人心理提供了史料價值。
四、結語
清代的商品經濟繁榮,旅行活動較為活躍。但在當時常見的旅行著作主要為游記,專門的旅行指南著作較少,而專門記錄從南到北旅途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林伯桐的《公車見聞錄》以公車北上應試為出發(fā)點,用細致的筆墨描繪了從廣東至北京旅途的所見所聞,展現(xiàn)了南北社會生活的差異。并且《公車見聞錄》還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林伯桐在書中關注到了養(yǎng)生的話題,“昔人有言:萬里之外,以身為本。故調攝為北游先務,而讀書猶次焉。飲食者,又調攝之要事也”[12]。他在書中做了相應的提示,“行車遲速難定,人在車中,偶然思食,倘遇饅頭、雞子之類,熟久而冷者,切勿將就食之,必至凝滯。小饑尚可稍耐,冷食不免誤事也”[13],對于當下出游也具有參考價值。《公車見聞錄》一書較為完整地展現(xiàn)了林伯桐公車北上沿途所歷南北各地的民風民俗以及各行業(yè)服務人員的生活狀態(tài),為清代知識分子公車北上提供借鑒的同時,也為后世研究清代士人群體出游提供重要的史料價值。
參考文獻
[1](清)趙爾巽,等.清史稿:第4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13281.
[2][3][4][5][9][12][13](清)林伯桐.公車見聞錄[M].王德毅.叢書集成三編:一〇〇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82,83,91,92,80,90,91.
[6][加]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yè)與文化[M].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95.
[7]施蟄存.晚明二十家小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239-240.
[8](清)沈粹芬,等.清文匯(全三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4007.
[10](清)震鈞.天咫偶聞[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53.
[11][法]戴廷杰.戴名世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200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