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逼渲?,“人心”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古人用辯證的觀點對樂本問題展開深度分析,認為“審美”是動態(tài)、雙向、系統(tǒng)的存在,應重視“天人合一”。強調(diào)學生對音樂的思想感情的產(chǎn)生應存在于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之中,并通過“體驗”的過程表現(xiàn)美、理解美、領悟美。而這,正與《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中“以美育浸潤學生,以美育浸潤學?!钡淖谥加兄惽ぶ?。基于此,文章探究了不同課程類型之下的審美教育,引領學生實現(xiàn)“音”與“心”的對應,最終到達美育的彼岸——精神世界的塑造、審美價值觀的樹立、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建演奏課堂,讓學生表現(xiàn)美
“美育浸潤”視角下演奏課堂的目的在于“育人”,旨在強化學生對于音樂中的“美”的感知、體會與表達,而非培養(yǎng)學生的某種樂器表演才能。因此,演奏學習也應從傳統(tǒng)觀念下的機械模仿“進化”成“育人”模式下的主動學習。作為審美主體的主觀感受,“美”是學生的“心”之所感、心之所向。而演奏課程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實踐性,能讓學生借助“奏”與“練”的過程獲得技巧、技能的學習,為“美”的感知、體驗、表達提供必備的基礎。因此,“美育浸潤”視角下的演奏課堂不僅要強化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更要重視學生對于“美”的表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嘗試“三步走”,具體過程如下:
教師示范。演奏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科學性、技巧性。演奏技能、技巧是器樂演奏的“地基”,能對學生的音樂發(fā)展產(chǎn)生根本性的影響。可知,正確的示范能有效避免學生“走彎路”。因此,“范奏”是演奏課堂的基礎,重要且必要。
科學練習?!熬殹钡哪康脑谟趲椭鷮W生形成自身獨特的演奏風格、表演特色。事實上,熟練掌握某一種樂器的技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激活學生音樂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推動學生發(fā)展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練”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音”的技法,更要獲得“心”的感受,并借助技法進行“美”的自我表達。
綜合表演。“音心對應”強調(diào)學生應在“學”的過程中獲得“樂(le)”,認為“天”與“人”之間應深度融合。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表達”的活動平臺,滿足學生的表達、表現(xiàn)的需要,為其表現(xiàn)美提供必備的支持。
以《四季歌》的演奏課堂為例。這首歌曲旨在引領學生感受四季的變化,是創(chuàng)作者對于大自然的“美”的感受的表達。它節(jié)奏明快,富有律動感,是演奏課堂的極佳曲目。結(jié)合曲目的內(nèi)容、情感、風格,選擇口風琴這一便于攜帶的小型樂器,并在后期引導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加入雙響板、沙槌、三角鐵等小型樂器,從而確保學生均獲得“練”的機會,也推動學生“音”與“心”的雙向互動。
首先,教師進行樂曲的播放,引領學生通過“聽”的過程感知樂曲中旋律的變化并對樂曲產(chǎn)生初步判斷。此時,對樂曲的“美”有了自我感知。結(jié)合樂曲的情緒、速度和節(jié)拍變化,學生能迅速意識到樂曲應分為三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2/4拍,有著節(jié)奏明快、富有動感的特點。這一部分難度相對較低。教師展開口風琴的吹奏示范,讓學生明確口風琴這一樂器演奏的指法。而學生也跟隨教師進行指法校準、氣息控制與轉(zhuǎn)指練習,為后續(xù)的自主練習提供必備的技巧支持。相較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拉長的節(jié)奏讓“情”更加飽滿。因此,在第二部分中,視唱成為教學的首選。借助視唱的過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活力,讓學生感官齊開、用心感受,以達到“合一”的教學效果。而在完成感性的感知與體會后,引領學生展開理性的分析——這一部分音樂的節(jié)奏、情緒、速度、旋律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理性的分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音樂的特點。此時,引領學生展開口風琴的吹奏練習,推動學生“音”與“心”的互動,讓質(zhì)變在量變的過程中悄然發(fā)生。第三部分與第一部分大致相同,對于學生而言,學習難度相對較低。因此,指導學生進行綜合表演,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節(jié)奏并加入小樂器,如雙響板、沙槌、三角鐵等,培養(yǎng)學生的合奏能力、創(chuàng)編能力。經(jīng)此過程,學生充分實現(xiàn)了與“音”互動、用“心”表達。
設計歌唱課堂,讓學生理解美
“美”是一種感覺,一種情感的體驗。音樂雖然“形于聲”,但從根本而言是審美主體的“感于物而動”??芍瑢W生對于音樂“美”的理解無法通過教師的“教”獲得,而應通過“聽”的過程產(chǎn)生“感”,最終獲得屬于自己的“美”的理解。器樂教學中的歌唱課堂能讓學生“沉浸”樂曲之中,在樂器的幫助下與“音”互動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最終引發(fā)自身“心”的感受,讓學生對于“美”的理解水到渠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歌唱課堂應落實三要素,才能真正地推動學生對于“美”的理解,具體如下:
聆聽音樂。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聆聽既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在器樂教學中,應解決“聽什么”“如何聽”的問題,才能推動學生“音”與“心”之間的雙向互動,深化學生對于美的感知、美的認識、美的理解,也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樂器分析。若說“聆聽”是對于樂曲的感性感受,樂器分析則是對于樂曲的理性分析。明確樂器的音色特點,結(jié)合樂曲的音高、節(jié)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引領學生感受樂器背后所蘊含的民俗風情,最終豐富學生的審美積累。與此同時,從民族文化的本源入手,探究民族音樂的思維本質(zhì),打破西方音樂思想對于學生思維的束縛。
情境表演。通過設計真實的情境,引領學生以“唱”的方式感受樂曲中的“情”、體會樂曲中的“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樂曲的呈現(xiàn)”相關聯(lián),借助學生對于“美”的理解,深化學生對于“美”的表達。
以《桔梗謠》課堂為例。這首歌節(jié)奏明快,既有統(tǒng)一的節(jié)拍與強弱規(guī)律,又有比較復雜的前倚音和節(jié)奏型,是具有強烈的舞曲特質(zhì)的樂曲。這一曲目是創(chuàng)作者心中的活潑、多變的朝鮮族少女的化身,充分凸顯了民族特色??梢哉f,這首歌曲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演唱技法,還能讓學生借助“挖桔?!钡膫鹘y(tǒng)勞動動作體會到勞動人民的精神。探尋“音”中之“心”、用“心”表達“音”,有效深化學生對于“美”的理解。
在實際教學中,將樂曲作為課間的背景音樂,借助明快的節(jié)奏讓學生在“被動聽”的情況下獲得“美”的感受,也與后續(xù)“主動聽”展開對比,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上,提出“這是哪個民族的歌曲?”的問題,以民族為切入點進行歌曲風格、特征的分析。緊接著,追問“它有著怎樣的速度、節(jié)拍、強弱規(guī)律?”引發(fā)學生對于朝鮮族音樂特征的總結(jié),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隨后,提出“為何朝鮮族的歌曲有著區(qū)別于其他曲風的獨特的‘美’的感受?”的問題,引出長鼓這一樂器,引領學生通過擊打長鼓的體驗獲得視覺與聽覺的融合,帶領學生感受三拍子節(jié)奏變換,也讓學生感知“心”背后的“音”。經(jīng)過“三連問”,學生逐步從感性走向理性。最后,設計“挖桔?!钡纳钋榫常I學生進行演唱、演奏、律動的綜合表演,推動理性與感性的融合,讓學生深度對話音樂,使其對于美的理解從淺表走向深度。
開展賞析課堂,讓學生領悟美
學者宋瑾認為,美育應是藝術教育、審美教育和德育的“三合一”。情感是樂曲的靈魂,是學生獲得精神滋養(yǎng)、人格塑造的關鍵養(yǎng)分??芍?,“美育浸潤”視角下小學音樂班級器樂教學要求學生不僅感受音樂的“形之美”,更要能領悟其中的“情之美”,并使得這種營養(yǎng)成分能無形中被學生吸收。開展賞析課堂,讓學生在領悟“音”的“形”之美的基礎上領悟“情”之美。在教學實踐中,賞析課堂應掌握二要點,才能真正地讓課堂聚焦于樂曲的“魂”,從而達到“自然而言、瓜熟蒂落”的滋養(yǎng)效果。
要素分析。學生對于“音”之“形”的“美”的感受,往往依托某些音樂要素,如樂器的音色、演奏的節(jié)奏、旋律的趨勢、樂曲的節(jié)拍等。深度分析音樂中的要素,能有效推動學生“感性的美的體驗”與“理性的美的認知”的融合,讓學生能全方位地領悟“音”的“形之美”。
情感領悟。情感是審美主體對于客觀事物所產(chǎn)生的主觀的情緒體驗。而情感之“美”是在自身的基礎感受上的升華,是擺脫了實用意圖的高級情感形態(tài)??梢哉f,情感之“美”是學生獲得精神世界的豐富、三觀的塑造、人格的培養(yǎng)的最重要的“養(yǎng)料”之一。在音樂欣賞中獲得“情感美”的體驗對“美育”而言至關重要。
《海德薇格主題曲》是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海德薇”主題音樂。這首樂曲具有極強的畫面感,通過“放松——緊張——放松”的情感變化方式引領聆聽者感受比賽的驚心動魄,從側(cè)面烘托出哈利·波特的勇敢與智慧。它的高潮部分由相間重復的B、D樂段構成。其中,B樂段通過同音重復的音型節(jié)奏與二度單位的調(diào)音共同推動古怪、活潑的風格的形成,在樂曲中具有“點睛”的作用。借助音樂旋律的起伏、節(jié)奏變化進行氛圍、情緒、情感、的體驗,尋求“音”與“心”的碰撞與對應,讓學生對于“美”的領悟水到渠成。
這一演奏曲目“為電影而生”,旨在實現(xiàn)“音畫統(tǒng)一”??芍沼陔娪暗那榫w、情感的表達。因此,在賞析課堂中,應先后播放無聲版的電影片段與有聲版的電影片段。無聲與有聲的對比,旨在激發(fā)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能更為深刻地理解音樂在氣氛烘托、情緒表達、精神鼓勵等維度的重要意義。借助“與無聲電影相比,有聲電影讓你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感受?”的問題,讓學生直面自身的感受,深化學生對于電影的主旨的理解。緊接著,提出“無聲電影缺了什么?”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對于音樂的作用的思考。但此時,這種思考相對泛化。因而,順勢提出“為什么會帶來這樣的感受?”的問題,引領學生進行要素分析,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形美”。緊接著,開展跟隨音樂做律動的活動,引領學生模仿不同樂器發(fā)出的聲音,并感受樂曲旋律的走向。如弦樂的聲音與鳥類翅膀扇動的聲音相似,可以引領學生模仿海德薇格送信扇動翅膀的樣子。最終,借助“這樣的音色/旋律會讓你產(chǎn)生怎樣的情感聯(lián)想?”問題將樂器、旋律與電影中主人的情感變化相關聯(lián),推動音樂“形”與“情”之間的融合。此時,主人翁哈利·波特的勇敢、堅持、智慧等情感品質(zhì)躍然呈現(xiàn)。學生用其所領悟到的“形”之美“反哺”音樂中的情感與精神,為“情”的升華注入“靈魂”。
綜上所述,器樂教學課堂中踐行“美育”教育的最終目標并非炫技,而在于育人,即讓學生塑造豐富的精神世界、樹立正確審美價值觀、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在演奏、歌唱、賞析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對話、互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表現(xiàn)美、理解美、領悟美,真正實現(xiàn)音心對應、天人合一,讓“美育浸潤”的育人理念切實落地。
作者簡介:
王越,1993年生,男,山東煙臺人,碩士,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