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和法國的文化交流和貿(mào)易合作中,禮貌用語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恰當(dāng)?shù)亩Y貌表達不僅能夠減少語言誤解和溝通障礙,還有利于促進中法雙方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隨著中法關(guān)系的持續(xù)深化,對漢語和法語中的禮貌用語進行深入研究顯得尤為關(guān)鍵。該文基于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簡要概述了漢語和法語“禮貌”概念的歷史背景及各自的禮貌原則,對兩種語言在稱呼、問候、祝愿、致謝四方面的禮貌表達及交際情景進行了對比分析,闡述了漢法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研究立足于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探討了這些差異背后的深層文化原因,強調(diào)語言使用者遵循對方禮貌原則的重要性,以實現(xiàn)有效的交際。
關(guān)鍵詞:漢語;法語;禮貌原則;跨文化交際;對比分析;語用差異
中圖分類號:H146;H3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1(c)-0160-06
AComparativeAnalysisofPoliteExpressionsinChineseandFrench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Abstract:PoliteexpressionsplayacrucialroleinculturalexchangesandtradecooperationbetweenChinaandFrance.Appropriateuseofpolitelanguagenotonlyhelpsreducelinguisticmisunderstandingsandcommunicationbarriersbutalsopromotesmutualunderstandingandfriendlycooperationbetweenthetwocountries.AsSino-Frenchrelationscontinuetodeepen,itbecomesincreasinglyessentialtoconductin-depthresearchonpoliteexpressionsinbothChineseandFrench.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providesabriefoverviewofthehistoricalbackgroundandrespectivepolitenessprinciplesoftheconceptsof\"politeness\"inChineseandFrench.Itcomparesandanalyzesthepoliteexpressionsandcommunicationcontextsinthetwolanguagesintermsofformsofaddress,greetings,well-wishing,andthanking,highlightingtheirpragmaticdifferences.Thestudyisgroundedinvalueorientationsandmodesofthinking,exploringthedeepculturalreasonsbehindthesedifferencesandemphasizingtheimportanceoflanguageusersadheringtotheotherparty'spolitenessprinciplestoachieveeffectivecommunication.
Keywords:Chinese;French;Politenessprinciple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arativeanalysis;Pragmaticdifferences
作為人際交往的基本準(zhǔn)則,禮貌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活動和文化交往中。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對禮貌的表達和理解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在語言層面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禮貌用語各具特色。
中國和法國作為東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禮貌用語在表達方式、使用規(guī)范及文化背景上有共性也有差異。值此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之際,對兩國的禮貌用語進行深入的對比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禮貌用語不僅是促進雙方友誼的交際工具,更是增進彼此理解與溝通的重要橋梁。因此,在雙方的語言教學(xué)中,應(yīng)特別強調(diào)對禮貌用語的學(xué)習(xí),以培養(yǎng)學(xué)習(xí)者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yīng)性,推動中法文化的深層交流。
1漢法禮貌用語概述
1.1漢法“禮貌”的歷史淵源
1.1.1漢語“禮貌”的歷史由來
在中華文化中,“禮貌”的歷史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禮”的概念。根據(jù)《說文解字注》的解釋,“禮”的本義是對神靈的敬奉,代表著祭祀活動中的規(guī)矩與禮制?!豆茏印の遢o》將“禮”視作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統(tǒng)治手段。然而,現(xiàn)代的“禮貌”已演變成為一套超越等級界限,人人自覺遵守的行為準(zhǔn)則。顧曰國發(fā)現(xiàn)從詞源上看,在《孟子·告子章句下》中,“禮貌”一詞便已出現(xiàn),意為恭敬有禮。《孝經(jīng)·廣要道》和《墨子·經(jīng)上》中亦將“禮”解釋為“敬”,這表明古代的“禮”也具備現(xiàn)代所理解的禮貌之意。
1.1.2法語“禮貌”的歷史由來
法語中的“politesse”(禮貌)源自拉丁語“politus”,原指物體表面拋光后的光滑和閃亮,由此引申出與行為舉止相關(guān)的意義,暗示禮貌行為如同打磨過的表面,光滑而有吸引力。在法國歷史上,禮貌與“城市”和“宮廷”有關(guān),這是因為“courtoisie”和“civilité”與“politesse”同義,而這兩個詞的詞根分別具有“宮廷”和“市民”之意。中世紀(jì)時期,騎士制度盛行,法國人將“courtoisie”作為騎士道德和行為準(zhǔn)則,騎士被期望展現(xiàn)出勇敢、忠誠和對女性的尊重。文藝復(fù)興時期,城市成為商業(yè)和文化的中心,“civilité”被視為社會地位和個人修養(yǎng)的標(biāo)志。到了17世紀(j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建立了以凡爾賽宮為中心的宮廷文化,貴族們的言行舉止受到宮廷禮儀的嚴(yán)格規(guī)范。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禮貌逐漸從貴族階層的特權(quán)轉(zhuǎn)變?yōu)樯鐣麟A層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
1.2漢法禮貌原則
1.2.1漢語禮貌原則
中國學(xué)者顧曰國根據(jù)漢語文化禮貌規(guī)范的特點,總結(jié)了五項禮貌準(zhǔn)則:(1)貶己尊人準(zhǔn)則;(2)稱呼準(zhǔn)則;(3)文雅準(zhǔn)則;(4)求同準(zhǔn)則;(5)德、言、行準(zhǔn)則[1]。這些準(zhǔn)則反映了中國文化對人際和諧、尊重他人及禮讓為先的重視。中國式禮貌的典型特征是放低自己和抬高對方。例如,面對他人的夸獎,中國人通常會謙虛地回應(yīng):“我做得還不夠,您才是我的榜樣!”
1.2.2法語禮貌原則
法國的社交禮儀和處世哲學(xué)深受西方禮貌原則的影響。1983年,英國學(xué)者利奇(Leech)基于修辭學(xué)和語體學(xué)的研究,提出了六項禮貌準(zhǔn)則:(1)得體準(zhǔn)則;(2)慷慨準(zhǔn)則;(3)贊譽準(zhǔn)則;(4)謙虛準(zhǔn)則;(5)一致準(zhǔn)則;(6)同情準(zhǔn)則。在法國文化中,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被視為禮貌行為的基本規(guī)范。例如,法國人在發(fā)出命令或提出請求時,通常采用得體準(zhǔn)則,常在句尾附上“S'ilvouspla?t”(請)以示禮貌和尊重。
2漢法禮貌用語對比分析
2.1漢法稱呼語對比
作為交際行為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稱呼語在漢語和法語中都具有指明交際對象和反映社會關(guān)系的功能。由于中法兩國在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上的差異,兩種語言中的稱呼語各具特點,遵循著各自文化中的交際原則。中國文化中的稱呼準(zhǔn)則強調(diào)非對等式稱呼,注重長幼有序和上下有別;而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則偏好對等式稱呼,主張人人自由及個體平等。
2.1.1親屬稱呼語
父系和母系親屬稱謂在漢語中有著明確的區(qū)分。父系稱謂包括“爺爺”“奶奶”“伯伯”“嬸嬸”“姑父”“姑姑”等,而母系稱謂則有“姥爺”“姥姥”“舅舅”“舅媽”“姨父”“姨媽”等。受中國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這類親屬稱呼語還可以泛稱沒有親緣關(guān)系的人。比如,小孩將陌生的青年男女稱作“哥哥”“姐姐”或者“叔叔”“阿姨”。
法語的親屬稱呼體系要相對簡化,父系和母系稱謂往往不加區(qū)分,比如“祖父”和“外祖父”都可以用“papi”來稱呼;而“祖母”和“外祖母”則統(tǒng)一用“mamie”來表達。由于法國人重視個體平等,家庭成員間通常直接以名字相稱,從而體現(xiàn)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
2.1.2社會稱謂語
社會稱謂語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根據(jù)對方的職業(yè)、身份或地位而使用的稱呼。在漢語中,職業(yè)名稱如“醫(yī)生”“律師”,以及職務(wù)名稱如“主任”“經(jīng)理”等,可直接用作稱呼語,且常與姓氏結(jié)合使用,如“陳醫(yī)生”“王律師”“劉主任”,以體現(xiàn)對專業(yè)人士的尊重與認可。
在法語中,除了某些特定職務(wù)如“Président”(總統(tǒng))、“Ministre”(部長)或“DirecteurGénéral”(總經(jīng)理)可以與“Monsieur”或“Madame”連用作職務(wù)稱謂外,大多數(shù)職業(yè)和職務(wù)名詞在法語中并不用作稱呼語,法國人在公共場合更習(xí)慣用“Monsieur”或“Madame”來稱呼對方。
2.1.3敬稱與謙稱
漢語和法語都通過人稱代詞“您”來表示尊敬,但兩種語言在使用習(xí)慣上卻各有側(cè)重。漢語中的“您”常用來稱呼長輩或上級,主要體現(xiàn)規(guī)矩和禮節(jié),而法語中的“Vous”強調(diào)交際雙方的距離感,法國人在初次見面或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時,傾向于用“Vous”來表達尊重并保持適當(dāng)?shù)纳缃痪嚯x。在中國,即使雙方關(guān)系親密,以“您”相稱仍然合適,但在法國,用“Vous”來稱呼熟人并不恰當(dāng),會被誤解為有意疏遠對方。
謙稱是漢語特有的稱呼方式,常用來指稱自己或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人和事物。例如,中國人用“鄙人”或“小弟”來自稱,對外稱自己的妻子為“內(nèi)人”,用“愚見”和“拙作”來謙稱自己的意見和作品。這種“貶己尊人”的稱呼方式在法語中沒有直接對應(yīng)的表達。
2.2漢法問候語對比
問候是人際交往的基本禮節(jié),是保持交往雙方社會關(guān)系的重要策略。郭攀在區(qū)分廣義和狹義問候語時,指出狹義問候語是基于禮貌需求的一般問候,而廣義問候語則是社交中用來傳遞信息和加強情感聯(lián)系的語言實踐[2]。盡管漢語和法語問候語在社交禮貌功能和問候類型上一致,但在表達習(xí)慣上卻存在差異,若不加以區(qū)分,直接照搬本族問候語,可能會引起誤解或文化沖突[3]。
2.2.1問好型問候語
問好型問候語通常比較簡短精練,在正式場合或陌生人的初次會面,人們常用“你好”互致問候,盡管這種問候的感情色彩并不濃厚。值得注意的是,“你好”在漢語中的使用歷史并不長,而“早上好”“下午好”“晚安”等問好型問候語實際上源自外語直譯。法語中的對應(yīng)表達是:“Bonjour”“Bonsoir”和“Bonnenuit”,其中“Bonjour”的使用最為廣泛,因為它兼具“你好”之意,適用于白天和正式場合。如果是朋友、家人或熟人之間的問好,用“Salut”(你好)來打招呼會顯得更加親切自然。
2.2.2詢問型問候語
詢問型問候語強調(diào)通過提問表達關(guān)心。在法國,常用的詢問型問候語如“Commentallez-vous?”(您好嗎?)、“Comment?ava?”(最近怎么樣?)和“Toutvabien?”(一切都好嗎?)都是詢問對方近況的籠統(tǒng)性問題。而漢語問候語往往涉及家庭、學(xué)業(yè)、工作等具體方面。例如“吃了嗎?”便是典型的中國式問候,這是因為從古至今,吃飯都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
然而“你去哪兒?”和“干什么去?”這類中國人常用的問候在法國文化中卻被認為涉及個人隱私,直接詢問會被法國人認為不禮貌。此外,漢語里還存在一種明知故問式的問候。例如,中國人看到家人回家,通常會問一句“回來了?”,這種問候并不真正期待對方回答,而是對對方當(dāng)前狀態(tài)的關(guān)心和注意。
2.2.3評論型問候語
評論型問候語的話題往往十分具體,一般針對對方的精神面貌或動作行為進行即時評價。漢語和法語都存在評論型問候語,但兩者在表達方式上卻各有側(cè)重。中國人在發(fā)表評價時,既可以給予對方肯定與贊揚,也可以對其當(dāng)前所做的事情進行中性描述[4]。例如,看到鄰居澆花,中國人既可以稱贊道“花養(yǎng)得真好!”,也可以簡單地說“澆花呢!”,這種中性評論在漢語中很常見,但是法國人可能對此感到困惑,認為這種表達缺乏實質(zhì)意義,他們更傾向于說“C'estbienfait.”(干得不錯?。?。此外,在法國,異性見面可以就對方的外表或衣著發(fā)表贊美性評價,如“Tuestrèsbelle/beauaujourd'hui!”(你今天真漂亮/帥氣!)或“J'aimebientatenue!”(我很喜歡你的穿著?。_@種異性間關(guān)于外表的評論在中國文化中相對謹慎,僅限于在親密關(guān)系中使用。
2.3漢法祝愿語對比
作為表達祝愿和贊頌的禮貌性語言,祝愿語對于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具有關(guān)鍵作用,架起了連接施祝者和受祝者的橋梁。不論是初次見面還是老友相逢,不論是結(jié)束話題還是見面問候,祝愿語都是言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和法語中的祝愿語雖然都傳達了積極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但不同內(nèi)容和感情色彩的祝愿語適用于不同的社交場合,而中法兩國人民會根據(jù)不同的交際情景選擇合適的祝愿表達。
2.3.1聚餐祝語
中法兩國在餐桌上都有表達祝愿的習(xí)慣,但在祝愿內(nèi)容上兩國卻存在差異。漢語的聚餐祝語一般涉及健康、事業(yè)、家庭等話題,而法語的聚餐祝語則以健康為核心。
中國人舉杯前會說“愿您事業(yè)有成”“祝各位家庭美滿”等,有時祝愿還帶有勸酒性質(zhì),比如“感情深,一口悶”,隨后一起干杯慶祝。而法國人祝酒時常說“[]lasanté!”(祝你健康!),這是因為中世紀(jì)的法國人認為醉酒后的嘔吐能夠排出體內(nèi)毒素,促進身體健康,所以喝酒時會說“Santé!”[5]。
在中國,主人邀請客人用餐時常常會說“吃好喝好!”。餐廳服務(wù)員上完菜后也會禮貌性地祝愿顧客“用餐愉快!”。在法國,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正式宴會,法國人用餐前都會互道一句“Bonappétit!”(祝你有個好胃口!),以祝愿在座各位好好享用美食。
2.3.2告別祝語
在漢語的告別語境中,中國人常用的祝愿語可分為兩類:在與遠行者告別時,人們常用“一路平安”“一路順風(fēng)”或“一帆風(fēng)順”來表達對旅途安全的祝愿。然而在機場送行時,中國人會避免使用“一路順風(fēng)”,因為這一說法暗示著飛行風(fēng)險。在日常分別時,中國人習(xí)慣用“您走好”或“您慢走”來結(jié)束對話,以示禮貌和關(guān)心。
相比之下,法語的告別祝語更加簡單統(tǒng)一。無論是在車站還是機場,法國人普遍使用“Bonvoyage!”祝愿對方旅途愉快。在日常告別時,法國人會根據(jù)當(dāng)下的時間,先說“再見”,再表達祝福。例如,上午分別時常說“Aurevoiretbonnejournée!”(再見,祝你度過愉快的一天!);下午則用“[]laprochaineetbonnesoirée!”(回見,祝你有個愉快的夜晚!);周五下班時會說“Bonweekend!”(周末愉快!)。
2.3.3結(jié)婚祝語
在中法兩國的婚禮上,親朋好友都會為新人送上新婚祝賀。漢語中的結(jié)婚祝語通常采用蘊含吉祥寓意的四字成語,例如“白頭偕老”“永結(jié)同心”“早生貴子”,以表達對新人婚姻幸福和家庭興旺的美好期望,其中“早生貴子”內(nèi)含多子多福的封建宗法觀念,反映了中國人對繁衍后代的重視[6]。
法語的結(jié)婚祝語沒有漢語那么豐富多彩、寓意深厚,通常比較簡單直接,側(cè)重于對新人愛情和幸福的祝愿,例如“Félicitationpourvotremariage!”(祝賀新婚!),“Vivelesmariés!”(新婚快樂?。癟ousmesv?uxdebonheur!”(祝你們幸福?。?,“Quel'amouretlajoiesoienttoujoursavecvous!”(祝你們愛情與喜悅常伴?。┑?。
2.3.4節(jié)日祝語
節(jié)日里互致祝福是中法兩國共有的文化習(xí)俗。春節(jié)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其相關(guān)的祝愿語格外豐富,如“歲歲平安”“五福臨門”“心想事成”等。此外,春節(jié)祝語還可以與生肖文化相結(jié)合,每個生肖年都伴隨著獨特的祝福語。例如“牛年大吉,萬事如意”“虎虎生威,年年有余”和“兔年吉祥,喜氣洋洋”等。
法國節(jié)日以宗教節(jié)日為主,其中圣誕節(jié)占據(jù)核心地位,是家庭聚會和全民歡慶的重要時刻。圣誕期間,法國人常用“JoyeuxNo?l!”或“Meilleursv?uxpourNo?l!”(圣誕快樂?。﹣肀磉_圣誕祝福。不僅如此,新年在法國也同樣重要,法國人會互相祝賀“Bonneannée!”或“Bonnefêtedenouvelleannée!”(新年快樂?。┮杂有履甑牡絹?。
2.3.5生日祝語
中法兩國的生日祝語因表達方式和文化內(nèi)涵的差別而各具特色。漢語的生日祝福與祝福對象的年齡和輩分有關(guān)。長輩對小輩的生日祝福與其成長和未來相聯(lián)系,如“生日快樂!祝你學(xué)習(xí)進步,越長越高!”。同輩之間則傾向于輕松愉快的祝福,例如,年輕人慶生時常說“生日嗨皮!永遠十八!”。而“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晚輩給長輩祝壽的常用表達,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長者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
相比之下,法語中的生日祝福不受年齡限制,也不特別強調(diào)對長壽的祝愿,法國人常用的生日祝福有“Bonanniversaire!”或“Joyeuxanniversaire!”(生日快樂?。?/p>
2.3.6探病祝語
中法兩國的探病祝語雖然都體現(xiàn)了對病人早日康復(fù)的期望,但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卻略有差異。在中國,人們看望病人時通常會說一些鼓勵和安慰的話,如“早日康復(fù)!”“好好休息,保重身體!”“等你好了我們出去玩!”等,并且避免與重癥患者談?wù)摬∏?,以免給對方帶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一般會用“安心養(yǎng)病,馬上就能出院了!”來安撫病人情緒。
法國的探病祝語通常較為直接,部分祝語還帶有宗教色彩,著重表達對病人的支持與關(guān)心,常用的祝愿語包括但不限于“Bonrétablissement!”(早日康復(fù)?。?,“?avaaller!”(一切都會好起來?。?,“QueDieuvousbénisseetvousaccordeuneguérison.”(愿上帝保佑,賜予您健康?。┑?。
2.4漢法致謝語對比
作為中法兩國普遍存在的言語行為,致謝行為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日常生活中至關(guān)重要的溝通方式。利奇(Leech)認為致謝有助于營造和維護和諧的談話氛圍[7]。畢繼萬則將致謝語視為一種促進人際關(guān)系的禮貌行為[8]。孟筱敏指出,致謝語具有明顯的社會文化屬性,能夠反映不同的價值觀念[9]。
漢語和法語的致謝表達可以分為顯性致謝語和隱性致謝語,顯性致謝語就是直接向他人表示感謝,通常包含基本的感謝詞匯,比如,漢語里的“謝謝”“多謝”和“非常感謝”,以及法語中的“Merci”(謝謝)、“Mercibeaucoup”(非常感謝)和“Merciinfiniment”(不盡感激)。法語里的直接致謝比漢語使用得更頻繁,這是因為在法國,無論家人或朋友為自己提供了多么微小的幫助,法國人都會直接表示感謝,否則便被視為無禮。然而在中國,親朋好友間的致謝則會讓人感到生分。隱性致謝語則是通過間接的方式表明說話人的感謝意圖,是漢語致謝的重要手段,法語中關(guān)于間接感謝的表達并不多,一般通過贊美對方善良或表達自己愉悅的方式來實現(xiàn)。
2.4.1贊揚式致謝
法國人收到禮物后,除了直接用“Merci”表示感謝外,還會使用隱性致謝語表達對贈送者的贊賞與感激,比如他們會說“Vousêtestrèsgentil!”或者“C'esttrèsgentildevotrepart!”(您真是太好了?。2粌H如此,法國人還會當(dāng)面拆開禮物,并對禮物進行一番稱贊,例如“C'esttropcool!”(太好看了!)或者“C'estexactementcedontj'avaisbesoin.”(這正是我需要的?。?,這類稱贊不僅表達了他們對禮物的喜愛,還間接傳達了對送禮人的感激之情。
2.4.2道歉式致謝
用道歉性的語言表示感謝是漢語特有的致謝方式,比如“打擾您了”“給您添麻煩了”“真不好意思”等,這類致謝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因為它們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比直接致謝更有誠意。例如,中國人收到禮物時通常會說“讓您破費了,真是不好意思”,這里的“不好意思”是禮物接受方感到自己欠了對方的人情,以此表明自己的歉意。然而,在法國文化中,這種致謝方式可能會被法國人理解為自己送的禮物不合適,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際的誤解。
2.4.3否定式致謝
中國人習(xí)慣通過批評或反對等否定性的言語行為來表達感謝[10]。比如“不用這么客氣,咱倆誰跟誰啊!”或者“你再這么客氣,我可要生氣了!”。這些話聽起來像是責(zé)備,甚至表現(xiàn)出因?qū)Ψ胶靡舛械綒鈶嵉膽B(tài)度,實際卻暗含著對雙方關(guān)系的肯定,通過批評間接表達了謝意。例如,女兒買了一雙新鞋送給父親作為生日禮物,父親可能會說:“家里的鞋子夠穿了,以后別再亂花錢了!”。表面上,父親是在責(zé)備女兒浪費錢,然而這種指責(zé)卻暗含了父親對女兒的關(guān)心和感謝。
法語中也存在類似的表達方式,法國人往往會以一種輕松或戲謔的語氣表達感謝,比如“Tumefaistropdefaveurs,jenesaisplusoùj'ensuis!”(你對我太好了,我都不知所措了?。┗蛘摺癗efaispas?a,jevaisêtregêné!”(別這樣,我會很尷尬的?。?。
3漢法禮貌用語差異的原因分析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美國語言學(xué)家薩丕爾(Sapir)曾指出“語言無法脫離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與社會傳統(tǒng)和信仰分離”[11]。漢法禮貌用語的差異反映了中法文化背景下兩國人民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的差別。
3.1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受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集體主義價值觀在中華文化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中國人以集體為生存單位,做事優(yōu)先考慮集體利益。在集體價值至上的社會背景下,中國人主要通過“貶己尊人”的方式展現(xiàn)禮貌,這種文化傾向在語言中表現(xiàn)為敬稱和謙稱的使用,例如,尊稱對方的住宅為“貴府”,而將自己的家謙稱為“寒舍”。
16世紀(jì)的“文藝復(fù)興”運動促使個人主義成為法國價值觀念的核心。法國社會崇尚個人主義,倡導(dǎo)個體自由、個性發(fā)展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個人價值至上文化使得法國人對隱私問題尤為敏感?!澳愣啻罅??”“工資怎么樣?”這類表達關(guān)心的問候方式往往會被法國人視為侵犯個人隱私的無禮行為。
3.2直線型思維和螺旋型思維
中法兩國的思維方式因價值觀的差異而截然不同。中國人習(xí)慣整體性思維,思維過程呈螺旋式,說話喜歡繞彎子,作鋪墊,傾向于含蓄委婉地表達思想。比如,中國人在接受他人物質(zhì)或情感上的恩惠時,往往采用“真是麻煩您了”“您的好意我收下了,下次不許了!”這類隱性致謝語。
法國人擅長分析性思維,注重邏輯推理和理性分析,思維方式呈直線型,主張直截了當(dāng)?shù)乇磉_觀點。因此,相比于隱性致謝語,顯性致謝語更受法國人青睞,是其展現(xiàn)禮貌的重要策略。
3.3等級觀念和平等觀念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著極為嚴(yán)格的等級制度,社會上講究君臣上下,尊卑有分;家族中注重長幼有序,內(nèi)外有別。這種尊卑等級觀念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漢語稱呼體系,具體表現(xiàn)為復(fù)雜多樣的親屬稱謂及“貶己尊人”的敬稱和謙稱。
18世紀(jì)的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使得“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深入人心?!叭巳似降取辈粌H構(gòu)成了法國憲法的基石,也是法蘭西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種平等觀念對法語禮貌用語的影響體現(xiàn)在稱呼方式上,在法國,上下級和家庭成員之間往往可以直呼其名。
4結(jié)束語
禮貌雖不限于言語表達,但語言無疑是展現(xiàn)禮貌最為直接的工具。為了在交際中表現(xiàn)得更加禮貌得體,漢語和法語的使用者應(yīng)深入了解中法文化差異,積極應(yīng)對文化碰撞,并通過“移情”的方式,依照對方的禮貌原則和語言習(xí)慣進行交流,從而增進跨文化理解,提高中法交流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2,24(4):10-17,80.
[2]郭攀.問候語說略[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3(1):110-115.
[3]畢繼萬.漢英招呼語的差異[J].語文建設(shè),1997(2):15-17.
[4]吳玉花,張發(fā)祥.漢英問候語對比[J].河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1):73-75.
[5]高維祺.漢、法祝愿語的對比研究及相關(guān)教學(xué)問題探討[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xué),2023.
[6]盧偉.“祝頌”言語行為的漢英對比[J].廈門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2(3):115-122.
[7]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GroupLimited,1983.
[8]畢繼萬.漢英感謝語的差異[J].語文建設(shè),1996(7):38-40.
[9]孟筱敏.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對中法致謝語的分析[J].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6(3):154-160.
[10]屈萍,石秀珍.從跨文化角度試析漢英致謝語的交際差異[J].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9(5):31-32.
[11]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dǎo)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