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凱洛斯”一詞含義復雜,而“適時”與“適度”是其中兩大基本含義。現(xiàn)代人頗為重視養(yǎng)生之道,古代醫(yī)學寶典《黃帝內經》中所包含的豐富養(yǎng)生時度觀讓人受益匪淺。從西方凱洛斯的角度簡要探析了《黃帝內經》中于養(yǎng)生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不同時度觀,認為其中萬事有度,“治未病”及順應四時、天人相應等觀念與凱洛斯基本定義中的“適時”與“適度”原則相契合,并由此延伸出“順應適宜的時機”“把握恰當?shù)臋C會”“掌握合理的限度”“保持合適的程度”四維度。
[關 鍵 詞] 凱洛斯;適時;適度;《黃帝內經》;養(yǎng)生時度觀
在西方修辭學中,希臘人將凱洛斯①與昆體良(Quintilianus)所稱的“時間和地點”或“環(huán)境”相對應,表明一種更情境化的時間,接近于我們所說的“機會”[1]40。也就是說,相較于持續(xù)的時間,凱洛斯所呈現(xiàn)的時間特點是短暫的、轉瞬即逝的。這種時機性將凱洛斯與智者派的基本認識觀相聯(lián)結:人類的認識能力從根本上來說是有限的,因而人類修辭者不得不對何為恰當做出情境性的判斷[2]。適時,即適當?shù)臅r機或把握時機便成為凱洛斯重要的基本含義之一。普羅泰格拉(Protagoras)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把握合適的“度”便是凱洛斯重點考察的又一重要內涵。
現(xiàn)代社會,人們重視傳統(tǒng)中醫(yī)經典中所闡述的養(yǎng)生法則。因此,本文將從西方修辭學重要概念凱洛斯出發(fā),探析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瑰寶《黃帝內經》②中所蘊含的養(yǎng)生之道,進一步把握系列養(yǎng)生法則的深邃內涵,從而為現(xiàn)代人認識并理解養(yǎng)生提出思路,以資評鑒。
一、《黃帝內經》中的“時”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一部蘊含中國生命哲學之宗的醫(yī)學文獻著作。在中國古人看來,人順應天時、把握時機,就可以事半功倍、諸事順遂;反之,則會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3]。凱洛斯蘊含著事物進入某一狀態(tài)或時刻的必要前提,是經過準備和謹慎考量之后的一種順其自然的瓜熟蒂落[4]。這一內涵與中國古代醫(y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的審時度勢、順時而動的思想較為相似。例如,《黃帝內經》中“天人合一”的原則指的是陰陽、脈象、臟腑氣血等的變化,都會隨著天地陰陽的消長變化而呈現(xiàn)不同特點?!鹅`樞·歲露論篇第七十九》記載: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5]141
劉亞猛[6]40(2008)將凱洛斯?jié)h譯為“時機性”,體現(xiàn)了該術語中的關鍵意涵之一。袁影(2021)提出漢語中的“契機”可以同時涵蓋適時與適度兩大意涵,是“Kairos”較為理想的漢譯名③。筆者認同此觀點,本文將主要從“適時”與“適度”兩方面來考察《黃帝內經》中所蘊含的樸素的養(yǎng)生時度觀。
二、《黃帝內經》中養(yǎng)生時度觀具體闡述
日邁月征,朝暮輪轉,世間萬物自有其運行之法則。在氣化自然的宇宙論中,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且不斷運動變化的自然客觀世界[7],因而《黃帝內經》中一切養(yǎng)生之道皆遵循“天人合一”之法則。
(一)適時:順應適宜的時機
1.順應四時,攝生調y4kDiGbA0zbROdVfDgePfuIvkK75hPV4sgMun8W2j9w=養(yǎng)
古人根據(jù)四時氣候變化節(jié)律來調攝精神情志。凱洛斯的“適時”在《黃帝內經》中,不是停留在對某個時刻的準確把握,還包括在某些恰當?shù)臅r刻或時間段來及時調整自我,這在“四時養(yǎng)生”等方面多有體現(xiàn)?!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撈谝弧份d:
上古之人,其知道法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8]2
這句話強調古人取法自然界陰陽變化之規(guī)律,人體生命活動的節(jié)律需根據(jù)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來調節(jié),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恰當?shù)纳顒?,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9]?!饵S帝內經》在闡述四時養(yǎng)生之道時,多次提到“智者”,即通曉養(yǎng)生之道的圣人所遵循的規(guī)律法則。例如,《靈樞·本神篇第八》曰:
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5]23
此處,文章直指智者養(yǎng)生內涵: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鹅`樞·九宮八風篇第七十七》中提道:
故圣人曰: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5]135
真正了解養(yǎng)生法則的圣人在平時生活中,也會密切關注異常氣候,時刻注意避開四時的不正之氣,謹慎地加以預防,以此使得外邪不能內侵,從而保證機體康健。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萬物在遵循自然的循環(huán),遵循人體的循環(huán)。《黃帝內經》不僅記載了古人對四時變化的順應,還提到了應采取的應對之策?!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篇第二》詳細介紹了春夏秋冬可遵循的具體法則。通過把握合適的時機來完成相應的生命活動,“適時”而為。具體來說,例如春季是推陳出新、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天地間都顯示出勃勃生機、一片繁榮之景。在這個時候,人們要做到:
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8]6
人們在此時養(yǎng)生的必然選擇便是提倡生長、給予、獎賞;切忌扼殺、剝奪、懲罰。違背了這個道理,到了夏天,會因為春天的生養(yǎng)基礎較差而得寒變之病。
順應四時之機來調養(yǎng)神情意志,使得形與神兼得,以此來達到養(yǎng)生目標。
2.順應天時,陰陽調和
古人對自然界變化規(guī)律的把握即為養(yǎng)生之道。天時變化順應自然,呈現(xiàn)出規(guī)律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皇帝與岐伯在交談中探討了順應自然、陰陽調和的養(yǎng)生法則。當皇帝問到如何使陰陽調和時,岐伯答道:
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也。[8]29
同時也補充道:
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8]30
岐伯強調順乎自然而不做無益于養(yǎng)生的事,那么壽命就無窮盡,與天地同壽。養(yǎng)生之道不僅在于順乎自然,更要注意起居、飲食、勞作、運動等日?,嵤隆!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撈谝弧吩唬?/p>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年乃去……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8]2
在自然界中,人的作息時間應順應自然界的“時機”變化規(guī)律,按時睡覺,規(guī)律生活,保持陰陽運動平衡協(xié)調,從而保證健康的生命狀態(tài)。
(二)適時:把握恰當?shù)臋C會
1.天人相應,因時制宜
“天人相應”直接立足于“人”對于“天”的認識和把握,確定了“天人關系”的整體與聯(lián)系[7]。在《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的理論指導下,延伸出“因時制宜”的相關應用,如子午流注等?!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篇第二》中提道:
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8]9
養(yǎng)生并不是盲目地調養(yǎng)生息,而是要把握恰當?shù)臅r機,在春夏生發(fā)之際保養(yǎng)心肝之陽,在秋冬收藏之際保養(yǎng)肺腎之陰,做到因時制宜。
2.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中醫(yī)養(yǎng)生的一個重要原則便是預防?!搬t(yī)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yī)學的基本思想,是中醫(yī)的精華之一?!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篇第二》強調: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8]9
中醫(yī)認為,人不能在患病之后才去想方法治療,而是應該提前進行疾病的預防;如果在病情形成后再去治療,就如同“渴而穿井,斗而鑄兵”,而為時已晚?!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谖濉罚?]21以“邪風入體”為例,生動具體地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思想進行了論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在病邪最開始侵入皮毛時,擅長治病的醫(yī)生就立即進行干預治療:醫(yī)術較差的,在病邪侵入肌膚時才治療;更差的,則在病邪侵入筋脈六腑時才治療;而當病邪已經侵入到五臟,便是最差的狀態(tài),治愈的希望與死亡的可能在此時各占一半。
(三)適度:掌握合理的限度
1.取予有度,滿而不溢
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世事總是如是變化?!斑m度”觀念體現(xiàn)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各個方面——從思想層面的七情六欲、身體層面的經絡氣血,到實體層面的飲食鍛煉、勞動休息等?!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谌氛撌隽孙嬍澄逦丁斑m度”攝入的重要性。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8]14
人體精血的滋養(yǎng)離不開飲食五味的攝取,但是貯藏精血的五臟又會因為過食五味而受損。例如,過食酸的東西,會影響到肝氣的正常循行,引起肝氣湊聚,脾氣會因此而受到克制而變得衰弱;血脈凝滯而面色無光。相應地,過食咸的、甜的、苦的或者辛辣的東西都會影響人體正常生理過程與生理表現(xiàn)。所以,五味調和需“適度”,如此方使得氣骨精強。
2.張弛有度,瀟灑自如
萬事萬物張弛有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可達瀟灑自如之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提到情緒失度對氣血陰陽的損害: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8]23
過喜過怒都會損傷氣血,喜怒一旦失去節(jié)制,就會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陰陽在人體中是相對平衡的: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8]23
在陰陽之道中,“陽盛則身熱”,便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身體俯仰擺動、手腳厥冷、心情煩悶等情況,這便是陰陽失衡的現(xiàn)象?,F(xiàn)代人疲于工作,忽視了身體的“勞累程度”對健康的損害?!饵S帝內經》中重點介紹了五種由于勞累過度而造成的身體損傷,具體表現(xiàn)為: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8]105
《黃帝內經》提倡“不妄作勞”,勞累過度對身體健康有害,而放松失度也會損傷氣血。適當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是強身健體的重要方法。
(四)適度:保持合適的程度
1.克制有度,精神內守
所謂“精神內守”,就是要把心神精力向內回收,實現(xiàn)恬淡虛無的境界,進而外不為物欲所累、內不存情慮之擾。古往今來,養(yǎng)生中萬事有度,不可縱念而為,不加節(jié)制。
《內經·素問》中提到上古之人:
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8]2
故年過百歲而不顯衰;而今時之人:
以酒為漿,以妄為?!恢譂M,不時御神,故半百而衰也。[8]2
養(yǎng)生之道在于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多向內觀察自身。不正當?shù)氖群貌粫蓴_視聽,淫辭邪說不能誘惑心智,人人自然樸實,這就能體會到養(yǎng)生的奧秘了。
2.相衡有度,恬淡虛無
凱洛斯的“適度”之意,與《黃帝內經》養(yǎng)生中的“節(jié)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兩者既強調不超出“合理的限度”,也專注找尋到“合適的程度”,同時告誡人們逾越“合適程度”的可能危害。
生之本,本于陰陽。[8]10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強調壽命的根本是陰陽。人體處于陰陽對立的雙方在運動中此消彼長、互相作用,不斷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人是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各個部分存在緊密的有機聯(lián)系,各種聯(lián)系都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達到溝通和聯(lián)系,將人體各個臟腑、筋肉、骨骼等組織與器官緊密地連接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中黃帝問岐伯“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以“國家”比喻人體,以“君主”“將軍”“內臣”等來比喻各個臟器,生動具體地說明了各臟器的互相平衡。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8]41
各個臟器相互協(xié)調,則形體康??;若作用失調,則形體受損。
三、總結
“養(yǎng)生”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莊子》內篇,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思想則源于《黃帝內經》。筆者發(fā)現(xiàn),《黃帝內經》的養(yǎng)生時度觀遵循四時與陰陽之變,崇尚萬物共沉浮,與西方凱洛斯這一經典修辭觀不謀而合。作為凱洛斯兩大基本含義,“適時”與“適度”原則在《黃帝內經》中數(shù)見不鮮,并具體發(fā)展為順應時機、把握機會、掌握限度、保持程度四個方面。古代思想精華“順四時,遂天時,治未病,欲有度”的時度觀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養(yǎng)生保健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它不但啟示我們養(yǎng)生具有動態(tài)性與時機性的特點,更要嚴格遵循“四時陰陽”的變化,做到運動有常、飲食有節(jié),以此來達到“天人相應”的境界?!饵S帝內經》底蘊深厚、篇目繁多,筆者僅對其中部分篇目進行了理解辨析,其中時度觀值得進一步鉆研探究。
參考文獻:
[1]Crowley S,Hawhee D. Ancient Rhetorics for Contemporary Students[M]. New York: Longman,2003.
[2]Jordan,J,袁影,那倩.凱洛斯:一種寫作調和探索法[J].當代修辭學,2021(4):33-41.
[3]石衡潭.《論語》及儒家時機觀與《圣經》時機觀[J].基督宗教研究,2015(1):228-243.
[4]朱文信.凱洛斯·幾·緣起·瑜伽:對中西印文化中幾個概念的會通[J].周易研究,2013(1):72-78.
[5]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編.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6]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7]李剛,李悅.《黃帝內經》“天人合一”模式的內在構建[J/OL].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https://link.cnki.net/urlid/61.1501.R.20230927.0834.002,2023-09-28.
[8]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編.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9]郭姍姍,黃敏,金成強,等.淺談《黃帝內經》“四時養(yǎng)生”觀對提高人體自身防病能力的意義[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3,27(31):114-116.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