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創(chuàng)作了“江南三部曲”之后,中篇小說《向北方》可視為新移民作家張翎“由南向北”的轉(zhuǎn)型之作,“向北方”是作家當時有意完成的一次“精神突圍”。《向北方》以陳中越的視角展開敘述,講述的是“一心向北”的陳中越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蘇屋瞭望臺,在那里結(jié)識了生存處境艱難的達娃、尼爾母子,并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的故事?!断虮狈健氛宫F(xiàn)了作家的空間意識,通過對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建構(gòu)推動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既呈現(xiàn)了一部分新移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標志著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
[關(guān)鍵詞] 張翎" 《向北方》" 空間敘事
[中圖分類號] I207.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35-0050-04
張翎是具有代表性的新移民作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赴加拿大留學,90年代中后期開始從事移民文學創(chuàng)作。她出生于浙江溫州,曾在復旦大學求學,南方的生活和學習經(jīng)歷對她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陳瑞琳曾這樣評價張翎:“她的精神骨髓里有張愛玲的‘臨仙自照’,文字里有《紅樓夢》的心平氣和,審美情趣里充分洋溢著‘海派文化’的內(nèi)涵,最后才是溫州人打拼的性格倔傲?!盵1]這些特點在她早期創(chuàng)作的“江南三部曲”《望月》《郵購新娘》《交錯的彼岸》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難能可貴的是,“江南三部曲”出版后,張翎并沒有陷入江南風格的寫作慣性中,反而積極地尋求一種“精神突圍”。于是她選擇了“逃離”,“逃離熟稔和圓滑,逃離舒適和自如,逃離按部就班的環(huán)境,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尋找我尚無法預見的沖擊”[2],而《向北方》即是在這次“逃離”之后完成的。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向北方”的主題,作家表現(xiàn)出較為鮮明的空間意識。根據(jù)列斐伏爾的理論,空間可分為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物理空間是實際存在的客觀空間;心理空間是人的內(nèi)心對外部物理空間投射后的主觀空間;社會空間是由一定社會關(guān)系所建構(gòu)起來的空間。具體到《向北方》中,張翎進行了人物過去與現(xiàn)在的交錯敘事,敘事地點在蘇屋瞭望臺、青海塔爾寺等國內(nèi)外物理空間中轉(zhuǎn)換,塑造了主要人物陳中越、達娃的心理空間,同時,作家也建構(gòu)起了以印第安文化為主的社會空間。
一、物理空間:交錯敘事的地點轉(zhuǎn)換
《向北方》的敘事在國內(nèi)和國外交叉進行,這是張翎的敘事特色之一。正如莫言所說:“像張翎這樣能夠把中國的故事和外國的故事天衣無縫地綴連在一起的作家并不是很多?!盵3]在這部小說中,張翎交叉敘述了陳中越和達娃的過去和現(xiàn)在,故事在不同的空間中展開:陳中越的過去在中國南方,達娃的過去在青海塔爾寺,而他們的現(xiàn)在都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蘇屋瞭望臺。在國內(nèi)外地點的轉(zhuǎn)換中,從人物的命運發(fā)展來看,以蘇屋瞭望臺和青海塔爾寺為背景的故事情節(jié)較多且集中,因此這兩個地點構(gòu)成小說中兩個較為重要的物理空間。
蘇屋瞭望臺是小說中人物現(xiàn)在所處的空間?!断虮狈健肥菑堲嵩谕瓿砂泊舐员辈坑〉诎差I(lǐng)地的旅程后創(chuàng)作的,因此小說中作家將情節(jié)發(fā)生的地點選在這里,是基于自己的旅行經(jīng)歷,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基礎(chǔ)。蘇屋瞭望臺位于北緯52度,在地理學意義上是陳中越夢寐以求的真正“北方”。這個地名本身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蘇屋瞭望臺”是三四百年前烏吉布維人為了防御蘇屋人而搭筑的瞭望臺,戰(zhàn)爭曾使這里生靈涂炭,“想到城市的地底下游走著一些和城市的表層完全不同的歷史和人物,腳踩下去的時候,有點膽戰(zhàn)心驚——總覺得要驚擾一些不安的靈魂”[4]。地名背后的含義為這個空間增添了悲劇色彩。正是在這個遭受過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空間中,婚姻受挫的陳中越結(jié)識了達娃和尼爾母子,而他們的命運也如這個地名的由來一樣,帶有強烈的悲劇意味。尼爾是陳中越作為聽力康復師來到蘇屋瞭望臺接待的第一個孩子,第一次見面他就咬傷了陳中越,然而他淘氣的外表下有一個不幸又頑強的靈魂。尼爾是早產(chǎn)兒,出生時只有一斤半重,因此他的各項生命體征都不合格,“一場又一場的病,像一座又一座的山,隔在達娃和尼爾中間”[4]。于是,達娃帶著尼爾爬了一座又一座的“山”。當某一天達娃要支撐不住的時候,尼爾的眼淚讓達娃重新有了“爬山”的勇氣。爬過了大大小小的山之后,他們只剩最后一座“山”——失聰。他們與陳中越產(chǎn)生了交集,陳中越盡力幫助這對母子,教達娃手語,帶尼爾放風箏,尼爾也漸漸與陳中越親近,帶他認識草藥。同為遭遇生活不順的新移民,陳中越與達娃在這個特殊的地理空間中建立了一種超越親情和愛情的理解和信任。
作為《向北方》中最為重要的女性人物,達娃的命運與青海塔爾寺息息相關(guān),她熟悉塔爾寺的每一處角落。對達娃來說,這個充滿濃厚宗教文化的建筑空間,不僅僅是她經(jīng)常帶旅游團參觀的景點,更是她虔誠祈福的場所。她的不幸與祥林嫂有相似之處,她的第一任丈夫格桑旺堆因意外車禍離世,第二任丈夫也因突發(fā)心臟病離開了她,接連的打擊使她比同齡人顯得更為滄桑。祥林嫂曾經(jīng)為了減輕“罪過”而捐門檻,達娃則常在塔爾寺佛祖的塑像前長跪不起,為死去的丈夫祈福。殘酷的現(xiàn)實令她們感到無能為力,但她們依然善良真誠。與祥林嫂不同的是,達娃祈福并非為了自身的救贖,而是為了她的兩個丈夫的靈魂能夠安息于平安祥和的光明之地。命運給予達娃的沉重負擔使她的周圍始終籠罩著一層悲劇色彩,不論是達娃置身于塔爾寺中,還是從她的視角觀察塔爾寺的周圍,都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八钟蜔舻墓饬琳盏侥菢拥慕锹?,就很是稀薄了,把她的身影模糊地涂在墻上,像是年代久遠的積塵。她的藏袍下擺粘了一層薄薄的灰土和破碎的蜘蛛網(wǎng)?!薄耙蝗阂律酪h褸的女人,正一步一步地跪爬在通往塔爾寺的路途上?!盵2]“光亮稀薄的酥油燈”“年代久遠的積塵”“薄薄的灰土”“破碎的蜘蛛網(wǎng)”等意象,都加深了人物本身的悲劇性。日常出入塔爾寺的達娃也在這里迎來了命運的再次轉(zhuǎn)折,一個擁有愛爾蘭、法國、英國和荷蘭血統(tǒng)的加拿大人裘伊闖入了她的生活。藏藥使他們之間的交流障礙被跨越,他們的情感因而更加深厚。然而,從圣潔的寺廟開始萌動的情感,最終卻將達娃推入了無盡的黑暗。
二、心理空間:海外移民的心靈寫照
“向北方”是陳中越心底一直以來的渴望。在國內(nèi)時,北方是南方人陳中越心中的向往之地。移民之后,“向北方”的想法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強烈,且內(nèi)涵也更加豐富。由此,張翎對陳中越的心理空間進行了深入的挖掘。除此之外,作家對達娃內(nèi)心空間的塑造也十分出色,展現(xiàn)了女性作家在把握女性人物內(nèi)心世界時特有的細膩。
一方面,書信是展現(xiàn)陳中越心理空間的重要方式。“書信體形式是第一人稱敘述的變體。”[5]在小說中,一共穿插了11封陳中越寫給女兒小越的書信,深入展現(xiàn)了陳中越在蘇屋瞭望臺生活期間的心靈世界。這些信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情感復雜多樣,其中既有陳中越對女兒的愛、對印第安兒童的同情、對一方土地的敬畏,也訴說了他與達娃、尼爾母子交往的感觸,以及印第安人戶外社交歌舞聚會的畫面等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特別是在看到達娃對尼爾的付出之后,陳中越深感自己對女兒的愧疚,當小越云淡風輕地對陳中越說出父母可以分開的時候,陳中越的心中更是五味雜陳,這一點或多或少是對新移民心理的寫照。新移民因新環(huán)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往往疏于對家庭和子女的照顧。當事業(yè)穩(wěn)定想要彌補時,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對孩子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心理傷害,早期移民小說《北京人在紐約》也描繪了類似的情境。小說中,陳中越對尼爾的關(guān)心又何嘗不是對小越的一種補償呢?另一方面,夢境對心理空間的建構(gòu)也有重要作用。小說中關(guān)于陳中越的敘述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圍繞他與達娃、尼爾母子的交往展開;另一條線索則是敘述他和妻子范瀟瀟的情感經(jīng)歷。陳中越與范瀟瀟的婚姻雖早已名存實亡,但陳中越在蘇屋瞭望臺還是夢見了他倆剛認識時范瀟瀟的樣子,可見陳中越內(nèi)心深處難以割舍和范瀟瀟的感情。陳中越潛意識中并不愿與范瀟瀟分開,最終導致他們分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范瀟瀟對陳中越母親的態(tài)度。陳中越年幼喪父,母親一個人省吃儉用地撫養(yǎng)陳中越兄弟三人長大,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把自己的身體都熬壞了。而當母親去往加拿大探親時,卻因和范瀟瀟生活習慣不合而感到失落,最后只待了兩個月就離開了。母親對游子本就在心靈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而對于從小靠母親一人撫養(yǎng)長大、最受疼愛的陳中越來說更是如此。范瀟瀟對陳中越母親的態(tài)度無疑加深了兩人之間的隔閡。不論是在蘇屋瞭望臺的經(jīng)歷,還是家庭破碎的打擊,在毅然決然“向北方”的過程中,陳中越經(jīng)歷了一種靈魂上的洗禮和升華,尤其是他最終作出收養(yǎng)孤兒尼爾的決定時,他溫暖了他人,也救贖了自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向北方”代表著新移民一種大膽尋求突破的精神,但“向北”終歸是一種逃離,最終是為了“歸南”,“他知道,是達娃歌里的那匹馬,在牽著他一步一步地回鄉(xiāng)”[4]。達娃的歌聲使陳中越回憶起家鄉(xiāng)的生活,可見南方的故鄉(xiāng)仍是陳中越內(nèi)心深處魂牽夢縈的所在。
作為女性作家,張翎對女性心理空間的把握更為準確和細膩。張翎坦言:“我書寫女性人物的時候,有著比書寫男性人物的天然便捷之處,因為我可以借助自身的生命體驗,較為準確地揣測把握她們的內(nèi)心活動和情感邏輯。”[6]對于達娃來說,三次婚姻、尼爾的出生和治療、與陳中越相遇是她短暫一生中的重要記憶,牽動著她的全部情感和情緒。護士給尼爾扎針時,作家這樣描寫達娃的感受,“達娃覺得那根針就在她的心尖上挑來挑去,她的心給挑出了一個洞,針頭上掛著她心尖上的肉”[4],將一個母親的痛苦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聽裘伊和活佛交流時,她聽不懂他們交談的內(nèi)容。“她只覺得那兩個低沉的聲音如兩股寧靜的山泉,在松林之間交融匯合,偶爾濺起幾朵低低的水花。又如蜜蜂在開滿油菜花的田野上嚶嗡地扇動著翅膀,視野里到處都是蜜一樣的金黃?!睆堲嵋詷O具畫面感的語言展現(xiàn)了達娃心中難以抑制的愉悅。而在達娃和陳中越相擁時,他們的感情已經(jīng)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情,成為兩個受傷的靈魂在異國他鄉(xiāng)空曠的北方相互安慰的體現(xiàn)。“大千世界,他和她在這樣空曠的北方相遇。她有她的傷。他有他的傷?!盵4]對于達娃來說,“彼岸的北方又成為凈化靈魂的空靈所在,成為浸潤著宗教情懷的救贖之地”[7]。作為女人、妻子、母親,達娃溫柔而又堅定,具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生活的苦難使她變得滄桑,但并未讓她麻木,她依然擁有感知愛和痛的能力?!皬堲峁P下的女性具有東方文化的共性:堅韌、隱忍、等待;同時還有一條女性精神成長的軌跡?!盵8]
三、社會空間:異國他鄉(xiāng)的風土人情
社會空間與實踐活動相關(guān),是對社會元素的建構(gòu)。后殖民主義理論家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間”理論詮釋了移民文學中的社會空間概念?;裘住ぐ桶驼J為:“當代文化的確立不再出自傳統(tǒng)固定的中心,而是在不同文化接觸的邊緣處和交界處有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居間’的、雜糅的身份正處于不斷完成的狀態(tài);所有流散的族裔(包括處于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只能處于一個‘文化之間’的世界,即第三空間,在矛盾的沖突和融合中構(gòu)建自己新的身份認同。”[9]《向北方》中,異國北方小鎮(zhèn)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折射出人性的冷暖,而且通過作家的敘述,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熟悉的“中國痕跡”。有學者指出:“張翎的小說幾乎都在講述中國故事,即便有些故事不是發(fā)生在中國,但人物形象、人情世態(tài)、精神質(zhì)地等都具有濃厚的‘中國性’。”[10]
在《阿Q正傳》《孔乙己》《祝?!返茸髌分?,魯迅曾諷刺批判了中國人的“看客”心理。同樣,《向北方》中也體現(xiàn)了“看客”心理。當達娃第一次帶著出院的尼爾回到他們生活的白魚鎮(zhèn)時,大家都沿街站著觀看,眾人看到尼爾的模樣后只是為此感到嘆息。白魚鎮(zhèn)的人猜到了達娃身上的傷痕是裘伊所致,但沒有人主動幫助達娃。當陳中越帶著尼爾去往蘇屋瞭望臺的雜貨鋪時,老板娘對尼爾非但沒有同情,反而還極盡調(diào)侃?!翱纯汀爆F(xiàn)象在張翎筆下由國內(nèi)延伸至國外。
在以印第安文化為主的社會空間中,戶外社交歌舞聚會帕瓦顯得十分重要,這一習俗展現(xiàn)了印第安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印第安人的虔誠信仰。帕瓦儀式的鼓聲既像千軍萬馬紛至沓來的腳步聲,又像暴雨之前的悶雷聲,歌聲高昂時如千年雪山的巔峰,低沉時又如萬丈深潭的潭底,高低起伏、自由灑脫,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顯示了原始樸素的自然力量。男人、女人、孩子共同上場,互相配合,莊重卻不失活潑,酋長在發(fā)言中感謝了自然萬物,還單獨感謝了陳中越給予他們的幫助,展示了人性中真誠美好的一面。而小說中陳中越與達娃母子的相互溫暖、相互安慰,則是在這種社會空間中和諧感恩的人際關(guān)系上的進一步升華。
四、結(jié)語
“向北方”不僅是空間意義上的北方,更是精神上的北方。“文學對于地理學的意義不在于作家就一個地點作何描述,而在于文學本身的肌理顯示社會如何為空間所結(jié)構(gòu)?!盵11]小說中,張翎通過空間的建構(gòu)推動小說敘事的發(fā)展,揭示了新移民在困頓中不斷尋求突破的精神和堅韌的生活態(tài)度,展現(xiàn)了異國北方小鎮(zhèn)的風土人情,將苦難和救贖都推向了極致。在完成這部中篇小說的同時,張翎也完成了自身創(chuàng)作的突破。張翎說:“不是每一部小說都能讓我激動,而《向北方》的寫作過程使我體驗了燃燒和顫簌。那個給了我靈感的名叫烏吉布唯的印第安民族,還有他們身上攜帶著的、我至今尚無法用詞語來定義的、只能權(quán)且叫作‘北方精神’的特質(zhì),一直深深地藏在獨屬于我自己的某個角落——深到財富和欲望都無法探及?!盵2]
參考文獻
[1] 陳瑞琳.風雨故人,交錯彼岸——論張翎的長篇新作《交錯的彼岸》[J].華文文學,2001(3).
[2] 張翎.向北方[J].江南,2018(2).
[3] 張翎.交錯的彼岸:一個發(fā)生在大洋兩岸的故事[M].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4] 張翎.余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劉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6] 張翎,王紅旗.以“死魂靈”男性敘事書寫戰(zhàn)爭廢墟上崛起的女性傳奇——從張翎的《陣痛》《勞燕》談起(上)[J].名作欣賞,2018(16).
[7] 胡賢林.向北方:自由飛翔的姿態(tài)——論張翎的北方書寫[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5).
[8] 申霞艷.《陣痛》中的隱喻與女性精神空間[J].中國文學批評,2015(3).
[9]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當代美國華裔女作家筆下女性文化身份的嬗變[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3.
[10] 劉雪娥.母輩“故事”的文化體認[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11] 陸揚.空間理論和文學空間[J].外國文學研究,2004(4).
(責任編輯" 余"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