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工業(yè)遺產保護協會2003年發(fā)布的《工業(yè)遺產之下塔吉爾憲章》中的定義,工業(yè)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技術、審美啟智和科研價值的工業(yè)文化遺存。工業(yè)遺產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并需要長久保存和廣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化遺產中與其他內容相比毫不遜色的組成部分。它們見證了工業(yè)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一座城市如果沒有舊的痕跡,就好比一個人失去了記憶?!闭\如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所說,忽視或者丟棄工業(yè)遺產,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記憶。而更好地保護工業(yè)遺產,發(fā)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在濰坊市奎文區(qū)廿里堡車站東側,有一處占地340畝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工業(yè)遺產,那就是濰坊廿里堡煙葉復烤廠舊址,現已化身為1532文化產業(yè)園。如今,1532文化產業(yè)園從歷史深處走來,裹挾著城市的深厚記憶,櫛風沐雨,實現了蝶變新生。
1532文化產業(yè)園里有黃色。
黃色是烤煙葉固有的色彩。雖然濰坊地區(qū)從明朝萬歷年間就生產曬煙(土煙),但曬煙的煙葉并不適合制造卷煙。英美煙公司來華后的最初十年,主要是從美國進口煙葉作為在中國制造卷煙的原料。因為不滿足于卷煙銷售環(huán)節(jié)攫取的巨額利潤,英美煙公司想進一步減輕進口關稅、降低制造費用,便謀求在中國內地發(fā)展烤煙種植基地。從1904年開始,英美煙公司對中國主要的曬煙產區(qū)進行了廣泛調查,經過近十年的試種,于1913年在濰縣試種成功,開啟了在中國大規(guī)模種植烤煙的新紀元。
1532文化產業(yè)園里有黑色。
由于人類的工業(yè)文明是以煤炭的運用和鋼鐵的制造為標志的,而號稱工業(yè)血液的石油也是黑色,因此,工業(yè)文明被稱為黑色文明。英美煙公司在濰縣試種烤煙成功后,隨著烤煙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產量的迅速增加,煙農遍及濰縣、安丘、臨朐、昌樂、益都、臨淄各縣。英美煙公司在濰縣和坊子之間的廿里堡車站設立了煙葉收購組織,同時,對煙葉的深加工——煙葉復烤,也亟待開展。于是,1917年,英美煙公司通過買辦張桂棠在車站東側購買農民土地,建設了中國建廠最早、規(guī)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煙葉復烤廠——濰坊廿里堡煙葉復烤廠,開啟了利用西方技術發(fā)展中國近現代工業(yè)的先河,在濰坊從手工業(yè)城市向工業(yè)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532文化產業(yè)園內8萬平方米的老別墅、老廠房、老車間和倉庫,以及縱橫6公里的地道群,見證了中國烤煙生產的百年滄桑,是中國烤煙生產的活化石。
1532文化產業(yè)園里有紅色。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底色??緹熒a和復烤加工催生了廿里堡地方經濟的繁榮,也孕育出紅色革命的火種。1917年建立的毓華高級小學,以及1921年建立的毓華師范學校(廿里堡師范講習所),是中國共產黨人當時在濰縣開展革命活動的中心和濰縣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搖籃。中共濰縣黨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山東省第一個縣級黨組織的負責人莊龍甲,曾在毓華高級小學求學,后擔任代課老師;鋼鐵戰(zhàn)士、紅色校長王全斌曾擔任毓華高級小學校長。1925年8月,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鄧恩銘在廿里堡師范講習所當選中共山東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如今,這里作為山東省黨史研究院教育基地、濰坊市委組織部的黨性教育基地和濰坊市委宣傳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參觀研學。當目光掠過園區(qū)內規(guī)模宏大的英式工業(yè)廠房與精致的德式小洋樓,這些遺跡不僅讓人深刻體會到西方列強曾經的貪婪與野心,更促使今人深切地認識到,過去一個世紀里,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攜手并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及積累的寶貴經驗。
1532文化產業(yè)園里有綠色。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復烤業(yè)務逐漸縮減,廿里堡煙葉復烤廠面臨企業(yè)改制轉型的重大挑戰(zhàn),踏上了探索多元化經營的艱難歷程。伴隨這一轉型,廠房逐漸閑置,設備相繼拆除,職工隊伍也經歷了分流調整。為了維持企業(yè)的基本運營,該廠依賴于傳統(tǒng)的煙葉倉儲業(yè)務。但是,由于廠區(qū)內木質倉庫眾多,出于安全考量,樹木被砍伐殆盡,草地也被清除,加之維修資金匱乏,部分廠房和倉庫相繼出現了漏水甚至坍塌的問題,進一步加劇了企業(yè)的困境。然而,占地340畝的廠區(qū)也吸引了不少實力雄厚的房地產開發(fā)商紛紛前來考察,意欲開發(fā)。
2013年,隨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獲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保護廿里堡煙葉復烤廠的重要性,但是如何發(fā)展卻成為一個新的問題。經過幾年來“走出去、請進來”的學習考察,綠色發(fā)展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時逢復烤廠建廠百年之際的2017年,在黨委政府和煙草行業(yè)的大力支持下,濰坊泰山1532公司攜手奎文區(qū)恒建集團實施騰籠換鳥、筑巢引鳳戰(zhàn)略,將復烤廠蝶變?yōu)?532文化產業(yè)園,走出了一條盤活閑置資產、新舊動能轉換的綠色發(fā)展之路,探索了一種活化利用工業(yè)遺產、賦能城市發(fā)展的新模式。荒廢多年的老廠區(qū)、破爛不堪的老廠房,如今成了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城市公園和網紅打卡點。
1532文化產業(yè)園里還有藍色。
藍色象征著寬廣和深遠、創(chuàng)新和未來,同時也代表著自由與和平。2021年2月3日,濰坊榮膺國際和平城市。作為申創(chuàng)國際和平城市成功的三大物質載體之一——原廿里堡煙葉復烤廠,也就是現在的濰坊1532文化產業(yè)園,為申創(chuàng)國際和平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的園區(qū)作為山東華僑國際交流基地和濰坊國際和平城市的物質載體,已經成為濰坊對外交流的新名片。
一座城市的靈魂,離不開深厚的歷史文化,一座擁有世界風箏都、中國畫都、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等一眾響亮名字的國際都市,更離不開充滿異域色彩的建筑文化和人文歷史。那一座座雕刻時光印記、獨具異域色彩的廠房老建筑,依然散發(fā)著淡淡的煙草味道,它們不僅是時間的見證者,更是城市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綍r空長廊向未來說歷史,敞開文化大門讓世界看濰坊”,這是詩人孔德平贈給1532文化產業(yè)園的一副對聯,不僅是對產業(yè)園的期望與囑托,更是對濰坊這座城市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使命的深刻詮釋。
1532文化產業(yè)園,作為濰坊文化的新名片,以其獨特的色彩交織,展現出一幅生動的畫卷。在這里,絢麗的煙花與人們的笑臉交相輝映,古老與現代的建筑風格并存——脊式瓦楞鐵頂廠房、鋸齒形收煙車間與大型灰色平頂儲煙庫靜默地訴說著過往,而翠綠的草坪與百年木制空間則成為藝術與文化的交流場所。金黃的陽光灑滿整個園區(qū),為這里披上了一層璀璨的光輝,而那淡淡的煙草味,在園區(qū)各個角落若隱若現,增添了一抹獨特的韻味。
這些色彩,不僅是產業(yè)園的五種視覺呈現,更是歷史與文化的交融,它們相互映襯、融合,共同繪制出了一幅美輪美奐的園區(qū)景觀。走進這個園區(qū),便是走進濰坊的歷史與文化,觸摸這座城市的靈魂,感受其五彩之美,以及不斷前行的力量。
(本文作者系濰坊市濰縣集中營研究會理事長,圖片由濰坊市濰縣集中營研究會提供)
編輯/郭蓓蓓
Colorful Changes in a Century-Old Factory
—Revival of Weifang Nianlipu Tobacco Re-drying Factory
Neglecting or abando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s equivalent to erasing part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mories of a city. Protec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exploring the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thereof in a better fashion will further enrich a colorful historical picture. On the east of Nianlipu Station, Kuiwen District, Weifang, there is a provinc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it /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 covering an area of 22.67 hectares. It is the former site of Weifang Nianlipu Tobacco Re-drying Factory, which has been turned into the 1532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Now, the park has walked out of history. Carrying the deep memories of the city, regardless of wind and rain, it has changed and revived.
As a new name card of Weifang culture, the park has presented a vivid picture with its unique interlaced colors. Here, gorgeous fireworks and smiling faces add radiance to each other; ancient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co-exist – the factory building with a corrugated iron roof, the jagged tobacco collection workshop, and the large gray flatroofed tobacco warehouse narrate the past; the verdant lawn and the century-old wooden space be- come a place for art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he golden sun shines upon the entire park, adding a layer of brilliance. The faint smell of tobacco seems to suffuse every corner of the park, adding a touch of unique charm.
These are not only five visual presentations of the park, but also the fus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which complement and integ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jointly present a splendid park landscape. Approaching this park is equivalent to approaching Weifang’s history and culture, touching the city’s soul, and feeling its colorful beauty and progressive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