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思政”、“大體育”理念下,加強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本文主要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背景、價值、原則和路徑展開分析,希望能夠為提高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課程思政;實踐價值
基金項目:南寧學院2022年《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項目編號:2022SZJXTD12;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民辦高等教育專項一般課題,課題編號:2022ZJY3258。
一、引言
近年來,將“課程思政”融入各個學科知識體系之中,已成為我國高校改革的重要議題。通過“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能夠提升學科教學活動樹立“大思政”的思維,更好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增強學生體質,提升學生體育素質的重要渠道,也是促進學生人格和品德養(yǎng)成的必要手段。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更有利于挖掘體育課程的育人元素,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思政和道德素質,對于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宏觀背景
(一)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同時包含了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道德素養(yǎng)的雙重培養(yǎng)目的,毛澤東曾指出,體育具有“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的作用,可以使人實現(xiàn)“身心并完”的狀態(tài)。這說明體育不僅對個人的全面發(fā)展至關重要,還具有很強的國家意義,即通過強身健體起到衛(wèi)國的作用。通過高校體育課程,大學生可以培養(yǎng)堅韌的意志品質,學會拼搏奮進,突破自身極限。這些品質與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觀,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相一致。
因此,高校體育課程自身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但在過去的課程內容建設中,未能充分挖掘和運用這些元素。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之中,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價值觀的塑造,也是貫徹落實體育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正確的教學引導,體育課程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積極性,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貫徹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訴求
我國不同地區(qū)的高校因地域特點、教學水平和學校性質等差異,導致在推進體育課程思政改革時,面臨的挑戰(zhàn)也各不相同。近年來,我國很多高校的體育課程逐漸演化為更注重體育俱樂部活動的形式,但在課程教學方式、課外體育活動形式上還是存在明顯差別。這也導致了各地高校在體育課程思政的革新方面缺乏統(tǒng)一的實施標準。同時,一些高校面臨著體育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法陳舊的挑戰(zhàn)。
因此,高校體育課程需要首先解決其自身存在的問題,然后才能更好地融入課程思政。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高校體育課程,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xiàn):
首先,高校體育課程需要發(fā)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和內容,確保體育實踐課與體育理論課相互依托,保證思政元素與體育教學目標、評價體系相協(xié)調。這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協(xié)同合作。同時,高校之間可以積極開展經(jīng)驗交流,因地制宜,尋求適合自身特點的體育課程改革路徑。
三、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的價值
(一)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融合“課程思政”,不僅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更是一種素質教育的體現(xiàn)。體育課程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和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增強其體質健康,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尤為重要。而且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使得學生的體育課不再是孤立的體育體能訓練,而是融入了更廣泛的教育目標中。通過體育課程,學生在加強體質的同時,也在加強其團隊合作、公平競爭、遵守規(guī)則等多方面能力素質,這些能力素質都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需的基本素質。
(二)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
體育課程不僅僅是一種加強身體素質的方法,更是一種傳遞精神文化的有效方式。在體育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有意識引導和課程內容的針對性設計,學生能夠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通過團隊運動,學生不僅學習到如何在體育活動中展現(xiàn)個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在集體中發(fā)揮作用,如何為集體目標而努力。這種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使其在日常生活和未來的社會實踐中能夠更好地遵循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
(三)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體育課程不僅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體育技能,還要注重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充足的休息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這些都是體育教育應有的內容。
而在課程思政的指引下,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體育活動對其生活方式的積極影響,例如:在體育課程中感受如何通過團隊運動增強體質,怎樣通過適當?shù)捏w育活動來減輕學習壓力,從而讓學生更加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培養(yǎng)學生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情懷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思想品牌,也應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一個主要內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要求,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可以將我國體育發(fā)展史、體育事業(yè)的偉大成就和體育健兒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光榮事跡融入體育教學內容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樹立為國爭光、精忠報國的強國之志。
四、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原則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關鍵在于保證二者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上充分體現(xiàn)互補性。即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僅僅是內容上的疊加,更是理念和方法上的有機融合。
在開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還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實踐性原則
即通過體育活動具體化、實踐化思政教育的內容。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更能夠在實踐中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內化。例如:通過團隊體育項目的合作與競爭,學生能夠直觀地學習到團結協(xié)作、公平競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個性化原則
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興趣和體育接受能力都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體育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體育課程思政中獲得更多的收獲。
3.持續(xù)性原則
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個持續(xù)的、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確保教育活動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學生成長的需要。
4.創(chuàng)新性原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不斷涌現(xiàn)。教師應積極探索和利用這些新的教學資源和工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更有效地促進體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
五、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
(一)完善育人制度
1.學校應根據(jù)“全面育人”的戰(zhàn)略部署,運用“大思政”和“大體育”的理念,開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改革工作
校黨委要制定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實施方針,學校體育部門則需制訂具體的體育與思政教育協(xié)同執(zhí)行計劃。此外,任務的合理分配至負責實施思政教育的各部門,使體育教學的政治教育目標融入各相關部門的日常工作中,構建一個多方參與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網(wǎng)絡。
2.為了實現(xiàn)體育課程思政的目標,體育教學不應僅限于課堂
學校的宣傳部、學生處、教務處和團委等部門需要與體育部門進行深入的溝通與合作,建立橫向的穩(wěn)定聯(lián)動機制,并在縱向上與各學科的思政教育對接,形成一個綜合的、多維度的體育思政聯(lián)動體系。
3.思政教師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改革工作中具有關鍵性意義
為了在體育教學中有效實施思政教育,必須充分利用思政教師的專業(yè)技能為體育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指導。思政教師應發(fā)揮其專業(yè)優(yōu)勢,在體育課堂教學、體育競賽、課外活動組織中加強與體育教師的協(xié)作,確保思政元素被有效整合到公共體育課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二)開發(fā)思政教學內容
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過程中,關鍵在于加強體育教學內容與思政課程的協(xié)調性和系統(tǒng)性。體育教學內容的設定應緊跟思政學科的發(fā)展步伐,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豐富體育教學課程的思政內容,以實現(xiàn)二者的精準和高效融合。同時,體育教學內容還要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體系來設計,開發(fā)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其次,高校體育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xié)同一直也至關重要。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深入思考體育教學工作,將大學體育建設作為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載體。這不僅涉及提升課堂教學工作的學習目標,還包括圍繞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體育精神宣傳、精品賽事培育等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力,從而不斷提升課程思政在體育教學中的融入實效。
最后,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需要與學校體育工作緊密結合,確保體育課成為推動學校體育工作發(fā)展的基礎力量。包括實現(xiàn)體育教學課內與課外活動的無縫融合、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豐富教學內容等,并確保課內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體育競賽,在育人目標上保持一致。
(三)構建育人載體
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育人載體,以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和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1.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大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和社會認知能力,因此在體育課程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參與體育活動和自我發(fā)展,建立自組織性的體育社團,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自我鍛煉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這種方式,課外體育實踐可以成為體育課堂教學的積極有效擴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政覺悟。
2.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教師是體育課程思政工作的具體執(zhí)行者,因此師德師風建設至關重要。學校要建立師德師風促進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將思政理論與體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教學督導,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問題,確保教學質量。將師德師風作為各類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師德師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監(jiān)督體系,以確保教師在體育課程思政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3.要不斷創(chuàng)新課程載體
為了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載體。包括采用啟發(fā)式、引導式和故事性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利用智慧體育手段,展示我國體育發(fā)展歷程和體育健兒們的奧林匹克精神,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學中,使之更加直觀、生動、深刻。此外,建設優(yōu)秀體育隊、體育陳列室、體育宣傳欄等,打造有效的體育教育實踐載體,通過打造良好積極的體育氛圍,深化體育教學對學生理想信念、道德信念和意志品質的熏陶。
(四)豐富教學資源
豐富教學資源對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至關重要。通過密切結合思政課程與體育課程、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挖掘校園體育文化屬性,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思政元素在體育課程中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和思政教育目標的達成。這需要各級管理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以確保體育課程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首先,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體育課程設計,不僅將思政課程納入體育課程體系架構,還要確保不同學校部門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為此,學??梢猿闪Ⅲw育課程思政教學領導小組,負責體育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同時,為了加強體育課程思政教改研究,學??梢猿闪⒂审w育部門與思政部門聯(lián)合組建的體育課程思政課題研究團隊,針對體育課程思政的關鍵問題展開協(xié)同研究,以推動思政元素在體育課程中的有機融合。
其次,學校要充分調動和利用教師、場地、器材等校內體育資源,以及各類優(yōu)秀運動員、優(yōu)秀運動隊、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等校外體育資源,共同用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工作。而且,政府可為高校提供明確的指導意見,通過科學的考核和監(jiān)督,與學校合作推動開展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改革工作。
最后,高校應積極利用各種資源,打造各類體育文化實踐平臺,結合校園體育活動,不斷提升校園體育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比如:通過整合校史校訓、優(yōu)秀畢業(yè)生事跡、杰出體育人物等元素,形成具有文化自信、理想信念、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這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同時也能更好地推出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
參考文獻:
[1]許曉琴,張鑫,譚震皖.高職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探析[J].武術研究,2023,8(11):137-139.
[2]吳天嬌.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分析[J/OL].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2023-11-21].
[3]劉宏輝.“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體育風尚,2023,(11):107-109.
[4]王麗霞,張強,韓朦.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田徑課程教學思政教育內容體系構建及實踐路徑[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3,25(06):138-144.
[5]劉家成.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探析與踐行徑路研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0(11):116-119.
[6]劉博.新形勢下“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體育籃球課程的路徑研究[J].體育世界,2023,(06):21-23.
[7]陳凱.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J].才智,2023,(18):49-52.
[8]王清梅;錢俊偉.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價值、困境與優(yōu)化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3,(06):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