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探索鍛煉行為的相關研究方面,大多數針對鍛煉行為的實證研究都基于特定的理論。本綜述旨在探討幾個主要理論及模型在鍛煉堅持行為研究中的應用,通過比較和分析深入了解關于鍛煉堅持行為的研究,同時也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指導。
關鍵詞:鍛煉行為;堅持;應用;理論模型
課題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SGH22Y1865。
一、引言
體育鍛煉堅持行為作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諸多影響,其中包含了個人的特質、社會的變遷以及文化的演進。雖然已有不少學者試圖通過相關的理論來探究這一現象,但是現有的理論卻普遍存在著不夠精確的問題,難以有效地預知人們的健身習慣。為應對此問題,本文將概述相關理論或者模式對解釋和影響鍛煉堅持行為的研究,通過綜述從不同的視角去闡述、描述或是預測人的鍛煉行為,并以此提供關于鍛煉堅持行為的深入了解,同時也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指導。
二、運動承諾理論
(一)運動承諾理論的概念解釋
運動承諾理論指出個體在鍛煉行為中對自身的承諾程度與其堅持鍛煉行為的可能性之間存在關聯。關鍵概念包括個體對鍛煉行為的態(tài)度、社會壓力和自我效能感。運動承諾理論的主要假設是,個體在高承諾水平下,更容易參與和堅持鍛煉行為。它認為,個體通過對自己的決心和承諾進行表達和定義,來激發(fā)內在動機,從而促進積極的行為轉變。該理論的原則包括:
1.承諾水平與鍛煉參與之間存在強烈的正相關關系
2.承諾對個體鍛煉堅持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3.承諾與個體的鍛煉自我效能關系密切;
4.承諾水平會受到個體特征和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二)運動承諾理論在鍛煉堅持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研究承諾水平與鍛煉參與的關系表明,較高的承諾水平與更積極的鍛煉參與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當個體對自己的鍛煉行為做出明確的承諾時,他們更有可能付諸實踐并堅持下去。這可以促使個體積極采取行動,克服懶惰、拖延等不利因素。
研究承諾對鍛煉堅持的影響顯示,承諾對個體鍛煉行為的堅持具有積極作用。當個體對自己的鍛煉行為做出承諾后,他們更有意愿克服困難、堅持鍛煉,并將其視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這種堅持通過建立穩(wěn)定的鍛煉習慣,有助于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研究承諾與鍛煉自我效能的關系發(fā)現,承諾水平與個體的鍛煉自我效能存在著緊密關系。鍛煉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參與和堅持鍛煉行為的信心程度。高承諾水平可以提升個體的鍛煉自我效能,提高其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和自信心,進而推動其積極參與鍛煉。
運動承諾理論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學理論,它探究了承諾對個體鍛煉行為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運動承諾理論為鍛煉堅持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通過這一理論,研究者能夠更好地預測鍛煉行為的長期堅持情況,并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
三、驅力理論
(一)驅力理論的概念解釋
驅力理論提出在鍛煉堅持行為中存在外部和內在的驅動因素,個體通過滿足這些驅動因素來增加其對鍛煉行為的積極認同和堅持性。
(二)驅力理論在鍛煉堅持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通過對驅力理論在鍛煉行為領域的應用,研究者們發(fā)現,個體的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以及知覺控制都與鍛煉行為的開始和堅持相關。研究揭示了個體參與鍛煉行為的驅動因素,如:自我效能、目標設定、健康信念等。此外,一些研究還通過調查鍛煉行為的時空特點、運動方式的選擇等,從細致的角度分析了驅動因素的作用機制。
通過對大量相關研究的綜合分析,作者發(fā)現基于驅力理論的鍛煉行為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1.提供了深入理解個體鍛煉行為動機的重要因素;
2.揭示了自我效能、自主性和社會支持對鍛煉行為和堅持的重要作用;
3.探索了個體差異在鍛煉行為中的影響。
通過驅力理論對鍛煉行為及其堅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個體鍛煉行為的動機和持續(xù)性。研究揭示了內在動機、自我效能、自主性和社會支持等因素對鍛煉行為的重要作用。然而,該領域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發(fā)展,需要更多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和更深入的理論探究,以揭示出更為復雜的驅動機制和推動鍛煉行為的干預策略。
四、合理行為理論
(一)合理行為理論的概念解釋
合理行為理論強調個體在決策過程中會權衡行動的利益和成本,從而決定自己的行為選擇。
(二)合理行為理論在鍛煉堅持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合理行為理論在研究鍛煉行為及其堅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首先,在動機方面,個體參與鍛煉的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其次,自我效能被認為是個體保持鍛煉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增強自我效能則可以促進鍛煉行為的堅持。最后,目標設定被發(fā)現與鍛煉行為的規(guī)律性和堅持性密切相關,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可以幫助個體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在鍛煉堅持行為中,合理行為理論提供了一個解釋框架。個體會根據對鍛煉行為的利益和成本的評估,決定是否堅持鍛煉。它使研究者能夠理解個體如何根據行動的利益和成本來決策,并針對這一認識制定干預措施。
五、計劃行為理論
(一)計劃行為理論的概念解釋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制定明確的計劃可以增加其對行為的控制,并提高其行為堅持的可能性。
(二)計劃行為理論在鍛煉堅持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計劃行為理論在鍛煉行為及鍛煉堅持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研究表明,個體的意愿、動機、態(tài)度和自我效能對于鍛煉行為的發(fā)生和維持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制定明確的目標、制定行動計劃、自我監(jiān)控和獲得社會支持等策略能夠有效地增加鍛煉的堅持率。此外,某些人群特征,如:性別、年齡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對計劃行為理論在鍛煉行為方面的應用產生影響。
計劃行為理論為鍛煉堅持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它使研究者能夠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通過幫助制定明確的鍛煉計劃來增加他們的行為堅持性。
六、社會認知理論
(一)社會認知理論的概念解釋
社會認知理論強調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從他人那里獲取反饋來學習和模仿某種行為。
(二)社會認知理論在鍛煉堅持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在鍛煉行為及鍛煉堅持方面,社會認知理論可以提供深入理解個體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并為改善鍛煉行為和提高堅持率提供實用的干預手段。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體對于參與鍛煉行為的決策受到自我效能、期望和目標設定等因素的影響。研究發(fā)現,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和設定具體可行的鍛煉目標能夠促進他們參與鍛煉行為。社會認知理論強調社會支持對于個體鍛煉行為的堅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家庭、朋友和社交網絡等社會支持系統能夠提供支持和鼓勵,增加個體堅持鍛煉的動力和信心?;谏鐣J知理論,研究者們提出了一系列干預策略,如:采用社會比較、設置關鍵日程提醒、提供互動支持等方式,幫助個體建立積極的鍛煉習慣和增強堅持鍛煉的動力。結合社會認知理論,研究者們設計了許多移動應用程序來促進個體的鍛煉參與和堅持,如:通過提供個性化的目標設定、記錄和反饋等功能,使鍛煉變得更加有趣和可持續(xù)。
回顧社會認知理論開展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在鍛煉行為的預測、行為改變的干預、鍛煉自我效能的影響、鍛煉目標設定的影響、身邊社會支持的重要性的認識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對個人健康行為的促進具有意義,也為制定健康政策和推動公共衛(wèi)生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七、自我效能理論
(一)自我效能理論的概念解釋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個體對自己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感覺會影響他們對該任務的行為堅持性。
(二)自我效能理論在鍛煉堅持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研究發(fā)現,個體在開始鍛煉過程時,自我效能感影響著他們是否參與和如何參與鍛煉活動。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更有可能主動選擇鍛煉,并表現出更積極地參與程度。自我效能感對于個體在鍛煉過程中的堅持行為起到重要影響。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更有可能克服困難、保持積極心態(tài),并堅持鍛煉的習慣。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通過許多途徑實現,例如:目標設定、社會支持和互助等。這些方法可以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在鍛煉行為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從而促進更好的身體健康。自我效能感的增強可以幫助個體堅持鍛煉,并逐漸形成持續(xù)性的鍛煉習慣。同時,建立合理的鍛煉計劃、尋求合適的反饋和鼓勵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策略。自我效能理論為鍛煉行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研究者可以通過增強個體對自己完成鍛煉任務的信心來增加他們的行為堅持性。
八、體育行為認知決策理論
(一)體育行為認知決策理論的概念解釋
體育行為認知決策理論是一種探討個人如何在運動過程中,通過感知、分析和評估環(huán)境信息來作出相應的選擇和執(zhí)行決策的理論。這個理論源于對人類決策過程的研究,特別關注于在運動環(huán)境中的決策行為。它包含了對環(huán)境的認知過程、決策過程以及行為實施過程三個主要部分。
(二)體育行為認知決策理論在鍛煉堅持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近年來,體育行為認知決策理論在研究鍛煉行為及鍛煉堅持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人們深入理解鍛煉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該理論在鍛煉動機和決策、信息處理與決策結果、社會影響因素對鍛煉行為的決策、鍛煉目標設定及決策堅持、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整的決策過程、置入感與決策持久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體育行為認知決策理論模型將鍛煉行為、鍛煉心理、個體差異和社會環(huán)境融入一個簡明的影響因素分析框架,并按照簡化程度劃分為社會環(huán)境、個體因素、心理機制和鍛煉行為這四個層次。該模型是一個聚焦于持續(xù)參與體育活動的理論框架。這個模型主要研究的是在體育運動中如何做出決定和行動,為探索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和原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理論框架。通過這個模型,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參與體育運動的意愿和原因,從而為提高運動參與度提供理論支持。它的綜合性和普適性使得它不僅適用于學術研究,也可以廣泛應用于體育教育、健康促進和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
綜上所述,運動承諾理論、驅力理論、合理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社會認知理論、自我效能理論和認知決策理論對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影響具有各自的特點。每個理論提供了獨特的視角,為研究者和干預措施提供了指導。
盡管這些理論為鍛煉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但它們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這些理論之間的關系,同時考慮其他因素對鍛煉行為的影響,以獲得更全面和準確地理解。此外,研究者也可以結合不同理論,以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來促進鍛煉堅持行為。
參考文獻:
[1]陳善平,潘秀剛,張中江等.體育行為認知決策理論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2]Gollwitzer,P.M.(1999).Implementationintentions:Strongeffects ofsimpleplans.Americanpsychologist,54(7),493-503.
[3]Ryan,R.M.,&Deci,E.L.(2017).Self-DeterminationTheory:Basic PsychologicalNeedsinMotivation,Development,and Wellness.Guilford Press.
[4]盧元鎮(zhèn).體育社會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唐雨晴,郭晴.運動健身應用程序使用對個體鍛煉行為的影響——鍛煉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和社會支持的調節(jié)效應[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47(05):113-118.
[6]陳福亮,楊劍.鍛煉行為模型在鍛煉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3,32(11):987-990+983.
[7]宮昊辰.大學生鍛煉承諾、人格特質與鍛煉行為的關系[D].東南大學,2019.
[8]陳春梅.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行為研究述評[J].科技視界,2019(35):194+173.
[9]張克峰.動機氣氛、自我效能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堅持性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10]崔潔.健康行動過程取向理論研究進展——自我控制和行動控制的預測作用[J].青少年體育,2018(06):131-132+114.
[11]杜建軍,羅琳.青少年鍛煉行為促進模型建構與干預策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03):61-69.
[12]張韌仁,劉萍,楊立等.不同鍛煉承諾和日常鍛煉行為對身體鍛煉短期情緒效益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02):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