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雖然現(xiàn)代社會的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課程設置日益多樣、細致,但漢語言文學始終是人才培養(yǎng)中不可缺少的一門重要學科。其不僅關系著學生自身的學習、成長與發(fā)展,同時還關系著漢語言文學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必須引起高度的關注和重視。不過,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還面臨著一些難點,限制了教學成效。為此,應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應對策略,以克服教學難點,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成效。本文首先闡述了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意義,分析了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面臨的難點問題,最后提出了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學成效的策略與建議,為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意義;難點;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3;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12-0043-03
作者簡介:韓 麗(1983.12— ),女,漢族,安徽省阜南人,碩士研究生 ,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2023年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重點)“教學診改常態(tài)化下‘基于大數(shù)據分析’視角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建設研究”(2023jyxm1397) 。
引言
在現(xiàn)代人才教育培養(yǎng)中,應當始終將漢語言文學教學作為一項關鍵課題,積極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一方面,既要正確、深入認識到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意義所在,客觀分析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面臨的難點問題。另一方面,更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應對策略,不斷地改進、優(yōu)化教學方法,以克服教學難點,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成效。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成長與發(fā)展,促進漢語言文學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漢語言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載體。它記錄了古人的智慧、情感、歷史和哲學,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通過漢語言文學教學,我們能夠將這份遺產代代相傳,使后人能夠繼續(xù)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同時,古代文學中的英雄形象、民族氣節(jié)和崇高精神,都是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資源。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精神力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漢語言文學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的語言技能,更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學習經典文學作品,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類智慧和情感表達,從而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經歷[2]。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道德理念、人文關懷和價值觀念,都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卻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成為更加有修養(yǎng)、有情懷、有責任感的人。如,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分析,學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學會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表達能力
漢語言文學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表達能力。在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去理解和詮釋文本,這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3]。另外,漢語言文學教學還注重對學生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等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寫作練習,學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筆水平和寫作技巧。這些能力對于現(xiàn)代化人才在各個領域的發(fā)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難點
(一)文化內涵深厚,理解難度大
漢語言文學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背后蘊含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與文化積淀。從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現(xiàn)代的簡體字,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詩詞歌賦、小說戲曲等,更是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情感和智慧的結晶。這些作品往往采用含蓄、隱喻、象征等手法,表達方式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較大的差異,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極大的難度[4]。要想深入理解這些作品,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還需要對古代歷史、文化、哲學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然而,對于現(xiàn)代學生來說,要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這些知識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二)作品數(shù)量龐大,涉獵范圍廣
漢語言文學的作品數(shù)量眾多,從古代的《詩經》《楚辭》到現(xiàn)代的散文、小說、戲劇等,種類繁多,數(shù)量龐大。這些作品涉及的歷史時期廣泛,風格各異,要想全面了解和掌握這些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5]。同時,由于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歷史悠久,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學生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閱讀方式和審美觀念,以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和心理壓力。
(三)審美觀念差異,引導有難度
審美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的藝術欣賞和實踐中形成的對美的認識和評價標準。由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審美觀念存在差異,這就使得學生在欣賞和評價漢語言文學作品時難以達成共識[6]。有的學生可能更喜歡古代詩詞的含蓄內斂、意境深遠;而有的學生則可能更喜歡現(xiàn)代小說的直接明快、情感熾熱。這種審美觀念的差異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評價,也給教師的教學引導帶來了難度。教師需要在尊重學生審美差異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評價標準,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四)語言技能要求高,表達能力提升難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學科,對學生的語言技能要求非常高。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漢語言基礎知識,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然而,在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往往存在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的問題。他們要么無法準確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含義和表達方式;要么無法用恰當?shù)恼Z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這無疑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持續(xù)的關注和引導。
(五)教學方法單一,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以講授為主,輔以少量的課堂討論和作業(yè)練習。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系統(tǒng)地傳授文學知識和理論,但無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同時,由于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點,一些作品的內容較為抽象、深奧,如果教學方法單一、枯燥無味,就更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漢語言文學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點。
三、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學成效的策略
(一)加強文化背景教學,提高理解能力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加強文化背景教學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入了解歷史文化背景,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和價值,從而增強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和熱愛。首先,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引入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與文學作品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框架。例如,在講解古代詩詞時,教師可以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制度、文化傳統(tǒng)等,讓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和生活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和創(chuàng)作意圖;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加強文化背景教學。例如,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展示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文化背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對文化背景的認識和理解;最后,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外自主拓展文化背景知識。例如,推薦相關的歷史書籍、紀錄片等,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組織相關的文化活動、實地考察等,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通過這些措施,學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漢語言文學的歷史文化背景,提高理解能力。
(二)精選經典作品,突出代表性
漢語言文學作品數(shù)量龐大,要想提高教學成效,必須精選經典作品,突出代表性。通過閱讀和學習經典作品,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首先,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進行教學。這些作品應該既能夠體現(xiàn)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特點和風格,又能夠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發(fā)展和變化。例如,《詩經》《楚辭》等古典詩詞作品、《紅樓夢》等古代小說作品以及魯迅、茅盾等現(xiàn)代文學大師的代表作品等,都是值得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究的經典之作;其次,教師在講解經典作品時應該注重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除了對作品的文學技巧、藝術特色等進行分析和解讀外,還應該關注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人性探索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比較不同經典作品之間的異同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和演變規(guī)律;第三,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和學習經典作品。通過推薦相關的閱讀書目、組織讀書會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動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讓他們在模仿和借鑒經典作品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能力。
(三)引導審美觀念,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引導審美觀念、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批判性思維,學生可以更好地欣賞和評價文學作品,形成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第一,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審美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的藝術欣賞和實踐中形成的對美的認識和評價標準。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審美差異,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評價標準。例如,在講解古代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其含蓄內斂、意境深遠的美。在講解現(xiàn)代小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其情感真摯、思想深刻的美。通過不斷地欣賞和實踐,學生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的審美趣味和風格;第二,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人們在面對問題時能夠運用理性思維和科學方法進行分析、評價和判斷的能力。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評價。例如,針對某一篇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質疑。針對某一文學現(xiàn)象或流派進行小組合作研究,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索、共同發(fā)現(xiàn)。通過這些措施,學生可以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第三,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外積極參與相關的文學活動和比賽。例如參加文學社團、參加寫作比賽等。這些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展示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水平。同時,通過與其他文學愛好者的交流和切磋,學生還可以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路。
(四)強化語言技能訓練,提升表達能力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強化語言技能訓練是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關鍵。通過系統(tǒng)的語言技能訓練,學生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含義和表達方式,同時也能夠用更加恰當?shù)恼Z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一方面,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基礎語言技能訓練。包括詞匯積累、語法規(guī)則掌握以及句式運用等方面。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寫作練習,學生可以逐漸擴大自己的詞匯量,熟悉和掌握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提高句式的運用能力和表達的準確性;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演講、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交流和互動,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自信;最后,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訓練。通過寫作練習和作文指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的邏輯性、條理性和表達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改編,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文學創(chuàng)作的樂趣和挑戰(zhàn),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五)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以講授為主,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第一,教師可以如上文中提到的,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通過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教師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示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和人物形象,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內涵和價值。同時,多媒體教學手段還可以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第二,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來模擬文學作品中的情境和場景。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逼真的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節(jié)。例如,在講解古代詩詞時,教師可以模擬古代的生活場景和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詩詞的意境和情感。這種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學作品的內涵和價值;第三,教師還可以利用上文中提到的小組合作教學,或是角色扮演等互動式教學方法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通過小組合作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與同伴一起探索、發(fā)現(xiàn)和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問題和價值。這種互動式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結語
在現(xiàn)代人才教育培養(yǎng)中,漢語言文學教學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不僅有助于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還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表達能力。但是由于學科特性的影響,漢語言文學教學還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難點問題,對此應采取相應的教學應對策略,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地改進和優(yōu)化。從而克服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成效,讓學生能夠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實現(xiàn)更好地學習、成長與發(fā)展,并推動和促進漢語言文學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姜佳宏.新媒體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yōu)化路徑[J].漢字文化,2023,(24):118-120.
[2]李小玲.高校漢語言文學與人文素質教育融合發(fā)展研究[J].品位·經典,2023,(23):34-36.
[3]王麗宏.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J].甘肅教育研究,2023,(10):14-16.
[4]侯玉梅.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模式的轉變[J].三角洲,2023,(19):150-152.
[5]李印平.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傳承與弘揚[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09):14-18.
[6]郭青.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滲透路徑研究[J].知識文庫,2023,(1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