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腔一開,便匯千古忠孝禮義,成一時悲歡離合,唱一曲人生流轉(zhuǎn)。閩劇,攜著琴音鑼鼓聲,悄然走進我的心靈……
聲音與記憶“捆”得最緊,它讓時光變得生動。雖歷經(jīng)歲月的風(fēng)吹雨打,但學(xué)習(xí)閩劇的記憶仍“植根”在我的童年回憶中:奶奶坐在大樹的陰涼下,手中搖著蒲扇,隱在背光的陰影里,腰直背挺,精神煥發(fā),似以小院為臺,以蒲扇為劍,聲音嘹亮,字正腔圓。她無需濃妝,亦無需觀眾,自讓那閩劇如此動人心弦。
“女兒喬裝男人樣,爹爹汝竟然認不清。”抑揚頓挫的腔調(diào)瞬間吸引了年幼的我的注意力,我專注地看著奶奶,連手中的玩具掉了都沒有發(fā)現(xiàn)。奶奶注意到了我的目光,對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她把年幼的我抱在腿上,放慢了語調(diào)接著唱,我也跟著“咿咿呀呀”地模仿。四五歲的我不明白奶奶唱的是什么,只覺得那曲調(diào)悅耳,婉轉(zhuǎn)中透著英氣,聽著就讓人心生歡喜。從此,閩劇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之后幾年,奶奶常帶著我去戲院聽戲。朱漆著色的高臺透著厚重的歷史感,隨著一縷陽光灑下,鑼鼓鏘鏘,好戲開場。祝英臺一身紅裝立于臺上,發(fā)冠簪花玉搔頭,長袖飄搖舞翩躚,眼尾點了胭脂的秋瞳顧盼流轉(zhuǎn),向外張望著梁山伯。榕腔聲起:“梁兄做文章要專心,你前程不想想釵裙”“我從此不敢看觀音”;諸葛亮手持鵝毛羽扇,頭戴高冠,撫其長髯,深思熟慮間,諫忠貞之才,看得我連連叫好;沉香頭扎小辮,頭頂寶蓮,穿著布衣,同一身紅甲的二郎神揮槍舞矛,劈山救母,我不禁為他的一片孝心動容……聲如潺潺流水,又似巍巍大山,間關(guān)鶯語,繞梁三日,綿綿不絕。每一次聽戲,我都感到心曠神怡,如聽仙樂,仿佛我也是戲班的一員,與他們共進退,同榮辱,話長情。那顆名叫“閩劇”的種子在我心中逐漸抽出了綠色的嫩芽。
一團拂塵似的云翳了太陽,陽光卻依舊盡力從云隙間鉆出來,灑在朱紅斑駁的戲臺上,搖曳的光影“斑駁”了演員的臉??粗麄兊难壑信炫戎环N不可言狀的堅毅,我的心不禁被狠狠地“撞擊”了。
戲落之后,奶奶帶我進入了后臺,四方院井,八方演員。我忽地想起方才看見的那一抹抹堅毅,脫口問身邊的一位演員為何會選擇閩劇。他仰面長嘯,作臺上腔勢道:“日久生情哪——”在爽朗的笑聲中,我似乎聽出他內(nèi)心的執(zhí)著?!爸皇乾F(xiàn)在很少有年輕人,能靜下心來學(xué)這一門傳統(tǒng)文化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老祖宗的東西傳承下來,發(fā)揚光大?!?/p>
“‘戲已開腔,八方開聽’。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guī)矩,只要開了腔,就不能停下,就算沒有人,四方神靈還在聽……”奶奶蒼老的聲音如一股清泉,澆灌了我心中“閩劇”的嫩芽,讓其在我心中繁茂生長。身為華夏兒女,我們當不忘根、不忘本!讓閩劇走進心靈,承文化傳承之責(zé),如此,甚好!
【福建福州市第八中學(xué)】
●點評
這篇作文構(gòu)思精巧,不落俗套。小作者詳實地敘述了自己與閩劇初識、相知、相熟的過程,內(nèi)容緊扣主題,情節(jié)連貫。行文過程中,小作者運用豐富多樣的修辭以及細化分解的動作描寫技法,生動地再現(xiàn)了演員表演閩劇時高超卓絕的表演藝術(shù)。作文語言優(yōu)美,展現(xiàn)出小作者對生活出眾的細致觀察能力與深厚的文化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