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從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四個方面入手,探討電視劇《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的翻譯策略。遵循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dǎo)對于提高翻譯水準至關(guān)重要,這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得目的語接受者獲得完美的體驗。因此譯者在翻譯字幕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該理論,更好地推動優(yōu)秀作品的傳播,以此來推動全球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關(guān)鍵詞】字幕翻譯;功能對等理論;《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4-010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4.026
一、引言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尤金·奈達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對影視翻譯起著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2]國內(nèi)也有學者對影視字幕翻譯進行了研究。蘆敏在研究《甄嬛傳》字幕翻譯時,提到字幕翻譯要做到本土化,讓目標語接受者接受。[6]肖維青提出,翻譯時詞匯、句法、文化以及風格方面都應(yīng)盡量與源語保持一致,令國內(nèi)的觀眾通過觀看字幕能充分理解劇情,獲得與原文觀眾大致相同的審美體驗。[7]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深受國內(nèi)外觀眾喜愛,不僅是因為其生動的情節(jié),還因為該劇的字幕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本研究選擇這一內(nèi)容,目的是想探究字幕翻譯在電視劇中的應(yīng)用,推動字幕翻譯的研究與發(fā)展,增強我國文化輸出,推動全球文化交流與傳播。本文主要是利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探討電視劇《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的翻譯策略并進行分析。
二、國內(nèi)外字幕翻譯研究
西方學者在影視翻譯上的研究起步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間,且取得了諸多成果。有些西方國家還成立了像歐洲影視翻譯協(xié)會等的影視協(xié)會。德拉巴斯蒂塔提出字幕翻譯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過程。[1]字幕翻譯可以定義為將視聽產(chǎn)品的口頭(或書面)源文本翻譯成書面目標文本,并將其添加到原產(chǎn)品的圖像上,字幕通常位于屏幕底部。
國內(nèi)也有許多學者對字幕翻譯進行了研究。肖維青提出,翻譯時詞匯、句法、文化以及風格方面都應(yīng)盡量與源語保持一致,令國內(nèi)的觀眾通過觀看字幕能充分理解劇情,獲得與原文觀眾大致相同的審美體驗。[7]燕月榮在研究功能對等下的《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譯中講道,與其他類型的翻譯文本相比,字幕翻譯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個性特征,其具有瞬時性、濃縮性、通俗性和跨文化性的特點。[8]李運興還認為要想在翻譯時將場景更好地展示給觀眾,就體現(xiàn)在文本上,即字幕的處理。[5]
三、理論基礎(chǔ)
本章將進行理論回顧,重點介紹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及其發(fā)展歷程。
(一)功能對等理論的發(fā)展
李長栓認為,尤金·奈達在《翻譯科學的探索》中提出“動態(tài)對等”,后為防止誤會,在另一書《語言、文化和翻譯》中更名為“功能對等”,以此來強調(diào)翻譯的交際功能。[4]所謂“功能對等”就是指翻譯時應(yīng)不拘泥于原文的語法和字面意義,而應(yīng)側(c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yīng),達到使讀者理解原文、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目的。奈達還在該書中對“功能對等”理論做了更深一步地闡述,提出了“最高層次對等”和“最低層次對等”。[3]“最高層次對等”是指“譯入語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所作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所作出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最低層次對等”是指“譯文達到充分的對等,使得目的語讀者能理解和欣賞原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
(二)功能對等理論四原則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分為四個方面,包括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其中,詞匯對等是指功能對等理論的基本單位,對整個譯文的理解性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句法對等是指譯出語語言結(jié)構(gòu)與譯入語的在句法上要保持一致性,在做到不改變語義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譯入語的風格和特點。篇章對等是指建立在對上下文的正確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翻譯,這就需要譯者充分了解原文背景知識。文體對等是指翻譯時材料的類型要做到對等,比如法律文件、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等。
四、案例分析
作為本文的主體部分,本章將分析《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比較有特色的漢英實例,并以此總結(jié)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在電視劇字幕翻譯中的應(yīng)用。
(一)詞匯對等
詞匯對等需要處理好源文本中的每一個單詞的翻譯,因為有時候一個單詞的錯誤,就會影響整個語境,表達出與原內(nèi)容不同的含義,產(chǎn)生歧義從而引起誤解。
1.詞匯轉(zhuǎn)換
根據(jù)功能對等原則,在理想情況下,譯文可以同時兼顧意義和形式。但是,當這兩方面無法同時實現(xiàn)時,意義應(yīng)得到優(yōu)先考慮,因為讀者的反應(yīng)更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就應(yīng)該考慮詞語之間的轉(zhuǎn)換。
ST1:現(xiàn)下只支配了個大郎袁文淳就打發(fā)了。
TT1:Now they only send their eldest,Yuan Wenchun to dismiss us.
大郎袁文淳是由袁家派來向盛家提親的一個人物。在這里,譯文將“大郎”翻譯為“the eldest”,因為在英語中并沒有“大郎”的對應(yīng)說法,但是根據(jù)中文含義,我們可以得知“大郎”指的就是“一個家庭當中最大的兒子”,也就是“the eldest”的意思。此處的轉(zhuǎn)換更有利于目標語接受者理解。
ST2:這個不成器的。
TT2:That loser of a child.
該句是長楓投壺差點將華蘭的聘禮全部輸?shù)魰r,林小娘對他進行的咒罵。在中文里,常用“不成器”來形容不靠譜的人,尤指還未長大的孩子,而在英文中并沒有該種說法。因此在此處,譯者將“不成器的”翻譯為了“that loser of child”,既包含了“不靠譜”又包含了“孩子”的含義,能更好地符合語境,同時也更加符合英文的語言習慣,使目標語接受者更好地理解。
ST3:誰也別想刻薄了她!
TT3:No one is allowed to mistreat her.
袁家?guī)е付Y來盛家求親,而袁家差點通過投壺將聘禮全贏回去,大娘子心中十分憤怒。該句是大娘子因袁家輕視盛家生氣以及心疼大女兒華蘭而說出的話。譯文將原文中的“想”翻譯成了“is allowed”,并沒有直譯成“want”,更符合大娘子的說話語氣以及要表達的含義。此處大娘子的意思是她不允許任何人刻薄華蘭。所以此處的“is allowed”更貼合語境,該轉(zhuǎn)換有利于目標語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句話。
2.詞匯語法的轉(zhuǎn)換
在漢語中,當采用復(fù)數(shù)形式時,沒有明顯的單復(fù)數(shù)標記。然而,在英語中,復(fù)數(shù)形式得到了明確的體現(xiàn)和標記。
ST4:我家真出賊了。
TT4:We really do have a thief in our house.
此句是林小娘誣陷小蝶偷拿盛家東西時,盛老爺坐在院子里說的話,面對這樣的場景,他也十分震驚。雖然原句并沒有強調(diào)“一個”賊,但是根據(jù)英語語言習慣,可以得知“thief”前面需要加冠詞,譯文此處便增加了一個“a”,這樣才符合英文的語法規(guī)范。
ST5:我們是主他是客,是多有不便哪。
TT5:We are the host and he’s a guest so it’s not convenient.
此處是盛家老爺眼看長楓要將大女兒華蘭的聘禮輸?shù)糁髮Υ罄稍拇菊f的話,他希望顧廷燁不要繼續(xù)投下去,免得將華蘭的聘禮全部贏了去,因此來進行勸說。雖然原句中并沒有出現(xiàn)數(shù)詞,但是根據(jù)中英文語言差異可知英文中可數(shù)名詞前需要加冠詞“a”,“an”或者“the”,譯文在“host”前面加了冠詞“the”,在“guest”前面加了冠詞“a”,語法上正確,符合英文的語言習慣。
(二)句法對等
在漢語中,謂語無論主語是單數(shù)還是復(fù)數(shù)都是一樣的,而在英語中則不同。漢語和英語在時態(tài)方面也存在差異。英語中也有大量的定語從句和狀語從句,它們的順序往往與漢語不同。此外,在漢語中合適的主謂搭配有時在英語中并不合適,不能直接照搬到英語中。
1.連詞的使用
作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英語和漢語分別側(cè)重于形合和意合,中文多用小短句進行表達,英文多用長難句表達。正因如此,英語使用連詞連接句子,而漢語通常省略連詞。因此,在將英語翻譯成漢語時,譯者應(yīng)該注意到這種差異并進行轉(zhuǎn)換,才能更加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ST6:把揚州封個個,也要找回來。
TT6:Even if you flip Yangzhou upside down,we must find him.
該句是在少年顧廷燁丟失之后,眾人惶恐不安時,當?shù)毓賳T大喊的一句話。因為顧廷燁是顧府的嫡子,地位極高,大家都很怕他在此出了什么事。原句并沒有使用明確的連詞進行連接,但是奈達認為,翻譯就是用一種自然的、對等的表達方式在譯入語中再現(xiàn)原文的精神和風格。因此為了符合英語形合的特點,需要在翻譯時使用一定的連詞來引導(dǎo)該讓步狀語從句,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原句中的關(guān)系,使目標語接受者更好地理解。
ST7:前日里他打翻了灰木受罰去的門廊。
TT7:He knocked over the ink two days ago and was punished by sending to keep the door.
該句出現(xiàn)在門廊的小廝聲稱自己看到了小蝶偷偷出了盛家去賣東西,但是遭到了質(zhì)疑,林小娘身邊的傭人對此進行了狡辯時。從原句中可以看出,說話人將“打翻了灰木”和“受罰去的門廊”兩個動詞短語直接連接在了一起,而并沒有使用連詞。但是英文不同于中文,英文強調(diào)形合,所以譯者在將該句翻譯成英文時,添加了連詞“and”,將兩個動詞短語連接在了一起。這在語法上更加準確,同時也更符合英文的語言習慣。
ST8:真相暴露,拉我母親當替死鬼。
TT8:When the truth gets exposed,she’ll drag my mother down as her scapegoat.
此處是盛家大娘子差點將盛老太太害死時,長柏對其外祖母說的話。盛大娘子遭到了康姨母的蒙騙,險些釀成大錯,而此時此刻長柏的外祖母還在包庇著康姨母,于是他便直接指明了康姨母的壞心思。根據(jù)語境可知,前面“真相暴露”是后面行為的條件,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添加了連接連詞“when”,將該句譯為了狀語從句,更加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2.無主語句的翻譯
英語和漢語在表達習慣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中文中說話人有時會省略主語,以此來強調(diào)關(guān)鍵信息,此時需要根據(jù)語境判斷主語。然而在英文當中,除了強調(diào)句,其他簡單句的表達都不能省略主語,否則就會出現(xiàn)因句子成分不全導(dǎo)致語法錯誤的情況。
ST9:若再不著急著點,便打二十板子,發(fā)去勾欄院。
TT9:If they don’t act quickly,they will be flogged 20 times and sent to the brothel.
該句子是衛(wèi)小娘生產(chǎn)時,林小娘假裝辱罵下人說的話。這句話沒有主語也沒有賓語,但是根據(jù)語境可以得知此處指的是上一句所提到的奴婢們,林小娘的話所表達的是希望他們行動得快一點,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添加了主語“they”,使用這一代詞來指所提到的奴婢們。
ST10:生著沒力氣了吃些餅啊糕啊,也很應(yīng)當啊。
TT10:She’s out of energy for labor and she eats some cakes.That’s all very natural.
該句是林小娘的心腹周娘子阻止明蘭給衛(wèi)小娘拿糕餅時,林小娘對其說的話。林小娘知道衛(wèi)小娘已經(jīng)奄奄一息了,吃糕餅并不能改變什么,便對周娘子這么說。這句話沒有主語,但是根據(jù)語境可以判斷出此處指的正是生產(chǎn)著的衛(wèi)小娘,因此在翻譯時譯者使用了代詞“she”作為主語,句子成分完整,符合英文的語法規(guī)范。
ST11:這話可差了。既然看不起,那為何要結(jié)為親家?
TT11:You can say that.If they look down on our family,why they marry someone from us?
這句話是明蘭的表親妹妹品蘭向明蘭埋怨其姐姐淑蘭在婆家不受重視所說的,淑蘭的婆婆仗著自己兒子是秀才十分跋扈,瞧不起經(jīng)商的淑蘭娘家。但是明蘭不這么認為,于是說了這句話進行回應(yīng)。此句沒有主語,但是根據(jù)語境我們可以判斷出明蘭在這里說的是孫秀才一家。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添加了“they”作為主語,使得句子成分完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三)篇章對等
篇章對等就是指翻譯時要考慮到源文本的文化背景,要在了解文本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進行翻譯,在譯出語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表達,避免缺乏對文本深層含義的挖掘,而直接進行字對字翻譯,從而導(dǎo)致譯者摸不著頭腦的情況。
1.上下文語境對等
上下文語境對等是指在翻譯之前,譯者應(yīng)該分析整個語境,然后找出文本中某些詞的意思。上下文語境對等對翻譯有很大的影響,應(yīng)引起重視。
ST12:哦,對了對了,你們出去的時候啊,若是長梧哥哥不得閑,把我們家這猢猻帶去啊。
TT12:Oh,right,when you are going out,if Changwu doesn’t have free time,bring my eldest son too.
此處是賀家大娘子對明蘭說的話,她想讓賀公子多與明蘭相處,好成就一樁姻緣。在中文里,賀家大娘子使用了“猢猻”一詞,雖然并沒有直接指出賀公子的名字,但是根據(jù)語境可以得知,此處她指的就是賀公子。
2.情景文本對等
情景文本涉及情境中涉及的特定人物和事件。在語境中,有些語言的具體含義不被理解,這就需要譯者考慮時間、參與者和方法。
ST13:看來這年頭誰橫誰說話。
TT13:It looks like in the present times that the person who’s overbearing gets the final say.
這句話是明蘭受到康姨母母親欺負后,顧廷燁為明蘭出頭而對康姨母母親說的話。此處,“說話”的意思就是“有話語權(quán),有決定權(quán)”,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動詞“說話”。此處的含義需要我們根據(jù)情景進行分析,考慮到特定的事件。譯者將其翻譯為“get the final say”符合該事件的語境,能更好地傳達出原文的含義,有利于目標語接受者更好地理解。
(四)文體對等
文體對等需要實現(xiàn)兩種文本之間的對等,每一種文本的風格和形式都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法律文件需要嚴謹,文學作品則更較為看重形式,不能在翻譯嚴謹?shù)奈谋緯r著重強調(diào)形式而造成了文本含義的模糊,但是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我們可以力求在意思相同的同時實現(xiàn)形式上的對等。而影視作品字幕翻譯時則需要將語言口語化,符合人們?nèi)粘=浑H的情況,不能過于書面化。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把握好原文的風格,有側(cè)重的實現(xiàn)對等。
1.修辭格
修辭格是文體特征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修辭格的運用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構(gòu)建對等的形象,使文本更加生動。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能恰當?shù)胤g修辭格,目的語受眾就很難理解。
ST14:你死了這條心吧。
TT14:You’d better kill that thought.
此句是余太師對想求娶嫣然的顧廷燁所說的話,因為顧廷燁少年時行為多有不端,因此對他的印象不是很好,想讓顧廷燁放棄求娶嫣然。在中文里,“死了這條心”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意思就是“別再抱有這個想法了,這是不可能的”。在英文里沒有對應(yīng)的“kill the heart”的說法,因此在此處意譯為“kill the thought”。這樣目標語接受者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句話,理解余太師堅決的拒絕態(tài)度。
ST15:康姨母是怎么進來的?一定是有人渾水摸魚。
TT15:How did Aunt Kang come in?Someone must have used the chaos as an opportunity.
明蘭生產(chǎn)時,康姨母潛入明蘭房間想要殺害她和孩子,多虧顧廷燁及時回來救下了明蘭。此句是明蘭在差點被害后跟顧廷燁說的話,她想知道康姨母是如何進入顧府的。渾水摸魚的原意是“在混濁的水中,魚暈頭轉(zhuǎn)向,可以乘機摸魚”,但是在此處可以判斷出所說內(nèi)容并不是“摸魚”,而是有人趁著混亂將康姨母放進了顧府。此處所表達的含義應(yīng)是“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shù)睦妗?,譯者在此處翻譯為“use the chaos as an opportunity”,符合此處所表達含義,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2.四字成語
中文里,有許多四字成語。漢語四字成語的結(jié)構(gòu)通常是主謂、動賓、修飾和并列。此外,每個字都是獨立的,可以自由組合。在翻譯成英文時,需要認真分析四字成語的含義,同時考慮到英文的表達習慣來進行翻譯。
ST16:放浪形骸,不加修飾。
TT16:Wanton and unrestrained.
在中文版本里,可以看到這句話由八個漢字組成,而翻譯成英文時,譯者直接使用了兩個形容詞便將意思表達了出來。譯者在此的處理就十分簡潔,不多余,同時也準確地表達出了原文所要傳達的意思,符合簡明英語的特點。
ST17 : 不要一葉障目,被外物牽絆,免得日后追悔莫及。
ST17:Don’t let yourself get so distracted by outside matters.Or it will be too late to regret later on.
這是顧廷燁向老師告假時,老師對他所說的話。老師認為顧廷燁天資聰慧,是個能成才的人,因此他希望顧廷燁不要放棄了自己,所以便對他說了這番話來告誡他。我們都知道在中文里,“一葉障目”的意思就是“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比喻“為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如果直譯為“be blinded by a leaf”則表達不出這個詞語的比喻意義,譯者在此將其翻譯為“get distracted by outside matters”十分生動形象,同時也能使目標語接受者更好地理解,避免出現(xiàn)迷惑的現(xiàn)象?!白坊谀啊钡囊馑贾傅木褪恰昂蠡诘臅r候已經(jīng)太晚”,譯者直接將意思翻譯了過來,簡明生動,有利于讀者理解。
五、結(jié)語
翻譯的目的即是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意圖、原文內(nèi)容以及所要傳達的情感,所追求的并不是單純的語法對等。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所探究的即是翻譯在一定程度上的對等,并通過四個方面進行了展開。本文在對電視劇《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字幕進行研究時,分析了一些翻譯技巧,很好地體現(xiàn)了功能對等理論的作用和意義。譯者在字幕翻譯過程中學會運用這一理論,可以更好地促進優(yōu)秀作品的傳播,從而促進全球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參考文獻:
[1]Delabastita,D.Translation and the Mass Media[M]. London:Routledge,1990.
[2]Nida,E.A.&Charles,R.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3]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5]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04): 38-40.
[6]蘆敏.奈達動態(tài)對等理論下看美版《甄嬛傳》的字幕翻譯[J].讀者文摘,2016,(02):23-25.
[7]肖維青.英漢影視翻譯實用教程[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8]燕月榮.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譯[J].現(xiàn)代英語,2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