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related to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PCI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ased on VOSviewer
LIU Yan1,WANG Yinhua2,WANG Tingrui1,LI Qinqin1,WANG Tingshu1,YOU Xiaoli2,YAO Li2*1.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zhou 550004 China;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 YAO Li,E-mail:liyao5452@126.com
Key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cardiac rehabilitation;visual analysis;VOSviewer software;nursing
摘要 目的:分析我國冠心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心臟康復研究現(xiàn)狀及熱點。方法:檢索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維普數(shù)據(jù)庫建庫至2023年7月31日收錄的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相關文獻,對年發(fā)文量、核心作者、期刊、發(fā)文機構、關鍵詞等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并應用VOSviewer 1.6.18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最終納入539篇文獻,年發(fā)文量總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核心作者149人;載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發(fā)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廣泛;研究熱點為冠心病、心臟康復、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生活質量、心功能。結論:我國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總體處于分散狀態(tài),研究質量有待提高,今后應加強作者間、機構間、地域間的深度交流,開展多中心、多樣本、高質量的研究。
關鍵詞 冠心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心臟康復;可視化分析;VOSviewer軟件;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21.016
冠心病以動脈硬化為發(fā)病基礎,逐漸發(fā)展為冠脈斑塊形成,管腔狹窄[1-2]。據(jù)報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導致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過去10年間該病致死率增加21%[3-4]。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冠心病病人最重要的血運重建手段[5],但支架術后再狹窄、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風險仍然存在[6]。研究發(fā)現(xiàn),冠心病PCI術后病人進行心臟康復干預,可以減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速度,使PCI術后支架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降低,使再次住院率下降30%,臨床死亡率下降20%[7-8]。文獻計量學分析可以全面地了解某領域的有效信息、研究熱點、發(fā)展趨勢,能更好地提高科研人員對文獻資料的利用率,在了解學科發(fā)展、研究熱點和趨勢、科研合作關系時越來越多地使用文獻計量學分析[9-11]。CiteSpace 和 VOSviewer 是文獻計量學和知識網(wǎng)絡分析常用的科學繪圖工具,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醫(yī)藥衛(wèi)生領域[12-14]??蒲泄ぷ髡咭恢敝铝τ诠谛牟CI術后的并發(fā)癥、治療方案、效果評價等方面的探索,產(chǎn)生了大量文獻,本研究旨在借助VOSviewer 1.6.18可視化工具,以我國研究團隊所進行的報道為切入點,了解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的研究現(xiàn)狀和研究熱點,幫助科研工作者明晰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未來的研究重點和方向,為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發(fā)展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策略
以(“冠心病” OR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 OR “冠脈硬化性” OR “缺血性心臟病” OR “缺血型心臟病”) AND (“PCI術后” OR “冠狀動脈介入術后”) AND (“心臟康復” OR “心臟運動康復”)為檢索式,分別在中國知網(wǎng)(CNKI)、維普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3年7月31日。
1.2 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以“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為主題的期刊、學位論文;2)中文文獻。排除標準:1)與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主題無關的文獻;2)重復發(fā)表的文獻;3)作者、關鍵詞等題錄信息缺失的文獻;4)會議論文、會議公告。
1.3 研究過程與方法
初步檢索獲得相關文獻共計1 340篇。將文獻以“NoteExpress”格式從數(shù)據(jù)庫中導出,并借助NoteExpress 3.2文獻管理軟件對題錄進行查重,刪除數(shù)據(jù)庫中存在的重復文獻,然后由2名研究者逐篇閱讀題目、摘要及全文,進一步篩選文獻,如果出現(xiàn)意見分歧由第3名研究者或小組間進行討論決定,最終納入539篇文獻。運用NoteExpress 3.2軟件將NoteExpress格式轉化為VOSviewer軟件可識別的“RefWorks”格式并保存。使用Microsoft Excel軟件對納入的文獻題錄進行整理,運用描述統(tǒng)計學分析的方法對近20年有關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相關文獻的發(fā)文量、核心作者、第一作者地域分布、發(fā)文期刊、發(fā)文機構等進行分析,并借助VOSviewer 1.6.18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知識圖譜??偨Y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熱點及研究方向。
2 結果
2.1 年度發(fā)文量
納入文獻539篇,其中,2002年、2004—2006年各1篇,2009年3篇,2002—2016年發(fā)文量少,增長速度緩慢;2017—2021年發(fā)文量呈逐年增多的趨勢,2021年達峰值(121篇),2022年發(fā)文量有所減少,2023年統(tǒng)計至7月31日,只有41篇。20年來,有關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研究的文獻發(fā)文量較少,但總體呈日益增長的趨勢。由此可見,心臟康復作為冠心病PCI術后的一種康復訓練,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正在不斷深入。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年度發(fā)文趨勢見圖2。
2.2 核心作者
納入539篇文獻,包括1 452名作者,根據(jù)普賴斯定律[15],核心作者最低發(fā)文量M=0.749×Nmax ,Nmax為所統(tǒng)計年限內(nèi)該領域最高產(chǎn)作者的發(fā)文數(shù),通過VOSviewer1.6.18軟件統(tǒng)計可知Nmax=5篇,通過計算M=1.7。因此,發(fā)文量≥2篇的作者是這個領域的核心作者,共149名核心作者,共發(fā)表338篇文獻。發(fā)文量居前9位的作者是孔永梅(5篇)、王靜(5篇)、季鵬(4篇)、張艷(4篇)、拜芳芳(4篇)、王剛(4篇)、皮林(4篇)、蔡小菲(4篇)、郝利軍(4篇)。
2.3 作者合作情況
使用VOSviewer 1.6.18軟件,對發(fā)文量>2次的作者進行了作者合作分析。通過作者合作圖譜可見,在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領域,形成了以孔永梅、季鵬、張靜、皮林、王靜等作者為核心的多個合作群體,合作群體中的作者之間有較強的學術聯(lián)系,但每個合作群體之間缺乏合作關系。見圖3。
2.4 第一作者地區(qū)分布
第一作者分布于我國21個省、4個直轄市、4個自治區(qū)和1個特別行政區(qū)。發(fā)文量居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河南省、江蘇省、北京市、山東省、廣東省,共發(fā)文216篇(40.1%)。各地區(qū)發(fā)文量統(tǒng)計見表1。
2.5 發(fā)文期刊
除去學位論文38篇,納入的501篇文獻發(fā)表在207種期刊上,每種期刊平均發(fā)表文獻2.4篇。發(fā)表文獻超過10篇的期刊僅有兩種,分別為《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15篇(3.0%)、《心血管病防治知識》14篇(2.8%)。僅有22篇(4.4%)發(fā)表在護理核心期刊上。載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見圖4。
2.6 發(fā)文機構
納入539篇文獻包括443所發(fā)文機構,僅有3所機構發(fā)文量≥5篇,分別為廣州中醫(yī)藥大學(7篇)、山西省心血管病醫(yī)院(7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5篇)。發(fā)文量排名居前10位的機構見圖5。
2.7 關鍵詞分析
2.7.1 高頻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694個(6 940次),出現(xiàn)頻次≥6次的關鍵詞共65個,出現(xiàn)頻次排在前20位的高頻關鍵詞見表2。
2.7.2 關鍵詞共現(xiàn)聚類分析
使用VOSviewer 1.6.18軟件,對出現(xiàn)頻率>6次的關鍵詞進行了關鍵詞共現(xiàn)聚類分析,共產(chǎn)生了5個聚類結果,詳見圖6。每種顏色(每塊區(qū)域)代表1個分類,每個分類又代表了1個科研熱點。1)藍色的聚類(daf8443557af3ecf7d6d36e7e37eaa631區(qū))表現(xiàn)為冠心病PCI術后的第1個科研熱點——生活質量及心功能,研究重點內(nèi)容涉及運動耐力、運動耐量、運動訓練等。2)紅色的聚類(2區(qū))表現(xiàn)為冠心病PCI術后的第2個科研熱點——心臟康復,研究重點內(nèi)容涉及臨床療效、延續(xù)護理、八段錦、自我管理等。3)綠色的聚類(3區(qū))表現(xiàn)為冠心病PCI術后的第3個重要科研熱點——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研究重點內(nèi)容包括康復訓練、運動能力、有氧運動、心臟康復訓練及治療等。4)黃色的聚類(4區(qū))表現(xiàn)為冠心病PCI術后的第4個科研熱點——運動康復,研究重點內(nèi)容涉及心肺功能、抑郁、焦慮、心肺運動試驗等。5)紫色的聚類(5區(qū))反映出冠心病PCI術后的第5個研究熱點——病人的健康教育,研究重點內(nèi)容涉及康復治療、危險因素等。
2.7.3 關鍵詞共現(xiàn)時間線分析
應用VOSviewer 1.6.18軟件對出現(xiàn)頻次≥6次的關鍵詞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時間線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前期階段,冠心病的研究主要關注老年人群、健康教育、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自我管理等;最近幾年,冠心病病人的心臟康復、心功能、心肺功能、生活質量、運動耐力成了主要的研究方向,見圖7。
3 討論
3.1 我國心臟康復研究現(xiàn)狀
從發(fā)文量來看,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我國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領域的發(fā)文量總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但發(fā)文量仍較少,2002—2016年發(fā)文量呈緩慢增長趨勢,中間還存在發(fā)文中斷現(xiàn)象,2003、2008、2010年未發(fā)表文獻,直至2017年,發(fā)文量才逐漸增加,2021年發(fā)文量達到高峰(121篇),但是2022、2023年發(fā)文量有下降趨勢,可能與文獻納入時間節(jié)點為2023年7月31日,相關文獻納入不全且有關冠心病術后開展心臟康復,病人的參與率、依從性處于較低水平,以及其他物理條件的限制,如病人到醫(yī)院時間久、交通不方便、醫(yī)院容量有限等,造成該領域的研究存在阻礙[16]。發(fā)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領域的發(fā)展速度和水平,由此可見,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領域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入。從發(fā)文地域、期刊、作者來看,我國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蘇、北京、山東、廣東等地區(qū),可能與上述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冠心病發(fā)病率高、醫(yī)療設備先進及醫(yī)療技術精湛等有關;研究者科研水準也相對更高。核心刊物作為學科領域中專業(yè)水準和服務質量較高的期刊,對專業(yè)的研究發(fā)展起著促進和引導作用,更能得到本學科學者的重視,我國501篇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領域的文獻中,每種期刊載文量較少,僅22篇(4.4%)發(fā)表在護理核心期刊上,表明此領域的研究存在不平衡性,可能是因為心臟康復人才培養(yǎng)不足,心臟康復專業(yè)團隊較少的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心臟康復在我國的發(fā)展。539篇文獻包括1 452名作者,根據(jù)普賴斯定律[15]可知,發(fā)文量超過2篇的作者是這個領域的核心作者,共149名核心作者,發(fā)表338篇文獻,占總發(fā)文量的62.7%。 根據(jù)洛特卡定律[17],在相對成熟的研究領域中,若存在發(fā)表1篇論文的作者超過60%,那么說明該領域的分布較均勻,高產(chǎn)作者的貢獻相對較小,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在本研究中,作者總數(shù)中有85.8%的人僅發(fā)表了1篇文獻,表明我國在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的領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通過以上分析可見,作者之間、各個地域之間均缺乏合作,建議有關部門出具相關政策以促進作者間、地域間的合作,從而推進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從發(fā)文機構來看,2002—2023年我國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的研究整體處于分散狀態(tài),沒有形成集中的趨勢,各個機構發(fā)文量少。發(fā)文量≥5篇的機構僅有3所,分別是山西省心血管病醫(yī)院、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醫(yī)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八段錦在冠心病PCI術后的應用,康亮[18]的八段錦運動療法對心臟康復的研究表明,實施八段錦運動療法,可以使病人的心臟結構與心功能得到改善,并且能提高病人的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山西省心血管病醫(yī)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臟康復對冠心病PCI術后病人的作用,拜芳芳等[19]的研究表明,對冠心病PCI術后病人進行心臟康復可以使其心臟功能得到改善,增強運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減少病人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的發(fā)生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的心臟康復訓練,如術后根據(jù)病人的情況,指導病人及病人家屬進行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運動并逐步進行坐下、站立、行走運動;指導病人進行呼吸訓練,主要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鄒全等[20]的研究顯示,有效的心臟康復訓練方案有利于增強病人的心功能,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升。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心臟康復能改善冠心病術后病人的心肺功能、運動耐力等,使病人能更快回歸社會。
3.2 我國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研究熱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是冠心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心臟康復、生活質量、心功能。
3.2.1 冠心病及PCI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逐年上升。冠心病作為心血管系統(tǒng)的高發(fā)疾病 ,具有隱匿性及突發(fā)性 ,嚴重威脅老年病人生活質量以及健康[21]。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有3.3億例心血管疾病病人,包括1 139萬例冠心病病人,未來10年患病人數(shù)將持續(xù)增長且死亡率呈上升態(tài)勢[2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成熟,PCI已成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HD)治療的主要方法。該方法治療的原理是通過射線輔助下將導絲送入狹窄的冠狀動脈,然后在該部位放置支架、進行定向旋切或旋磨,從而通暢閉塞的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PCI治療并不代表治療的結束,術后再狹窄和血栓堆積等問題是影響PCI術后長期療效的重要因素。因此,PCI術后的干預措施對于CHD病人的長期心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23-24]。
3.2.2 心臟康復
冠心病病人PCI術后,可以改善冠狀動脈狹窄,減少心肌缺血,從而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PCI術無法改變冠狀動脈硬化的進展,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始終存在,導致病人需要反復治療,從而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心臟康復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增加心肌供氧,減少心血管事件的再發(fā)[25]。心臟康復是對病人疾病以及心理和社會功能等所有活動產(chǎn)生有益影響的總和,是一項多學科合作長期干預的過程,主要分為急性住院康復期、院外早期康復和家庭康復3個階段[26]。主要通過對病人進行服藥指導、生活指導、心理指導、運動指導、控制危險因素這五大方面來預防或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從而提升病人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心臟康復已被大量研究證實在抑制斑塊進展、控制癥狀、降低再住院率和致死率及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方面安全、有效[27-29],故采取心臟康復策略對冠心病病人進行干預勢在必行。目前,國內(nèi)外的學者一致認為,合理的運動訓練對冠心病PCI術后病人不僅可以改善心肌代謝率和心肌血供,還有助于提高手術的長期療效[30-31]。Andjic 等[32]的研究表明,以運動訓練為核心的心臟康復能夠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病人的心肺功能,提升運動耐力。
3.2.3 心功能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被應用于對心臟的功能進行監(jiān)測,其中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這個參數(shù)被用來評估心臟功能,反映每次脈沖的輸出在心臟舒張末期的體積中的占比。正常狀態(tài)下LVEF≥50%,增高意味著心臟收縮能力增強[33]。此外,心功能指標也是判斷冠心病PCI術后病人心臟康復效果的必備的因素。
3.2.4 生活質量
目前,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用于評價病人生活質量,量表包括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心絞痛發(fā)作、治療滿意度等指標,總體分數(shù)越高,代表著病人的生活質量越高[34]。冠心病病人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PCI,具有手術創(chuàng)口小、恢復速度快、治療效果好等優(yōu)點。 術后病人易出現(xiàn)冠狀動脈再次狹窄或心絞痛,影響病人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因此,PCI術后對病人實施心臟康復訓練可以改善病人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研究顯示,冠心病PCI術后病人即便嚴格遵循指南進行藥物康復治療,發(fā)生冠脈支架內(nèi)再次狹窄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仍會處于較高水平,有些病人還會存在不能適應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影響臨床預后[35-36]。改善術后生活質量是冠心病管理的重點。多項研究表明,冠心病PCI術后行心臟康復可改善病人的心功能、焦慮和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其回歸家庭和社會,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和再住院率。
3.3 發(fā)展趨勢
通過對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的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心臟康復雖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來,關于心臟康復的研究越來越多,心臟康復的益處也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jù)證明,但臨床應用仍較少,未形成臨床實踐體系。近年來,中醫(yī)在心臟康復方面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如八段錦運動、西醫(yī)聯(lián)合中藥益氣逐瘀湯等。許多新型高科技也用于心臟康復領域,如云平臺、數(shù)字手環(huán)、數(shù)字化醫(yī)院等。未來的研究將會趨向心臟康復的具體應用、西醫(yī)聯(lián)合中醫(yī)應用于心臟康復、高科技聯(lián)合健康教育。
4 小結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及維普數(shù)據(jù)庫為載體,應用VOSviewer 1.6.18軟件對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客觀地呈現(xiàn)了我國近20年該領域研究的發(fā)文量、核心作者、期刊、機構數(shù)量,并歸納出我國的研究熱點為冠心病、PCI術、心臟康復、生活質量、心功能,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我國冠心病PCI術后心臟康復正逐步深入發(fā)展,但是研究整體處于較分散的狀態(tài),未來應加強作者、機構及地域間的合作。本研究具有局限性,第一,僅檢索了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及維普數(shù)據(jù)庫,檢索的數(shù)據(jù)庫比較局限;第二,本研究只納入了中文文獻,對于其他語言發(fā)表的關于我國冠心病術后心臟康復的相關研究并未被納入分析,研究結果具有局限性,今后可增加數(shù)據(jù)庫來源,提高研究的深度及廣度。
參考文獻:
[1] WANG D D,DAI F,LIU W J,et al.Longitudinal change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J].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2021,190(1):107-116.
[2] KHANDAKER G M,ZUBER V,REES J M B,et al.Shared mechanisms betwee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epression:findings from a large UK general population-based cohort[J].Molecular Psychiatry,2020,25(7):1477-1486.
[3] ANON.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age-sex-specific mortality for 282 causes of death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8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Lancet,2018,392(10159):1736-1788.
[4] GBD 2017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age-sex-specific mortality for 282 causes of death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8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Lancet,2018,392(10159):1736-1788.
[5] KOSMIDOU I,LEON M B,ZHANG Y R,et al.Long-term outcomes in women and men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0,75(14):1631-1640.
[6] BAINEY K R,ALEMAYEHU W,ARMSTRONG P W,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20,13(13):1557-1567.
[7] 拜芳芳,李保,朱利軍,等.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心臟康復的現(xiàn)狀和展望[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18(5):548-551.
[8] POWELL R,MCGREGOR G,ENNIS S,et al.Is 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ffectiv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o re-examine the evidence[J].BMJ Open,2018,8(3):e019656.
[9] THOMPSON D F,WALKER C K.A descriptive and historical review of bibliometrics with applications to medical sciences[J].Pharmacotherapy,2015,35(6):551-559.
[10] RASHID A,LI K,F(xiàn)ENG Y,et al.HIV-1 genetic diversity a challenge for AIDS vaccine development:a retrospective bibliometric analysis[J].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2022,18(1):2014733.
[11] LYU T Y,TIAN C X,TAN T Y,et al.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 channel:a glob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from 2012 to 2021[J].Channels,2022,16(1):60-71.
[12] CHEN C M,SONG M.Visualizing a field of research:a methodology of systematic scientometric reviews[J].PLoS One,2019,14(10):e0223994.
[13] 馬玲利,李倬,馬忠仁,等.牛繁殖能力研究前沿熱點與趨勢的可視化分析——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J].畜牧獸醫(yī)雜志,2022,41(2):29-37.
[14] 陳治水,冷家,劉憶.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國內(nèi)DRGs研究[J].中國病案,2020,21(5):53-54.
[15] 宗淑萍.基于普賴斯定律和綜合指數(shù)法的核心著者測評——以《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10-1314.
[16] 朱可佳,謝文亮,蔣亞辰.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運動訓練的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2,30(8):24-28.
[17] POVEDANO-MONTERO F J,LVAREZ-PEREGRINA C,HIDALGO S C F,et al.Bibliometric stud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cleral lenses[J].Eye & Contact Lens,2018,44(Suppl 2):S285-S291.
[18] 康亮.八段錦運動療法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作用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21.
[19] 拜芳芳,朱利軍,孔永梅,等.冠心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病人心臟康復的效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3):466-469.
[20] 鄒全,張麗萍.心臟康復訓練在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的應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1,11(5):54-56.
[21] 孫秋,王治,杜軍,等.階段性心臟康復訓練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1,13(1):80-84.
[22]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要[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21,36(6):521-545.
[23] 任鵬娜,張月,丁琳,等.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運動康復干預的最佳證據(jù)總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2,38(15):1162-1168.
[24] 郭智星,高傳玉.急性冠脈綜合征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抗血小板個體化治療進展[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23,21(4):300-303.
[25] 盧耀軍.心臟康復訓練對慢性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PCI術后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8):1912-1914.
[26] 胡樹罡,王磊,郭蘭.《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運動康復專家共識》解讀[J].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4(1):9-15.
[27] GRACE S L,BENNETT S,ARDERN C I,et al.Cardiac rehabilitation series:Canada[J].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4,56(5):530-535.
[28] PRICE K J,GORDON B A,BIRD S R,et al.A review of guidelines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programmes:is there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Eur J Prev Cardiol,2016,23(16):1715-1733.
[29] ABREU A,MENDES M,DORES H,et al.Mandatory criteria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s:2018 guidelines from the Portugu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J].Revista Portuguesa De Cardiologia,2018,37(5):363-373.
[30] 彭歡歡,陳麗華,黃麗,等.基于有氧運動聯(lián)合抗阻運動的延續(xù)性家庭護理干預對中青年PCI術后病人心臟康復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2,36(22):4120-4125.
[31] 成翀,趙艷芳,萬淑紅,等.運動康復對老年冠心病PCI術后患者衰弱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23,29(1):46-51.
[32] ANDJIC M,SPIROSKI D,ILIC STOJANOVIC O,et al.Effect of short-term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6,52(3):364-369.
[33] 李瑞潔,李寶寅,秦雷.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對年輕冠心病PCI術后患者運動耐力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5):249-250.
[34] 章明勇,詹石斐,陳曉,等.心臟康復干預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心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2):130-132.
[35] 李慶軍,吳慶法,馮明瑞,等.急性冠脈綜合征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后無復流現(xiàn)象及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7,30(5):635-639.
[36] 朱麗萍,周煥芳,任玉嬌.Orem自我護理在急性冠脈綜合征PCI術后患者院外康復中的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29):3290-3292.
(收稿日期:2023-12-06;修回日期:2024-08-21)
(本文編輯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