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務的外包、系統和資源代理商向科研生命周期服務的滲透,數智技術的應用等諸多挑戰(zhàn)影響著高校圖書館發(fā)展,危機四伏的高校圖書館該走向何方?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圖書館館長約翰.P.威爾金(John P.Welkin)認為圖書館應重點關注“資源管理”“介入科研和學習活動”“參與出版”“創(chuàng)建、管理讀者和館藏使用的空間”四個方面。瑞士蘇黎世大學圖書館館長魯道夫·穆蒙塔勒(Rudolf Enthrallment)認為,未來的大學圖書館“已經無縫融合于大學教學體系之中,學術出版已掌握在大學與大學圖書館手中,取代了由主要商業(yè)出版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澳門大學圖書館吳建中館長認為,“在未來二十年里,圖書館將在知識基礎設施建設和開放科學進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蹦敲矗斚轮袊咝D書館發(fā)展環(huán)境具體是怎樣的?高校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的關注點應該是什么?
1 高校圖書館發(fā)展環(huán)境掃描
20世紀末隨著第二代圖書館集成系統在高校圖書館被廣泛應用,書刊處理業(yè)務外包逐漸成為常態(tài),更多的館員被從書刊處理業(yè)務中解放出來,高校圖書館業(yè)務得以從以“紙質文獻”為中心不斷向以“讀者”為中心轉變。2010年左右隨著電子資源和數字資源的日益增長,為實現紙質資源、電子資源和數字資源的統一管理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讀者,新的圖書館服務平臺需求開始出現,高校圖書館業(yè)務開始從關注“文獻流”向“信息流”轉變。2015年國務院印發(fā)《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國高等教育領域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眾多高校圖書館圍繞支持學習與研究進行機構和業(yè)務改革,高校圖書館服務開始在以“讀者服務”為中心的基礎上,向“全面支持學校教學和科研發(fā)展”著力。
關于新的轉型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所面臨的環(huán)境及圖書館應承擔的使命,近年中國的圖書館專家進行了大量思考和研究,其重要觀點簡要整理如表1所示:開放科學、數智技術、數字化、知識化是高校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面臨的重要環(huán)境,高校圖書館應關注開放科學發(fā)展,積極參與和推進開放獲取,積極利用數智技術推進圖書館向智慧化轉型與發(fā)展。
2 高校圖書館發(fā)展與建設方向探索
高校圖書館該如何應對開放科學、數智技術、數字化、知識化等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以吳建中為代表的圖書館專業(yè)人士進行了探索,其代表性觀點和核心理念如表2所示。
“以用戶為本”而非“以圖書館為中心”已成為高校圖書館共識,圍繞用戶需求調整圖書館業(yè)務和目標是高校圖書館轉型的基本原則,國內研究者關于高校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的思考主要圍繞以下方面進行。
一是開放科學環(huán)境下支持科學研究。
圖書館業(yè)務需要從信息處理與服務向更廣范圍的學術交流與研究轉向。在“雙一流”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作為“為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的高校圖書館,其服務主體是龐大的教學與科研人員,需要把支持科學研究作為其建設與發(fā)展的重要目標。
而以知識共享為特征的開放運動,將改變科學研究范式和知識交流生態(tài),“無論從全球倡議、國家政策、行業(yè)訴求、環(huán)境要求、用戶需求還是已有研究來看,開放科學在加速科學探索進程、推動科學進程民主化,拓寬科學研究邊界、提升科研成果附加值等方面意義重大,已成為解決復雜科學問題的必然選擇。”高校圖書館應主動參與推進開放科學,為開放科學研究提供支持。
二是建立人、資源、空間之間的連接。
資源、空間和人,是構成圖書館服務體系最重要的三要素,圖書館服務的主要目的應是建立人、空間、資源之間的連接,在圖書館服務體系中人可以包括服務對象、館員及其他任何與知識相關的人,空間包括圖書館物理空間和數字學術中心等虛擬空間,資源包括紙質文獻資源、電子文獻資源和各類數字資源,圖書館服務是為這些要素積極建立連接的中介。
創(chuàng)新的本質是知識與知識組合方式的差異,所以建立知識之間的“連接”是創(chuàng)新最大的“突破點”,連接意味著組合創(chuàng)新,意味著交叉融合,意味著變化。人與人、空間與空間、資源與資源以及三者間不同要素的連接將帶來知識組合的無窮變式,也將帶來圖書館服務的創(chuàng)新。
三是實現資源與數據的數字化、知識化,夯實知識服務基礎。
通過數字化手段創(chuàng)新圖書館業(yè)務管理模式,實現人、資源、空間的泛在互聯,以數據驅動服務,提升圖書館資源服務質量。孤立的人、資源和空間要素無法改變科學研究范式和知識交流生態(tài),而充分利用數智技術將文獻資源、科學研究過程等數字化、知識化,將空間和資源管理、用戶行為數據化,以數據為基點結合數智技術構建新的圖書館業(yè)態(tài),促使圖書館資源、管理和服務以數字化為基礎走向智慧化,從而為科學研究和知識交流提供支持。
3 圖書館業(yè)務轉型探索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yōu)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推進科研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备咝D書館業(yè)務轉型可繼續(xù)在“全面支持學校教學和科研發(fā)展”著力,借助數智技術,建立基于資源、空間和服務的知識基礎設施,創(chuàng)建知識服務體系,推動科學研究范式和知識交流生態(tài)改變,積極服務于學科建設、科研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
3.1 專注核心競爭力:強化連接能力
高校圖書館建立知識發(fā)現服務體系的前提是圖書館的數字化、智慧化、知識化,而“數字化信息革命使資料的保存與獲取不再依賴于紙本媒介,而處理數字資源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又沒有完全掌握在圖書館手上”,系統和資源代理商多年深耕“元數據、統一檢索、知識挖掘”,與系統和資源代理商相比,高校圖書館需要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高校圖書館需要在整合館藏資源、OA資源、外購資源、共建共享資源等基于自身資源保障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教學過程與科研過程等數據與資源以及用戶行為數據,為用戶提供更具特性的專業(yè)知識服務,即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對服務對象的連接的緊密性、經常性和多樣性。
首先,嵌入科學研究過程,為用戶提供科研數據管理與科研數據服務。
高校科學研究的組織性明顯增強,科學研究周期的管理更加有序,需要為之提供更高質量的科研數據管理和科研支持服務。今后的科學研究,尤其是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需要打破學科壁壘,組建由多學科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而良好的科研數據管理和科研支持服務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輔助跨學科合作研究。高校圖書館可以科研服務平臺為基礎,為科研數據的收集、存儲、利用等數字學術研究提供精準服務,以信息化手段和標準化數據協助師生進行科學研究。同時,在整個科學研究周期中,通過對學術產出的觀測和精細化管理,把學者信息與其科研過程數據、科研成果統一管理起來,把人與文章精準關聯,涵蓋學者全學術生命周期、多類型的學術產出,使師生的科學研究數據及成果管理更加有序、高效。
其次,嵌入教學工作,為學院提供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服務。
學校的專業(yè)發(fā)展離不開對數據的精準掌握,院系普遍有對其進行人才引進、教學評估、學科規(guī)劃和建設等工作提供數據參考的需求。圖書館可借助于數據庫資源優(yōu)勢,利用文獻計量工具挖掘和整理學者信息,為學院建立專業(yè)的“人才資源庫”,支持學院的人才隊伍建設;圖書館還可通過挖掘關聯數據庫提供的更多相關學科的新的研究動態(tài),面向院系重要的研究平臺、研究項目、研究團隊和研究成果,主動提供文獻計量分析報告以供參考;同時,建立統一的學者庫信息,可用于為各類報表提供精準數據,為院系提供個性化數據信息服務,實現數據建設與數據服務相互成就;圖書館還可為院系提供與國外一流大學相關工作的差距分析,為教師論文推薦、發(fā)布刊物分析等提供更為詳細的數據管理和服務??傊瑘D書館與院系的連接越多越密切,圖書館服務越有價值。
最后,嵌入用戶日常,為師生提供泛在服務。
圖書館服務日益移動終端化,智慧圖書館服務借助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數智技術,使用數據輔助管理,借助數據輔助決策,利用數據輔助創(chuàng)新,在圖書館各類資源數字化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與之相適應,圖書館所有的資源格式應是適宜移動閱讀的,所有服務應是均可通過移動終端獲得的,圖書館各移動服務平臺之間、移動服務平臺與門戶網站之間是相互揭示、相互鏈接和相互支持的。
3.2 人才培養(yǎng)與圖書館業(yè)務融合:提升融匯能力
一方面,圖書館需要融合高校人才培養(yǎng)和圖書館智慧化建設。2021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大學圖書館現代化新征程”學術研討會上特別強調,“要鼓勵高校依托圖書館試點建設一批‘未來學習中心’,通過文獻資源整合、空間流程再造,構建智慧學習空間,鼓勵探索團隊式、協作式、主題式學習,把圖書館建成信息服務中心、學生學習中心、教學支持中心,改革傳統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新時代育人新范式?!苯窈蟮膱D書館空間是融合了教學、學習、信息服務的智慧學習空間,圖書館可以通過個性化服務、智能推薦等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學習和研究環(huán)境,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對圖書館參與教學與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以服務學校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圖書館業(yè)務與學院學科建設交叉融合。不少高校圖書館已逐步成為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研究的中心,圖書館與學院的合作項目不斷增多,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聯合建立的“化學信息學研究中心”,為化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支持;復旦大學圖書館與學院或機構合作成立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數據研究所、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等。未來,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圖書館學學科優(yōu)勢與相關科研機構合作組建更多的學科平臺或研究中心,繼續(xù)把圖書館業(yè)務與學校學科建設融匯起來,共同實現人才培養(yǎng)機制和科研機制創(chuàng)新。
3.3 開放科學,跨界合作: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以知識共享為特征的開放運動,將改變科學研究范式和知識交流生態(tài),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開放科學運動也促進了跨界合作的可能,科學研究團隊可以通過各類開放平臺和開放科學工具進行科研工作。圖書館需要深刻理解開放科學運動的內涵,并積極調整服務模式參與構建新的學術交流模式,為培育新型的學術交流生態(tài)服務。同時,高校圖書館還可在行業(yè)內努力建立跨平臺數據共享機制,建立開放資源服務聯盟,組成開放資源服務平臺,使學術資源回歸其公共資源屬性,努力促進形成利益相關方對開放科學及實施路徑的共識,營造開放科學環(huán)境。以清華大學圖書館為例,清華大學圖書館自2015年開始建立清華學者庫,建立覆蓋全體教師的清華學者主頁;之后,為解決已經開放獲取的論文在不同平臺是不可見、不可得的情況,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了全球開放資源服務平臺,面向全球開放,助力研究人員無障礙地獲取文獻,助力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展。
4 結語
不可否認,對于應對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高校圖書館仍面臨諸多現實困難。例如,在開放科學運動中,高校圖書館承擔了開放科學理念的倡導者、開放基礎設施的構建者、開放出版的協調者、知識產權規(guī)范的推廣者等多重角色,但“能否給院系教學和科研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真正發(fā)揮出開放基礎設施的構建者、開放出版的協調者和知識產權規(guī)范的推廣者這樣有挑戰(zhàn)性的角色的作用,高校圖書館還需付出更艱苦的努力。正如每個高校對圖書館所給予的“教輔”部門的定位一樣,圖書館如何協調開放出版,如何承擔構建開放基礎設施的作用,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規(guī)范和維護知識產權,真正發(fā)揮出《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中所提到的“為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的作用,是高校圖書館面臨的重要難題;在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支持用戶科研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圖書館工作人員需要重新定義自身角色,逐步從科學研究的服務者轉變?yōu)榭茖W研究的參與者,如何普遍提升館員自身的科學研究能力以輔助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是高校圖書館在新環(huán)境下面臨的另一重要難題。目前大多數圖書館的嵌入式學科和科研服務較多的是以館員個人或分散的方式進行的,其服務標準和效果難以評估,今后高校圖書館可通過有組織地對館員進行培訓,提升其借助新興信息技術服務師生的能力,通過建立專業(yè)的服務團隊,較好地服務于用戶的教學、學習和科研,積極改善嵌入式學科服務知識生態(tài)系統。
雖然高校圖書館的發(fā)展面臨不少難題,但圖書館是一個從環(huán)境中汲取養(yǎng)分的、不斷生長的有機體,高校圖書館的轉型驅動力就根植于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新的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還將成為一個生長著的智慧體,它將給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智能化驅動的知識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21SJA059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