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個充滿藏族文化和牧區(qū)特色的地方。這里的生活用品,如酥油桶、糌粑盒、藏碗等,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根據(jù)《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21—2030年)》的指導,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yōu)秀。因此,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本土生活用品資源融入幼兒園區(qū)域活動,對于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本土生活用品資源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的滲透意義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藏族人民世代傳承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其中包含了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這些生活用品不僅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傳承。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引入這些本土生活用品資源,具有深遠的意義。
1.1 增強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酥油桶、糌粑盒、藏碗等生活用品,都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們承載著藏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通過接觸和使用這些物品,幼兒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藏族文化,從而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1.2 培養(yǎng)幼兒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Uxsbt5WQVbEf0JgUaUzSpbnGw1rJJi/TGM/8vr/bEh0=這些本土生活用品進行各種創(chuàng)意游戲和手工制作。比如,可以用羊毛氈和牛毛氈制作小動物玩具,用編織工具編織小籃子或小圍巾等。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xié)調能力,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力。
本土生活用品資源的融入,有助于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合作游戲等方式,模擬藏族人民的生活場景,如制作酥油茶、編織藏毯等。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增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還能讓他們學會分享、謙讓和尊重他人,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
1.3 豐富幼兒園的教育內容
這些本土生活用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是豐富多樣的,它們可以成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資源。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探索和操作這些物品,教師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藏族文化的歷史淵源、民俗風情和社會變遷等方面的知識,從而豐富幼兒的知識體系。
2 本土生活用品資源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滲透與融合策略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豐富的藏族文化和獨特的牧區(qū)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用品不僅僅是日常所需,更是文化的傳承和展現(xiàn)。酥油桶、糌粑盒、藏碗、茶壺等,每一件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民族情感。如何將這些富有特色的本土生活用品資源有效地滲透到幼兒園的區(qū)域活動中,讓幼兒在玩樂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成為教師急需深入思考的問題。
2.1 精選本土生活用品,營造特色區(qū)域環(huán)境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幼兒教育逐漸走向多元化、特色化。在這股改革的春風中,本土生活用品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成為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的一大亮點。而藏族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品中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了構建富有特色的藏族生活體驗區(qū),教師需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生活用品,如藏式帳篷、藏族服飾、藏刀、藏式茶具等。這些物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是藏族文化的生動載體。此時,需將這些生活用品巧妙地布置在活動區(qū)域內,營造出一個充滿藏族風情的體驗空間。在藏族生活體驗區(qū)的布置上,需遵循“以兒童為本”的原則,并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從家中帶來閑置的物品,參與到藏族生活體驗區(qū)的建設中。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更可以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閑置物品在這里煥發(fā)新生,成為連接幼兒與本土文化的橋梁。例如,利用藏式帳篷搭建一個小小的“藏族村落”,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藏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展示藏族服飾,讓幼兒了解不同民族服飾的多樣性和特色;且在“藏茶制作”活動中,幼兒可以親手體驗藏族茶文化的魅力。這些活動設計不僅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更讓他們在體驗中感悟,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辈刈迳铙w驗區(qū)的建設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xiàn)。在這里,幼兒不僅能夠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更能夠在實踐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環(huán)保意識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讓我們繼續(xù)在這片肥沃的教育土地上耕耘,讓本土生活用品資源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花朵。
2.2 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引導幼兒主動參與
結合本土生活用品的特點,設計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如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讓幼兒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能增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目前,編織作為一項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手工藝,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與情感。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通過巧妙地將編織藝術融入其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幼兒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意思維。為此在“編織藝術角”區(qū)域活動中,在活動開始前教師需精心挑選具有地方特色的編織材料,如竹條、麻繩、彩線等,教師將這些材料擺放在“編織藝術角”顯要位置,讓幼兒一眼就能看到,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在活動開始前期,教師先向幼兒介紹編織藝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讓他們了解編織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傳承。接著教師需親自示范編織的基本步驟和技巧,讓幼兒在觀察中逐漸領悟。在示范結束后,引導幼兒圍到材料桌前,并鼓勵他們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稚嫩的小手編織出屬于自己的作品,此時,有的幼兒會選擇竹條和麻繩,編織成了小巧的籃子;有的幼兒則會用彩線編織出了五彩斑斕的手鏈。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幼兒都沉浸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世界中,享受著編織帶來的樂趣。且在編織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穿梭在幼兒之間,給予指導和幫助,其間不僅要教授幼兒編織的技巧,還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將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讓每一件作品都成為一個小小的文化載體。隨后,再經(jīng)過多小時的努力后,幼兒的作品也陸續(xù)完成,基于此,教師設置了一個展示區(qū),將幼兒的作品擺放整齊,供大家欣賞。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來,臉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這次“編織藝術角”活動不僅讓幼兒體驗到了編織的樂趣,更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魅力。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了編織技藝,更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藏族餐具作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在幼兒園中開展“藏族餐具知多少”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親手操作、觀察、體驗,感受藏族餐具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在活動設計上,首先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藏族餐具作為教具,如藏族的銀碗、木碗、瓷碗等,讓幼兒通過觸摸、觀察,了解這些餐具的材質、形狀和用途。同時,結合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向幼兒介紹藏族餐具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以及文化內涵,讓幼兒在認知上形成對藏族餐具的初步印象。接下來,圍繞“藏族餐具知多少”這一主題,我們設計了以下13個問題,以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探究:你見過哪些藏族餐具?它們有什么特點?藏族餐具的材質有哪些?它們是如何選擇的?藏族餐具與我們平時使用的餐具有什么不同?藏族餐具在藏族生活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你知道藏族餐具的制作工藝是怎樣的嗎?藏族餐具的圖案和裝飾有什么意義?藏族餐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景是怎樣的?你覺得藏族餐具的設計有什么特別之處?你是否嘗試過使用藏族餐具?有什么感受?你認為藏族餐具為什么能夠傳承至今?藏族餐具的未來發(fā)展會怎樣?你有什么想法?你覺得藏族餐具對于藏族文化的傳承有何重要意義?你希望通過“藏族餐具知多少”這個活動,了解到哪些更多的知識或技能?引導幼兒從多個角度對藏族餐具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隨后設計“餐具配對”游戲,讓幼兒在眾多的餐具中找出相同或相似的餐具,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和分類能力;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猜謎活動設計有趣的謎語,如“頭戴銀帽,身穿瓷衣,肚里裝滿美食,藏族人民離不了它”,讓幼兒在猜測的過程中,加深對藏族餐具的了解和記憶。且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要注重活動的安全性和趣味性,確保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
通過“藏族餐具知多少”活動的開展,幼兒不僅能夠了解到藏族餐具的相關知識,還能在操作過程中鍛煉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分類能力。同時,這樣的活動也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注重實踐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技能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開展期間,教師需將本土生活用品資源引入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的初衷與追求。讓其在真實的操作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真諦,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技能與團隊協(xié)作精神,為幼兒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別開生面“牧區(qū)生活探索區(qū)”區(qū)域活動中,讓幼兒身著民族服飾,臉上洋溢著好奇與興奮。教師提前向幼兒介紹了擠奶的基本知識和注意事項。然后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配備一位當?shù)氐哪撩褡鳛橹笇?。此時,他們的小手抓住奶牛的乳頭,小心翼翼地模仿著牧民的動作,初嘗擠奶的滋味。雖然起初有些笨拙,但在牧民的耐心指導下,幼兒逐漸掌握了擠奶的技巧。擠完奶后,帶領幼兒來到了奶制品制作區(qū),親自體驗了制作酸奶和奶酪的過程。將新鮮的牛奶倒入鍋中,加熱、攪拌、發(fā)酵,當香濃的酸奶和綿軟的奶酪出現(xiàn)在他們眼前時,幼兒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微笑。緊接著,讓幼兒來到了羊毛編織品活動區(qū)。這里擺放著各種顏色和質地的毛線,還有牧民親手編織的毛毯、帽子和玩偶。幼兒好奇地觸摸著這些編織品,感嘆著羊毛的柔軟和編織技藝的精湛。在活動的最后用他們剛剛學到的牧區(qū)語言交流著各自的感受。有的孩子說:“我喜歡擠奶,覺得奶牛很溫順?!庇械暮⒆诱f:“制作酸奶真有趣,我以后也要給家人做。”還有的孩子說:“羊毛編織品好暖和,我也想學會編織?!庇變旱恼Z言雖然簡單,但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技能的渴望。
這次“牧區(qū)生活探索區(qū)”區(qū)域活動,不僅讓幼兒親身體驗了牧區(qū)的生活,更在實踐操作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生活技能。通過擠奶、奶制品制作和羊毛編織品活動,幼兒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鍛煉了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種注重實踐操作的教育方式,讓幼兒在快樂中成長,為幼兒未來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4 結合節(jié)日慶典,增強幼兒的文化體驗
節(jié)日慶典是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香浪節(jié)”作為藏族地區(qū)的重要節(jié)日,更是文化的瑰寶。為此,幼兒園應以此節(jié)日為契機,設計一系列的文化體驗活動,旨在讓幼兒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通過故事講解、圖片展示等形式,向幼兒介紹“香浪節(jié)”的起源、意義和慶祝方式。接著,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模擬制作藏族食品的烹飪區(qū),幼兒親手制作青稞酒、酥油茶,體驗藏族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藏族歌舞表演區(qū),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藏族歌舞的基本動作,感受藏族藝術的韻律之美;還有藏族傳統(tǒng)游戲區(qū),幼兒玩著藏族傳統(tǒng)的游戲,如“押加”“抱石頭”等,體驗藏族人民的勇敢與智慧?;顒拥母叱辈糠质恰跋憷斯?jié)”慶祝儀式。我們模擬了藏族村莊的場景,幼兒手持青稞穗、哈達,跟隨教師的引導,進行祈福、唱歌、跳舞等一系列慶?;顒印S變旱哪樕涎笠缰_心和滿足的笑容,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深刻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
通過這次“香浪節(jié)”文化體驗活動,幼兒不僅了解了藏族文化的基本知識,更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文化的獨特魅力。而這種將本土生活用品資源與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激發(fā)了幼兒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自豪。
2.5 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全面認識
幼兒眼中,世界是五彩斑斕的畫卷,而本土文化則是這畫卷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對于生長在藏族牧區(qū)的幼兒來說,本土生活用品不僅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實物,更是承載了民族智慧和文化的載體。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家園共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策略,它要求家庭與幼兒園密切合作,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幼兒成長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幼兒可以在家庭和幼兒園兩個空間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到本土生活用品,從而增進對本土文化的了解。例如,藏族家庭中的酥油桶、藏粑盒、藏碗等生活用品,都是幼兒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為此,幼兒園可以在區(qū)域活動中設置相應的角落,擺放這些生活用品,讓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自然地了解這些物品的用途和背后的文化意義。此外,還需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家長可以在家中與孩子一起制作藏族特色食物,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藏族飲食文化的魅力。再如,藏族的紡織工具和編織技藝,是藏族婦女世代相傳的手藝。幼兒園可以邀請擅長編織的家長走進課堂,教幼兒用羊毛、牛毛編織氆氌,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感受藏族紡織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幼兒學習到編織技藝,還能增進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幼兒園還可以組織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觀藏族牧區(qū),了解藏族牧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可以親眼看到牧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馬鞍、馬鞭、馬拴等,感受到這些物品在牧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與牧民的交流互動,幼兒還能了解到更多關于藏族文化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可以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本土文化、熱愛本土文化,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6 設計個人舞臺展示區(qū)域,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名為“藏家風情園”的個人舞臺展示區(qū)域。這個區(qū)域以藏族傳統(tǒng)生活用品為靈感來源,巧妙地將酥油桶、糌粑盒、藏碗、茶壺、藏毯等物品改造成富有創(chuàng)意的展示品。在“藏家風情園”中可以將傳統(tǒng)的藏族民歌《青藏高原》改編成他們易于接受的童謠,如將歌詞中的高山、草原、牦牛等元素與幼兒的生活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更加貼近他們心靈的歌詞。這樣的改編不僅能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民族文化,還能激發(fā)他們對家鄉(xiāng)和民族的熱愛之情。除了改編還可以引導幼兒參與民謠的改編創(chuàng)作。比如,將傳統(tǒng)的藏族民謠中的某些詞匯替換成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詞匯,如將“雪山”替換成“滑梯”,“草原”替換成“操場”等。這樣的改編既保留了民謠的韻味,又讓幼兒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幼兒園的其他區(qū)域中融入更多的本土生活用品資源,如在美術區(qū)提供藏族傳統(tǒng)服飾的圖案供幼兒繪畫;在科學區(qū)設置藏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制作實驗;在語言區(qū)放置藏語圖書和音頻資料,幫助幼兒學習藏語和了解藏族文化。
2.7 建立長效機制,更新和優(yōu)化本土生活用品資源
藏區(qū)的生活用品,無論是傳統(tǒng)的服飾、餐具,還是日常用品,都承載著豐富的藏族文化信息。這些物品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教育的良好媒介。它們能夠幫助幼兒更直觀地了解本土文化,培養(yǎng)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的變化,本土生活用品也會不斷更新。因此,幼兒園應定期更新區(qū)域內的生活用品資源,保持其與時代的同步。并與藏族社區(qū)建立合作關系,邀請社區(qū)成員參與到幼兒園的區(qū)域活動中來,分享他們的生活用品和文化故事。且還需加強對幼兒園教師的培訓,提升他們對本土生活用品資源的認知和利用能力。同時,鼓勵教師研發(fā)更多與本土生活用品相關的教育活動和材料,以滿足幼兒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在藏區(qū)幼兒園中滲透與融合本土生活用品資源,不僅有助于幼兒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還能夠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更新優(yōu)化這些資源,還能為藏區(qū)幼兒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3 本土生活用品資源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的滲透原則
3.1 選擇性
在選擇本土生活用品資源時,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精選與幼兒生活經(jīng)驗緊密相連、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用品。這些物品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體現(xiàn)本土文化的特色,同時又要考慮到安全性和易操作性,確保幼兒在活動中能夠得到充分地體驗和感知。
3.2 體驗性
體驗性原則是本土生活用品資源滲透的關鍵。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幼兒的親身體驗,通過讓幼兒直接操作、觀察、感知本土生活用品,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技能。這種親身體驗的方式,有助于加深幼兒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3.3 創(chuàng)新性
在滲透本土生活用品資源時,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和形式。將本土生活用品資源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相結合,設計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區(qū)域活動。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4 互動性
教師應鼓勵幼兒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分享交流等方式,讓幼兒在互動中學習和成長。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幼兒的活動,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師幼互動,共同推動活動的深入開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本土生活用品資源滲透與融合到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對于促進幼兒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本文也提出了相關建議,如加強教師培訓、深入挖掘本土資源、豐富教育活動形式等,以推動本土生活用品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更好地應用。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一般規(guī)劃課題(課題審批號GS〔2023〕GHB 0319)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瑪曲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