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化運作”的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徑,西城區(qū)文化和旅游局于2020—2021年發(fā)布兩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并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進行綜合招商,最終16個項目全部簽約落地。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加強北京市文物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北京產權交易所聯(lián)合北京市文物局搭建運營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務平臺。該平臺的上線將在推動文物有效開放利用、助力擦亮首都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政策頻出——“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
獨具特色的石庫門、五彩斑駁的玻璃窗、滄桑古樸的木質樓梯……在遍地胡同的北京市西城區(qū),竟隱藏著一條海派弄堂——新市區(qū)泰安里。這里各種業(yè)態(tài)集聚,游客們既可以品味老上海風情的咖啡館、沉浸書香滿溢的文化書店,還能體驗富有情調的小酒館,盡情感受古樸交融現(xiàn)代的獨特魅力。然而誰曾想到,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棟私搭亂建嚴重、破舊不堪的大雜院。
新市區(qū)泰安里的“華麗轉身”始于2020年。彼時,為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西城區(qū)在全市率先開展探索,發(fā)布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旨在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吸引一批有情懷、有實力的社會機構及民間資本參與到文物資源開發(fā)利用中來,共同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化運作”的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徑。
新市區(qū)泰安里作為首批入選項目之一,同時也是首個落地實施的項目。經過精心修繕,新市區(qū)泰安里于2023年4月以泰安里文化藝術中心的新形象重新對外開放,成為一處集社交、創(chuàng)意、閱讀、美食、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空間。截至2023年底,泰安里文化藝術中心已累計吸引客流量達5萬余人次,成為西城區(qū)一處文化新地標。
從百年文物建筑“變身”時尚“打卡”街區(qū),新市區(qū)泰安里的改造是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管理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事業(yè)發(fā)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文物家底也愈加清晰。根據(jù)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我國擁有57處世界遺產,各類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為有效保護和傳承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確保文物能夠“留下來、活下去”,并讓更多人民群眾從中受益,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文件強調文物保護要與利用并重,提出“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在堅持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所有權不變、堅守文物保護底線的前提下,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管理”。該文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針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中央政策文件,標志著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76萬余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萬余處,其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低級別文物建筑占95%以上。此類文物建筑數(shù)量眾多、分布廣泛、產權復雜,保護管理難度較大。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基層保護管理力量薄弱等問題,部分文物建筑長期無人看管,日常維護保養(yǎng)不到位,面臨坍塌和消失的危險。因此,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國家文物局于2019年正式印發(fā)《文物建筑開放導則》,鼓勵文物建筑采取不同形式對公眾開放,強調文物建筑開放利用的社會性和公益性,明確了文物建筑開放利用的一般q9eJeqQ1Rqy+9zlk4nAC4J5Gxmic7XgFWON6Gqz8nIg=條件和要求。2022年7月,國家文物局印發(fā)《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意見》,這是首次專門就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出臺的政策性文件,明確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以及參與內容、方式和程序等,旨在對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
在眾多利好政策的保駕護航下,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成效顯著。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數(shù)量持續(xù)增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26 629處。文物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有效提升,全國備案博物館數(shù)量達6565家,免費開放率超過90%,“文博熱”蔚然成風。其中,地方文物保護工作同樣成績亮眼,北京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并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具有北京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先行先試——打造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
作為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北京一直以來都將文物保護工作作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途徑,并逐漸形成覆蓋全面、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政策體系。早在2017年9月,《北京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年—2035年)》就明確了首都發(fā)展的總體藍圖,強調“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2020年4月,《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guī)劃(2019年—2035年)》發(fā)布,提出“以首善標準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為更好實現(xiàn)文物活化利用的目標,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于2021年8月發(fā)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要通過推動文物、歷史建筑騰退開放利用等方式,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彰顯古都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城市魅力。隨著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發(fā)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西城區(qū)作為北京營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區(qū)。轄區(qū)內現(xiàn)有不可移動文物37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7處,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81處,文物保護利用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全面推動老城保護與復興,西城區(qū)制訂并啟動實施《北京市西城區(qū)“十三五”期間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自2016年以來集中開展文物建筑騰退工作,對塵封已久或長期被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進行加固修繕。截至2021年9月,總體騰退比例達到92%。隨著騰退修繕工作的深入推進,如何合理利用文物建筑成為后續(xù)工作重點。
在文物建筑保護的問題上,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大勢所趨。2020—2021年期間,西城區(qū)共發(fā)布兩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包括新市區(qū)泰安里、晉江會館、西單飯店舊址、楊椒山祠、梅蘭芳祖居等16處文物建筑。這些項目或是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時代印記明顯,或是建筑形制獨特、具備時代特點,每個文物建筑都有自己特有的故事、傳遞著特有的信息。為充分挖掘項目價值,實現(xiàn)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西城區(qū)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簡稱“西城區(qū)文旅局”)委托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文旅資源交易平臺進行綜合招商。
在項目落地過程中,北交所一手抓政策解讀,一手抓資源匯聚,充分做到“廣精?!毕嘟Y合,積極推動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和老城保護與復興。在“廣”方面,第一時間搭建“北京市西城區(qū)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專題,對項目進行集中深度展示;同時,通過公司官網(wǎng)、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自媒體矩陣及社會媒體進行廣泛推介,短時間內獲得大批機構關注。在“精”方面,借助北交所打造的“北交匯投”投資人智能信息服務平臺,對投資者偏好進行精準分析并定向推介,大幅提升了項目和投資方的匹配效率。在“?!狈矫?,北交所項目團隊充分研讀文物保護利用的相關政策規(guī)范,為各家意向機構提供一對一顧問服務,引導意向機構充分挖掘待利用文物建筑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價值,并根據(jù)文物建筑的特征、保存現(xiàn)狀、環(huán)境條件、利用難度等,進一步細化活化利用方向,設計商業(yè)模型,力求為每一處文物建筑量身定制出既還原保護原有風貌,又可持續(xù)造血、具備充分社會吸引力的活化利用方案。
在北交所的專業(yè)服務和精準推介下,兩批項目引發(fā)市場廣泛關注,披露期間共有數(shù)百家機構致電咨詢西城區(qū)文旅局并表達了強烈的合作意向。最終,16宗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全部成功簽約落地。接下來,西城還將發(fā)布第三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讓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fā)揮更大作用。
示范推廣——擦亮首都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
西城區(qū)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的圓滿完成,是政府管理部門充分利用產權市場,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管理的一次生動實踐,具有多重重要意義。
首先是展示了以西城區(qū)為代表的政府部門的開放姿態(tài)。公開發(fā)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通過市場化方式廣集社會各方智慧,共同探索文物利用機制,體現(xiàn)了政府文物保護工作思路從“閉門保文物”向“開門用文物”的重大轉變。其次是社會資本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的加入,不僅大大緩解了政府在保護工作中面臨的人員、資金等壓力,同時能夠有效擴大文物保護的覆蓋面,實現(xiàn)文物保護利用成果的全社會共享,對全市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產生帶動和示范效應。
與此同時,這也是北交所在國有資產交易基礎上,不斷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的生動縮影。事實上,北交所文旅資源交易平臺自2019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探索和嘗試,已逐步形成全流程的項目投融資創(chuàng)新管理服務模式,并陸續(xù)推出覆蓋重點市(區(qū))的文旅體育綜合投融資、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閑置場館場地盤活等多項綜合性的投融資精品服務。除先后為西城區(qū)兩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提供綜合招商服務外,北交所文旅資源交易平臺還為海淀區(qū)首宗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永山宅院起草利用方案的評審標準、組織專家評審并探討全流程績效評價服務;同時承接了國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課題研究,總結全國優(yōu)秀案例并提報政策建議。
在“西城模式”的成功基礎上,為進一步加強北京市文物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調動多元市場主體更廣泛地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2022年9月,北交所聯(lián)合北京市文物局(以下簡稱"市文物局")開展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務平臺的醞釀籌備工作,編制完成文物活化利用系列配套文件并開啟項目征集與對接。2023年12月,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務平臺在北交所官網(wǎng)正式上線發(fā)布,此舉標志著北京文物活化利用工作駛入高效、規(guī)范、有序發(fā)展的快車道。
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務平臺集政策解讀、操作指引、宣傳展示、合作對接、數(shù)據(jù)管理、項目績效評價功能于一體,旨在以公開透明的交易行為,保障文物建筑產權或管理使用單位及參與文物活化利用的社會力量的權益,規(guī)范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路徑和行為,推動文物有效地開放利用,助力擦亮首都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
為確保平臺順利上線,北交所主動作為、靠前服務,提供了從項目勘探、政策梳理到資源對接等全流程精細化服務。首先是成立專項工作組,及時匯報反饋項目進度。北交所定期向市文物局匯報項目進展,保障上線工作有序高效推進。其次是進行項目勘探,摸清項目家底。北交所通過市文物局向各區(qū)征集項目,由平臺組織調研踏勘并進行合規(guī)性審核,建立納入活化利用名錄的文物建筑數(shù)據(jù)庫,動態(tài)管理項目資料。與此同時,北交所還全面梳理文物活化利用的相關申報、評估、督查工作模板,制訂了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進場交易服務流程和制度規(guī)范,為參與的社會力量提供工作指引及政策輔導。
2024年1月2日,市文物局發(fā)布《關于征集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的通知》,面向全市征集擬引入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利用的文物建筑,并指出“除各區(qū)另有發(fā)布平臺的情況外,征集到的國有或集體所有文物建筑項目將統(tǒng)一交由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務平臺進行發(fā)布”。這意味著平臺正式啟動全市范圍的服務運營,同時也成為北交所發(fā)揮陽光化、市場化平臺優(yōu)勢,服務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起點。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讓文物“活”起來,意味著要讓文物走出歷史的塵封,走進現(xiàn)代社會的視野,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持續(xù)關注。未來,北交所將通過做深、做實、做細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務平臺,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文物保護傳承新路徑,為北京高質量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貢獻力量,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