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同伴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沖突過程既反映了幼兒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技能的發(fā)展水平,同時又為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富于挑戰(zhàn)性的人際情境,具有對社會性各方面協(xié)同發(fā)展的作用,因而是一種有價值的經驗。教師應樹立發(fā)展的兒童教育觀,可通過角色扮演、移情訓練、社會技巧訓練等方法適當介入引導,充分利用幼兒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沖突情境生成教學,組織、引導幼兒對沖突解決的探討,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同伴沖突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它可能源于對玩具、游戲角色的爭奪,也可能是對某個問題的不同意見。盡管這些沖突有時會使成人感到困擾,但實際上,它們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旨在探討幼兒同伴沖突的教育價值,以及教師如何采取適當?shù)慕槿氩呗詠泶龠M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教會幼兒在未來社會中生活的方法,必然包含學習與人交往的內容。幼兒與同伴的交往是幼兒實現(xiàn)社會化的重要經驗,同伴沖突發(fā)生的時候,一個幼兒的社會認知、情緒情感和社會行為都將同時受到另一個個體的沖擊和挑戰(zhàn),解決沖突的過程即是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對于教師而言,這樣的沖突情境也是對幼兒進行引導的大好時機,只有當真正的社會性問題出現(xiàn)時,教師的指導對幼兒來講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然而,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活動顯示幼兒教師并未認識到幼兒同伴沖突的教育價值,甚至很不希望幼兒出現(xiàn)同伴沖突的行為。在對待幼兒之間的沖突問題上,許多教師習慣于代替幼兒思維,不斷地作出誰對誰錯的判斷,并且自覺不自覺地“告訴”幼兒應該去做些什么等等。同伴沖突對于幼兒是有害的、消極的還是有一定教育意義?幼兒教師應該如何去對待?本文會做相應探討。
1 幼兒同伴沖突的表現(xiàn)
同伴關系是兒童早期生活中,除親子關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社會關系,為兒童提供與眾多同齡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機會,使兒童在更大的范圍內體驗一種全新的人際關系,發(fā)展幼兒的社會能力及情感、認知和自我意識。龐麗娟采用“同伴現(xiàn)場提名法”對4~6歲幼兒同伴社交類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的社交地位已經分化為受歡迎型、被拒絕型、被忽視型和一般型等四種基本類型,同伴交往不良的幼兒易于出現(xiàn)同伴沖突的問題。
幼兒的同伴沖突,也稱為人際沖突,主要通過敵意的攻擊行為和工具性攻擊行為兩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整個幼兒期的沖突行為較少以人為中心。但是,由于幼兒的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這一年齡段很容易因為玩具而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并經常采用身體動作或言語攻擊對方。
2 同伴沖突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
2.1 同伴沖突對幼兒社會認知的影響
與同伴的沖突過程屬于一種真正的社會相互作用,一方的某種社會行為可以引出另一方的社會行動。正是在這種人際關系背景下的社會互動,才使得幼兒有機會建構著關于自我與他人的知識。“自我”是從在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他人的“反映的評價”中產生出來的。我們如何評價自己,是在以往經驗過程中人們如何對我們作出反映的結果。也即是說,幼兒的“自我”只有處于與他人的“自我”相互關聯(lián)的狀態(tài)下,才能得以發(fā)育成長。同樣地,幼兒對他人的認知,也只有在實際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才能進行。在這種實際的互動過程中,幼兒逐漸生成著關于他人的信息,久而久之,通過無數(shù)次的社會互動經驗的積累,幼兒最終能夠將有關他人的各種特質聯(lián)系起來,認識到人們之間有著相似的需要和感覺,這些又將成為幼兒以后社會行為的基礎。例如,兩個小女孩A或B都想要那條紫色的跳繩,兩人各執(zhí)繩的一端都不松手,其中幼兒A力氣大些,一使勁將跳繩奪去,幼兒B不高興地走開了。后來,幼兒B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戲,而幼兒A很想加入,就不停地跟幼兒B說:“對不起,我下次再也不和你搶玩具了,我們可以交換玩,你可以原諒我嗎?”這里的幼兒A知道自己不被歡迎加入新游戲的原因,她從而學習到利于同伴交往的行為和不利于同伴交往的行為。
2.2 同伴沖突對幼兒社會情緒情感的影響
由于幼兒大腦抑制機能發(fā)展較差,認知水平較低,言語調節(jié)功能尚未充分發(fā)展,使得幼兒的情緒色彩濃厚。具體表現(xiàn)為情緒比較強烈,具有較多的沖動性或爆發(fā)性,情緒的情境性強,比較不穩(wěn)定,而且比較外露。幼兒的這些情緒特點在其與同伴發(fā)生沖突之際更能得到較為充分而鮮明的體現(xiàn)。我們常??梢钥吹?,在沖突發(fā)生之初及其過程中,雙方由于社會性需要的不一致,彼此之間常處于一種對抗狀態(tài),他們大多表現(xiàn)得較為激動不安、煩悶甚至惱怒等等,幼兒的這種情緒體驗多具有消極性特征。
事實上,如果教師能夠巧妙地處理好幼兒與同伴間的沖突,幼兒雙方完全可以由最初的消極性的情緒體驗經由教師的引導而最終獲得積極性的情緒體驗,沖突情境完全可以被利用來培養(yǎng)幼兒積極、肯定的情緒品質,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的社會化。在沖突情境下,幼兒的情緒反應是因人際交往這種社會性動因,而非生理需要引發(fā)的,它帶給幼兒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一種人際關系性質的情緒情感體驗,是典型的社會性情感。幼兒身上的這種社會性情感的發(fā)展還僅僅處于一種萌芽狀態(tài),他們對自我情緒的認知、表達、控制,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識別、移情及適度反應能力都還非常不足。要促進幼兒社會性情感的進一步發(fā)展,離不開幼兒本身社會經驗的作用,更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
2.3 同伴沖突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
幼兒中的人際沖突情境在反映出幼兒有限的社會技能水平的同時,又為幼兒掌握社會技能提供了一種基本的學習情境。因為社會技能在本質上是互動性的,與同伴的交往為幼兒提供了一種互動情境,在這種情景下的交往過程中,幼兒可以直接接收到對方對自己行為的反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學到哪些信息對他解決問題是必要的。這種從自己經驗中進行的學習,將幫助幼兒逐漸學會評價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發(fā)展幼兒對自己行為的內部控制。雖然幼兒之間總是由于各自的“自我中心”而頻繁發(fā)生大大小小的摩擦,但通過一系列的類似經歷,幼兒會漸漸明白同伴的世界自然和家庭中的世界迥然不同,同伴世界中充滿了一些交往規(guī)則,幼兒會逐漸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既能夠被接受、又能夠滿足自己的愿望,什么樣的行為會遭到拒絕;明白有時只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而不能訴諸武力;明白有時可以拿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交換著玩;明白應該怎樣提出自己的觀點怎樣說服別人。例如,在區(qū)角活動娃娃家里,有一高一矮兩個幼兒A和B在為誰當媽媽而爭論,幼兒B(個子矮):“誰先來誰當媽媽?!庇變篈:“那我應該當媽媽,因為我先來的。”幼兒B:“那誰個子高誰當媽媽?!庇變篈:“我比你高,我應該當媽媽?!庇變築:“我已經5歲了,我本來應該長高的,只是我沒有好好吃飯,所以才沒有長高的。”在這個同伴沖突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B非常想滿足自己的意愿,竟然拿老師和家長教育她的話來試圖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還在不停地變換理由,幼兒B會為達到目的充分采取各種措施調整自身的言語與非言語行為。良好的行為有利于幼兒的社會關系的建立與發(fā)展,不良的社會交往行為會影響兒童社會交往目的達成和需要的滿足,同伴沖突時刻是可以幫助幼兒分辨不同社會行為的性質,并根據(jù)社會交往需要塑造良好行為。
3 幼兒同伴沖突的解決形式分析
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沖突是一種很常見的現(xiàn)象,比如,“老師,他打我”“老師,他搶我的書”“老師,誰把誰打哭了”等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同伴沖突是幼兒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分,是必然要發(fā)生的、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因而不發(fā)生或者制止幼兒同伴沖突的發(fā)生是不可能的,教師反而可以因勢利導,不僅接納幼兒相處中的沖突現(xiàn)象,更應該挖掘同伴沖突背后的教育意義,促進幼兒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幼兒同伴沖突具有年齡發(fā)展特征。小班幼兒解決同伴沖突的策略單一,一旦目的受阻,就要么告狀,要么使用身體攻擊;到了中大班,由于幼兒已學會較多社會技巧、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和言語技能,因而他們在與同伴的沖突中使用的策略也變得豐富起來,他們不再像小班幼兒那樣一有情況就告狀,而往往是沖突雙方爭執(zhí)幾個回合后,要么自行解決,要么由第三名幼兒充當“仲裁者”而解決,要么才求助于教師,所以沖突持續(xù)的時間較長,幼兒間的互動較充分。
據(jù)筆者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觀察顯示,在所有解決沖突的策略中,幼兒使用最多的是“尋求教師的幫助”,一方面反映了幼兒的主動性,因為他們并非只是被動反應,而是會去外界尋求幫助;但另一方面,幼兒的這種行為可能是受到教師或家長習慣于充當仲裁者而固定下來的。例如,班里一個小男孩自己本身非常調皮,喜歡去招惹別的小朋友,但是他還特別愿意向老師告狀,有些問題和他自己有關系(可能是他先惹別人的),有些沖突和他一點關系也沒有,可能就是看見或聽見別的小朋友發(fā)生沖突,他也跑過來向老師告狀。后來在與班主任的對話中了解到,這個小男孩有一個姐姐,他經常向父母告姐姐的狀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幼兒的同伴沖突大多需要教師的介入,而其中教師處理方式因人而異:教師引導幼兒沖突雙方協(xié)商解決;教師因多見而敷衍了事,不作處理;教師的程式化處理方式,如問幼兒“你們看該怎么辦?”,于是沖突以幼兒的“對不起”“沒關系”,及雙方握手言和簡單的方式而告終;教師直接告訴幼兒該怎樣、不該怎樣;還有的教師不問青紅皂白,習慣于懲罰沖突中的幼兒一方或雙方??梢钥闯鲇變和闆_突中,教師的處理行為存在習慣化、隨意性的現(xiàn)象,沒有積極發(fā)揮幼兒同伴沖突的教育價值,也不利于班級管理中良好師幼互動、同伴互動中積極行為的養(yǎng)成。
4 教師對幼兒同伴沖突的介入策略
4.1 接納與理解幼兒的同伴沖突
以“專業(yè)的眼光”來看幼兒與同伴間的沖突,教師應意識到它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意義,充分挖掘這類偶發(fā)事件的教育含義和教育價值。在教育的實際活動中,部分教師往往并沒有把握住沖突情境,沒有將這類情境事件有意識地納入日常的教育內容,沒有選擇、利用它們來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有些教師將注意力較多地投放于知識的獲得而非態(tài)度、能力上,只強調靜態(tài)的知識,而忽視了幼兒可持續(xù)發(fā)展所必需的一般態(tài)度、能力的形成,忽視了幼兒的活動及經由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知識,忽視了讓幼兒積累促進其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經驗,以至于重“正規(guī)的”“預成的”集中教學活動,輕幼兒日常生活中隨機的、非正式的,如同伴沖突中得來的經驗。
教師需要觀察并理解沖突的性質、起因以及幼兒的觀點和需要。幼兒的同伴沖突常常與集體需要和個體需要的未滿足有關系,教師對于幼兒同伴沖突的觀察與理解,是遵循幼兒發(fā)展與教育規(guī)律要求的,也是關注班級幼兒發(fā)展需求的一種體現(xiàn),更是因材施教的應有之義。因此教師了解幼兒同伴沖突的現(xiàn)象以及深層次含義,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另外,教師對幼兒同伴沖突的關注和理解,可以為沖突解決的介入提供依據(jù),規(guī)范教師的教育影響行為。
4.2 良好同伴交往行為塑造
在幼教機構中,設定明確的行為規(guī)則和期望對于幼兒的發(fā)展非常重要。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強調和示范良好的社交行為準則,如尊重他人、分享、等待等,這樣可以幫助幼兒明確對與錯的界限,減少沖突的發(fā)生。
教師在日常生活進行良好同伴交往行為的塑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了解幼兒的發(fā)展階段。了解幼兒在不同年齡段的行為特點和社交技能,有助于為每個年齡段設定適當?shù)囊?guī)則和期望。二是設定明確的規(guī)則。規(guī)則應該簡單明了,易于理解。例如,“尊重他人”“分享”“等待”“輪流”等規(guī)則,可以明確告訴幼兒在特定情況下應該如何行動。三是示范正確的行為。僅僅講述規(guī)則是不夠的,教師還需要在日常活動中為幼兒示范正確的行為。例如,當幼兒在玩耍發(fā)生爭執(zhí)時,教師可以介入并引導他們輪流玩或分享玩具。四是創(chuàng)造合作環(huán)境。通過組織小組活動或合作游戲,鼓勵幼兒互相協(xié)作和合作,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和社交技能。五是對幼兒的社交行為進行反饋強化。當幼兒表現(xiàn)出積極的社交行為時,如分享、幫助他人或禮貌待人時,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必要的時候對于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教師需要設定適當?shù)膽土P措施。這些懲罰措施應該與違規(guī)行為相關,并且應該是教育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例如,當幼兒不尊重他人時,教師可以暫停他們參加某些活動或沒收一些玩具作為懲罰。最后是與家長保持溝通。教師需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了解幼兒在家中的行為和社交技能,這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每個幼兒的需求和特點,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指導。
4.3 采用積極同伴交往行為的技術
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活動幫助幼兒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觀點,培養(yǎng)他們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如提供角色扮演和移情訓練的方法技術。
(1)移情訓練法
移情是指對另一個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緒體驗的理解與分享。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兒去理解和分享別人的情緒體驗,以使幼兒在日后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體驗會主動地、習慣性地產生理解和分享。這種方法的側重點在于讓幼兒進行情感換位,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沖突中的幼兒雙方往往情緒表現(xiàn)強烈,借助這一情境,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是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社會化的良好時機。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讓幼兒模仿現(xiàn)實社會的某些情境,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使幼兒表現(xiàn)出與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這一角色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并在此過程中感知角色間的關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為經驗,從而掌握自己承擔的角色所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其核心在于利用游戲活動的形式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技能。
4.4 社會認知技巧訓練
社會認知技巧的訓練也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場替他人著想的能力培養(yǎng),是幫助幼兒處理人際問題的好方法。心理學家已發(fā)現(xiàn),人際問題的處理技巧可以經由社會認知技巧訓練的方式讓兒童習得。蕭爾和斯皮瓦克于1980年成功地運用這種方法對兒童學習解決人際問題的方法進行了訓練。訓練的方法大概可分成三類:(1)訓練兒童尋找或思考其他的解決方法;(2)訓練兒童預估一件行為的結果;(3)訓練兒童考量和揣測事情的前因后果。結果發(fā)現(xiàn),三種處理技巧中,以第一類——尋找或思考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為有效。經過訓練的兒童在處理問題的技巧上顯著高于未經訓練的兒童,并且其人際關系較好,社會適應能力也較強。尤其是碰到問題時能夠尋求適當?shù)慕鉀Q途徑,不會因而隨意毆打別人、亂發(fā)脾氣,更不會畏畏縮縮、躲在一旁不知所措。
面對幼兒之間的沖突,教師可以引導雙方幼兒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鼓勵幼兒在想出一個辦法之后再想個別的辦法出來,這些都能夠實際地訓練幼兒的社會認知技能。教師完全可以參照、利用幼兒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沖突情境生成教學,組織、引導全班幼兒對沖突的解決策略進行討論,讓他們在不同的策略和解決之間轉移注意點,在調動幼兒自身參與沖突的認知及解決基礎上,促使其認知由最初的“平衡”經“不平衡”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從而最終學會獨自、恰當?shù)靥幚硗闆_突。
4.5 對幼兒同伴沖突解決進行反饋
教師可以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鼓勵他們嘗試解決問題。還應該在觀察幼兒解決沖突的過程中,記錄下來他們的表現(xiàn)和反應,有助于教師了解每個幼兒在沖突解決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從而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當幼兒成功解決沖突時,教師應該給予積極的反饋,肯定他們的努力和表現(xiàn),可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積極的自我形象。當幼兒在解決沖突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提供支持和引導。另外,教師需要評估自己介入幼兒沖突的策略是否有效,如果發(fā)現(xiàn)某些策略無效或效果不佳,教師可以及時調整策略,尋求更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幼兒解決沖突。教師也需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lián)系,分享幼兒在解決沖突方面的進步和困難,這有助于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社交技能發(fā)展情況,并在家庭中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幼兒同伴沖突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它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作為幼兒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應采取適當?shù)慕槿氩呗詠硪龑Ш痛龠M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通過觀察、理解沖突,設定明確的規(guī)則和期望,提供角色扮演和移情訓練,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問題以及對沖突解決進行反饋和評估,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同伴沖突來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然而,這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調整介入策略,以適應不同情境和幼兒的需求。
本文系青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 2021年度重點課題“家校協(xié)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及干預機制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QJK2021B078。
(作者單位:青島幼兒師范學校)
通信作者:王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