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趨勢下,大學生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技能,可以提高語言能力,促進跨文化的交流與理解。然而,目前大學生該能力普遍較為薄弱,應當注重打造富有活力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和課程,支持大學生提高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诖耍疚纳钊胩接懘髮W生培養(yǎng)和提高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途徑,旨在助力大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與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大學生;英語;中國故事;能力培養(yǎng);路徑
中國故事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傳統(tǒng)與智慧,涵蓋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國道路發(fā)展與實踐等諸多方面,深刻展示出中華民族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大學生應當注重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既能夠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為國家塑造全新的國際形象;又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跨越文化隔閡,推動跨文化理解,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大學英語教師應不斷豐富英語教學實施路徑,培養(yǎng)與提高大學生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守正創(chuàng)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做出貢獻。
一、培養(yǎng)與提高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重要性
(一)引導樹立正確三觀,體現英語的立德樹人價值
現代教育的使命在于立德樹人,培養(yǎng)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大學英語是普通高校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和核心通識課,近年來,中華文化、中國故事逐漸融入其中,以幫助大學生真正感悟其思想與內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國故事走進英語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通過教師的引領,大學生可以充分了解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兼具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接班人。在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上,大學生可以形成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認知,從辯證的角度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優(yōu)劣,汲取精華,提高綜合素養(yǎng),為國家的繁榮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1]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有利于進一步實現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功能,帶領學生不斷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文化自信與認同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中華文化包括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英語是全球通用語言,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通過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可以讓更多國際人士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的價值,加深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友誼,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積極參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增強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參與國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信心,強化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文化自信,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優(yōu)秀傳承者。
(三)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推動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大學英語教育不僅需要關注大學生的基礎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強英語的實際應用。中國故事是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課堂引入大量的中國故事,可以使大學生充分掌握漢語與英語的差異與特點,逐漸熟悉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表達與語法結構,為后續(xù)的語言輸出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中國故事也是漢語語言的突出體現,以此作為英語教學內容,學生的多元思維、語碼轉換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拓展,切實解決英語學習中學用分離的問題。此外,這種跨文化交流的教學過程還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開拓國際視野,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從而促進大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全面發(fā)展。[2]
二、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yǎng)與提高存在的問題
(一)中西文化比重失衡,文化傳播意識不足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不應只關注傳統(tǒng)q9nmLgQk2n5URdzK9pWHlyFQR9qQRdBHa3z3afejn4o=的語法、語音、詞匯等語言知識內容,更需將重點放在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和思想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上。然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 “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依舊存在,其中的課程設置、教材編排、課堂教學以及師生雙方,幾乎都忽視了中國母語文化。目前,各高校大學英語所使用的教材,雖然都有不同程度的中華文化的融入,但中西方文化比重嚴重失衡?,F行大學英語教材多以英美文化為背景,對中國文化介紹不足,且多以介紹中國古代的輝煌與成就為主,很少提及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進步與發(fā)展。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使得大學英語教學也出現轉變,越來越注重考查大學生用英文表述本土文化的能力,體現出對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重視程度,期望大學生能夠在傳承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二)英語表達能力薄弱,良好交際能力不足
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眼球,中國故事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但大學生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與接班人,卻存在英語表達能力薄弱的現象,尤其是在翻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時,常常會感到困難,造成 “失語”與尷尬,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效或失敗。大學生沒有足夠的中國文化知識儲備,也沒有掌握足夠的英語詞匯來正確表達中國文化知識,這些都嚴重妨礙了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這一語言工具層面,必須加強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讓中國文化 “走出去”、培養(yǎng)學生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以有效滿足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需求。
(三)文化素養(yǎng)較為低下,缺乏系統(tǒng)文化課程
在當前中西文化碰撞的現實社會中,提升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迫切需求。盡管多數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著較高的認可度,然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掌握仍然較為淺顯,對西方文化的認識亦一知半解,整體文化素養(yǎng)比較低下。同時,大學生普遍缺乏現實關懷,思辨能力不足,對于中西方的現實狀況缺乏全面的了解,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通識課,注重語言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并未開設單獨的中國文化課程或翻譯課程。高校缺乏英漢雙語文化教材和課程,大學生無法用英語去理解、闡述中國文化,尤其是在英語表達方面,更顯得有心無力。[3]因此,需制定系統(tǒng)的雙語文化課程,強化交流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大學生在面對跨文化交際時能夠游刃有余,進而為國際交流的成功搭建更加堅實的橋梁。
三、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yǎng)與提高的針對性策略
(一)重視中國文化地位,明確英語教學目的
目前,英語仍是國際上最主要的文化傳播載體。為了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大學英語教師應當主動承擔起培養(yǎng)能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新時代大學生的任務。首先,堅持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充分激發(fā)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在英語課堂中導入中華文化,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和現代文化,增加文化認同感;其次,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努力做到學貫中西。在教學中積極融入中國故事,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中國故事的熏陶與滋養(yǎng)下不斷提高大學生推廣中國文化的能力,厚植家國情懷;最后,提供相應的支持與指導,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大學生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幫助大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將樹立中國良好積極的國際形象與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視為己任,努力成為能夠向世界講述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使者。
(二)依托教材資源輔助,積極融入中國故事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仍以教材為主,在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英語教育也正逐漸發(fā)生巨大的轉變。教材資源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加強創(chuàng)新與改進。依托現有英語教材資源,充分挖掘內在的思政元素、文化元素,借助信息化技術豐富課堂教學活動。近年來,將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已經成為趨勢,既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夠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目的語和母語之間的關系,助力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此過程中,高校需努力構建中國文化學習陣地,除了專門開設文化課程以外,還需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教學模式,使中國故事、中國文化逐步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英語學習中,發(fā)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將中國故事作為切入點,深入挖掘文化話題,注重英漢互譯,做到學以致用。加強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從多個渠道和途徑融入中國文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進而為其全面了解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奠定堅實基礎。[4]
(三)注重教師支持引導,重視過程階段評價
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來說,課堂教學和教學評價都扮演著核心要素的重要角色。要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中華文化、中國故事,從詞匯學習、課文導入、聽說訓練、課文講解、習題操練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切實創(chuàng)新大學英語課堂的文化教學、素質教育及思政教學實踐路徑。在教學評價方面,將客觀量化評價與主觀效度檢驗相結合??陀^量化評價在聽力、詞匯、閱讀、翻譯、寫作等層面檢測語言學習效果,主觀效度檢驗利用時事話題等語言素材,將課文內容同社會熱點話題、時政要聞、中國故事等相結合,以演講、辯論、報告等形式呈現,采用描述性評價、小組評價、師生互評、課堂激勵等方式,評價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切實提高他們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四)深化英語教學改革,加強英語表達教學
高校青年學子是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群體,肩負著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延續(xù)中華文明的重任。要提高當代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應加強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第一,教材編者需選擇內涵豐富的文化素材,除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外,還應該涵蓋現當代中國的發(fā)展,比如價值觀念、發(fā)展道路和現代化建設等敘事內容,為大學生的表達輸出做好鋪墊。第二,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善用科技手段,以數字賦能教學,充分發(fā)揮英語學科優(yōu)勢,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鼓勵其運用英語來講述中國故事、描述中國發(fā)展。同時,大學生自身應當學會鑒東西文化、悟東方智慧,深入掌握中國文化,悉心感知中國發(fā)展,主動應對未來趨勢,積極通過英語將中國故事和價值觀念傳遞給外國人,以促進中外文化的對話與交流。
(五)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推動文化交流實踐,將中華文化、中國故事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例如給學生布置課前、課后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覽書籍、查詢網絡、收集音視頻資料等多種途徑,自主學習一些關于中國文化的知識,然后以口頭報告、現場筆譯或小型課程論文等形式呈現,培養(yǎng)學生對比中外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利用英語網上資源、英語角、英語社團等多個平臺,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動力;利用英語考試、英語競賽、英語活動等多種形式,評價和反饋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和效果。在大學生自身方面,需加強文化修養(yǎng)、夯實中文積淀,積極熱情地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展現中國的獨特魅力。[5]同時,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凝練中國故事,彰顯 “中國特色”,采用視覺化、情感化的方式提升故事吸引力和感染力,運用多媒體技術準確傳達給受眾,展現新時代的中國精神、樹立新時代的中國形象。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夠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實現跨文化傳播的目標與使命。
四、結束語
文化軟實力是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創(chuàng)造力與凝聚力的源泉。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有效途徑。培養(yǎng)與提高大學生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迫在眉睫、任重道遠。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夯實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使其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文化創(chuàng)新力、符合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范亞軍.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yǎng)現狀與提升策略[J].校園英語,2021(37):50-51.
[2] 郭淑麗,李紅迎,賈存愛.藝術類專業(yè)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yǎng)路徑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21(03):39-40.
[3] 鄭怡然,王玲.提升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途徑探究[J].英語廣場,2023(35):84-87.
[4] 黃曉玲,陸曉.涉外本科專業(yè)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yǎng)研究[J].世紀之星—交流版,2022(34):196-198.
[5] 高臻.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