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交通事故事件中政務新媒體的輿情引導能力,從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應對危機三個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對政務新媒體在具體實踐中發(fā)揮的實際作用進行詳細解剖。研究結果表明,政務新媒體在輿情引導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十分突出,對事件處置和社會穩(wěn)定起著正面作用。因此,在突發(fā)事件處置中及時發(fā)布權威信息,能夠有效減輕群眾恐慌情緒。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歸納總結了政務新媒體在處理交通事故事件時所運用的有效策略,并對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應建議,旨在為提升政務新媒體的管理效能和優(yōu)化輿情引導成果,從理論到實踐給予一定的指導與支撐。
關鍵詞:政務新媒體;輿論引導力;交通事故事件;穩(wěn)固輿論導向
當下,政務新媒體逐漸在信息化社會浪潮中嶄露頭角,成為政府與公眾互動交流的新平臺,政府與公眾的互動關系日益凸顯。在重塑政府形象的同時,其信息傳播和實時互動的獨特優(yōu)勢也為輿情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能夠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引導公眾理性看待事件、有效遏制不實信息傳播、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交通事故等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政務新媒體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不過,政務新媒體雖然在輿情管理方面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但其效果如何、在實際運行中的影響機制如何,還有待于深入挖掘。特別是政務新媒體如何在復雜多變的交通事故事件中,對輿情進行準確有效的引導,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政務新媒體在交通事故事件中的輿情引導策略及其實施效果,為促進政務新媒體在輿情管理領域的持續(xù)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供思考方向。
一、交通事故事件輿論管理現狀
交通事故事件的輿論管理面臨多重復雜挑戰(zhàn)。首先,媒體的深度融合發(fā)展及進步使得交通輿情的傳播更加多樣、迅速,報道內容也更具可讀性,同時,自媒體平臺報道的交通輿情信息都是人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內容,因此,更能夠吸引群眾的目光,激發(fā)熱議。[1]這迫使政府部門必須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動,以遏制虛假信息和謠言的滋生和傳播;其次,交通事故常伴隨人員傷亡,由此引發(fā)的公眾情緒波動劇烈,如憤怒、悲傷和恐慌等,這對政府的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政府需及時公布準確信息,表達深切同情,并積極回應公眾關切,以穩(wěn)定民心、降低社會恐慌;最后,交通事故事件的輿論管理還要求政府部門在多方利益之間尋求平衡,包括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關切、應對媒體的監(jiān)督職能以及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等,這無疑對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
二、政務新媒體對輿論管理引導作用
新媒體主要指借助于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經由互聯網、通信衛(wèi)星以及無線電等方式傳播,最終借助于電腦、電視以及手機等終端向社會大眾提供信息資訊的一種新型傳播方式,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數字化媒體。[2]而政務新媒體是指政府機關開展政務信息傳播、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新型平臺和工具。另外,網絡環(huán)境下非線性傳播模式帶來輿論場的極度開放與空前活躍,多元化輿論場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輿論,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黨的輿論引導主動權與主導權。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指令式管理已難以應對網絡輿論發(fā)酵與傳播速度快等挑戰(zhàn)。[3]因此,政務新媒體在輿論管理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傳播信息、引導輿論和應對危機三個方面。在傳播信息方面,政務新媒體作為政府官方信息發(fā)布的主要渠道,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政府通過政務新媒體及時發(fā)布事故相關信息,包括事件起因、受影響區(qū)域、救援進展等,有效遏制謠言和不實信息的傳播,維護輿論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在引導輿論方面,政務新媒體能夠通過各種形式的信息呈現,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在應對危機方面,政務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和互動性的特點。政府可以通過政務新媒體平臺快速回應突發(fā)事件,發(fā)布危機管理措施和救援指南,與公眾實時互動,解答疑問,提供幫助,增強公眾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效化解危機,維護社會秩序。政務新媒體通過權威信息發(fā)布、多樣化信息呈現和及時互動等方式,對輿論管理引導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助于傳播準確信息、引導理性輿論、應對突發(fā)事件,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維護社會穩(wěn)定。
三、政務新媒體的傳播困境
(一)傳播效果不佳
政務新媒體在內容生成與傳播策略上存在顯著局限,主要體現于其對官方文件與公告的過度依賴,忽視了內容形式的多樣化與親民化。難以在“信息過?!睍r代吸引公眾注意力,不符合公眾對信息直觀化、快速接收的偏好。政務新媒體在語言風格上普遍采用專業(yè)術語及政策性表達,缺乏平實、對話式的交流,這種“自上而下”的官方語態(tài)不僅提升了公眾理解信息的門檻,還構建了一道心理隔閡,削弱了信息的接收意愿與信任度。在服務供給層面,政務新媒體未能有效識別并適應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信息推送模式單一,缺乏定制化服務。這種“一刀切”的信息分發(fā)策略,未能精準匹配公眾的特定需求,造成信息過載現象,降低了信息的實用價值與受眾的滿意度。
(二)公眾參與度不高
政務新媒體平臺在互動設計層面呈現基礎性特征,深度互動機制如實時反饋系統(tǒng)、意見征集模塊及在線論壇等建設相對匱乏。在公眾參與動力方面,政務新媒體普遍缺乏有效的激勵與反饋機制。具體而言,公眾在提出建議或意見后,往往遭遇官方響應的延遲或缺失,這種“信息黑洞”現象顯著挫傷公眾的參與熱情,使其感知參與行為的價值降低,形成“參與無用”的消極情緒。同時,缺乏對積極參與個體的正向激勵。政務新媒體在信息透明度方面亦存在不足,表現為政策解讀的模糊性與決策過程的封閉性。這種信息不對稱現象不僅損害了公眾對政務新媒體的信任度,還抑制了公眾的參與積極性。
(三)情緒浮躁的挑戰(zhàn)
情緒浮躁可能導致公眾在接受信息時更加情緒化,對信息的甄別和判斷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極端或偏激觀點的影響。這種情緒狀態(tài)可能使得輿論環(huán)境變得更加復雜多變,加大了輿論引導的難度。公眾可能更容易被煽動性的言論所吸引,從而影響社會的整體氛圍和輿論走向。以社交媒體上的“鍵盤俠”現象為例,部分網民在缺乏理性思考與事實依據的情況下發(fā)表激烈甚至攻擊性的言論,加劇了輿論的非理性化。信息的碎片化傳播模式進一步加劇了公眾情緒的波動。
四、政務新媒體在交通事故事件中輿情引導策略分析
(一)及時發(fā)布準確信息
政務新媒體要善于運用智媒化思維,全盤謀劃輿論引導的目標、內容、手段和途徑等,堅持破立并舉,進一步引領輿論導向、傳播主流價值,以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4] 及時發(fā)布準確信息是政務新媒體在交通事故輿情管理中的首要工作之一。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往往會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質疑,因此,政府部門要迅速利用政務新媒體平臺,將事故發(fā)生的準確信息,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敏銳性,傳遞給公眾。這里面包含了具體的事故發(fā)生時間、地點、原因、影響范圍、人員傷亡情況等信息,也包括政府部門的應對措施。政府需要保證信息的全面性、客觀性和權威性。信息的全面性是指政府要盡可能把所有重要的事故細節(jié)都提供出來,讓公眾對事件的真實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信息的客觀性要求政府維護信息的中立性和公正性,在發(fā)布信息時不能帶有個人或政治立場。而信息的權威性,則要求政府為增強公眾對信息的信任度和公信力,以權威的姿態(tài)發(fā)布信息。因此,在交通事故輿情管理中,政務新媒體的重要職責就是及時發(fā)布準確信息。政府要迅速利用政務新媒體平臺,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敏銳性,把事故發(fā)生的準確情況傳達給公眾,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
(二)辟謠與糾正錯誤信息
在處理交通事故輿情時,政務新媒體扮演著關鍵角色,其職責之一是澄清謠言和不實信息。政府部門面對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虛假信息和消極信息,應履行“監(jiān)督者”責任,以“嚴謹細致服務人民”為宗旨,幫助網友過濾把關、分辨真?zhèn)?,同時,對網民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進行引導和指正,弘揚時代新風,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生態(tài)。[5]交通事故發(fā)生后,可能引發(fā)公眾恐慌和不必要的恐懼,甚至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大量不實信息和謠言,往往會在社交媒體上大量涌現。為迅速識別并消除網絡上流傳的各種不實信息,首先,政府部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謠言澄清機制,包括組建專門的工作隊伍或機構,對網絡上的各種謠言及不實信息進行及時的監(jiān)測和核實。其次,政府部門要制定詳細的應對措施和工作流程,在謠言剛剛出現的時候就迅速行動起來,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加以處置。再次,為達到有效澄清的目的,政府部門在發(fā)布相關聲明和提供權威信息的同時,要善于運用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和途徑。政府部門要對各類信息進行綜合梳理和分類整理,針對不同情況的不實信息采取不同的應對辦法。同時,政府部門要對各類信息的來源和真實性進行嚴格把關,從源頭上遏制不實信息的流傳。因此,在交通事故輿情管理中,澄清謠言、澄清不實信息,是政務新媒體的重要職責。為確保公眾獲得準確權威的信息,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公共安全,政府應建立健全的謠言澄清機制,在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的同時,制定有效的澄清策略,加強對謠言的反擊。
(三)積極疏導公眾情緒
為避免交通事故引發(fā)消極情緒影響社會安定的情況發(fā)生,政務新媒體既需要及時發(fā)布準確資料、澄清不實信息,又需要積極引導廣大民眾的情緒。交通事故往往會造成民眾心理恐慌不安等一系列消極情緒,對此,政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加以平抑和引導,以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第一,政府可以發(fā)布安全提示與應對指南,讓廣大民眾知道如何采取相應措施,以減輕恐慌心理的產生與蔓延。其次,政府可以運用政務新媒體平臺將有關信息傳播出去,引導群眾盡量避免接近事故現場、遵守交通規(guī)則、配合開展救援工作。等等,另外,交通事故往往會給包括受害者及其家屬在內的廣大民眾帶來巨大的身體與心理創(chuàng)傷,因此,政府可以在政務新媒體上發(fā)布撫慰性聲明來平撫公眾情緒,增強廣大民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政府還能利用政務新媒體平臺邀請專家解讀事故原因和應對措施,從多個角度積極回應公眾關切,提供權威信息支撐,總之,政府應與社會各界通力協(xié)作,為公眾及時提供準確權威的信息支持,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這是當前輿情管理工作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四)指揮交通疏導和救援工作
政務新媒體在交通事故輿情管理工作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遞信息和澄清謠言那么簡單,它還能指揮交通疏導和救援工作的開展,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傷亡與次生事故的發(fā)生。交通事故發(fā)生后,政府要通過政務新媒體平臺及時發(fā)布相關準確信息,包括事故的發(fā)生地點、周邊的交通狀況、交通管制措施以及附近的醫(yī)療救援點位置等。有了準確的信息指導,公眾才能避開事故現場,選擇安全的行動方向,減少交通擁堵與次生事故的發(fā)生,使救援效率得到提高。交通疏導信息和搶險進度也應及時更新。交通事故的發(fā)生,事發(fā)地點的交通狀況會不斷改變,影響救援工作的進度。為確保市民得到及時的信息指引,政府應密切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及時將最新的交通疏導信息和救援進展情況通過政務新媒體平臺向市民發(fā)布。此外,政府還應利用政府新媒體平臺統(tǒng)籌各方資源,加強交通疏導和救援工作的組織協(xié)調。例如,政府可以通過政務新媒體平臺發(fā)布緊急救援指南,號召志愿者參與救援工作;協(xié)調交通管理部門、醫(yī)療救援機構、公共安全部門等多方主體,共同應對事故救援工作。
(五)強化安全教育與宣傳工作
在處理交通事故輿情時,政府應通過政務新媒體平臺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交通安全意識。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往往與公眾不熟悉或忽視交通規(guī)則密切相關。[6]政府可以利用政務新媒體平臺發(fā)布交通安全宣傳資料和安全提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使公眾了解并掌握交通安全知識,引導正確的交通行為,降低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組織開展各種交通安全宣傳活動,包括交通安全講座、主題宣傳活動、交通安全知識競賽等,吸引公眾的參與和關注,增強公眾對交通安全的重視程度,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交通行為習慣;權威報道交通安全事故的救援過程,激發(fā)公眾對交通安全的關注和重視,促進全社會形成齊抓共管、共建共享的交通安全氛圍。
五、結束語
在應對交通事故引發(fā)的輿情危機中,政務新媒體展現了其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功能。政府依托該平臺,能夠迅速而精確地發(fā)布事故相關信息,有效遏制不實信息的擴散,并通過事實澄清與權威聲明,穩(wěn)固輿論導向,從而維護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寧。此外,政務新媒體在緊急情況下指揮交通疏導、協(xié)調救援行動以及提升公眾的交通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方面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展望未來,政府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對政務新媒體的運用,強化輿情監(jiān)控和危機響應機制,以應對日益錯綜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保障社會穩(wěn)定和公共利益。同時,公眾亦應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主動辨識真?zhèn)涡畔?,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與政府共同構筑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生活空間。
參考文獻:
[1] 丁子羿.重大公共事件影響下交通管控的輿情分析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24.
[2] 廖江宇.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政府危機事件輿情管理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22.
[3] 仰義方,趙淑杰.網絡環(huán)境下黨的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的困境及路徑[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02):8-14.
[4] 王冰麗,鄭來.智媒時代政務新媒體輿論引導力提升路徑探究[J].新聞愛好者,2023(06):48-50.
[5] 于明霞.政務新媒體賦能公安法治宣傳研究[J].森林公安, 2024(0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