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跆拳道一項廣受歡迎的競技項目,也是各類國際、國內(nèi)賽事的核心項目之一,其對運動員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客觀需要加強運動員上肢技術運用與訓練研究。本文以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與其運用方法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研究可行的訓練策略,包括加強技術針對性訓練、重視關聯(lián)訓練等。最后對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方式進行展望,以服務該項目的長期發(fā)展。
關鍵詞: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策略信息技術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of Upper Limb Techniques in Taekwondo Athletes
FENG Weiping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330100 China
Abstract:Taekwondo is a popular competitive sport and one of the core events of variou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mpetitions. It requires high technical proficiency from athletes, and objectively requires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and training of athlete upper limb skill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upper limb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methods of Taekwondo athlet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based on this, studies feasible train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argeted technical training and emphasizing association training. Finally, an outlook is provided on the training methods for upper limb skills of Taekwondo athletes, in order to serv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is project.
KeyWords: Taekwondo athlete; Upper limb techniques; Training strate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跆拳道(Taekwondo)的創(chuàng)始人為崔泓熙,是一項源于朝鮮半島的競技項目,一般認為由朝鮮三國時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來,在朝鮮、韓國民間廣泛流行,目前已經(jīng)納入奧運會、亞運會等大賽中。該項目主要使用手及腳進行格斗或對抗,這也意味著其對運動員上肢技術的運用、訓練要求較高[1]。隨著跆拳道項目的持續(xù)發(fā)展,其上肢技術也在逐漸變化,新技術、新技法得到重視,以改善運動員水平、賽場表現(xiàn)為目標,也需要加強技術分析、訓練,在體育強國基本背景下,分析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運用方法與訓練策略顯得必要。
1 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與其運用方法
1.1正拳技術
正拳是跆拳道最常用的上肢技術之一,包括前手直拳和后手直拳兩類,一般在近距離使用,要求向對手軀干以上被護具包裹的區(qū)域攻擊,根據(jù)其力度水平以及擊打位置判斷是否得分。前手直拳一般需要下肢蹬地、腰部發(fā)力,另一側肩部前趨,采用內(nèi)旋的方式向前出拳,擊中對手后收回,該技術重視蹬地、轉腰、送肩、沖拳四個要素的一致化,出拳時,手腕應挺直以保證命中效果和打擊力量,另一側上肢取守勢避免被對手攻擊。后手直拳的發(fā)力動作與此相似,也重視蹬地、轉腰、送肩、沖拳四個要素的一致化,保持一手出擊、一手防御的姿態(tài)[2]。
1.2推擊技術
推擊技術是跆拳道項目規(guī)則更新后出現(xiàn)的新技術,世界跆拳道聯(lián)盟將原有的“不允許抓、摟、抱或推對方運動員”規(guī)則取消后,運動員可以采用推擊的方式完成攻擊,該技術允許在一定情況下將對手推出界外,使經(jīng)濟對抗性增加[3]。從技術特點上看,運動員在完成攻擊、防御后,如果對象與自己的距離較近,可以使用雙方控制距離,并在對方未完成抬腿技術的情況下連續(xù)進行推擊,其技術優(yōu)勢在于連續(xù)性強,如果上肢力量較強、技術運用得當,可以將對手推至界外或失去進攻、防守的節(jié)奏,從而占據(jù)比賽主動[4]。
1.3貫手技術
貫手技術在多個武術類、搏擊類項目中得到運用,包括跆拳道在內(nèi),可細分為用平貫手、一指貫手、二指貫手、勾手等。如用平貫手,一般四指并攏微屈,以中指前端為力點,可以對對手的肋部、軀干部位等進行攻擊,在不違反規(guī)則的前提下,使對手被迫采用防御姿態(tài),中斷進攻,也可以實現(xiàn)有效擊打直接獲取得分。值得主要的是,不同貫手技術的攻擊方式、對象各有不同,部分貫手技術可能對對手面部、咽部造成傷害,在正規(guī)跆拳道比賽中一般不可采用[5]。
1.4砸肘技術
跆拳道比賽過程中可以使用砸肘技術完成進攻,該技術的特點在于采用弧線進攻的方式,將力量集中于肘部,利用肘部向斜前上方攻擊,也可以與正拳技術共同用使用,將對方擊倒或獲取攻擊得分。該技術的運用主要關注雙腳提供穩(wěn)定的支撐,同時兩手握拳屈臂置于腹前,拳心向內(nèi),攻擊時一側肢體前趨,形成弓步姿態(tài),左臂以肩關節(jié)為軸屈肘上舉,將攻擊手肘提升到耳側高度,向對手砸擊,左右手肘均可組織攻擊[6]。砸肘技術也不能攻擊對手缺乏防護的部位,以避免造成運動員受傷。
2 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策略
2.1加強技術針對性訓練
為保證跆拳道運動員掌握上肢技術,訓練工作中應首先嘗試提升針對性,結合技術特點組織訓練工作。如正拳技術訓練,可以細分為三個類別,一是非對抗性分解訓練,二是對抗性訓練,三是實踐訓練。
非對抗性分解訓練主要強調(diào)對正拳技術的要領進行拆解,逐步要求運動員學習、訓練,直到熟練掌握。蹬地、轉腰、送肩、沖拳四個分解步驟的訓練可每日開展,要求運動員跟隨教練員或視頻資源內(nèi)容,妥善掌握技術動作,在通過反復訓練加以掌握。對抗性訓練是指借助護具、與陪練人員進行互動練習,要求運動員在掌握了正拳技術分解動作后,能夠借助護具進行一體化練習,并由陪練人員予以一定的動態(tài)支持。實踐訓練是指通過模擬比賽的方式,使運動員可以在接近實戰(zhàn)的模擬場景下,根據(jù)賽場變化使用正拳技術進行攻擊,也在此過程中對技術的運用技巧、賽場變化進行揣摩,提升正拳技術活學活用的能力[7]。
2.2重視關聯(lián)訓練
關聯(lián)訓練,是指跆拳道運動員進行上肢技術訓練的同時,也需要根據(jù)比賽需要進行共性意義上的綜合訓練,包括心理素質(zhì)訓練、體力訓練,上肢力量訓練、靈活性訓練等,這些訓練項目不直接影響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水平,但可以從擊打力量、技術運用效果、比賽強度持續(xù)性等方面提供支持。
如上肢力量訓練,一般可每周進行3到4次訓練,每次訓練30~40min,以肱二頭肌訓練為例,通過啞鈴彎舉進行強化。男性運動員彎舉的初始重量應在5kg左右,持續(xù)彎舉8~10次為一組,每次完成三組訓練,每組間隔5min,每日進行兩次訓練,每次訓練間隔30min左右。兩周后,將啞鈴重量增長到8kg,持續(xù)彎舉10~12次為一組,每次完成四組訓練,每組間隔5min,每日進行兩次訓練,每次訓練間隔30min左右。一個月后,將啞鈴重量增長到12kg,持續(xù)彎舉12~15次為一組,每次完成四組訓練,每組間隔5min,每日進行兩次訓練,每次訓練間隔30min左右,并予以保持,也可以持續(xù)根據(jù)個人需求增加訓練強度[8]。
2.3結合運動員技術特點組織訓練
不同運動員的技術特點、訓練時間、技術水平各有差異,在組織運動員進行跆拳道上肢技術訓練時,還應結合運動員特點進行指導,建議采用分級訓練模式,將所有運動員分為三個組別,即初級組、中級組、高級組,主要根據(jù)運動員的綜合素質(zhì)確定組別。
初級組:參與職業(yè)訓練不超過3個月,對跆拳道上肢技術吸收不完全或掌握不牢固,比賽經(jīng)驗偏少的運動員。該組以基礎性訓練為主,包括上肢技術分解訓練以及關聯(lián)訓練等;
中級組:參與職業(yè)訓練3~6個月,對跆拳道上肢技術吸收比較完全,掌握比較牢固,但比賽經(jīng)驗偏少的運動員。該組以對抗訓練為主,也組織一定量的上肢技術分解訓練以及關聯(lián)訓練;
高級組:參與職業(yè)訓練超過6個月,對跆拳道上肢技術吸收、掌握完全且牢固,擁有一定比賽經(jīng)驗的運動員。該組以實踐訓練為主,也組織一定量關聯(lián)訓練和對抗性訓練。
以1個月其他時間間隔為周期,進行運動員分組情況的調(diào)整,以匹配其技術特點,幫助運動員更有效的成長。
2.4以信息技術提供訓練輔助
未來為提升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運用、訓練質(zhì)量,還應在常規(guī)訓練的基礎上引入現(xiàn)代化技術提供支持,包括;力量模擬技術、動作模擬技術、分解動作視頻教學技術、遠程指導等等。以正拳技術力量分析為例,可以采用傳感器技術進行訓練輔助,其工作系統(tǒng)構成如下:
按照圖2所示模式,跆拳道運動員以正拳技術集中擊打設備后,其攻擊力量被傳感器收集,并提供給智能模塊進行分析、存儲對應信息,另以可視化設備呈現(xiàn)力量信息,幫助運動員了解力量水平,評估個人上肢力量是否提升、提升的具體態(tài)勢,以作為后續(xù)進一步組織訓練的依據(jù)。其他現(xiàn)代技術的作用與此相似,主要發(fā)揮可視作、可遠程服務訓練的優(yōu)勢,向跆拳道運動員提供訓練方面的輔助。如多媒體技術,當運動員離開訓練館范圍、仍希望繼續(xù)參與跆拳道學習、提升上肢技術訓練效果時,教練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信設備,將有助于運動員自主訓練的資源遠程提供給運動員,并組織遠程指導、線上指導,借助現(xiàn)代技術提升運動員訓練持續(xù)性。
2.5積累大數(shù)據(jù)做訓練分析和改進
適當利用大數(shù)據(jù)可以幫助教練員、體育工作部門了解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情況、不足,以及對手技術特點、水平信息等,也能提升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水平。
如上文所述的推擊技術,結合近年來奧運會以及區(qū)域性運動會的組織情況、比賽動態(tài),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運動員對跆拳道推擊技術的掌握、運用情況并不理想,不能妥善發(fā)揮該技術的優(yōu)勢占據(jù)比賽主動。未來可以借助大數(shù)據(jù)技術,收集近年來國內(nèi)外跆拳道比賽產(chǎn)生的視頻資源、比賽錄像以及優(yōu)勢運動員的比賽信息等,分析其利用推擊技術的時機、動作、力量特點等,形成更具結構化特點的訓練資源,用于我國跆拳道運動員訓練活動。如伊朗跆拳道運動員哈迪·薩伊,其技術特點在于連擊成功率高,上肢技術穩(wěn)定扎實,善于利用對手的破綻快速完成攻擊和連擊。未來可以對其技術特點進行總結,形成文字、視頻資料,進而形成完善的大數(shù)據(jù),指導我國運動員訓練,提升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質(zhì)量。
3 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方式展望
3.1控制模式化訓練
未來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應避免模式化問題,建議根據(jù)跆拳道運動員的個人特點、學習意愿、賽場表現(xiàn),制定更完善的個性化訓練技術,針對性加強上肢技術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改善訓練效果。如對每一位運動員的訓練信息、比賽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其特點,結合運動員個人訴求組織訓練等。
3.2技術訓練的可擴展化
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也應重視可擴展化,在組織一般訓練的過程中,鼓勵運動員根據(jù)個人特點,將心理訓練、柔韌性訓練、靈活性訓練等內(nèi)容,與上肢技術訓練納入統(tǒng)一的計劃內(nèi)開展,以提升訓練多元性,使運動員的技術水平通過訓練得到綜合改善,也直接提升相關訓練的基本質(zhì)量。
4結語
綜上所述,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運用與訓練決定其賽場表現(xiàn),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予以更多重視。多見的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包括正拳技術、推擊技術、貫手技術、砸肘技術等,組織訓練時,應加強技術針對性,并要求運動員更多參與關聯(lián)訓練,同時結合運動員特點提升訓練價值,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利用信息技術、大數(shù)據(jù)技術等提供輔助。此外,未來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訓練需要杜絕模式化問題,適當提升其可擴展性,為運動員提供更多思路,改善其上肢技術訓練和運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牛露露.跆拳道訓練方法以及對身體素質(zhì)的影響研究[J].武當,2024(4): 82-84.
[2]孫曉玲.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專項素質(zhì)特征及訓練方法優(yōu)化研究[J].拳擊與格斗,2024(4):37-39.
[3]徐慶樓,奚昌瑾,費加明,等.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高校跆拳道運動員下肢力量影響的實驗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23,44(6):55-59.
[4]韓鵬,張建慰,張子夏.不同賽事規(guī)則對我國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技戰(zhàn)術運用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3):77-80,165.
[5]張運成,蔣雪濤,秦非.男子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運用及訓練思路[J].中國體育教練員,2021,29(2):54-56.
[6]張旺.Flexi-bar訓練對大學生跆拳道品勢運動員格擋動作質(zhì)量的影響[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1.
[7]何淵.上海市青少年男子競技跆拳道與武術散打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與運動素質(zhì)的比較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20.
[8]劉子龍,吳傳政,朱金棒,等.新規(guī)則下高水平男子58kg級跆拳道運動員得分特點與技術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7):85-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