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東南邊陲的瑞金,在中央蘇區(qū)時期是一座僅有24萬人口的偏僻小縣城,有11.3萬人參軍參戰(zhàn),5萬多人壯烈犧牲,留下姓名的烈士卻只有17166名,其中1.08萬人犧牲在長征途中。不管是有名的還是無名的,他們的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英勇事跡永遠值得我們銘記,他們英勇無畏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向前。
幼小思想受啟蒙
20世紀初的瑞金,貧窮落后、信息閉塞、思想保守,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qū)縣。但在擴紅運動中,瑞金人民積極響應黨和蘇維埃的號召,“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戰(zhàn)場”的感人場面在鄉(xiāng)鄉(xiāng)村村都能見到。在瑞金縣武陽區(qū)(中央蘇區(qū)時期的劃分)石水鄉(xiāng)廟子下(村),就有一戶朱姓人家有4個兒子:朱正洲、朱正源、朱正湧、朱正沐,其中朱正源、朱正湧、朱正沐都參加了紅軍,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鞠躬盡瘁。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全國各地學生紛紛響應。6月1日,贛州中小學學生舉行了集會,進行了游行。五四運動激發(fā)了瑞金人民的愛國熱情,促進了團結(jié),喚醒了墨守成規(guī)、思想麻痹的瑞金青年們的思想,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年齡稍大點的朱正源表現(xiàn)更為“活躍”,參與了青少年的秘密集會活動。
1921年,曾到異地求學的青年學子劉惟甫、鐘蔚升、謝益森等人心懷“教育救國”和革新家鄉(xiāng)文教事業(yè)的志向,自愿捐資組建基金會,創(chuàng)辦了瑞金史上的第一所中學——私立綿江中學,積極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已經(jīng)44歲,一向規(guī)規(guī)矩矩、謹慎膽小的朱恒任也開始有所“騷動”,常常借故在綿江中學圍墻外“偷聽”,晚上將所見所聞的“新鮮”事情講給子女聽,因此啟蒙了朱正湧、朱正沐的思想,開啟了他們的思想“閥門”。
1922年秋,目不識丁的朱恒任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說老大沒讀書,老二、老三、老四一定要送去學堂。于是東拼西湊借錢將朱正源、朱正湧、朱正沐送進私塾讀書識字??商觳凰烊嗽福蚣揖掣F困潦倒,朱正源、朱正湧只上了半年學就輟學回家?guī)兔Ω苫睿涣糇钚〉牡艿苤煺謇^續(xù)接受教育。
1926年,雪上加霜的是,原本就極度貧弱的朱氏一家的“頂梁柱”——朱恒任因饔飧不飽、勞累過度,患上了慢性疾病,不能干重活。
有同村好心人勸朱恒任的妻子陳氏除留下老大朱正洲和女兒外,其他3個兒子全部過繼給同族兄弟或者賣掉,既可換點錢財,又可讓孩子們都有飯吃,都有活路。好心人還說:“只要他們能夠活下來,他們還是會認你這個母親的?!?/p>
可敦厚、瘦弱的陳氏死活不同意,說是母子連心,即使死也要在一起,否則對不起朱恒任家的列祖列宗。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讓孩子們有口飯吃,陳氏帶著朱正湧和年幼的朱正沐到劉地主家做起了長工,種地、耕田、插秧、施肥、割禾、挑谷、砍柴、打草等,男人能干的,她都干,有時深夜還偷偷地幫別人洗衣縫衣掙點“外快”。為了讓長身體的孩子們能多吃點食物,她經(jīng)常自己只吃一半,趁劉地主不注意時將另一半飯菜藏進口袋里,到了晚上回家后再取出來分給孩子們。此外,陳氏還時常借在外做事的機會,摘點野果子給孩子們補充營養(yǎng),自己實在是挺不住了就喝點井水充饑。這一切,朱正湧、朱正沐兄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激發(fā)起他們要“推翻萬惡的舊社會,打倒狗地主”的意志。
燃起革命火種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贛西南和閩西地區(qū)的黨組織根據(jù)八七會議精神,于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多次組織農(nóng)民發(fā)動武裝起義,先后創(chuàng)建了東固、延福等革命根據(jù)地和江西紅軍獨立第二、第四團以及溪南根據(jù)地和赤色地方武裝。這一個個勝利的消息猶如一聲聲“驚雷”,以《革命軍副刊》、傳單以及口頭的形式,迅速傳遍了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也傳到了朱正湧、朱正沐的耳朵里。當時,大家都是偷偷撿地上的傳單、報紙等,躲在茅坑里心驚肉跳地看,晚上黑燈瞎火地講。因為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后,在政治上實行殘酷的法西斯統(tǒng)治,制造白色恐怖。殘酷黑暗席卷中國,到處人心惶惶,沒有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的瑞金農(nóng)民更是小心又小心,生怕被國民黨反動派盯上,遭受凌辱或殘殺。
1928年2月至10月,在中共贛南特委和贛南各地黨組織的領導下,南康潭口、贛縣大埠、信豐、于都、尋烏、興國、安遠等地,相繼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武裝起義,揭開了黨領導下的武裝割據(jù)贛南的序幕。雖然朱正源、朱正湧幾兄弟不明白什么是起義、什么是暴動,但革命的“種子”已在他們心里深深扎根、發(fā)芽。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挺進,每到一處,都要“打土豪、分田地”,發(fā)動組織群眾,建立革命新政權(quán)。但在瑞金這個偏遠的小縣城,人們還是惶恐不安,閉門不出。尤其是紅軍剛進贛南時,村民男丁都躲躲藏藏,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到處制造和散播各種謠言,污蔑紅軍是山匪來屠村的。男丁們紛紛躲進深山。陳氏也不例外,將幾個兒子送進了離家不遠的天門崠大塘面的山坳里,這一躲就是2個多月。
4月,紅四軍相繼攻占雩都(今于都)、興國、寧都等縣城,其間,頒布了興國縣《土地法》,并以各種形式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策主張。興國縣《土地法》的頒布不僅給了當?shù)赝梁懒蛹澲旅囊粨簦瑫r也促進了贛南、閩西土地革命斗爭的深入。
由于朱正源和朱正湧跟著母親替劉地主多次往返福建長汀與瑞金挑送貨物,目睹紅軍在街頭發(fā)動群眾、寫紅色標語、打土豪劣紳,將糧食分給窮人,那簇革命的烈火突地在他們心中燃燒。那一刻,他們激動萬分,恨不得馬上與紅軍一道上戰(zhàn)場殺“白狗子”。
8月,贛西南特委派鄢寰來到瑞金武陽大塘面開始革命活動,給武陽帶來了革命的種子。傍晚,朱正源與伙伴們聚在一起時,向他們講述了這些“新奇事”,并表達自己要當紅軍的想法。
有一天,朱正源和朱正湧在聽一個進步青年宣講革命斗爭故事時,被劉地主發(fā)現(xiàn)了。劉地主將他們兄弟倆吊起來,用抽打牛的竹鞭惡狠狠地打他們,朱正源被打得口吐鮮血,怒氣沖沖地瞪著劉地主,心里嘀咕道:“總有一天,我會收拾你的?!敝煺郎t念著“禾刀掛上壁,搞碗碗邊沒飯吃”的俗語“止痛”。
1930年4月,瑞金境內(nèi)農(nóng)民武裝起義成功,推翻了民國縣政府。6月,成立了縣革命委員會。整個縣城都沸騰了,大家奔走相告,朱正湧和朱正沐相擁而泣。
1931年8月,鄧小平就任瑞金縣委書記,在他的領導下,武陽區(qū)委、區(qū)蘇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并開展了第二次分田分地斗爭。此時,朱氏一家從劉地主家解救出來,每人分到了7.5擔谷田。
12月,受紅軍勝利的影響,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1.7萬余人在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黃中岳率領下,在江西寧都舉行武裝起義,全部加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聽到這個重大消息后,朱氏三兄弟更加堅定了要參加紅軍的信念。
經(jīng)歷了國民黨的數(shù)次“圍剿”,紅軍人員傷亡較大,人數(shù)明顯減少。1932年2月,中革軍委總參謀部編制調(diào)整,將動員科改為動員局。從此,中央蘇區(qū)擴大紅軍工作作為一個運動拉開了序幕。朱恒任和陳氏也深切體會到黨和紅軍才是真正地在為老百姓謀福利,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
拜過關公當紅軍
地方軍閥和國民政府的欺壓,使百姓苦不堪言。紅軍的到來,使窮苦大眾翻身做主,受到尊重。兩者的鮮明對比,給予了百姓莫大的信心。特別是再加上紅軍的優(yōu)待政策,各種報刊、手冊、傳單的宣傳,使那些當年擔驚受怕的窮苦農(nóng)民,逐漸了解了紅軍,打消了顧慮,放下了思想包袱,紛紛爭著要參加紅軍。
1932年,瑞金縣提出每畝施肥100擔的任務,全縣男女老少積極行動,勞動力不夠的家庭得到了紅軍的大力幫助,紅軍不怕臟與累,幫農(nóng)民開荒、犁地、耕田、播種、挑糞、施肥等。當時農(nóng)耕合作社還“流行”這么一句話:“作田無糞,等于瞎子無棍。”于是,部分紅軍幫著村民挑大糞、牛糞、豬糞、雞糞。紅軍與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紛紛被《瑞金紅旗》《紅色中華》《青年實話》等報刊登載,朱恒任一家所在的石水鄉(xiāng)獲贈“春耕模范”獎旗,石水鄉(xiāng)人民感激涕零,朱氏一家心潮澎湃,興奮不已。
9月4日至8日,根據(jù)《少共蘇區(qū)中央局關于國際青年節(jié)的決議》,為慶祝國際青年節(jié)17周年,中央蘇區(qū)兒童團、少先隊在瑞金舉行了第一次大檢閱。鄧穎超、張愛萍等參加了檢閱儀式。朱正源、朱正湧和朱正沐放下手中的活,悄悄地跑去觀看檢閱。老四朱正沐還跟著舉起右手喊口號:兒童團,勇往直前……
為了保衛(wèi)革命勝利果實,進行反“圍剿”斗爭,武陽人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擴大紅軍的號召,踴躍報名參軍。朱恒任和妻子陳氏也已然“開竅”,沖破了封建思想牢籠,拋棄迷信桎梏,打消了之前對紅軍的種種誤解,下定決心,除留下大兒子外,其他3個兒子全部送去當紅軍。
之后,陳氏帶著朱正源、朱正湧和朱正沐來到九村福主廟,虔誠地跪拜關公后,帶著一小袋紅薯就送他們?nèi)竺麉④姟?/p>
(本文根據(jù)故事主人公的外甥陳承海先生的口述,以及《回憶中央蘇區(qū)》《中央蘇區(qū)革命史調(diào)查資料匯編(卷一)》《瑞金人物志》編寫)
(作者系贛南醫(yī)科大學副教授,江西省作協(xié)會員)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