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幼銜接是小學向幼兒園的主動銜接,是循序漸進的自然銜接。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為辦學理念,以“讓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為培養(yǎng)目標,通過建設“多維對話區(qū)”、開發(fā)“四類課程群”、探索“課堂變革路”、點亮“評價航向燈”等方式多向、多主體銜接,消除小學和幼兒園之間的斷層,讓兒童實現(xiàn)自然生長。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年級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撬動整個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改革。
【關鍵詞】小幼銜接;示徑課堂;課堂變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4-0016-04
【作者簡介】1.眭如軍,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江蘇丹陽,212300)校長,鎮(zhèn)江市學科帶頭人;2.史仁忠,江蘇省丹陽市丹北實驗小學(江蘇丹陽,212300)校長,鎮(zhèn)江市學科帶頭人。
江蘇省丹陽市教育局提出的“示徑課堂”是區(qū)域新課程改革、新課程落實的重要舉措,體現(xiàn)了示徑課堂的現(xiàn)實價值和丹陽教育發(fā)展的全新境界。如何通過課堂的改革來推進學校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示徑課堂啟迪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旨是要能夠實現(xiàn)從“師說”到“學記”的轉變,即“給學生指條路,讓他自己走”。而其背后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聆聽學生(聆聽學生的個性化需要)、追隨學生(追隨學生成長的“路徑”)和成就學生(成就學生走上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門徑”)。這一理念與丹陽市實驗小學開展的“小幼銜接”研究不謀而合。可以說,小幼銜接是示徑課堂的一種貫通,旨在通過一年級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并以此為突破口來撬動整個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改革。
一、注重理念引導,把好“研究方向盤”
長期以來,我們總認為,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斷層是幼兒園造成的,如何適應小學的生活與學習應該是幼兒園大班的一項重要而急迫的任務。反思小學課程實施,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校所設置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等基本雷同,這樣整體劃一的安排缺少了對每個年齡段兒童特點的深入認知與了解,偏離了兒童發(fā)展的軌道,為此,我們首先要確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銜接觀。
一是兒童觀。示徑課堂強調(diào),教師要聆聽學生的個性化需要、追隨學生成長的“路徑”、成就學生走上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門徑”。對于剛跨入一年級的兒童來說,他們的需求是什么?他們會走怎樣的成長路徑呢?是急切地使其進入成人世界,還是成人世界顧惜童年,盡可能讓兒童充分占有與其年齡相應的天性資源,在成長的道路上穩(wěn)扎穩(wěn)打,走實走好成長的每一步,從容享受童年時光呢?答案肯定是后者。示徑課堂的核心理念啟示我們,開展小幼銜接要遵循“兒童為中心”“教育即生長”的原則,全方位地認識兒童、了解兒童、追隨兒童、成就兒童。
二是教育觀。我校著名校友、教育家呂鳳子先生指出:“教師是引你們上路的,路,要你們自己走出來;教師要做美的表現(xiàn)者,要在美的境界中發(fā)現(xiàn)道德境界;培養(yǎng)合理兒童,‘窮己成己,尊異成異’,成為最好的自己?!蔽覀兂浞滞诰蛳壬枷氲木?,將小幼銜接與教育家思想深度融合,從頂層設計入手,秉承“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辦學理念”,致力于“讓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 “天性自然、思想自由、學習自主、生活自理”的本色兒童。
三是銜接觀。示徑課堂追求的是讓學生過一種知識有用、學習有趣、結果有意義的教育生活。從幼兒園到小學猶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并不是學生所期望的學習生活。這就需要小學向幼兒園的主動銜接,通過多向、多主體銜接,消除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斷層,讓兒童實現(xiàn)自然生長,實現(xiàn)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wěn)連接與過渡。這種銜接是幼兒園向上送一程、小學往下接一程,并且,不是指尖碰指尖,而是手指的交叉。這種銜接是軟對接,不是硬對接;這種過渡是緩慢、漸進、自然的。
二、聚焦兒童適應,建設“多維對話區(qū)”
我們認為,環(huán)境也是課程。環(huán)境影響兒童的情緒、建立關系的能力以及學習和生活的質(zhì)量,尤其是一年級的兒童,一個溫馨放松、自然開放、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可以幫助兒童消除焦慮,促進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為此,我們依據(jù)學校特點,將其打造成“校園里的特區(qū)”,使其成為一個有無限探究的空間,那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大膽放飛自己想法、結交新朋友、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索的理想場所。
1.班級空間突出自主合作。以“角”為單位。在空間上移去講臺,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開發(fā)專屬于孩子們的學習角落,如數(shù)學角、語文角、閱讀角、游戲角……在每個角落擺放各種學習材料,如搭建材料、各種書籍、測量工具、水粉顏料、各種紙張等,供孩子輕松拿取使用,使之在學科學習中可自主查閱資料、動手操作、實踐探索。
2.公共空間突出探索體驗。以“區(qū)”為單位。依靠走廊過道以及樓房周邊環(huán)境進行布置,根據(jù)學科特點,選擇典型的綜合學習的主題,提供涂鴉區(qū)、多媒體自主學習區(qū)、藝術區(qū)、閱讀區(qū)、科學實驗區(qū)……擺放各類圖片、書籍、實物以及多媒體觸摸設備,讓孩子在課間、休閑時間去探索去體驗。同時,充分發(fā)揮學校小幼銜接課程中心和繪本館的作用,讓這里成為兒童最喜歡的地方。
3.戶外空間突出實踐成長。以“園”為單位。學校因地制宜,開辟種植園、體能園、小山坡探索園……讓校園的文化、綠化、美化適度體現(xiàn)一年級兒童的色彩認知特點,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fā)他們?nèi)パ芯?、探索、觀察、發(fā)現(xiàn)、展示,更重要的是將課程目標有機融入學習場所,構建兒童實踐探索成長的空間。
三、立足科學銜接,開發(fā)“四類課程群”
我們瞄準幼兒園與小學在學習、生活上的不同要求變化,緊扣“四大適應”,同時結合新課程標準,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豐富學生的經(jīng)驗生活,以兒童的日常生活,包括生活經(jīng)驗、興趣及需要為起點,既重視生活化、情景化、經(jīng)驗化,又重視學科的知識價值。
1.單學科統(tǒng)整課程。語文、數(shù)學、道德與法治等各學科牢牢樹立“銜接”意識,教學目標有機統(tǒng)整,整體推進;教學進度有機調(diào)整,先慢后快;教學內(nèi)容有機整合,適度歸類;教學形式有機整理,綜合實施,以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比如數(shù)學學科《認識圖形》單元,從孩子感興趣的立體圖形的認識入手,通過讓學生“分一分、滾一滾”的方式建構起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分類統(tǒng)計思想。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畫一畫、搭一搭、拼一拼,體會立體實物與平面圖形間的關系,培養(yǎng)其應用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想象力。這樣大單元、大綜合、大目標課程統(tǒng)整,靈活使用適合一年級孩子的教學方式,讓學科教育更有實效。
2.跨學科綜合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對同知識點進行融合,尋找各個學科之間的共同主題,以“語文+”“數(shù)學+”“藝術+”“體育+”等各種組合,生成“童謠聲聲潤童心”“尋找春天”“桂花香農(nóng)家樂”“夏天多美好”“我驕傲,我是鳴鳳娃”“過春節(jié)”等系列主題活動,以“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的方式實施。
3.入學適應課程。即過渡性活動課程,是從學會交往、適應環(huán)境、養(yǎng)成習慣三個方面入手,以“開心伙伴日”“奇妙尋寶日”“時間我做主”“多樣的鈴聲”“上課的約定”等為主題開設專門的課程,讓孩子們認識伙伴、了解學校、熟悉環(huán)境,全方面地接納當前的學習生活。
4.家校共育課程。通過現(xiàn)代媒體,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溝通,及時反饋學生信息,進行育兒知識傳遞和心理輔導,消除家長的擔憂;充分調(diào)動家長的資源,邀請家長到校開展親子共讀、爸爸課堂、趣味運動會、育兒經(jīng)驗交流等活動,形成家校共育指導手冊。
四、致力自然過渡,探索“課堂變革路”
1.課堂結構重組。根據(jù)國家低年段課程標準指引,我們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審議及結構重組,我們設置“大組課”,通過集體教學及大組課完成;設置“角落課”,讓兒童自己通過合作或者個別學習完成;設置“迷你課”,讓幾個同時對某項課程內(nèi)容感興趣的兒童組成一個小項目組,對某問題進行深入、連續(xù)的探究。
2.課堂時空變革。我們對接幼兒園的生活作息,將一年級劃分為三個階段:順應期、導應期、呼應期,每個階段,我們都擬定不同的作息時間,讓學校教學要求與兒童個人生活需求之間形成照應。同時,在確保各學科課程的課時數(shù)以及總時間不變的前提下,我們打破40分鐘一節(jié)課的固定模式,以“30+20”設置了“長短課”,以滿足集體教學、小組探究、自主學習等各種學習模式。
3.教學方式變革。小幼銜接課程實施的改革是以“兒童”為核心,從關注兒童到關注兒童的學,從教兒童到教兒童學,是讓兒童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是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能力、提升兒童的學習品質(zhì),是讓兒童有帶得走的智慧;也是讓教師成為學習者,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獲得身份變化和意義的建構。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嘗試了以下幾類課堂學習方式。
(1)跨界式綜合學習??缃缰傅木褪强鐚W科,是基于真實問題情境,再從眾多孤立的學科中找到共同話題,建立一個新的橋梁,為學生提供整體認識世界的機會。當然,跨界綜合學習也應基于課程標準,立足教學目標,落腳于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2)探究式互助學習。探究式互助學習,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照興趣等建立互助關系,互幫互助、互教互學、齊頭并進,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途徑去主動探究,自行發(fā)現(xiàn)并掌握相應的知識、獲得體驗的一種方法。這種方式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
(3)體驗式游歷學習。校外生活是兒童學習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孩子去游歷、去體驗、去自學,需要他們多元化地學習、認識世界。是一種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這一過程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最終有效地完成。
(4)多元化自助學習。教師要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尊重學生多樣性以及個體差異,加強學習內(nèi)容的關聯(lián)性,提供多樣資源,如書籍、實物、網(wǎng)絡、學具、圖片等,供學生自助學習;通過閱讀、上網(wǎng)、同伴互助、實踐操作等多種形式,開展自助學習;讓學生走出去,拓展學習的時空,調(diào)動一切資源手段,不斷增強學生自助學習能力。
4.課堂范式建構。小幼銜接課程,從營造大環(huán)境入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大組課按照“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任務—自主探究—成果交流—教學小結”的流程展開;角落課程按照“觀察討論—體驗感悟—實踐操作”的流程進行;迷你課程按照“提出問題—互助探究—解決問題”的流程實施。同時,三類課程之間也是相互聯(lián)系、融合互通的,要依據(jù)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而定,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問題、再解決問題中不斷循環(huán),不斷向前推動兒童自主學習,推動兒童成長。
五、指向核心素養(yǎng),點亮“評價航向燈”
1.教師評價——“專業(yè)成長的合伙人”。
一是教師評價的重點在于“兒童本位”,要通過充分了解兒童的發(fā)展來評價教師的工作。二是對教師參與混合教研進行重點評價,確保每位教師積極投入到課程的建設中。
2.學生評價——“自然成長的階梯”。
“成長檔案”,是形成性評價。家校一起以“腳丫向前走”成長檔案記錄孩子進入小幼銜接階段的點點滴滴。從入學通知書開始,把班級特色評比的小獎品、喜報、表揚信、證書等,入學儀式、入隊儀式、秋游實踐、班隊活動的照片等,小手工、繪畫作品以及試卷等作品,進行收集、分類、整理,精心制作。通過檔案中各項學習、生活的記錄,加強過程評價記錄,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績。
“游園樂考”,是總結性評價。把考卷變成了樂考卡,把考場布置成游樂園,把學科知識檢測變成游園闖關,將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都涵蓋其中,并且更加注重知識的運用和與生活的結合。“游園樂考”貼近兒童,貼近兒童生活,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展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體驗快樂考試。
自學校開展小幼銜接課程以來,學校的相關經(jīng)驗先后在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江蘇省小語專題研討會、江蘇省幼小科學銜接工作部署會上交流。《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等先后到校進行小幼銜接項目的專訪和調(diào)研。教育部官網(wǎng)、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江蘇教育網(wǎng)等媒體都報道了我校的項目。
此外,在與項目共同體單位丹陽市丹北實驗小學共同研究過程中,環(huán)境建設、適應訓練、課堂改革、評價改革等相關成果受到鎮(zhèn)江地區(qū)數(shù)十所學校以及陜西富平、??诔芜~等結對學校的歡迎,這些成果在這些學校和地區(qū)得到使用和推廣。更重要的是,通過小幼銜接課程的實踐探索,項目研究學校學生的適應能力顯著提升,他們陽光樂觀,喜歡小學,實現(xiàn)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生活的自然延伸。
未來可期,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兒童為中心”,那么“小幼銜接”不僅開辟的是示徑課堂的另一“蹊徑”,或許也會成為最佳“路徑”。